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如何能从准确到优秀呢 —探究基于社会语境的写作路径
2020 年全国卷Ⅰ的作文一如既往地延续了审题不设难的传统。作为一篇典型的两段式
材料作文;第一段叙述了齐桓公与管仲、鲍叔文的三者故事,而后以孔子与司马迁的评价
作结,叙议结合;第二段提出要求,写一篇读书会上的发言稿,表达三者之中,谁令你印
象最为深刻。内容简单易懂,任务明确清晰,与平常的作文训练完全一致,因此审题不难,
但是想要出彩也不容易。
相比于备考时的作文训练,今年的高考作文无异于大型翻车现场。一连多年的联系当
下社会背景的高考作文今年却撇弃了时代背景,而从古代文化经典中选取素材,这让身处
考场中的考生很难不惊出一身冷汗,难免不会一声叹息,所准备的素材,尤其和抗疫以及
时代发展有关的素材似乎都无用武之地。而脱离了积极准备的这些丰富熟悉的素材以后,
在如此紧张环境中写作,可以预想很多同学的作文很可能会流于口号式的表面化的议论。
因此议论时如何做到深刻与充分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有没有一个办法能使我们平常辛辛苦苦积累的素材不被浪费呢?即使是今年这样一个
与社会时代毫无联系的一个作文。能不能破解高考全国卷作文审题不难出彩难的魔咒呢?
让我们的作文立意不仅准确,还很深刻;让我们的内容不仅丰富,还很鲜活;让我们议论
不仅具有深度,还很有广度……从起笔就彰显思考,令老师信服。
基于社会语境的写作思维路径之立意关照现实,尚友古人。
具体来说:将这个故事对应当下的社会语境,这三者的角色定位就应是领导者、人才、
人才,而齐国的霸业就是时下社会的发展与民族的复兴。
如此站在鲍叔的角度,他与管仲同是国家栋梁,而他还是资深人才,但能积极主动地
推荐才能优秀者,胸襟博大、忘我无私,令人敬佩!如此立意可以为:“功成不必在我”、
“甘为人梯,高风亮节”、“选贤举能,贤贤易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站在齐桓公的角度立意,就是作为一个管理者要“任人唯贤、不论过往”、“不拘一格
将人才”。
站在管仲的角度就是要站在人才的立场,管仲作为春秋最优秀的人才之一,他的人生
才华与人生成就应是最符合我们当下的人生追求。因此结合管仲的经历,思索对于我们实
现人生价值的启发就不难得出:“优秀的人生不乏机遇”,而从他与齐桓公和鲍叔的交往中又可立意:“酒香也怕巷子深——论人才与伯乐”,从他与齐国的霸业关系来立意即是“人
才强国,重视人才”。
可以看出以上立意既有鲜明的时代感,又有浓浓的文化味儿。当众多考生的作文立意
还停留在准确的基本层面时,以上的作文立意就已经初显优秀的思维品质——深度挖掘材
料、广度联系实际。
基于社会语境的写作思维路径之行文构思立足现实。
基于社会语境的思维路径不仅体现在立意上,在内容构思以及素材采撷中更能突出体
现。作文的内容遵循“引、议、联、结”的结构,前两个部分可以结合材料,就事论事。
但更高级的写法是抛出一个问题,由此引出观点。
如:《优秀的人生不乏机遇》可就“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进行驳论:我们常常把机
不可失,时不再来奉为圭臬,不乏有错失机遇后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者。然而机遇对于人
生难道真的只有一次,错过就时不再来吗?我想说有些人可能的确如此,但对于有些人却
可能是例外,因为优秀的人生不乏机遇。
作文开头就彰显了批判性思维,且富有张力的语言表达极易吸引眼球,并且迅速被认
同。
中间结合材料议论不再赘述,非常简单。
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是另一个凸显思维品质的所在。这从古至今,俯拾皆是。欧阳修,
宋朝一代文坛领袖,他在醉翁亭记中有几多欢乐,那他在政治上就有几多失意。因为出任
滁州知州其实是由于为推行“庆历新政”的范文正公鸣不平而遭遇的贬谪。但他没有自我
放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仅将滁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还创造了不朽的名篇——《醉
翁亭记》。而后修撰史书《新五代史》,官至参知政事。苏东坡亦是如此,二十一岁名震京
城,其后二十多年默默无闻,直到四十四岁锒铛入狱,差点性命休矣,然后被贬黄州后,
静心反思,沉潜人生,直至四十八岁时又东山再起,迎来人生的第二次高光时刻。再如近
世三起三落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以及农业科学家袁隆平、褚橙创始人褚时健、
流浪大师许巍、网络直播圈的李佳琦、薇娅……
科技的突飞猛进使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人才淘汰的频率似乎比任何一个时代
都要来得快速与激烈,特别是身处疫情的当下,很多人面临着创业失败,感觉时不再来,
人生灰暗。还有很多人失业在家,感叹属于自己的机会越来越少。作为一个高三的毕业生,对于未来无限憧憬,但也无比担忧。但那又如何?与其放弃,不如再攥紧双拳,更加努力,
相信机会总会与我不期而至,而我所要做的,就是时刻准备。我艰信:优秀的人生不乏机
遇!
总之,当我们将作文材料关照现实,就会产生很多丰富生动的联想,这些联想构筑起
文章鲜活的血肉,使得立意鲜明深刻、内容活泼丰富。
基于社会语境的写作路径对于教与学的反思
获得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一定是源于反复的思维训练。因此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话经典、关照现实、尚友古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
表达;突出强调思维为上,学会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