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阿 Q 正传》,一个因为“贫穷”而被遗忘的故事
《阿 Q 正传》
01
情节概括
《阿 Q 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于 1921 年 12 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
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阿 Q 正传》创作于 1921 年底,共分九章。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 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
忘的故事。 这部小说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
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
图片来源网络
阿 Q 是鲁迅笔下一个拥有极为鲜明的个性的人物,他非常穷,穷得只剩下一条裤子,
可以说除了这条裤子,他真的是一无所有了,甚至连姓名都没有,或者说不是没有,是因
为穷到了不应该拥有名字,低劣到了不配有姓氏的程度。阿 Q 一生生活在底层,饱受欺凌
和侮辱,但他从来不在乎,更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得胜”。
挨了别人打,他想,这是儿子打老子。被别人抢走赌赢的钱,他却抡起巴掌打了自己
一个耳光,就像打的是别人一样。无论是遭受了多么厉害的欺凌,他都能靠这样的方法转
败为胜,然后莫名奇妙的高兴起来。
02
推荐理由
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历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
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
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地盘剥。
图片来源网络
鲁迅不止一次地对这种畸形变态心理作出概括:“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
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利,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
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他们对帝国主义侵略已
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
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这一思想深深毒
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
而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
的精神状态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
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成了像阿 Q 那
样的可怜人。《阿 Q 正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鲁迅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国民的
劣根性”,因此,阿 Q 的性格就是现代中国国民性的象征。小说特通过阿 Q 身上的“精神
胜利法”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阿 Q 时代属于过去,但阿 Q 性格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
有人说阿 Q 像是一面镜子,从他的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许是因为在我们身上都
有和阿 Q 一样的特点吧。
04
经典名句
1、有人说: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得胜利的欢喜;假使如羊,如
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又有些胜利者,当克服一切之后,看见死的死了,降的降
了,"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他于是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
上,一个,孤零零,凄凉,寂寞,便反而感到了胜利的悲哀。——鲁迅《阿 Q 正传》
2、“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
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鲁迅《阿 Q 正传》
3、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鲁迅《阿 Q 正传》
4、“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鲁迅《阿 Q 正传》
5、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
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鲁迅《阿
Q 正传》
6、阿 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
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
在他身上,而看阿 Q 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
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
不问有心与无心,阿 Q 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
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 Q 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鲁迅《阿 Q 正传》
7、他早想在路上拾得一注钱,但至今还没有见;他想在自己的破屋里忽然寻到一注钱,
慌张的四顾,但屋内是空虚而且了然。——鲁迅《阿 Q 正传》
8、阿 Q 的钱便在这样的歌吟之下,渐渐的输入别个汗流满面的人物的腰间。他终于只
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一直到散场,然后恋恋的回到土谷祠,第二天,
肿着眼睛去工作。——鲁迅《阿 Q 正传》
9、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
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
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鲁迅《阿 Q 正传》
10、但他突然觉到了:这岂不是去杀头么?他一急,两眼发黑,耳朵里〔口皇〕的一
声,似乎发昏了。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
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鲁迅《阿 Q 正传》
11、阿 Q 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很渺茫。——鲁迅《阿 Q
正传》
12、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
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
就走了。所以,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Q来,然而记起的是做工,并不是“行状”;
一闲空,连阿Q都早忘却,更不必说“行状”了。——鲁迅《阿 Q 正传》
13、他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
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
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鲁迅《阿 Q 正传》
14、阿 Q 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了做
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15、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
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
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05
关于作者
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
后改豫才,“鲁迅”是他 1918 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
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
的奠基人。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
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
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
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