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文专项训练:材料作文-诗歌类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文专项训练:材料作文-诗歌类

ID:352489

大小:34.83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9-0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文专项训练(6) 材料作文-诗歌类 1.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远方 汪国真 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 即便远方的风景,并不 尽如人意,我们也无需在乎,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迷人的错,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以“到远方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 800 字。 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 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 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诗人艾青于 1938 年 11 月写作的一首短诗《我爱这土地》,诗中满怀着作者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 略者的仇恨。这首小诗引起了你哪些联想或感悟?请你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要求:自选角度,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草与花 在五颜六色的盛夏 在山花烂漫的草原 我们不得不惊叹 每一种草居然都能开花 上面这首小诗,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 议论文或记叙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是 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约翰·多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这首小诗引发你哪些思考?请联系现实作文。 要求:围绕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5.阅读下面小诗,结合你对生活的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 风可以吹走 一张无助的纸片 却吹不走 一只会飞的蝴蝶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6.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每个人心里一亩田 每个人心里一个梦一颗种子 在我心里的一亩田 用它来种什么 种桃李春风 7.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文。 瀑布联句 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 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 8.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小猪在稀泥里打滚\不为讨人欢心\而改变自己的模样 鱼儿不羡慕兔子在岸上蹦跳\它只是喜欢水 大象也不想学鸟儿飞到树上\它有长长的鼻子\够得到天堂的树叶 —— 节选自海桑《连枯枝败叶都是好的》参考答案 1.答案: 1、诗歌分析:可分三层: ①、远方充满诱惑。 ②、即便不好,也迷人。 ③、远方有幸福追随! 2、立意 主旨:到远方去旅行。 3、深入分析: 我们为什么要到远方去? 因为:远方不仅有我们不熟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而且是人的心灵之寄托、梦想之所 在。它昭示着人们去追求理想,探索未知,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在追求远方的 过程中,集中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与意志。 到远方去可以使人们超越现实,找到灵魂的归宿;远方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丰富人的阅历 ,提升人生价值;远方让人们心存希望、美好,不断走向进步。 4、审题立意误区: ①、忽略关键词——“远方”,直接写“探索”“追求”“目标”“理想”等,有另起炉 灶之嫌。应从“远方”写起,时时照应关键词。 ②、“远方”是相对于“近处”而言,它首先是空间上的远方,其次才是心灵上的远方。 所以写“不必到真正的远方去,只要到达心灵上的远方就可以了”的观点就偏题了。要 有适当的解说,或者有空间上的远方写到心灵上的远方,用“也”“既要„也要”也可以. 解析: 心灵携伞而飞 舟在海中思索,思索着帆与锚的取舍:锚驻船于岸,不用与风浪拼搏,但是没有帆,船就 是海上的孤岛。船之魂在远方,波涛澎湃处才能见证它的坚毅与执著。于是船收起锚,随 风走过万重山,九曲滩…… 远方之美,在于新奇。月光静静洒下,秋菊无息盛开。但这近处的场景与远方的枯木比 起来已不再皎洁,枯木虽丑但它是心塑的雕像。局限一处,固守一方,天籁之音也会变成 靡音滥调。只有把眼光放远,领略新物,生命才不会单调,生活才能不乏独辟蹊径的豪情。远方的美,在于阅历。徐霞客踏遍千山,其游记被世人称道;孔子云游四海,方成儒家大经。 于是,后世乃传:“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固步自封,一心沉醉于自己的安乐窝,终 将被人践踏于脚下。后人警示:不可坐井观天呀! 远方之美,在于未知。于是我们去探索。流星在夜幕中撕破了黑暗,地球已不再是人们 思维的局限。人们开始着眼于宇宙,从否认天圆地方到摒弃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类思维 的步伐踏得愈来愈远。远方之美,在于未知。人们甚至为它牺牲生命。罗马的鲜花广场 上是真理开起的地方,显耀着那位不怕焚身的科学家对远方的痴狂。 远方之美,在于打破局限。人生于母亲,但始终要脱离母亲。如果人一生下来就重复着 先人的活动,活动在祖先的坟墓上,那么世世代代不过是一个人的千世轮回。这样社会不 会进步,人类也不能发展。人们正是认识到这一点,知道了自己所处之地很小,地球是数 块大陆接连而成的水球。随着航海家的风帆,人们开始惊叹! 于是,我们要到远方去,远远地走。繁星若百合漂浮在黑夜中,银河那边,我们会想去看 看牛郎织女。世界偌大,我们当随风奔跑去寻找自己的绚烂人生。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汪国真如是说。到远方去!凝聚了他有力的呐喊。 愿作风筝,蓝天乃是归宿;愿作轻舟,顺流而下,大海就是舞台,远方的远方便是银幕。 于是,朋友,我不得不将蒲公英赞美,出生下来那一刻,便随风飘动,结伞而行。蔚蓝的天 空下,飞花绚烂,愿您的心灵在伞底与之携行。 远方的呼唤,远方的红颜 “旗亭历历路茫茫,风雪关山道路长。莫道蛾眉无志气,不讲颜色媚君王。”翦伯赞如 此赞美昭君,我亦认为,中国古代的女子,因了昭君对远方的追求而扬眉吐气。无论在空 间上还是时间上,心灵的远方,宛如月下清歌花中独舞的佳人,因距离而朦胧,因朦胧而 完美。朦胧,故引人探求;完美,故成为代代有志之士心中那一方纤尘不染的净土,成为使 他们理想壮怀得以实现、升华的极乐世界。 善琵琶,能诗赋,才华横溢的昭君恰是位有过人胆识和才略、又不肯折节事君的清高女 子。清高与才情都是个性的张扬,这样的人必是不甘平庸,心怀壮志。世人眼中的汉宫繁 华,在她看来却未必是值得毕生一求的心灵的远方。君不见雕梁画栋,多少壮志在此磨蚀 ;软尘香风,多少坚毅至此只剩温存;纵然伴幸君王生前万般荣耀,但这并不能成为昭君 胸怀天下,名留青史的寄托!远方感召着生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为屈原的同乡,昭君同样产生求索人生价值的意识,为心中的远方——那或许遥在天 涯的幸福美好而奉献一生,以她绝代的容颜和惊世才华,以她的玉手琵琶在斜阳芳草里, 弹彻弥漫了千年的大漠风沙! 在昭君的心里,匈奴之于长安,恐怕不仅仅是疆域上的远方。疆界的远方,许因抛家别 亲而痛苦;心灵上的远方,却让人迸发出矢志不渝的追求。胡雁低吟,长烟落日,边塞苦寒,民俗不通。大漠的荒凉亦阻隔不了远方对她的诱惑,她毅然“自请”入匈奴和亲,塞上 一曲绝美的琵琶打破了千年鸣镝烽烟的沉寂,是千秋万载香冢的长青。 中国古代的女子,身受多重束缚,然而却又在不断追求心中的远方。她们打破了封建闺 中“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约束,打破男尊女卑的严格界限。木兰从军,文成远嫁,她们不 再泪眼问花,而是放逐心怀,借风举翼,大胆求索美好,求索人生,追求远方。这种精神在 历史的进程中,在朝代的更迭里,一脉相承,发扬光大。当我们赞叹中国女子当今风采的 时候,又怎么能忘怀昭君的自请之言?当我们赞叹中国女子明日辉煌的时候,又怎能忘却 胡阏氏的琵琶之声——“沿着一条路越走越远,你的寻找已落满尘埃,有一个呼唤从远 方悄悄传来,让柔情投入到同一个所在…… 2.答案: 千山万水,最眷恋这片土地! 有人说“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也有人说“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我们是带 着国籍出生的,这就像我们的性别,我们的姓氏一样,是我们最根本的属性,是我们与生俱 来的一部分。我们用中文谈论世界,我们因历史而倍感自豪,看到国产航母入列我们热情 鼓掌,因为民族复兴梦想我们格外振奋。是的,对每个国民而言,爱国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 也是再自然不过的认同,更是再基本不过的责任。 有这样一个故事可能很多年轻人都记得:战争年代,东北抗日联军 8 名女官兵在背水 作战直至弹尽情况下,面对日伪军逼降,选择手挽手走入乌斯浑河,集体沉江。她们当中年 龄最大的 23 岁,最小的只有 13 岁。正是无数先辈们英勇牺牲、无私奉献,我们的青春才 能如此肆意绽放。 和平年代,不是每个人要“捐躯赴国难”。抛开流血牺牲、生死考验,该以怎样的方 式“打开”爱国情怀? 在新入伍大学生士兵的来信中,可以读懂当代年轻人对国防建设的热情;在“中国一 点都不能少”的留言转发中,感受年轻人对这个国家最真挚的感情;在《那年那兔那些事 儿》的漫画中,看到 90 后、00 后在二次元世界创新爱国的表达……你可能觉得,爱国主 义“太宏大”,爱国教育“太沉重”,爱国行为“太遥远”。其实,在能发光、该发光的地 方发光,在能生长、该生长的地方生长,就是每个人最质朴的爱国主义吧。每每想到这些,就让人心潮澎湃:小时候买肉买粮还需要肉票粮票,但现在我们的目 标已经是全面小康,见证并推动一个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个体生命与恢弘时代的连 结,让我们的生命,有着无比的深度与广度、无限的活力与潜力。当我们看到“天眼”探 空、“蛟龙”探海、粒子“探微”,当我们听到西方人不得不承认“世界的未来在东 方”,肯定会自豪、会骄傲。因为,我们就是中国。 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爱国的方式,但爱国的共同底色从未改变,那就是对这片土地的眷 恋。虽然这个国家并不完美,还有太多的路要走、还有太多的题要解。但是,如果只是抱 怨、如果只是观望、如果只有犹疑,我们又如何让这个国家、让我们自己,走向更好的未 来?亲爱的朋友们,生活的激流已经涌现到万丈高峰,只要再前进一步,就会变成壮丽的瀑 布。而那些最先朝气蓬勃地投入新生活的人,他们的命运是值得羡慕的。无数个你我,一 起在伟大的新时代奋力前行,一定会有一个更好的中国、一个更好的明天。 解析:立意示例表现爱国主题:家国情怀;献身祖国;心系国运;赤子之心等等。 3.答案: 小草开花 赵亚琦 小草开花,不足称奇;小草开花,却足以称奇。 小草于这纷繁世界中,毫不起眼,往往以群体的形势铺天盖地而来,泛滥,平庸。人们往 往将视线聚焦于姿态万千的大树,时常忽略了小草其实也可以开出可人的花来。 具有几万资产的沃尔·巴菲特,曾经也是一棵小草。他从一个生活拮据的家庭中走 出来,,由小草变成了大树。他 5 岁时,便在家门口兜售口香糖,积累零钱;11 岁时,就买股,获 得 5 美元纯利;14 岁时,已经用 100 美元投资 40 亩田地租给农民。小时候艰苦的生活,使 他立志要成为一个有钱人。凭其对数字的敏锐感,他不忘时时投资,积累财富,以钱生钱,他 的时时砥砺,让自己这棵小草开出绚烂的花来,随即转而变成大树, 怎不叫人叹服。 小草作为弱势群体,常常受人压迫,受人嘲讽,受人玩弄。有的小草便因此折了腰身,抬 不起头来,而有的小草自信地昂着头,不容许任何人践踏。也就有这么一棵小草,名叫凡·高。凡·高这个名字于今天的我们,已是耳熟能详的作画犬师的名字。而在他所处 的年代,恐怕知道他的人寥寥无几。他夸张的着色,创新的思维,大胆的笔法,为世人所不能 接受。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事物都无法阻挡凡·高追求光明的脚步。受人讥笑如何, 不为人理解又如何,凡·高仍执著地自个儿开着属于他的花朵,与向日葵做伴,他并不寂 寞。凡·高的花开得绚烂,更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在如今社会,更多的人都是小草,平凡得扔进人堆可能就再也找不到。但是每一棵小 草都有开花的权利,每一棵小草都应不懈努力,为自己的花期作准备,开出绚烂的花来。坐 在课堂上的我们,何尝又不是小草,何尝又不是时刻努力着要开出美丽的花来。高考,即为 我们提供了一个开花的绝好时机,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在考场上,绽放出第一朵动人的 花。第一次花开,艰辛但也富有意义,谁说小草就不能开花呢? “我们不得不惊叹,每一种草居然都能开花”,我们几乎都忘记了小草仍能开花,我 们要坚信小草能够开花并且能够开得出彩! 开花的小草,让那些忘记了小草能开花的人为你叹服吧! 解析:[点评]本文化虚为实,联系社会生活写小人物成就大业的事,用两个材料嫌少,但能 挖掘材料的价值,用料倾向性强,比如写沃尔•巴菲特的事例,详写他的奋斗过程,突出小草 的转变。同时,能用讲道理、摆事实、再讲道理的思路安排结构,使文章有理有据。 4.答案: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著作《丧钟为谁而鸣》里写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的确,在如今这样一个 快节奏的世界里,一种待人处事的准则更是作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纵是人心难 测,我们也无法将自己独立于尘世之外. 尽管如此,近来发生的一些事情却依然令我咋舌.不久前在复旦大学发生的一起事 故,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一位学生,因与其室友发生了一点矛盾,便在饮水机内投毒,最 终导致室友死亡.且不论这一事件引发的后果如何,但这确实反映了如今一些学生的人性 的残缺.这一事件发生后,更是有网友戏言:看来我得发一条短信给我曾经的室友,感谢他 们当年的不杀之恩.这是玩笑吗?是,这俨然是一个笑话,一个严肃到不行的黑色幽默.于我看来,一室不处,何以处天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总是要遇见形形色色的人,经历形 形色色的事,因此,我们要学会的,并非逞一时之快,被一时的冲动冲昏头脑,而是学会理解, 学会包容.在包容中成长,在包容中蜕变. 青春年少的我们,好比一群激情大于理智的水手,在我们人生的漫漫征途中,我们需 要燃烧的激情给予我们无限的力量,但请不要忘记,保留一份理智,否则便只会渐渐迷失 自我.人与人的相处也一样,在矛盾来临时,按下冲动的火苗,理智客观地看待问题,如此,孰 是孰非便自有定论.正如前人所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有人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在这众 多的个体中,偏偏只遇到那些特别的人,我想,这便是缘分了.因为有缘,所以格外珍惜.与我 本身,感情是一笔十分珍贵的财富.一直都很享受和朋友一起手牵手在操场边散步,看运 动场上同学们挥汗如雨,或是一起嬉笑怒骂,肆意喜忧.每当此时,心中总是被一股浓浓的 满足填满,我想,这就是感动.当然,我不否认在我们的相处中,也会有摩擦,也会意见不合,发 生争执.可是,人生最大的美德是包容,因为在乎,所以允许彼此的一些小情绪,这也是一种 相知吧! 我一直坚信,无人分享、无人支持的个人奋斗无法长远,因为孤立的人生是难以自 全的,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令人无法靠近.善待他人吧,从中,你也可以收获很多.既然无法 “遗世而独立”,那便接纳他人吧! 解析:【立意探索】 材料选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一首哲理小诗——《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从节选 的部分不难看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即个体是整体的一部分,没有哪个个体可以离开整体 而单独存在;万物都是有联系的,整体中的个体之间也存在一种紧密相连的关系,因此 个体也要注意荣辱与共,懂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 立意时,从个体对整体的依赖性上考虑,要注意维护整体的利益,唯 有如此才能 促进自我的提升;从整体对个体的作用上来看,整体就是个体成长的舞台,也是个体成长的动力;从个体对个体的影响的角度来看,需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才能创造出更 加美好的前景等;还可以从责任、担当等的角度立意。 【参考素材】 ①个人如果单靠自己,如果置身于集体的关系之外,置身于任何团结民众的伟大思 想的范围之外,就会变成怠情的、保守的、与生活发展相敌对的人。(高尔基) ②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因此如果有一个有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 环境,是最有利于培训好的社会公民的。(培根) ③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 (马卡连柯) 5.答案: 面对权威·不要盲从 理性与盲从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必须面对的一个严重问题。面对学术权威,面对经济 大师,我们是一成不变地盲从,还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这些都 是我们所要慎重考虑的。 只有那些从不一味地盲从,敢于坚持自己观点的人,乃国家之栋梁。 依靠科学,理性慎重选择哥白尼是一个坚持科学的强者。他中学时就对天文学感兴 趣,后来他提出了“太阳中心说”的观点,但是受到了当时的人们以及宗教的一致反对, 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但是这并没有吓倒他。他冒着被处死刑的危险,每天坚持观测天空, 三十年如一日,终于得到了可靠的数据,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不朽的名著《天体运行论》, 打破了“地心说”的宗教权威。他没有被宗教权威所吓倒,而是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 在当时这是具有伟大而深刻的意义和时代的进步性。 爱因斯坦则是强者中的强者。爱因斯坦从小就热爱思考和读书,他在上大学时也经 常待在图书馆里,研究学习前人的理论。在他的“相对论”提出的初期,曾受到德国许多 权威科学家的轻视与诋毁,甚至有人把爱因斯坦当作敌人对待,想要处他以死刑,但是这 些并没有动摇爱因斯坦的决心,他更加勤奋地在实验室演算、实验,践行着科学,最终证实了他的理论的正确性。他的理性和相信科学的执著,最终造福了人类,并在物理学领域 开创了新纪元。 盲目从众,只会导致失败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这 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后面的毛毛虫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 法布尔把若干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并在花盆周围撒了一些食物。毛毛虫开 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爬。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是不 停地坚忍地团团转。最后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法布尔在实验笔记中写 下了这样一句话: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微与众不同,便立刻会避免死亡 的命运。毛毛虫如此,我们人类中的某些人更是如此。 在中国,这种现象更为严重,从古至今一直存在。邯郸学步的可笑,东施效颦的盲从 等等,这些盲从的人最后也都是失败的。 善于思考.坚持完善自我盲目,随从,跟风是一个弱者的行为。孔子曾说过“众恶之, 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所以说我们不应有从众心理。在生活、学习或工作中,我们 都要避免这个问题发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否则,一个人将不会有 太大发展,因此要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我们要善于思考,坚持己见,改善自我,成为一个 面对权威不盲从的有主见的人。 解析:四个立意的角度: (1)“风”——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一种吹动他物的“外力”(有正面和负面之分)。 正面是助力,可以用来喻指各种顺境、有利条件、好的社会风尚、风气等;负面是阻力, 可以用来喻指各种逆境、不利条件、不良的社会思潮、歪风邪气等。面对好“风”,我 们要学会顺风而行,如“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勇开风气之先”;面对坏“风”, 我们要学会御(逆)风而行,如“任尔东西南北风”、“抵御歪风保本色”,而不要“盲目 跟风”、“顶风作案”、“尽出风头”。 (2)“无助的纸片”——一种常用的生活用品,轻飘,单薄,易碎,无生命,无思想,“无助” 地被吹走的状态,容易让人想到没有思想活力、没有自控力、没有根基的人和事,只能在 外力的作用下,孤立无助地被动地任其摆布。如“无生命力的支撑,永远是被动的”、 “不能自我主宰、只能被人主宰”(3)“会飞的蝴蝶”——一种弱小的生命,同样是单薄,脆弱,但轻盈,灵动,有生命,有灵 魂,有活力,能够自由自在地飞翔,风来时它可以敛翅静待,可以震翅而息,也可以展翅而 起,迎风飘舞,它可以在风中主宰自己,把持自己,展现自己。“会飞”的特技,让人想起 那些有生气、有灵魂、有思想、有本领、有实力的人,他们能在各种外力(包括外界坏境、 条件等)面前,能把持自己思想和灵魂,独立自主,特立独行,能掌控自己前进的动力和方 向,不随波逐流等。如“有活力才有定力”、“在脆弱中走向坚韧靠的是生命活力”、“用 灵魂(思想、智慧)主宰命运”、“自立者必自强”、“用实力证明自己的存在”、“练 就一双过硬的翅膀”等。 (4)风、无助的纸片、会飞的蝴蝶三者之间的关系——风与纸、风与蝴蝶(外力与内力, 客观与主观等)、纸与蝴蝶(被动与主动、消极与积极等) 6.答案:略 解析:1、关键词界定: 譬喻性材料,别有寄托,意蕴丰富: (1)“田”比喻为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心灵空间、精神世界。 (2)“种子”可理解为理想、愿景、志向、希望等。因为它能收获“桃李春风”,所以也 可以从希望、温暖、爱心等美好的东西来理解;从前后关系来看,梦想理想等也应该具有 美好的特质。 (3)“种”体现为主体播种、培育等实践性努力。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心灵播种 梦想、希望、爱心等美好种子; (4)“桃李春风”是播种的收获,喻指希望、温暖、爱心等美好的东西。 2、分层理解: (1)“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梦”每个人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精神世界、心灵 田地,暗示既然是自己的田地,就需要我们主动耕耘、播种,并期待收获; (2)“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李春风”在自己的梦想田地中, 我们都要种上一颗种子,让它生根发芽长大,收获桃李春风。从收获结果来看,我们播种 的种子应该具有美好的积极的属性,提示我们可以根据个人的精神心灵需要展开关于种 子的联想,而不仅仅限于梦想。 3、整体立意:整体来看,材料重点强调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内心田地种上美好的种子,收获桃李春风。 对接现实生活,材料立意指向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美好的梦想、心存善意、希望、爱心等 美好愿景,并用心呵护,使它获得收获。材料具有极强的现实性,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道 德缺失、信仰缺位、梦想缺席,人们缺少了精神支柱,内心如果被欲望的野草占据了,一 切美好的精神基因都难以扎根,更不要说生长了。因此,要重塑人们的精神风貌,必需积 极主动的在自己的内心田地里播种,撒下美好的种子,收获桃李春风。 7.答案:略 解析:此诗寓含的哲理是:一个人不能安于现状,永远蜗居于丘壑之间,要有冲天而上的 雄心壮志。 当然,弃燕雀之小志、学鸿鹄以高翔的过程,要遇到很多挫折。 但艰难困苦能磨砺人的意志,惊涛骇浪能锤炼伟大人格。 只要坚持不懈地拼搏、奋斗,理想就能实现。 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所以写作时,要抓住青春与激情,奋斗与拼搏的主题展开叙写。 8.答案:略 解析:原诗: 连枯枝败叶都是好的 作者:海桑 昼夜交替,四季更迭\那些似乎重复的日子\其实都别有意味 小羊咩咩\从不因为有狼的嚎叫\而减少对青草的热爱 小猪在稀泥里打滚\也不为讨人欢心\而改变自己的模样 鱼儿不羡慕兔子在岸上蹦跳\它只是喜欢水 大象也不想学鸟儿飞到树上\它有长长的鼻子\够得到天堂的树叶 它们自由自在\只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庞大的不傲慢,微小的不自卑\做着自己最合适的事情 生老病死,不慌不忙\不贪求多余的东西\甚至不贪求活着\在世上度过命定的时光 然后离开\最后变成世间依然存在的东西\甚至要感谢腐朽 世上的万物\圆满或者残缺\悠长或者短暂\连枯枝败叶都是好的 审题: 核心词:万物都“自由自在,按照着自己的生存方式存在”,万物有灵而不争。万物都因着自 然的规律,如此生长、如此存在。如果说万物是因自然法则如此,这“方式”是自然使然,无 可更改,便安然地享受这自然而有序的“方式”。 而“自由自在”却是人类自我内心的外化,这里的方式指“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特有的方 式”,这“方式”,各有不同、各有其用,无论贫富,无论贵贱,独特而有价值,只要在这世间占着 一份位置,接受自己,清楚地定位自我的价值,认清并发挥自己的本能和天赋,找到属于自 己的天地,按照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绽放自己的价值和光彩,实现自我的价值,便都是一份 自我独特的呈现。 这种方式不功利不虚华、不因袭不模仿,这种方式不受外物羁绊,不苛求不艳羡,在自我的 领域里,欣赏自我的价值,自得其乐,无所束缚地释放天性,世界因而丰富精彩。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