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洞察时代万象 探究社会未来 导写 (附:文题详解及范文点评)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洞察时代万象 探究社会未来 导写 (附:文题详解及范文点评)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在生活中有不同的“见”。可以见证现场,也见证历史;可以细节见闻,场景对话;可 以阐述见解,看法思考;可以见识多广,视野格局……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3)不 少于 800 字;(4)不得抄袭套作。 【构思导引】 这一题目,倾向于考查学生的思维深度,并且更关注个体与未来,与他人之间的关联 性。围绕“见”字写作,要求考生要挖掘“见”字的内涵,启示考生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 和思考,引导考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见”无时不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无论是做为动词性之“见”,还是做为名词性之“见”, 都和我们息息相关。材料所给的四段分析,也有助于考生理解题目。第一是时代层面,每 个人都见证社会发展,见证时代进步,可从认识角度去思考;第二个是生活层面,日常中 人际交往,事件感悟;第三、四两个是认知层面,对各类问题的看法和思考。“见”可以是 寻常小事,也可以是社会大事,它决定着一个人看待社会现象的能力,也体现一个人对待 问题的积极意义。 这一题目平实中见深刻,难度适中,提供了多向的思维路径,有利于考查观察、想 象、认知和逻辑思维等能力。题目立意多元化,层级鲜明,可从不同角度发现属于自己的 写作空间。我们可以写“见”到的东西(事件)对自己的思考,可以写个人的“见识”“见 闻”看待问题的“见解”,也可探究“见”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见”对推动社会进步的 作用。 在写作时,可以解读分析“见”的内涵和外延,从读时事时激发的诸多“见识”中的一种, 做到小切口大主题的抚今追昔,表达对“见”的文化剖析,突出其文化底蕴。 【学生作文一】 广其识,则天下行吕必辰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留给子孙这么一句话:“广其识则天下行。”这句话在近代影响 了一代人,而当今仍然适用,甚至被赋予了更高的层面。一个人若想要在社会立足,眼光 和思维就不能长定于某一点,应该要有开阔的视野。见多方能识广,识广才利于行天下。 广其见识则国家立于世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强大除了依靠综合国力 和文化软实力的支撑,还在于拥有大格局。清政府受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沉溺于往日种 种风光。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亲自将双眼蒙蔽住,不去看西方国家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 不去见识一下人文主义下的自由平等,导致了后期被帝国主义侵略,落后于世界。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吸取了前者的教训,正致力于“走出去”,去见识见识其他国家 优秀的一方面。积极开展一带一路战略,在这条路线上领略不同的风景。在扩大自身格局 的同时,向海上世界展现出负责任有见识的大国形象。 广其见识则成人立于社会。尽管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论何种职业都无尊卑之分。 但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异和距离,这种差异就在于见识水平的不同。见多 识广的人往往在社会的影响力要高的多,更容易适应社会。董卿之所以受人爱戴和钦佩, 不仅仅在于优雅的气质和高深的主持功底,而在于她见识广。无论社会热点还是传统经典, 她总是能娓娓道来,从中总结出自己的观点。 广其见识则学生立于未来。近年来数据显示,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 每年都有几十万的学生参与雅思考试。为何当代学生如此热衷于出国呢?这并非是崇洋媚 外,而是为了走出国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的样子。 学生是国家绽放的希望之花,是未来各领域的精英,不能成为困于一方的井底之蛙。宋玺, 一名北大的才女,但她从不止步于此。毅然决然的选择去参军,成为海上“霸王花”。作为 女孩子她当然也怕苦,可她觉得应该增长见识更重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 流行语很好的道出了学生们学习的动力,都是为了见识世界,见识未来。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想要跟上时代潮流就必须不断的扩大见识面。看的多了,格局意识 自然就培养了。广其见识方能行天下,才能更好的规划发展自己的人生。 【教师点评】 围绕主题,多处照应,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作者拟“广其识则天下行”,开门见山的指出“广其识”的重要作用,然后在论述过程中,三处以“广其识,……”开头,做为文段 的中心,从国家、成人、学生等不同层面来举例分析和思考,引发读者的思考。文末点题, 呼应了前文。 【学生优秀作文二】 见史以明志 见世以为民 洪思思 古有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见”字贯穿古今,横跨中外。然,何为“见” 之?以愚之见,“见”之所存,乃见证历史之兴替、今世之发展! 习总书记访问陕西,一张在田埂地头的图片火爆网络。习总书记为何要亲临乡野? 他是为了亲眼见证田埂地头农作物的葱郁勃发,用行动证明党对人民的深切挂念。如此可 见,“见证”之意,为之大矣。 见史以明志,“见”证历史亦借“鉴”人生。 泱泱华夏五千年,国家见证了太多风雨——从封建腐朽到民主共和、从战火连绵到 杏花春雨。土地不会说话,却拥有着每一个朝代留下来的印记;英雄之城——武汉,见证 了无数的纷争——从反帝斗争到收复失地、从全城被封到樱花遍地,无数鲜血和生命在此 长存;铁骨铮铮的亿万名中国同胞,见证了历史的兴衰——从封建剥削到革命斗争、从列 强欺凌到傲然挺立,中国人民从不言弃,用青春和汗水共筑复兴之路。 做为当代青年,国家经历的风雨让我们更加珍惜此时的和平;城市度过的纷争,让我 们惊叹于武汉的魅力;中国人民的奋斗,让我们激起内心的复兴梦!面对历史,我们无法 亲眼见证却胜似见证,我们应以史为戒,借鉴人生。 见世以为民,“见”证发展亦“践”行青春。 身处于科技高度发达的 21 世纪,作为正青春的一代,我们有幸见证了嫦娥 3 号飞向 月球背面的创举,有幸见证了“一带一路”在国际中的盛景,有幸见证了中国人民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的笑颜。 在见证美好的同时我们也同样见证了人民教师张玉滚,把青春奉献给大山里一双双 渴望知识的眼睛;见证了人民公仆黄文秀,用行动突显了建设家乡的决心;见证了白衣院 士李兰娟,73 岁高龄仍在战疫一线。无数仁人志士,在见证着时代发展的同时,更促进着社会的进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要认为个人的力量很小,其实创造新陆地的往往不 是那滚滚的波浪,而是那底下细小的泥沙;不要认为奉献不是自己的事,其实奋斗的青春 才最为精彩!作为当代青年,我们不仅要做时代的见证者,更要做青春的践行者。 历史在前人的奋斗中过去,我们无法参与;当今在我们的见证中形成,我们豪情满 怀;未来当在我们的创造中展开,我们必竭尽全力。做为青年一代,我们应为借鉴者以见 证历史,为见证者以践行未来!我们生活的尘世,才会越来越美好! 【教师点评】 文章整体结构匀称,叙述条理清楚,在历“史”与尘“世”的对比中,阐明年轻人要 心怀人民、敢于拼搏、践行青春,在新时代中为社会更好服务的情怀。作者在论述时,围 绕“见识以明志”“见世以为民”两个角度,选择事例翔实、表述生动,采取整散结合的句 式,来进行分析和表达,突出了主题。 【学生优秀作文三】 “深”见则明,“浅”见则暗 洪丽艳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看即是见,见即是识,它并非浅尝 辄止,而是对事物的见解与看法,是一种更为深刻的认知。 在流行快餐式阅读的当下,浮躁与繁华迷了很多人的眼。极少人能够静下心来深 究现象背后的利与弊,极少人保持自己的看法与思考选择深阅读。繁杂的社会现象与潮流 的不断更替令我们模糊视线、迷失方向。 时代在前进,但认识与思考的步伐也需要紧跟其后。极少数也并不意味着毫无。历史 中的司马迁给岁月留下了文明的一笔。他用客观的角度用心聆听历史长河悄然流经;他用 慧眼透视历史事件之中的本质;他用自己明智且理性的头脑编撰了《史记》这一文学巨著。 数年前,央视主持人柴静的文学作品《看见》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在书中讲述 了自己在记者这个职场中的所见所闻,并叙述了对这些“新闻”独特的看法与见解。这或 许是她在记者行业能够有一定经验与成就的原因之一。 如今的很多青年,蜻蜓点水式的态度使他们贴上了浅阅读者的标签,散乱而碎片化的信息使“刷新”成为了他们的招牌性动作。读书囫囵吞枣,一带而过,又何谈认识的深刻 性呢?要知道,认识的本质不仅是使其更具深刻性的关键所在,也是使见解与看法更加客 观清晰的必要前提。 认识本质才能使看待问题更加明白。一些事物表面光彩照人,然而他们的本质却与表 面大相径庭。现实生活总是迷雾重重,唯有拨开云雾,抓住事物的要害,才能不被表面的 光鲜亮丽所迷惑。 认识本质才能使生活更加理性。《史记》的写成是司马迁对事物本质清楚透彻认识的表 现,它是客观的反映。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认识本质成为了一种必然 需要。新闻播报的客观性需要克服个人情感色彩,在识人识物方面我们需要全面认识优点 与缺点,读书时需要理解文章的浅层与深层含义。 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在光明中见微知著,透过表象去挖掘深刻的认知。“不畏浮 云遮望眼”,希望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的我们,都能够在繁杂的世界,用光明的见解蚀去浅层 表象,寻找那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与思考。 练就一双慧眼吧,要知道“浅”见则暗、“深”见则明,透过事物的表象,才可洞察现 象,发现其中的美好。 【教师点评】 对比分析,是本文较为明显的特点。作者观点新颖,通过“深”见和“浅”见的不同 感受,旗帜简明地在标题中表明个人观点。在论述中,选用司马迁、柴静的事例,从“深” 见来叙述分析,然后用当今青年的“浅阅读”来引导读者审视现状。全文在分析论证中, 强调“深”见的重要作用,令人回味。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