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规则总有遗憾,人生依然精彩 导写 (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
(一)作文模拟题
在今年江苏高考中,考生白某某以 430 分的成绩,拿到了江苏文科类高考的第一名,
但选测等级中,历史科目为 B+。依据现行的江苏高考方案,全国 C9 联盟高校对江苏高考
的招生政策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全都要求选修科目等级在 A 以上,因此遗憾
与北大清华等高校无缘。舆论纷纷为她感到可惜,还有人呼吁应该破格录取,对于破格的
舆论,高校均回应说“招生规则先行”。而面对网友给的“最惨状元”的称号,白某某表示,
虽有遗憾,但仍接受这一结果。
以上事件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感触?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要脱离材料范文和
含义。
(二)写作指导
1 、材料分析
这是一道时评类作文题目,在写作要求中提到“以上事件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感悟”,
材料中涉及的对象较多,因此在立意时可以考虑采用对象分析法,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以
得到适当的作文立意。
①从考生白某某的角度:考生白某某高考考出了状元的成绩,却无缘国内顶尖大学,
这确实是一件遗憾的事,但面对网友给的“最惨状元”的称号,她却表示,虽有遗憾,但
仍接受这一结果。从这一事件出发,我们可以为她面对遗憾的态度点赞,也可以对她未来
的人生表示祝福和期待。
参考立意:
笑对遗憾;
越过遗憾,人生更精彩;
错过清北,依旧可以成才;
成一流人才,胜过上一流大学;清北诚可贵,成才价更高;
遗憾也是一种人生起点;
②从招生高校的角度:高校在面对网络上“破格”的呼吁和省状元的成就时,以“招
生规则先行”回应,从这一事件出发,可以谈对由于高校以规则有限这一态度的见解。
参考立意:
敬畏规则;
规则之下,怎么能轻易破格?
规则先行,才更公平;
不破格,亦是一种公平;
③从舆论的角度看:不能上清北本身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高考状元无缘清北,研究
引发了种种可惜或破格的争议,甚至还出现了“最惨状元”的称号,探究这些状况的根源,
其实还是将人生与大学或者与分数挂钩,立意时也可以从这一角度进行剖析,对社会上依
然占主流的“唯分数论”思潮进行思考。
参考立意:
高考状元就该破格进清北吗?
“唯分数论”也该休矣;
清北不是人才的唯一标准;
不以清北论英雄;
④从招生政策的角度看:高考招生政策目的是为什么筛选出优秀的人才,但在具体实
践中,却出现了白某某这样的优秀人才反而与众多名校无缘的情况。因此可以从这一事件
出发,探讨规则的完善问题。
参考立意:
规则可贵,完善规则更可贵;
规则之下,也该少一些遗憾;(三)素材积累
(1)道理论据
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欢乐的线索,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
—— 几米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
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
—— 于丹
所有的错过、遗憾、伤痛,不管能不能弥补、能不能被原谅,都随着人事变迁而成为
必须面对的现实。
—— 席绢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
人生就是一场戏,要能客观地凝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以幽默的态度对待人生的
起起落落。
——胡彧
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爱迪生
微乎其微的优异,往往会带来胜利。
——达尔文
所谓成功,必须是真正的成功、真正的本领,真正的才干、真正的力量。不仅仅是报
纸上的报道而已,也不仅仅是得金钱而已。
——萧伯纳
一个只想(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夺剥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
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
亡也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
——史铁生(2)事实论据
①高考 379 分被山东大学破格录取:潘立群, 2006 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年度国
际中学生创新成果展中,山师附中高三学生潘立群发明的可解决交通中色觉障碍的交通信
号灯,获得“最佳国际项目奖”,获得了“创新少年”的美誉。然而,同年高考成绩发榜后,
潘立群却仅取得了总分 379 分的成绩,只获得了填报专科院校的资格,山东大学破格录取
了潘立群。
②2019 年,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劝退两名博士研究生。据了解,这两名研究生一
名是 2013 年入学的,一名是 2017 年入学的,但他们被退学的原因都是在校期间一直沉迷
于学术以外活动,在未请假的情况下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教学活动。
知情人介绍,其中 13 级的博士,已经在读六年了,大大超出了正常的 4 年学制。另外
一位 17 级的,入学两年,既未完成学分要求,也没有按时开题,整日沉迷电子游戏。
③深圳大学研究生院透露,该校研究生院建立的完整的“提示—预警—淘汰”制度体
系,形成有效的分流淘汰机制,让“没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成为过去,“严进严出”成为
常态。2018 年,该校结业的博士、硕士共 38 人,单科及格但有 75 分之下者有 1529 人次。
中期考核前均及格,但平均 75 分之下者有 51 人,学习年限预警有 1215 人,成绩预警有 70
人。退学有 132 人,其中,未注册退学有 34 人,学习年限超期退学有 39 人,学业退学 4
人,个人申请退学 55 人(其中 27 人学习时间达到最长学习年限)。
(四)范文分析
“最惨状元”之说跑偏了
高考成绩放榜后,江苏“高考文科第一名”白湘菱因选修科目 B+,无缘报考清华、北
大、复旦、上海交大等名校,引发持续关注。当然,也有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向
她抛出“橄榄枝”,但不是给其破格,而是因她的等级符合要求。
此事之所以引人关注,主要还是源于“状元不能上清北”这样一个看起来很矛盾的现
实。但如果纠结这个问题,恐怕是对江苏的高考政策还有一定的误解。 (以事入题,引出
中心论点)
首先,白湘菱的语数外成绩的确优秀,但一味炒作她的“状元身份”,恐怕并不准确
(从原因角度,结合中心论点对材料中的事件进行分析)。从 2008 年起,江苏推出 3+2 模式,宣称实行“三位一体”改革,把统一测试成绩、学
业水平测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目的也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选测科目不
再每分必究,并让学生自主选择,同时给高校一定的自主权。
这一模式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争议。语数外三门算投档分,让学校、家庭以及舆论均把
语数外第一名就视为“状元”,但选测科目的等级虽没分数那么直观,却也是整体成绩的重
要组成部分,而高校在各省的录取看的也都是总成绩。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一模式问题并不大,但对于偏科的学生可能就是“灾难”。比如,
语数外三门第一,两门选测科目出现一门 B,或者 C,就有很多学校均不能报考。北大、清
华等校提出的等级要求是 AA 以上。
在江苏实行 3+2 模式第一年,出现不少考生因有一门选测等级是 C,连二本都不能报
考的情况。但经过 12 年改革后,江苏考生其实已经适应了这一规则,而尊重规则才是最大
的公平。 倘若因为语数外三科成绩特别好就破格,那么不仅不够公平,还会引发更严重的
偏科倾向,背离了高考的初衷。(联系现实,剖析“破格”呼吁的不合理)
不过,今年是江苏 3+2 模式的最后一年,明年将实行 3+1+2 模式,总分变回 750 分。3+1+2
模式将改变把语数外三门第一称为“状元”的矛盾处境,让总成绩更加直观,少一些类似
的误会。
总而言之,高考改革永远都在进行时,很难“一劳永逸”。但在这其中,尊重规则、维
护公平却是社会的共识。 (从高考公平的角度对事件的意义进行分析)
白湘菱没有因为选修科目 B+而影响高考发挥,现在也收获了足够的“选择自由”。比
起网友们的“不解”,白湘菱和其家人的心态显然更加平和,也对规则表示理解和尊重。
那些称她为“最惨状元”的说法,虽然也是一番好意,但却是建立在对规则的误解之上,
对白湘菱和其他考生来说,都不公平。 (呼应标题,指出“最惨状元”这一称呼的谬误)
而对社会来说,从这些比较特殊的事例中,去不断深化对公平的理解,进一步为高考
改革奠定事实基础,让高考不断向着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的方向无限接近,此番讨论
便能延展出积极的意义来。(结尾升华主题)
【点评】这篇作文从“最惨状元”这一称号的角度入手,以此串联引文,问出对于江
苏高考模式的思考以及对于高考公平的看法,通过分析原因、阐明意义、剖析谬误等分析方式,从大处着眼,联系材料和现实,对整个事件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结构严谨,首
尾圆融。
(五)美文欣赏
所有的遗憾都是成全
林清玄
有一位朋友在学插花,是日本某一流派的花艺。
我对日本人的花艺一向没有好感,因为那被称为“花艺”的,正好是集匠气与矫作于
一炉。因此,我对潇洒且大而化之的朋友竟去学日式插花觉得格外好奇。朋友告诉我,那
看起来僵化的日式插花,其实只是一种格式,是性格与观点的锤炼,对于学得通达的人,
不但仍有极大的创作空间,还能激发出人的潜力。
她说:“插花和禅一样,表面上有最严苛的形式,事实是在挖掘最大的自由。你不觉
得,只有最严格的训练才有最自由的资格吗?”
朋友的话给我不小的启示,原来插花也是“绝地逢生”的事。凡是绝地逢生就如悬崖
断壁上的兰花,或污泥秽地清放的莲花,或是漠漠黄沙里艳红的仙人掌花一般,既刺人眼
目,又具禅的精神。什么事到了最高、最绝、最惊人,就被俗人看成是禅意了。
学插花的朋友,说起她学插花获益最大的一件事。
她说:“我刚学插花时,老师教怎么插,我们就怎么插,三个月以后我才发现,老师
每次插的花不是一朵、三朵、五朵,就是七朵、九朵,几乎没有二四六八的。我心里起了
疑情,双双对对不是很好吗?为什么插花都要单数呢?我很慎重地去问老师,那位日本老
师说,一三五七九是单数,插出来的花叫作‘生花’,就是有希望的花,由于不圆满,才显
得有希望;双双对对的插花是‘死花’,因为太满了。我听了好感动,留一些缺憾、有一点
理想不能完成、永远留下一丝丝不足才是最美的呀!”
缺憾有时比圆满更美,真是不可思议。朋友的话使我想起为什么菩萨要留一丝有情在
人间,而且一直在苦难的煎熬中游化。菩萨之所以比声闻缘觉更美、更动人,那是他们在
乎,在乎一切的有情,由于这样的在乎,追求事事圆满倒不是菩萨的志向,菩萨的志向是
恒常保持一个有希望的观点,生生不息。
生活中遇到的不完美与不平衡,都是人生最好的启蒙,就如同乌云与暴风雨是天空最好的启示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