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时评学写作:最新热点事件以及时评解读
《人民日报》时评一直堪称“议论文的典范”,平时在写作中,我们可以借鉴其文章
结构、说理方法、逻辑思路等。当然,不少精彩句段如果掌握得当,学会融会贯通,也是
可以直接运用于作文中。经典时评,让你写作文时既有了热点类的作文素材,又有了极具
思辨性、说服力的论点,两全其美。
几乎每个月学霸猫都会为大家精心挑选、整理适用于考场作文的时评片段。临近开学,8
月时评集锦你怎能错过?赶紧收藏起来吧!
01
国产之光,为何又是“悟空”?
▼
热点回顾
一款尚在开发中的游戏《黑神话:悟空》,因为一则 13 分钟的游戏真机测试视频,发
布后迅速收获 2000 多万次观看,在赢得国内网友肯定的同时,也收获国外玩家的不少好评。
时评范本
作为中国人的浪漫主义杰作,自信、正直、睿智的孙悟空与许多西方年轻人形成了共
鸣共振,也有人从中看到了中国文化出海的可能。也许正如《悟空》开发者所言,放出 13
分钟的效果,不为炫技邀功,只求延揽人才。从演示视频到游戏上架,这中间需要的时间、
金钱、智慧甚至运气远非一日之功。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愿意抱持着平常心,见证
其成长。
写作借鉴提到“孙悟空”,再加上游戏视频出圈,很多同学的第一写作角度一般都会是“国产
游戏的崛起”、“国产之光的逆袭”等,《人民日报》的评论,却从“平常心”出发,抓
住了“背后开发者对游戏研发的不易”的不易,既做出了肯定,也表达了希冀。
金句摘抄
文化创意的成功不仅需要灵感与汗水,更需要社会公众的尊重与耐心。
02
约束爱犬,让悲剧不再发生
▼
热点回顾
据新闻报道,一名 12 岁女孩牵别人家狗出去玩,途中,狗绳意外将老人绊倒身亡。之
后老人家属回应:没有追究女孩责任。
时评范本
近年来,关于犬类伤人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而这也正是养犬矛盾不断激化的原因。
养犬是个人权利,但养犬自由离不开养犬自律。不文明的养犬行为,轻则破坏市容环境、
扰乱公共秩序,重则威胁他人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多一些规则意识,少一些疏忽大意,才
能减少悲剧的发生,也才能不断提升现代文明对犬类的包容度。希望每一位爱犬人士都要
牵紧“文明绳”,做个守法的养犬人。
写作借鉴
看到这样一则社会热点新闻,在惋惜之余,我们更应该看到热点事件背后的深思。养
犬是个人爱好,但也应该收到一定约束。悲剧的频繁发生,其评议角度是“规则意识”“文
明包容度”等话题。对于此类事件,写作中可以简单阐述事件一二,再发表个人观点,论
据+论点,更具有思辨性。金句摘抄
拉紧那根约束宠物的“无形绳索”,避免类似悲剧刺痛大众的眼睛。
03
别让医者的“仁心”变成了“寒心”
▼
热点回顾
近日,“男子发病两名医学生施救无效痛哭”的新闻引发关注。虽然结果令人遗憾,
但逝者家属当面致谢,大量网友点赞。然而,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一条“次
日男子家属把两名学生告上法庭,原因是两个女生没有行医资格证,这剧情怎么样”的评
论获高赞。
时评范本
医生是人不是神,不是每一次全力以赴都能挽回生命。而在急救事件中,抢救更多是
争取时间和更多可能性,不能以结果是否达意来评判。于情于理,两名女大学生都无可指
摘。常言道“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在人命关天面前,在救死扶伤的善行
面前,“键盘侠”造谣带节奏这种行为无论是为调侃恶搞,还是抬杠抖机灵,都显然不合
时宜,不仅混淆视听,所附加的道德审判、舆论压力还会寒了行善者的心,造成对逝者家
属的二次伤害。
写作借鉴
关于“键盘侠”,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在作文中写出新意,或许《人民日报》的这
段评论,我们可以学习一二。首先,从“医生”这一职业出发,虽然两位施救者还是在读
研究生,但是不可否认她们的“医者仁心”和做出的急救努力;其二,人命面前,一条无端造谣评论,“键盘侠”伤害了各类人,这种行为应被谴责。此热点为反面素材,可在写
作中,配以正面素材,形成对比论述的合力。
金句摘抄
看到光亮,而不是一味喟叹人心险恶;看到进步,而不是一味抱怨人心不古,才能让
更多人心存善意、放心行善。
04
网暴剧中角色,“恨屋及乌”不可行
▼
热点回顾
前段时间,一部以女性视角展开的电视剧《三十而已》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而随着剧
集热播,剧中“林有有”这一角色却一路被骂,观众的怒气从戏里延伸到戏外,从角色上
升到演员,甚至还有网店上线了“陪骂林有有”服务。
时评范本
反面角色被骂,甚至牵连到演员,“林有有”不是第一个。观众入戏太深,从而产生
了强烈的共情。但角色不等于演员,“恨屋及乌”有失理性,也是对演员、对作品本身的
伤害。对于观众来说,不妨和影视剧保持一些“间离”,避免产生某种“幻真”的错觉,
导致角色和演员的混淆,戏剧和现实的混淆。毕竟,“吐槽角色不上升演员”,是一个成
熟理性的观众基本的素质,也是最起码的礼仪。
写作借鉴
网络暴力屡见不鲜,如何离职追剧,《人民日报》这段时评给了我们教科书式的指导。
将“爱屋及乌”巧妙化用为“恨屋及乌”,词汇颇具新意。此段时评没有过多的说教意味,关键词“间离”道出了观众与剧情、演员应该保持适当距离,共情入戏是真性情,但也应
该做个成熟的观众。娓娓道来,很具有说服力。
金句摘抄
“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魔灵的手指,它只拨动我们脑纤维的琴弦和灵魂的音板,而激
发出来的声音却与我们的心灵相关。”——法朗士 《乐图之花》
05
舌尖上的浪费,换种方式“光盘”
▼
热点回顾
近日,全国多地出台举措遏制“舌尖上的浪费”。然而,在有些地方,有餐厅要求食
客餐前称体重,按体重点餐;有烤肉店,推出吃不完可退,高温消毒后再卖;有餐桌规定,
食客有剩菜就扣服务员绩效……“奇葩”操作引发热议。
时评范本
“一粒米千滴汗”,从一粒种子到被端上餐桌,每一粒粮食都凝结着无数辛勤劳动,
惜粮惜物、敬畏劳动,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创新推动厉行节约值得鼓励,但过火、
越界就容易落入形式主义。其实,无论是正向鼓励还是反向约束,应有一个基本共识:鼓
励消费不意味着放任浪费,倡导节约也不等同于限制消费。
写作借鉴
这段时间,我们看到了大胃王吃播催吐的新闻,也看到了各地节约用餐等措施执行,
与美食相关的话题,这些热点都可以写进作文中。能看到美食节目让人“垂涎欲滴”,也
要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浪费行为,如何“节约”。本段时评“一粒米千滴汗”道出了劳动者
的艰辛,从一粒种子到餐桌食物,反思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价值观。金句摘抄
文明习惯的培育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不妨让节俭观念外化于行,绵绵发力、久久为功。
【人物】公交车上“投桃获李”的小男孩
“善意循环”暖人心
李思辉
2020 年 08 月 04 日 05: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故事】不久前,在河南郑州的一辆公交车上,出现暖心一幕:一名乘客上
车后手机没电了,也没带零钱,无法买票。公交车上一个 6 岁的小男孩,在妈妈鼓励
下,帮这位乘客投了币。乘客送给男孩两个苹果表示感谢。下车时,男孩的妈妈告诉
他,分享一个苹果给司机叔叔。男孩便将苹果递给司机,司机师傅夸道:“你做得很
棒,苹果不用了,谢谢你!”但男孩仍坚持送苹果,于是司机师傅拿出自己带的李子
和他交换。
【点评】
小男孩帮乘客投币解围,乘客拿出两个苹果答谢;男孩拿出一个苹果送给司
机师傅,司机师傅也送给男孩一个李子。这个“零钱—苹果—李子”的互换过程,体
现了以心换心、以善报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激起的“善意循环”,不仅让参
与其中的每一个人感受到温暖,也让所有见证此事、知悉此事的人如沐春风。“善意
循环”荡起的涟漪,就这样在人们心头不断传递,充满正能量。
这件小事之所以引发很多人关注,是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现代版的“投桃报李”,
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好、善良。其实,良善之举未必是惊天壮举,也可以是
每个人内心深处真善美的自然流露,或者在现实生活中给身边人的点滴温柔。看到陌
生人遇到难处,搭把手、帮一回,这其中的美好值得珍藏。
公交车上的“暖心一幕”之所以能够发生,得益于小男孩母亲的促成。正是因为
她的鼓励,才有了“善意循环”的故事。这位妈妈看似不经意的引导,抓住了一个教
会孩子真诚助人的机会,也完成了一次关于友善的教育。其实,在潜移默化中播撒乐于助人、真诚友善的美德种子,是家庭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会
孩子待人以诚、待人以善,是每位父母应该完成好的重要一课。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暖心故事出现在人们身边。
这些凡人善举、友善温情,让人们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
落小落实。小事不小,善莫大焉。只要每个人都能向上向善,我们就能推动人们循着
善的循环、爱的涟漪,将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人物】一群众的“自家人”张雷威
“群众不脱贫,我就不离村”
何 娟
2020 年 08 月 26 日 05:3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故事】张雷威是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沙家店镇李站村第一书记。自 2000 年
起,他先后担任驻村干部、挂职副县长、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等职务。他连续
扶贫二十载,在 6 个县区 19 个乡镇 56 个村开展扶贫工作。退休之际,李站村 70 多户
村民联名向米脂县委、县政府请求把张雷威留下。他是村民心中的“自家人”,“有
事找老张”成为当地百姓的口头禅。张雷威用实际作为赢得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肯定,
荣获 2019 年全国脱贫攻坚奖。
【点评】
一封按满了红手印的请愿书,让年过花甲、原本打算退休的张雷威再度回到
扶贫一线。他说,“一个老党员、老干部工作一辈子了,不能半途而废”。扶贫事业
早已融入他血液中,村民脱贫致富是他心中最深的惦念。
扶贫没有捷径,能不能沉下去、扎下根,把贫困村民当作亲人,把脱贫工作
当作自己的事,考验着扶贫干部,也直接关系到脱贫成效。组织村民整修进村道路,
联系供电公司改造老旧农电线路,带领村民搞适度规模养殖……张雷威带着村民探索
因地制宜的致富路子,成为村民心中的“主心骨”。扶贫 20 年,带领 19 个乡镇、56
个村、几千户群众脱贫,这些数字是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的见证,也是一名扶贫干
部闪亮的勋章。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点一滴都看到眼里、记在心里。谁是真正的“自家人”,
群众心中自有一杆秤。“老张就像我们的眼睛,我们找不到路的时候,他能帮我们找
到。”投身扶贫一线,老张的职务不断变化,但是带领村民斩断穷根的斗志和一心一
意为民服务的赤诚始终未变。“有事找老张”,这 5 个字是信赖,更是认可。这也说
明,真心实意为老百姓谋福利,才能赢得信任和敬重。
把村民当亲人,是张雷威的信念,更是无数扶贫干部的写照。带领村民在夹金
山下种出“脱贫玫瑰”的陈望慧,帮村民排忧解难的“贴心书记”肖曙光,“三次驻
村”的第一书记孟祥树,“战疫”“战贫”双线作战的童红涛……近年来,280 多万
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战场,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群众
的需求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找到出路,共同谱写了
一曲奔跑、追梦的脱贫致富交响曲。
张雷威说,“群众不脱贫,我就不离村”。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广大党员干
部切实和群众一条心、拧成一股劲,就能凝聚起同心同向的力量,啃下最难啃的硬骨
头,迎接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
【人物】二“云岭楷模”李华明
战胜贫困需要“愚公”精神
杨文明
2020 年 08 月 18 日 05: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故事】李华明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村民。岩
头村,因地处大山深处的悬崖峭壁之上而得名。从邻村到岩头村的最后一公里一直被
大岩石挡住,通不了路。作为村民小组组长的李华明,组织动员村民集资并出劳动力
修路,但因工程艰难,这条路一修就是 12 年。2014 年 1 月,岩头村终于修通了最后
一公里的进村路。如今,村里家家盖起了新房、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全村养殖近 4000
只乌骨鸡,开办了农家饭庄,贫困户全部脱贫。李华明被评为“云岭楷模”,并荣获 2019
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点评】 历时 12 年,终于修通了进村公路;缺设备、缺资金,都没能阻挡李华明和岩
头村人修路的脚步……“要想富,先修路”,正是啃掉了交通不便这块“硬骨头”,
破解了“困”,岩头村才有了致富路。如今,三七种植、乌骨鸡养殖、农家饭庄,曾
经靠天吃不饱饭的岩头村,有了自己的脱贫产业。
为何非要打通进村道路?这是因为,对发展的强烈意愿唤醒了岩头村这片土
地。李华明说,“嫁进来的姑娘走了 6 个,孩子上学来回要走两个小时山路,村民生
病得靠担架抬下去”。群众的现实需要,倒逼着他成了一名凿山“愚公”,搬家不如
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现在路通了,年过 60 岁的李华明依旧劲头不减,还在打听直
播带货怎么做。李华明带着群众修路的执着攻坚也告诉人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
希望”,面对脱贫攻坚之难,不能等靠要,而要团结村民通过拼搏实干闯出一片天地。
战胜贫困,需要更多像李华明一样的“愚公”。一方面,政府资金有限,不能完
全坐等政府投入,不妨先把能做的、该做的工作准备扎实;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的发
展,归根到底还要靠群众自己,培育内生动力,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扶
贫,说到底是“扶”不是“替”,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
心热起来、行动起来,才能真正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剩下的全是最难啃的“硬
骨头”。党员干部必须勇于直面问题、善于攻坚克难,各地贫困群众也要有志气、有
信心,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人物】三致富带头人塔依尔·卡吾里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周珊珊
2020 年 08 月 10 日 04: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故事】塔依尔·卡吾里,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
克陶县塔尔塔吉克民族乡库祖村村民。几年前,他被村里列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后
来外出务工,积累了一些收入,生活也越来越好。他认为,自己富起来不算富,大家
富才是真的富。于是在 2014 年,他带领 12 名贫困群众外出务工 3 个月,人均收入达
到 1.6 万元;2015 年带领 15 名贫困群众务工 2 个月,人均收入达到 1.5 万元。此后,他带领当地村民务工增收、鼓励村民参加技术培训、为村里平整道路、帮村里建起学
校等,为村民铺就了致富路。2019 年,塔依尔·卡吾里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点评】
修路,盖羊圈,改建房屋……今年,塔依尔·卡吾里一直很忙,双手根本闲
不下来。正是靠这双勤劳的手,凭借在外打工积累的经验、熟练操作大型机械的技能,
塔依尔·卡吾里组建了一支施工队,带领不少村民脱了贫。
一花独放不是春,一家富了不算富。苦干致富的塔依尔·卡吾里,心里一直装着
乡亲们。近年来,库祖村发展很快,建设项目也多,只要村里需要工程技术支持,塔
依尔·卡吾里不管多忙,都会帮忙。有一年,当地发生特大洪水灾害,泥石流堵塞河
道,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不顾危险,驾驶装载车,参与清理、疏通河道。建设
家乡,他不计成本、不求回报,“没有这么多党的好政策,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也不
会成为村民的致富带头人”。这份热爱家乡、记挂乡亲的拳拳之心,既成就了他,也
默默感染着村里人。
滴水之恩涌泉报,吃水不忘挖井人。自小家中贫困的塔依尔·卡吾里,成长过程
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学校及好心人的帮助,这让他一直心怀感激。对他来说,凡是
家乡的事、教育的事,都会不遗余力地帮忙,成为脱贫不忘本、致富不忘根的模范。
其实,像塔依尔·卡吾里一样回馈家乡建设的致富带头人还有不少,他们或在家乡建
设扶贫车间、或向贫困户传授种养技术,帮助一批又一批贫困群众增了收、致了富。
有了这些先富起来还不忘家乡的榜样,贫困群众坚定了脱贫信心,也找到了靠谱门路,
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
塔依尔·卡吾里说,大家团结在一起,才能在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路上走
得更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有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只要乡亲们心往一处想、劲
往一起使,贫困群众实现富脑袋、摘穷帽、鼓钱袋的愿望就不会太远,全面小康也一
定会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