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话题作文素材: “舌尖上的节俭”
2020 年的伊始,世界是新冠疫情年,2020 年,让我们更加懂得活着的意义非凡,
更加珍惜身边人。
2020 年还告诉我们“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 谁 知 盘 中 餐 , 粒 粒 皆 辛 苦 。 ” 这 句 古 诗 很 多 人 儿 时 都 能 背 诵 , 可 是 眼 下
餐 桌 上 的 浪 费 现 象 却 与 诗 词 含 义 截 然 相 反 。 有 些 人 三 五 聚 餐 , 也 要 大 摆 筵
席 , 不 仅 滥 觞 狂 饮 , 还 弄 得 满 桌 剩 饭 剩 菜 。 有 些 食 堂 的 泔 水 桶 中 , 白 花 花
的 大 米 饭 和 馒 头 倒 入 其 中 , 这 些 浪 费 现 象 令 人 触 目 惊 心 。
2021 高考热点“舌尖上的节俭”主题时评
让“N-1 点餐”节约模式成为新时尚
作者:冯海宁
来源:北京青年报
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后,武汉餐饮业协会第一时间响应号召,
发布包括“N-1 点餐模式”在内的 6 条倡议。此举引起热烈反响,多地表示将参
考借鉴武汉的“N-1 点餐模式”。这些做法对行业企业和消费者都有引导作用,
有利于促进粮食节约,遏制餐饮浪费。同时,北京、江苏、西安等地行业协会的
倡议书也包括多项节约措施。如北京餐饮业协会倡议餐厅摆放“节约粮食”提示
牌、宣传品,提供“半份、半价”“小份、适价”服务。北京烹饪协会将节约精
神融入线上、外卖消费等。当各地餐饮业协会同时发力粮食节约,就能形成更大
合力,餐饮行业有望形成厉行节约之风。其中,“N-1 点餐模式”与“半份、半
价”“小份、适价”,应该成为餐饮行业节约粮食的“主打产品”,以及消费者
推崇的时尚活动。“N-1 点餐”模式多年前就已出现,但遗憾的是没有广泛普及。
这是针对多人就餐提倡的一种节约模式,“N”代表就餐人数,“-1”是指按人头
少点一个菜。由于多人就餐容易浪费,“N-1 点餐”模式无疑可促进餐饮业节约
粮食。而“半份、半价”模式,是针对两三人就餐或者家庭就餐,“半份”既有
利于节约,饮食也相对丰富,而“半价”则能降低消费成本推动节约。至于“小份、适价”,有利于一两人就餐,兼顾了“量”与“价”,也应成为消费时尚。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推广“N-1 点餐”模式的最大挑战是公款宴请、商务宴会。
目前,虽然党政系统的“三公”经费一压再压,但某些企业或事业单位宴请宾客
时,为了单位形象、领导面子往往超量点餐,浪费比较严重。所以,如何在单位
请客、公款买单消费中推行“N-1 点餐”,应成为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重点。这需
要企事业单位、餐饮企业以及监管层面共同努力,其中企事业单位要有务实和节
约意识,餐饮企业要有倡导节约意识。虽然说餐饮消费是一种自主行为,但浪费
却是一种不文明行为。因此,应该用法律法规对餐饮业浪费现象说“不”。比如 6
月 1 日实施的《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规定:适量点餐、践行“光盘行动”,
就有倡导粮食节约之效。2013 年发布的《珠海市餐饮浪费处罚暂行办法(征求意
见稿)》规定,对于顾客被误导点菜过多等现象,政府相关部门会责令改正,并
警告,若经营者拒绝改正或在指定期限内未改正的,视浪费情况处 2000 元以上
10000 元以下罚款。这些都深刻启示我们,在促进餐饮业节约粮食方面,以制度
约束浪费现象也是一种选项。当粮食安全成为日益重要的公共命题,从立法环节
到执法环节,都应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理粮食浪费的举措。让“N-1 点餐”成
为一种消费时尚,让“半份、半价”“小份、适价”“打包”等成为一种习惯。
虽然实施起来有一定挑战,但如果全社会积极行动,新风尚很有希望改变粮食浪
费陋习,关键在于餐饮消费相关各方及监管者怎么做。总之,促进餐饮业节约粮
食,缺的不是办法而是决心。
杜绝“舌尖浪费”要从“刀尖”抓起
作者:乔杉
来源:北京青年报
杜绝浪费,人人有责。武汉市餐饮业协会向武汉的餐厅发出倡议:推行 N-1
点餐模式,即 10 位进餐客人只点 9 个人的菜,不够再增加菜品;针对两三位客人
进餐,餐厅推出半份菜和小份菜,在节约前提下,满足消费者品种多样化的需求;每家餐厅要准备打包盒,对万一有剩菜、剩饭的顾客提供打包服务。过去提到“舌
尖上的浪费”,一般认为是“舌尖”的事情,只要顾客不再奢侈浪费也就行了。
这的确很重要,如果顾客都能“以节俭为荣、以浪费为耻”,浪费现象自然大为
减少,但一种文化观念的改变,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且“舌尖上的浪费”产生
的原因很复杂,即便是围绕“舌尖”做工作,也不仅仅是呼吁和谴责。“舌尖上
的浪费”,是一个体系的问题,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也不仅仅需要在“舌尖”
上做出努力。武汉市餐饮企业的这一倡议,从“舌尖”延伸到了“刀尖”,也就
是更好地发挥饭店的作用,让人眼前一亮。“刀尖”上的努力,这只是第一步,
并不止于此。经常有人感慨,南方和北方餐饮的不同,从盘子上就能看出。比如
北方的盘子一般比较大,菜的分量也比较足。可南方菜,尤其是淮扬菜,以精致
见长,一般盘子较小,上的菜较少,这也导致点的菜种类比较多。一个南方人到
了北方,如果按照淮扬菜点餐的话,很有可能出现浪费现象。相反,如果北方人
来到南方,如果按照家乡的习惯点菜,则很有可能吃不饱。这里只是一个大概情
况,事实千差万别。即便是在南方,到不同的淮扬菜馆吃饭,提供的菜分量也不
尽相同。中餐的传统生产模式,如同“盐少许”“油少许”的约数一样,装盘也
很少有一个准头,没有一致的标准,不仅因地不同,而且因店不同,甚至因人不
同、因手不同,同一个厨师在不同时间内炒出来的菜,装盘的分量也是不尽相同。
对 于 很 多 人 来 说 ,到 饭 店 点 菜 ,多 少 有 些“ 蒙 ”的 成 分 ,更 多 是 凭 感 觉“ 毛 估 估 ”,
很难有一个精确判断。这与西餐的生产形成了鲜明反差。一个人到肯德基吃饭,
只要吃过几次,基本知道自己要点几个汉堡,一般不会浪费,可到了中餐馆,却
很难做到精准点菜,往往不是多,就是少。出于传统习惯,再加上现在生活确实
好了,也不差几个钱,所以一般人都是往多里点。一些饭店为了能够多做生意,
还放任甚至诱导顾客多点菜。更大的浪费,其实不是顾客点菜,而是“团菜”,
也就是一客多少钱、一桌多少菜,有一个标准。顾客一般认“钱的标准”,而把
菜分量的选择权让渡给了饭店。公款消费、商务接待,家庭比较上档次的宴请尤
其是宴席,基本都是这种模式。这种浪费,顾客有责任,但更大的责任还在于饭
店。做得好一点的饭店,可能会提醒顾客打包,但一个问题是,打包难道就不存
在浪费吗?很多大型宴会,剩菜那么多,怎么“打包”?即便“打包”回去,真的继续食用吗?杜绝“舌尖浪费”要从“刀尖”抓起,也需要饭店作出改变。日
前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江苏省工商联餐饮业商会联合全省各地餐饮烹饪行业组
织发出倡议,除强调及时提醒顾客并提供打包服务,还提出将制止餐饮浪费纳入
到餐饮生产、加工、服务的全过程,科学设计菜单,鼓励提供小份菜等。这实际
上涉及改革传统中餐生产和经营模式的问题,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推行。
吃播“大胃王”们别再靠浪费粮食创造流量
来源:新京报
很多“大胃王”吃的早已不是美食,而是流量和 KPI。这在伤害自身身体之余,
也造成了对食物的浪费。
随着直播的兴起,吃播成为一个独特的门类,由此便催生了以吃为业的“大
胃王”。而随着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厉行节约之风刮起,某些“大胃王”造
成食物浪费的问题也引发舆论关注。
近日,有报道称,现在有些所谓大胃王吃播秀,浪费严重,有的甚至吃了再
把食物吐掉……珍惜粮食,拒绝浪费!
食量大没什么原罪,不能说吃得多就必定是浪费粮食。但如果把部分所谓“大
胃王”的问题简单归结为吃得多,那就是对其行业生态的认知不够充分。
一人吃一桌,这显然不符合人体科学,也并不是每个“大胃王”都有令人羡
慕的“吃不胖”体质。实际上,很多镜头前展示的“大胃王”都是经过剪辑,他
们有的边吃边吐,有的则是吃完后进行催吐。
镜头前暴饮暴食、镜头外呕吐不止,这既是对自己身体的伤害,也是对观众
的欺骗,更是对食物的极大浪费。
爱吃,是深藏在我们基因深处的求生密码。对美食的痴迷古今中外皆然。老
话说,能吃是福。如今早已不是缺衣少食的年代,我们面临的食物极其丰富。既
有让人欲罢不能的柳州螺蛳粉,也有远渡重洋而来的澳洲大龙虾;既可以在夏季
品尝满身金色的黄油蟹,也能去意大利挖初秋的白松露。然而,享受美食和浪费食物,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所有浪费食物的现
象都需要谴责和拒斥,这不是对人不对事地针对“大胃王”,而是针对所有的浪
费行为。
根据统计,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是 500 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
量的十分之一,大型聚会浪费率更是高达 38%。虽然粮食危机看起来是个很宏大
的议题,但积少成多的道理却不复杂。
现实中,一旦有人批评浪费食物,总会有人站出来反驳:这些东西都是自己
花钱买的,无论吃掉还是扔掉,其实没什么差别,只有多消费、多浪费才能拉动
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大家都节约不浪费,农民日子更难过。这是很典型的回护
逻辑,却也是名副其实的“伪逻辑”。
首先,浪费就是浪费。每一粒米、每一块肉背后,不仅有农民的劳动,还有
大量的资源消耗。换句话说,你浪费的不只是钱,还是有限的资源。“钱是你自
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这点本该是常识。
其次,说农民会从浪费中获益也是想当然。供需逻辑链条总是跟 CPI 等因素
搅在一起。食物大量浪费、粮食价格上涨,虽然短时间内看农民收入可能会上升,
但食品价格上涨必定意味着各行各业的成本增加,社会平均购买力下降,农民作
为收入较低的群体,受到的影响将更大。
无论从哪种角度看,浪费都不能创造财富,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通过浪费来
实现。那些口口声声说:“浪费粮食是给农民伯伯送钱”的说法,也别再自欺欺
人了。
说到底,现代文明的确给了我们足够的选择自由,有钱人可以天天满汉全席,
但自由本身也暗含着节制和理性。
在此也想奉劝胡吃海塞的“大胃王”们,就别再拿着浪费当有趣了——伤害
身体不值得,浪费食物更是可耻。
勤俭节约是传统,也是战胜困难的法宝
来源:澎湃新闻前几年有个视频,孩子们长大了接二老到城里,为了表示孝敬,点了一大桌,
结果吃了几个菜,其他就都浪费在桌上了。二老要打包,孩子们说隔夜菜不健康,
都 走 吧 。 镜 头 摇 走 了 , 给 了 一 个 大 场 景 , 这 是 一 个 类 似 年 夜 饭 的 场 景 , 桌 桌 如
此……
这个视频的信息量足够大,关于爱,关于温饱,似乎还关乎健康。两代人像
是活在两个平行的世界,考虑的问题各有侧重,但其实大家都知道,这里头有一
个无法被掩盖的问题:浪费食物,不应该。
我们这一代人在饭桌上听父母唠叨最多的一句话可能就是“不要浪费”,碗
里一粒米都不能留。父母常说,你们这些孩子根本不知道我们那个时候没得吃是
什么样子,是的,事非经过不知难。饥饿的体验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我
们还能从心底里去珍惜粮食吗?
这个问题,不光是抛给后浪们的,更需要所有人去思考:在物质极度丰富的
当下,我们应该如何取之有度,应该如何珍惜这眼前的一切。
中午和几位同事在食堂吃饭,大家谈到了不浪费的话题。比如,我们说五个
人在一起吃面,就应该让师傅给下四个人的量。说到这里,大家自动看了一下碗
里的菜都吃光了没。吃完了放盘子的时候,还有意识地看了一下回收厨余垃圾的,
大家说,如果有一天,这个里面真的少了,那就真的节约了。
整个过程是如此自然而然,可见,勤俭节约一直刻在中国文化的基因里,所
以它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习惯,接受起来一点也没有违和感,不管你出生在哪
一个年代。
一个说法是,养成一个习惯只需要 21 天。曾经被认为有难度的垃圾分类,现
在也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生活习惯。所以不浪费粮食,对于任何一代人来说,也不
会成为难事。
大道理不用多说了,想着这么热的天,还有辛劳的父辈们在田间地头劳动,
我们就真的应该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了。
父辈们说的那些话,也是从老祖宗们那里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节俭是美
德,共克时艰更是传统,这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遭遇过不同的困难和挫折,但我们能够团结也能够克服,这是刻在中华文化里的绵延不绝的力量。这是我们能
够保持自律的原因,也是自信的源泉。
主题解说
如 果 粮 食 出 问 题 , 后 果 将 不 堪 设 想 。
2020 年 是 世 界 的 新 冠 疫 情 年 , 而 2020 年 后 的 若 干 年 , 将 会 是 世 界 粮 食
安 全 年 。
疫 情 在 全 球 范 围 内 爆 发 后 , 一 些 粮 食 出 口 国 宣 布 限 制 粮 食 出 口 , 比 如 俄罗
斯农业部长在 7 月初宣布:计划将俄罗斯“粮食出口配额制”常态化。很 多 国 家 元
首 倡 议 国 民 节 省 开 支 , 节 约 粮 食 , 以 平 稳 度 过 后 疫 情 时 代 。
因 为 大 家 都 意 识 到 ,百 年 不 遇 的“ 特 大 疫 情 ”,必 然 影 响 全 球 粮 食 的 生 产 、
收 获 、 加 工 、 存 储 、 交 易 和 运 输 。 再 加 上 蝗 灾 和 洪 涝 灾 害 , 2020 年 乃 至 未 来
几 年 , 全 球 粮 食 紧 缺 、 涨 价 已 成 必 然 , 应 对 粮 食 安 全 问 题 更 显 迫 切 。
根 据 联 合 国 粮 农 组 织 《 2019 世 界 粮 食 安 全 和 营 养 状 况 》 报 告 统 计 , 全 球
每 年 约 有 三 分 之 一 的 粮 食 被 损 耗 和 浪 费 , 总 量 约 为 每 年 13 亿 吨 。
此 前 有 数 据 测 算 ,我 国 每 年 仅 在 粮 食 储 存 、运 输 和 加 工 环 节 造 成 的 损 失 浪
费 就 高 达 700 亿 斤 。国 家 粮 食 和 物 资 储 备 局 有 关 负 责 人 表 示 ,近 年 来 粮 食 产 后 损 失 浪 费 已 有 所
减 少 。
相 比 之 下 , 餐 桌 的 消 费 环 节 才 是 大 头 。 国 家 统 计 局 数 据 显 示 , 2019 年 餐
饮 业 收 入 达 到 4.67 万 亿 元 ,比 上 年 增 长 9.4%。庞 大 产 业 蓬 勃 发 展 的 背 后 ,食
物 浪 费 量 也 是 惊 人 的 。
国 家 统 计 局 重 庆 调 查 总 队 课 题 组 2015 年 撰 文 《 我 国 粮 食 供 求 及 “ 十 三 五 ”
时 期 趋 势 预 测 》指 出 ,据 估 算 ,在 消 费 环 节 ,全 国 每 年 浪 费 食 物 总 量 折 合 粮 食
约 1000 亿 斤 , 可 供 养 约 3.5 亿 人 一 年 的 需 要 。
30 则名言警句
1. 民 以 食 为 天 。
2. 食 者 , 圣 人 之 所 宝 也 。 ( 墨 翟 )
3. 仓 廪 实 而 知 礼 节 , 衣 食 足 而 知 荣 辱 。 ( 管 子 )
4. 尧 、 禹 有 九 年 之 水 , 汤 有 七 年 之 旱 。 ( 西 汉 · 晁 错 )
5. 所 贵 惟 贤 , 所 宝 惟 谷 。 ( 东 汉 · 张 衡 )
6. 历 览 前 贤 国 与 家 , 成 由 勤 俭 破 由 奢 。 ( 唐 · 李 商 隐 )
7. 由 俭 入 奢 易 , 由 奢 入 俭 难 。 ( 北 宋 · 王 安 石 )
8. 惜 衣 有 衣 , 惜 食 有 食 。 ( 明 代 · 冯 梦 龙 )
9. 高 筑 墙 , 广 积 粮 。 ( 明 代 · 朱 升 )
10. 夫 积 贮 者 , 天 下 之 大 命 也 , 苟 粟 多 而 财 有 余 , 何 为 而 不 成 。
11. 一 粥 一 饭 , 当 思 来 处 不 易 ; 半 丝 半 缕 , 恒 念 物 力 维 艰 。12. 大 吃 大 喝 顾 眼 前 , 省 吃 俭 用 度 灾 荒 。
13. 一 颗 米 粒 九 十 九 个 工 。
14. 兵 马 未 动 , 粮 草 先 行 。
15. 手 中 有 粮 , 心 中 不 慌 。
16. 身 后 有 余 忘 缩 手 , 眼 前 无 路 想 回 头 。
17. 黄 金 本 无 种 , 出 自 勤 俭 家 。
18. 浪 费 粮 食 是 最 大 的 犯 罪 !
19. 家 有 万 担 , 不 脱 补 衣 , 不 丢 剩 饭 。
20. 良 田 万 顷 , 日 食 一 升 。 广 厦 千 间 , 夜 眠 七 尺 。
21. 粮 收 万 石 , 也 要 粗 茶 淡 饭 。
22. 粗 茶 淡 饭 , 吃 得 到 老 ; 粗 布 棉 衣 , 穿 得 到 老 。
23. 出 门 走 路 看 风 向 , 穿 衣 吃 饭 量 家 当 。
24. 节 俭 是 你 一 生 中 食 之 不 完 的 美 筵 。 ( 爱 迪 生 )
25. 吃 饭 要 知 牛 马 善 , 着 丝 应 记 养 蚕 人 。
26. 一 饱 之 需 , 何 必 八 珍 九 鼎 ? 七 尺 之 躯 , 安 用 千 门 万 户 ?
27. 细 雨 落 成 河 , 粒 米 凑 成 箩 。
28. 食 不 过 佳 , 充 饥 则 可 ; 身 不 过 华 , 遮 身 则 可 。
29. 世 界 是 我 们 的 , 粮 食 是 世 界 的 !
30. 一 米 一 粟 当 思 来 之 不 易 , 爱 粮 节 粮 须 知 人 人 有 责 。25 个精选标题
1. 每一粒粮食都值得温柔以待
2. 绷紧粮食安全之弦
3. 拒 绝 “ 舌 尖 上 的 浪 费 ”
4. 节 约 粮 食 , 全 民 有 责
5.让“节约粮食”蔚然成风
6.“节约粮食”要从全民理念走进生活日常
7. “ 节 约 粮 食 ” , 绝 不 是 形 式 主 义
8.全民节约,在粮食危机到来之前
9. 惜 食 者 , 恒 有 食
10. 制 止 浪 费 , 当 为 每 个 人 的 日 常 自 觉
11. 一 起 做 光 盘 行 动 的 倡 议 者
12. 一起抵制“浪费粮食”的陋习
13. 节约粮食,从不浪费每一粒米饭开始
14. 用 之 有 节 , 则 常 足
15. 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
16. 节约粮食永远在路上
17. 请 对 粮 食 , 心 怀 敬 畏
18. 节 约 粮 食 永 不 过 时
19. 天地“粮”心,珍惜食物
20. 浪 费 可 耻 , 节 约 光 荣21. 从今天起,做一个节约的人
22. 争做节约达人
23. 识“食物”者为俊杰
24. 美 食 不 可 辜 负 , 更 不 可 浪 费
25. 全社会应形成“新食尚”
7 个精彩观点
观点一:从短缺到温饱再到小康,我们不能未富先奢
75 岁的赵大爷祖籍河北,现在跟随儿女在北京定居。他告诉记者,平时生活中
会看到一些铺张浪费的行为,感到很痛心。“我们这代人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
吃不上饭、饿到全身浮肿的感受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熬过苦日子,才知道现在的好
日子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现在,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各种农副产品花样繁多,超市里、菜场里,想
买什么都能买得到,这是过去几十年“票证时代”想都不敢想的生活。赵大爷向记
者介绍,计划经济时期,商品供应相当匮乏,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
的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吃
饭要粮票,买糖得有糖票,就连买火柴,也得用火柴票。还有粮本、副食本、煤本,
每家每户冬天能买多少煤,也是定量供给的。”(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观点二:未雨绸缪,始终要有危机意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比起过去,我们现在确实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端牢“中国饭碗”有底气,但不能忘记,每一粒粮食都来自辛勤的劳动,仓廪充实不是挥霍浪费的理由。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精神,必须传承
发扬下去。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观点三:文明消费,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截至目前,全国至少有 27 个省份的商务厅、省级餐饮饭店协会或消费者协会发
出倡议书,倡议企业及消费者杜绝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
在各省倡议书中,提示节约,提供小份菜、半份菜和提倡提供打包是强调重点。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也发文要求,禁止大胃王式铺张浪费的直播行为,抖音快手等直
播平台回应称情节严重将直接封号。(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观点四:珍惜粮食,才能真正体会风物之美
要体验食物的精妙,不在于暴饮暴食,而是用心从一粒米中慢慢回味它生长的温
度。珍惜粮食,才能真正体会风物之美,持之以恒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新风尚,
才能让我们的小康之路更平坦更健康。(来源:瓯江时评 瓯江行)
观点五:每一粒粮食都值得温柔以待在信奉“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对食物的热爱与讲究让我们创造出了令人惊艳的
鲁菜、川菜、粤菜、闽菜、淮扬菜、浙菜、湘菜、徽菜等“八大菜系”,还有不计其
数的各色小吃美食。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美味,不应该只搅动味蕾,更要走心。
当一个人耐心而细致地对待每一粒粮食,珍惜从田间到餐桌这一路的艰辛与不易,反
而能折射动人的品格。(来源:北京青年报 海琳)
观点六:美食不可辜负,更不可浪费
享受美食是件快乐的事情,“吃播”的本义应是推荐美食、分享快乐。但一些平
台和主播过分追求流量和利益,使“吃播文化”走向极端,变得越来越畸形。一些大
胃王吃播日复一日挑战食量“上限”,有些主播在镜头前看似津津有味地大吃大喝,
镜头后却是各种剪辑卡点来掩盖假吃、催吐、倒入垃圾桶等,这些极端现象不仅铺张
浪费、危害自身健康,更误导了消费习惯、对饮食文化造成不良影响。分享健康、节
俭的饮食习惯与饮食文化,回归生活、回归健康,这样的“吃播”才能得到更多观众
的认可和喜爱。(来源:人民网)
观点七:绷紧粮食安全之弦
新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渐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好”的转变,但作
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片土地上每天有 14 亿人吃饭,这是我国需要直面的基
本国情。守住耕地红线、利用科技促进粮食增产之外,每个人也都要养成节约粮食、
反对浪费的习惯,居安思危,细水长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每个人只有时刻对粮食安全保持一种危机意识,“常
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个体力量方能汇聚成流,进而夯实我国粮食安全
底座,增强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的定力。而这最终,惠及的是国民长远福祉。(来源:
新京报评论)
15 段经典素材
1.以俭得之,以奢失之
战国时期,秦穆公问属下才士由余曰:“古之明王得国失国何以故?”由余答曰:
“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
2.妻不衣帛,马不食粟(湘语文精选)
楚令尹孙叔敖非常俭朴,“妻不衣帛,马不食粟”。他的随从很不解,孙叔敖向
其解释道:“君子穿上好衣服更加恭谨,小人穿上好衣服更加傲慢。我没有好的品德,
不应享受新车、好马,狐裘。”
3.司马光:俭朴为荣,奢侈为耻
北宋时的司马光虽高居宰相,仍以节俭为本,他认为穿衣能够御寒,吃饭能够吃
饱就足够了,还教导儿子“俭朴为荣,奢侈为耻。”
4.是仪节俭三国时,是仪穿衣不求精细,饮食极为简单,把钱财都用来拯救和赡养贫穷困苦
的人,家中没有什么储蓄。一次,有人说是仪家在盖大房子,孙权说:“是仪节俭,
一定不是他。”派人一打听,果然是别人家。
5.陶侃惜谷
太守陶侃外出游览时,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便追问原因。得知那人
是随手取了玩耍后,陶侃很生气,斥骂道:“你可以玩耍,但不可以坏人家的口粮!”
于是就把那人抓起来鞭打。此事之后,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
足食。
6.隋文帝每餐不食两样肉菜
隋文帝杨坚平时每餐不食两样肉菜。日常用品,凡有破损的,补好再用。后宫嫔
妃,屈指可数,且不准修饰打扮。有一次,文帝要配点止痢药,需要一两胡粉,宫中
竟找不到。
7.吴隐之一天一顿饭
东晋时期,中书侍郎吴隐之过着十分清苦的日子,有时家中缺粮,一天只吃一顿
饭;家人穿的是布衣,出门都是步行。他时常对家人说:“老百姓的日子比我们苦多
了,我们怎么能无视百姓疾苦,一味贪图享受呢?以后你们一定要勤俭持家啊!”
8.朱元璋请客,四菜一汤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
菜,着实甜香。”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四菜一汤宴请官员。而且约法三章:
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9.于成龙买萝卜
清康熙年间于成龙由江防道升任福建按察使,将要开船时,他派人去买来萝卜达
几石之多。有人笑着说:“这是便宜东西,何必买这么多?”于成龙说:“萝卜,可
以压舱,又可以当饭吃。这一路上就靠它了。”
10.汤斌的“豆腐汤”
康熙二十三年,皇帝亲自点名让汤斌出任江苏巡抚。身处富裕之地,汤斌却过着
十分清贫的生活,他经常采野菜食用,每餐必须有一味豆腐。因为他姓汤,又喜欢吃
豆腐,百姓戏称其为“豆腐汤”。汤斌去世时,遗产仅有官银 8 两。同僚徐干学尚书
拿出 20 两银子,才把后事办好了。
11.海瑞吃糙米
海瑞任淳安县令时,穿布袍,吃糙米,自己种菜,只有在母亲生日的时候才破例
买了两斤肉。屠夫非常激动地告诉人:“我这辈子终于有机会做海大人的生意了。”
总督胡宗宪听说此事后也广为宣扬,认为这是浙江官场的一大新闻。
12.伟人勤俭节约的表率
毛泽东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 73
次、穿了 20 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
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毛泽东的女儿上学时,吃窝窝头时只把里面的枣掏了,其余的都扔掉。要知道,
当时有不少人连饭都吃不上。老师把这件事告诉了主席,毛泽东严厉地批评了她女儿。
从此,她再也不浪费食物了。13.李大钊的节俭故事
李大钊不吸烟,不喝酒,没有任何嗜好,一个大饼,一根葱,粗茶淡饭就满足了。
他平常总是穿一件洗褪了色的布袍子,上班来回要走十多里路,天天步行,从不坐车。
每次外出或回家乡,坐火车从来都是坐末等车厢。他和他的家人节衣缩食,加上买些
书籍等以外,每月只用三五十元,其余全部用来接济贫寒学生、工人和用于党的活动
上了。
14.方志敏的清贫
方志敏在《清贫》中写道:就在我被俘的那一天,一个最不幸的日子,有两个国
方兵士,在树林中发现了我,而且猜到我是什么人的时候,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
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那知道
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手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
都没有搜出。
15.财主的儿子
一个财主的儿子不知道稼穑之艰难,常到一个饭馆里吃饺子,但把饺子皮全吐掉,
只吃肉馅。后来家里遭遇火灾,财物尽失,他成了乞丐。当他要饭来到这个饭馆时,
老板以饺子皮招待他,他深为感动。老板说,不用谢,这都是你当初扔掉的皮,我拣
起晒干了而已。财主的儿子很惭愧,后来勤奋劳动,生活节俭,家道又殷富起来。
名校金题【2020 届高三金太阳全国联考作文题】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珍爱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近日,一网友发布了一条千字长微博,表示自己和妈妈在某超市目睹了大规模丢弃临期食物的场面:熟
食、海鲜、甜品、饮料、点心,一批批从货架上撤下,丢到小推车里拉走扔掉……此
事引发网友热议:有人痛斥浪费;有人表示理解,企业绝对不能销售过期食品,这是
保障食品安全的底线;也有人说,尽量在管理上下功夫,要避免浪费。请结合材料内
容,给广大食品经营者写一封公开信(落款统称“李华”),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并提出建议。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所针对的事件是“超市大规模丢弃临期食
品”。注意抓住几个关键词:“大规模”,不是少量;“临期”,不是过期。由此可
做一些关联拓展。
材料提供了“网友热议”的几个角度。不妨就地取材,将这些观点中的某一个作
为文章的主要观点,但不宜将观点割裂独立,或者过于偏激绝对;更好的角度是综合
几个方面理性辩证来写,比如:为企业保障食品安全底线的做法点赞,但也反思管理
过程中存在的漏洞;虽然此举未免有些浪费,但肯定超市坚守食品安全底线的做法。
事实上,节约粮食与食品安全并非势不两立,而是可以兼顾。
题目明确“给广大食品经营者写一封公开信”。2015 年全国卷“小陈举报父亲老
陈违章”也规定了写书信。近年高考作文注重作文的交际应用功能,平时教学中,应
重视书信、演讲稿、发言稿、辩论稿等文体的写作。
考 场 佳 作
55 分优秀作文54 分优秀作文53 分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