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名家视点:创新文体例说----故事新编亦惊心
提要
鲁迅先生说:文人之作,叙述轶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这句话
道出了故事新编的特征,故事新编,就是根据古典名著、外国名著、民间故事或名人名作
中的人物,重新演绎故事,反映社会生活……
1、故事新编文体特征,构思方式和注意事项。
故事新编特征之一,就是取其原来故有之事重新编写。
鲁迅先生说:文人之作,叙述轶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这句话
道出了故事新编的特征,故事新编,就是根据古典名著、外国名著、民间故事或名人名作
中的人物,重新演绎故事,反映社会生活,这新编的故事与原来的故事就反应社会生活来
说,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故事新编特征之二,在于它翻了花样,出了新意,令人耳目一新。
故事新编把带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放在过去的时代,放到现实生活中来。或借古说今、
折射现实,也透过他们的眼睛去看现实,写他在新环境中所经历的故事,以此歌颂社会进
步或暴露问题,批判丑恶现象。江苏省阅卷组组长曾说过:“《赤兔之死》、《刘备访友》、
《新西游记》诸篇,皆以极大的机智、全新的视角、挥洒自如的笔墨,把名著的‘峰峦’
打碎了‘重组’,再塑造出一座天然浑成,气象全新的‘山岳’……你一经细读,便油然生
出赞美之情。”
故事新编特征之三,是其虽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文戚而能谐,
婉而多讽。
故事新编在其故事性上赋予新意,但无论其如何翻新,都要求文章秉持公心,或歌颂
赞扬生活美好,或指摘批判时弊。虽是改变了社会形态之事,但又像描摹社会事态本身一
样见其炎凉,或现其美好。故事的描摹或与我心有戚戚也,或以委婉、诙谐,讽刺见长。
故事新编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情况,达到再现生活的目的。多数文章都妙趣横生,具有辛
辣的讽刺意味,让读者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故事新编”,构思方式主要有下六种。转换文体法
文体转换是利用读者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中的人物、事件等进行巧妙的文
体形式转换的写作方式。如把戏剧改编成小说,把诗词改编为散文等,给读者带来无限的
新奇感。如 2000 年湖北考生话剧《雷雨》改编成了小说《雷雨》。新文体来呈现原汁原味
的人和事,让读者感到亲切而又新鲜。
扩写细节法
扩写细节是指合理的扩展、一般是扩写传统名著的成名要素的一个精彩的细节,使之
成为一个生动的故事,有时候就成就了另一篇绝妙的佳作。“诚信”话题作文,江苏考生根
据,《三国演义》中一个细节“关公既殁,坐下赤兔马被马忠所获。权即赐马忠骑坐。其马
数日不食草料而死。”,巧妙构思了轰动一时的《赤兔之死》。
续写情节法
续写情节法是指根据原作人物的性格或原作情节的可能性发展方向,设计出精彩的另
样续写,从而让名著令人回味无穷深刻的思想性,产生了另外的价值判断。如有人依据“东
施效颦”的成语故事,续写了东施效颦之后发生的故事:“随意点染,铺成一篇”,以东施
美容后还乡为己正名的情节为生发点,以“效颦”为话题,驰骋想象,引进了现代生活细
节……
组合人物法
这种故事新编的做法是聚集古今中外文学画廊里的典型人物,或中外历史上的传奇人
物,让其精彩纷呈地登场表演和诉说,典型(或传奇)人物,穿越时空限制,各色人物相
互链接,文章具有极广阔的背景,故事主题深度得到进一步深化。“巴蜀鬼才”魏明伦的荒
诞川剧《潘金莲》让各个等级、各种社会身份、不同性别的古今中外人物登场,为潘金莲
翻案,一反传统的偏见和成见,用现代意识重塑潘金莲形象,挖掘形成其悲剧的历史的社
会的成因,促使人们反思千百年来中国女性的命运和传统婚恋观的枷锁。引起文艺界和社
会各界的讨论和反思。
翻新立意法
历史人物或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因其典型在人们心中形成了盖棺定论的固定思维倾
向,翻新立意是指从另一个角度对其进行重新评价,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当然须顾及新评
价的可能性、科学性和社会认同性。如对《项链》中的马蒂尔德,重新设计,可写出她虽也有虚荣的一面,但更有坚强的性格,冷静面对沉重的债务,勇敢挑战十年的辛苦,并由
此开始了她的新的人生旅程。
故事演绎法
故事演绎法是指以原著的人物为线索编写故事,其虽与原著有粘连关系,但这类作文
更多的是想象空间的广阔,由原著演绎出新的内容。如有人借鲁迅先生《阿 Q 正传》写成
《阿 Q 新传》,文章以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为大背景,塑造了一个“制造假冒伪劣商品,违
反经商诚信原则”的新阿 Q,针砭时弊,寓意深刻很有现实意义。体现了开放性思维,激
活了创新意识,更能够扣住作文要求的主旨,不失为一种好的构思方式。
故事新编写作应注意两点:
联系原著,熟悉故事。
故事新编人物是从古典名著或其它作品中借来的,人物的言行、性格应与原著相一致。
凡新编必须熟悉原著,对原著所述故事、所写人物了解得越透彻、越仔细越好。只有这样,
新编出来的故事才能与“故事”中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语言风格相吻合,才能与“故事”
的基本情节续连得上。
联系现实,暗扣主旨。
故事新编是借古人说今人,表面上写的是古事,实际上是折射现实社会。就考场作文
来说,故事新编的立意既是符合题意的,又是针对现实的。其最终归宿,或是批判现实中
的假恶丑,或是颂扬现实中的真善美,或是对历史事件进行有益的反思。
2、故事新编例文展示,例说其写作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1)例文展示。
阿 Q 新 传
江苏某考生
“嘭嘭嘭”,土谷祠的门被拍得山响,外面有人叫道:“阿 Q,办厂去。”“同去,同
去。”阿 Q 忙奔了过去,谁知没跑上几步,便被什么东西绊了个跟头……于是阿 Q 醒了。
现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允许私营企业发展。于是未庄掀起了办厂热,王胡和小 D
都开设了自己的工厂,做上了老板,腰挂 BP 机,手捧大哥大,风光得不得了,见了阿 Q,
连眼皮都不抬一下。一想到这,阿 Q 就气愤:“妈妈的,不就是个工厂吗,俺阿 Q 也去办一个!”
阿 Q 还算是有商业头脑的人,他看见未庄的男女老少洗头时都用一种黏稠的绿色的像
鸟粪一样的东西在头上涂抹,一打听,才知道这叫洗发水。阿 Q 于是发现了商机,赶紧注
册了一家日用品公司,专门生产洗发水。
阿 Q 将厂房建在未庄旁边的未河边。这未河原本清澈见底,鱼虾众多,谁知前几年假
洋鬼子与赵太爷合伙办了一个造纸厂,废水全排在未河里。现在河里鱼虾早已绝迹,河水
也已变成了深绿色。阿 Q 将厂址选在这里,就是为了就地取材,用这一池“绿水”作原料。
很快厂子建了起来。阿 Q 雇了吴妈和小尼姑做工人,吴妈提水,小尼姑往水里搀糠,
阿 Q 再往里面撒一些香料,这样洗发水就制成了。阿 Q 不禁为自己的聪明而沾沾自喜。
阿 Q 又到外地去收购了一些空洗发水瓶,然后将厂里生产的“产品”分装到瓶中,拿
到外面去销售。
起初,阿 Q 的洗发水无人问津,产品严重积压。阿 Q 于是又动起了脑筋。
阿 Q 到电视台去做了一个广告,宣称:未庄 Q 公司生产的全新绿色瓶装“柔飘”,保
证让您的秀发亮丽动人,乌黑飘逸。
广告的效应果然惊人。很快,阿 Q 的产品就变得十分畅销了,阿 Q 的腰包逐渐鼓了起
来。
谁知好景不长,没过几天,Q 公司来了几个大盖帽,将厂房封了,还罚了阿 Q 二十万
元,原因是阿 Q 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制作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违反了诚信原则。
这下阿 Q 破产了。他每次走到王胡、小 D 的工厂前看到那红火的样子就愤怒:“妈妈
的,总有一天,绿盔绿甲的公安要将你们抓去砍头,嚓,嚓!”
(2)例说故事新编写作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结合例文谈谈故事新编写作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故事新编的结构策略:选择和创设场面。
故事新编因其具有“原来之事”的特征,又因其需要新编,所以其在组合结构时,既
要选择场面(包括选择原故事中的人物、环境、相关联事件等),而不必是原事件的依样照录,
也要创设新的场面,以赋予其新的意义,展现新的故事主旨。
选择场面原则有二,一是看原事件的全经过中,哪些创面(故事环节、人物、活动场
景)和新故事、新情节联系紧密。二是人物关系中,哪些场面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主旨,最具有引申粘连新故事的作用。
创设的场面,实际是故事新编新的体现所在,创设场面要能够由原有场面进行恰当的
顺次移动,往往通过时间的穿越和空间的变动实现场面的转换。
例文尊重原著,选择了与他有关的场面(如吴妈和小尼姑,假洋鬼和、赵太爷,王胡
和小 D 等人物,以及土谷祠、未庄等社会、自然环境。创设了市场经济大潮下阿 Q 制假售
假等欺诈行为的场面,“故事新编”样式,化名篇而刺当今,寓忧思于诙谐,针砭时弊,主
旨鲜明,寓意深刻,读后发人深思。
故事新编的主旨立意策略:把目光投向深广的社会现实。
故事新编选取史事以戏仿的形式加以改编,或者创设一些富有现代生活气息的“油滑
细节”,用以讽喻现实,针砭时弊,彰显主旨;但故事新编一定要反映现实,折射现实。加
入作者的评判和认识。
本文以在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新的背景之下,塑造了一个“制造假冒伪劣商品,违反
经商诚信原则”的新阿 Q,针砭时弊,寓意很深刻。
故事新编的表现策略:人物形象表现策略和语言表现策略。
故事新编的人物表现策略。
故事新编一般除了不改变原作的人物关系外更注重原作人物的典型性格,用原作人物
的典型性格去塑造另一个全新的典型形象,典型性格使人物拥有典型的语言、典型的心理、
典型的行动。当然最终,典型性格也决定了人物在新形势下的典型命运。
新编阿 Q 的故事,体现出了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及其性格中愚昧落后的一面,展示了活
灵活现的阿 Q,他那为人处事、言行思想都与《阿 Q 正传》相差不远,当然其最后的结局
也理所当然。
故事新编语言表现策略。
故事新编语言表现策略在于用戏谑、诙谐的语言增强作品的讽刺效果,语言形式新颖,
笔法犀利,人物写作的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独具一格。伴随着人物的表现,故事不断地
敷衍、铺陈,表现的材料情节就很有时代气息,正是鲁迅所说的是“会有的实情”。
文中个性化的语言、惟妙惟肖的人物,令人回味无穷的同时,鞭挞了阿 Q 为物欲所役
而被扭曲的鄙俗灵魂。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社会一种深沉的忧虑与感喟。请看以下文中的语
言和人物形象塑造。“‘嘭嘭嘭’,土谷祠的门被拍得山响,外面有人叫道:‘阿 Q,办厂去。’‘同去,同
去。’阿 Q 忙奔了过去,谁知没跑上几步,便被什么东西绊了个跟头……于是阿 Q 醒了。”
阿 Q 就气愤:“妈妈的,不就是个工厂吗,俺阿 Q 也去办一个!”
阿 Q 不禁为自己的聪明而沾沾自喜。
他每次走到王胡、小 D 的工厂前看到那红火的样子就愤怒:“妈妈的,总有一天,绿
盔绿甲的公安要将你们抓去砍头,嚓,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