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敬畏粮食,热爱生命 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点评)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
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
暖,有感恩,有敬畏……
要求:结合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
歌除外。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珍爱生命
劳动意识:社会责任
人文关怀:审美情趣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给出了先辈们对粮食的敬畏态度,“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
亵渎”。“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
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传达出粮食的生命意义与现实价值;“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
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材料最后特别突出“人与粮食同行”这样一个情境,进一
步引发考生思考粮食对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以及面对粮食应该具备的态度。
2.写作任务的限制。本题为新材料作文,写作任务限制较少,只要遵从材料指引,写
出对粮食价值与意义的认识和思考,知道粮食来之不易,粒粒辛苦,对粮食和粮食的生产
者应有感恩、敬畏之情即可。
3.价值判断的限制。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因为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不仅养活人,
也启迪人思考生命的意义。人与粮食同行,有耕耘的辛苦、收获的温暖,也有对粮食的感恩、敬畏。这是命题人给定的价值判断,考生必须在这样的情境和价值观念下表达自己的
体验、认识以及思考,不可悖离题旨。
开放性
1.立意角度可以多元。考生可以从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的角度,来写今天我们对粮食
应持有的态度;可从粮食有生命、有灵性的角度,写我们对粮食应有的态度;也可从粮食
的价值和意义角度,谈我们应对粮食持敬畏之心;也可从耕耘的辛苦、收获的温暖等角度,
谈对粮食的感恩和敬畏……敬畏粮食是对劳动的礼赞,珍惜粮食是对时光的眷恋,感恩粮
食是热爱生命的一种体现。总之,从粮食到人生、生活、生命,考生可以自选角度去表达
自己的体验与思考。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由粮食出发,思考与之相关的劳动、时光、生命以及价值和
意义,进而表达自己对粮食与生命的诸多思考,“民以食为天”“粒粒皆辛苦”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考生可以探讨的内容很
多。
解题
本题目是给命意型新材料作文,侧重价值观考查,引导考生思考人与粮食的关系以及
应有的态度,这在当下尤为重要。材料的逻辑架构有类 2019 全国卷Ⅰ作文,但是没有假想
敌,任务限制也不严格。材料的三句话从不同的角度引导考生认识粮食的价值和意义,既
是对主旨的限制,也是对思路的指引。材料所谈有关粮食的话题本出自生活,考生皆有话
可说。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方向一:敬畏粮食就是对劳动的礼赞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劳动人民用辛勤劳动创造了生活,“种瓜得瓜,种豆得
豆”的劳作让人们明白诚实劳动,真实收获的朴素道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告诉
人们天地酬勤的可贵事实,总之“粒粒皆辛苦”所得的粮食让人类繁衍生息。敬畏粮食就是对劳动的礼赞,就是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就是对人类辛勤耕耘的坚守与展望。
方向二:咀嚼粮食就是对时光的敬畏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人们在季节更迭中延续着几千年来的耕耘与收获,品尝着
个中的艰辛与欣慰,体会其中的智慧与启迪。咀嚼粮食就是品味与之相关的一切念想与盼
望。毛泽东曾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曾饱尝过
饥饿的苦果,也领略了丰衣足食的甜蜜,在对粮食的咀嚼中更能体会沉甸甸的时光对人类
的恩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具有生命和灵性的粮食告诉人类关于时光的秘密:付出,
总会有回馈。这是对粮食以及一切生命的讴歌。
方向三:思考粮食就是对生命的观照
在回首与粮食同行的日子里,人们更容易看到往日时光,也更容易体会到天地诚心,
更容易看到自己的渺小与伟大。渺小是因为天地生万物,我只是其中一员,要靠吃饭活着;
伟大是因为渺小的人类用双手和大脑创造生活,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但不管是渺小还是
伟大,人类都应该对粮食心怀感恩与敬畏,因为对粮食的感恩与敬畏就是对自身的尊重与
珍视,就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反省。思考粮食的价值与意义,实质上就是观照自己的生命,
洞察人类生存的秘密。关心粮食和蔬菜,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幸福生活的起点与必需。
……
范文展示
粮生百味,归于真淳
李美娜
晚清贤臣曾国藩于其家规中有令人动容之“三咀”。何为“三咀”?即每饭之前,取一
小口米饭,缓缓咀嚼,无声轻咽。文正公之良苦用心不禁令人感叹:粮生百味,归于真淳。
咀嚼的,不仅是米饭、粮食,更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对自我的警醒与顿悟。
粮食与人一般,皆有性灵。
咀嚼粮食,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不单获得了气力,更重要的是逐渐获得了臻善
的人格。元遗山盛赞渊明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繁华落尽见真淳”。渊明之真淳与他对粮
食的敬畏和感悟是密不可分的。在那个纷乱的年代,渊明独居南山,宁可躬耕南亩,也不
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他每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面对“草盛豆苗稀”也一笑置之。因为他种的不单是粮食,更是一份平和圆融的心境。
人在咀嚼粮食的同时,也在咀嚼时间。时光崎岖,岁月深长,渊明与文正公,“纵化大
浪中,不喜亦不忧”,大致是他们对粮食与生命关系有彻底思索才能达到如此境界。
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
世间万物,皆源于深沉的土壤于无声中的滋养。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
即使贵为天子,也对粮食心存敬畏。历代皇帝的宫殿都设有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谷神,
帝王们每年在这里祭祀土地神、谷神。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粒米,包含了太多的
艰辛与汗水。农民是最懂得敬畏粮食的人,他们对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深情,他们在田里
默默地插秧、割稻,那近似叩拜的姿态就是一种庄严的仪式。
粮食用质朴而谦和的姿态告诉人们,回归自然才是最好的归宿。喜欢那一句:“我热
爱自然,其次是艺术。”
古有颜回“箪食瓢饮”不改其乐,今有粗茶淡饭仍潜心向学之说。千百年间,粮食逐
渐成为人们心灵的归宿与寄托。人和粮食从未分隔,休戚与共,有人品出的是感动,有人
品味的是激情,有人品出的是面对岁月更迭的优雅与从容……人咀嚼粮食,咀嚼着生命,
咀嚼着时光,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边界和生命的边界。
于我而言:粮生百味,归于真淳;生活多姿,归于简单。
点评
文章首先由曾国藩饭前“三咀”的家训切入论题,引出细细咀嚼之后方能品出粮食香
醇之味的生活道理,进而挖掘品味粮食与涵养心境的紧密关联。其中巧妙地运用陶渊明和
颜回的例子,让论证逐层深入,最后提出核心观点:用敬畏生命之心对待粮食,在与之同
行过程中体会美好时光与深邃生活,体会淡然、简单的处事心境,会让人生变得更加圆融
与通透。文章构思巧妙、立意新颖,素材运用自然、语言自然优雅,令人读来愉悦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