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作文素材:《八佰》火了!真实历史的“八百壮士”,比电影更震动人心
8 月 21 日,电影《八佰》在全国上映。人们有理由对这部电影充满期待,历史上的八
百壮士,就上演了一部悲壮的真实大片:
一支中国孤军,在日军围困中以寡敌众、死守不退,日军一波一波的疯狂进攻,都被
勇士们击退。当日军抵近企图爆破守军所在大楼时,一位身上绑满手榴弹的中国士兵,毅
然从楼上跳下,与敌人同归于尽。
这是 1937 年惨烈的淞沪会战中之细节。历史细节,唯有放在历史中观察,才能让人更
加真实地理解。
1937 年 10 月,“八百壮士”在上海四行仓库英勇抵抗日军整整 4 天后吸引了国际社会
的注意。
四行仓库,一幢 25 米高的六层混凝土建筑,位于苏州河畔,属闸北区,在上海租界的
边缘地带。坚守四行仓库表明蒋介石在国际视野面前展示中国的抗战决心。
这是自卢沟桥事变以来,中日发生的第一次重大战役中的一场特殊防御战。88 师第 524
团第 1 营与日军精锐第 3 师殊死战斗,中国营只有四百多人,为什么后来会被称作四行仓
库“八百壮士”?
第 88 师由孙元良将军指挥,孙元良向他的上级顾祝同提出抗议,这意味着 88 师会全
军覆没,顾祝同最后经权衡,蒋介石同意第 88 师大部分人员撤退,只留 524 团第 1 营,谢
晋元中校带领 524 团第 1 营坚守四行仓库。
一营官兵大多是来自湖北的新兵,当兵不到 3 个月,他们唯一的重型武器是 4 挺 24 式
水冷马克沁机枪。414 名官兵奋力加固防御工事,用沙袋堆起防弹墙,将邻近的建筑物烧
毁,形成一个开放区域。
谢晋元当然知道自己兵力火力都严重不足,所以故意散布消息,将第 1 营标记为“第
524 团”,以迷惑日军。
10 月 27 日中午,双方发生交火,日军从仓库西侧发起进攻,守军打死日军 7 名,守
军只有 2 名士兵牺牲。10 月 28 日,上海所有的媒体头条,都报道四行仓库守军的英雄事迹。
第二天上午巡查防御工事时,发现一支日军部队在 1000 米外活动,谢晋元拿起枪击毙
了一名日本士兵。下午,日军占领了仓库西侧的交通银行大楼,切断了仓库的水电线路。
四行仓库守军的消息点燃了所有市民的爱国激情,上海商会和市民们送来了十几卡车
的物资,谢晋元还借机请美国军队帮助转运出去了 10 名伤员。
当天晚上,上海商会派女童子军杨惠敏送来一面国旗,杨惠敏希望记录所有士兵的名
字,谢晋元遂从 524 团的名单中列了 800 个名字给她。
日军借助炮火掩护,悄悄攻到了楼下,并开始架梯进攻二楼。守军将日军一个一个推
下楼,一名身受重伤的守军士兵拉响手榴弹,从楼上跳下,和 20 名日本士兵同归于尽。
29 日,一些外国人来劝说中国守军投降,向蒋介石递交了请愿书。日本第 3 师的最高
指挥官松井石根(南京大屠杀的刽子手),起先是同意仓库守军撤退时停火的,事到临头却
反悔。
谢晋元见日军如此无耻,请示上级继续守卫仓库,与日军战斗到底,但上级未同意。11
月 1 日午夜,谢晋元带一营剩余的 376 人成功撤退,又击毙了 200 多名日本士兵。
四行仓库始终未被日军攻破,仓库守军最终奉命退入租界
四行仓库保卫战,让租界的西方人大为吃惊,他们对中国士兵的勇敢和坚决感到惊讶。
在租界,中国官兵虽然被收缴了武器,仍坚持出操训练
谢晋元带领部队与驻在英租界的第 88 师其他部队会合后,英国人马上没收了他们的武
器,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一营士兵在没有武器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军队作风,每天早晨
升旗唱军歌,而上海的市民也可以探望这群英雄。
这样的拘禁生活长达 4 年,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驻守上海的日军马上占领了上海租
界,并俘虏了这群中国士兵。他们被送到各地集中营关押,有少数士兵幸运地逃脱。而谢
晋元被汪伪派出的杀手刺杀身亡,死后被追授少将军衔。在送葬的当天,有 21 万多市民前
来吊唁。2005 年抗战胜利 60 周年时,四行仓库守军幸存者、一连一排排长杨养正抱着谢晋元
塑像痛哭
8 月 22 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以《孤军悲壮背后,可知一个弱国的悲凉》为题,
对刚刚上映的电影《八佰》进行解读。
八百壮士孤军坚守,象征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
当时的背景是:淞沪会战后期,中国军队不敌日军海陆空一体的凌厉攻势。10 月 26
日,大场失守,上海战局急转直下,中国军队侧背受到严重威胁,为防止被日军围歼,决
定放弃现有阵地,全面向苏州河南岸转移。但是,当时蒋介石决定留一支中国军队在苏州
河北岸坚守,最终选择了毗邻苏州河的四行仓库。
八百壮士,实则只有 452 人,一个营,他们来自第 88 师,由 524 团团副谢晋元率领。
在日军已经占领的苏州河以北区域留下 1 个营坚守,已无太大军事价值。在蒋介石眼中,
这支孤军的意义是:让外国人看看,我们还是有部队坚守在上海市区的。
蒋介石满心希望:国联大会 11 月 3 日就要在布鲁塞尔开幕了,这个会议,一定要做出
制裁日本的决定啊……
1937 年 9 月 22 日,淞沪会战正打得难解难分之际,蒋介石在南京就即将召开的国联
大会回答《巴黎晚报》记者提问时,说过如此一段话:
“若列国仍又不采取及时措施,遏制日本之侵略,则不但各国对中国原有之贸易为之
消减,即各国在东亚之领土,亦必受严重之威胁。故对日制裁,非所以独助中国,亦所以
保护国联会员国及相关非会员国本身之利益。本人深信各国远大眼光之政治家,必当有见
及此,遵照会章制裁日本,以尽其义务矣。”
一个弱国的悲剧,就是幻想自己陷入危难时强国会“尽义务”出手援助。
当淞沪会战局势日渐对己不利后,蒋介石的选择是:要坚持跟日本人打下去,哪怕是
象征性地打,也要坚持到国联大会召开,由国联出面干涉、调停。
这又是弱国的悲剧: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与坚决的战斗意志与强敌对抗,却幻想通过
外交斡旋来达到目的。
国联大会 11 月 3 日如期在布鲁塞尔召开了。会上,中国代表顾维钧要求与会国对日本
进行经济制裁,停止提供贷款和军需物资,并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但与会各国出于各自的战略考虑和利害关系,除发表泛泛的谴责之词外,谁都不愿率先制裁日本。
经过 3 个星期的空谈,11 月 24 日会议通过了《九国公约会议报告书》,会议拒绝了中
国政府关于制裁日本的正义要求,强调九国公约和平原则的有效性、必要性和普遍适用性,
要求中日停止敌对行动,采取和平程序。
这份报告书,形同一张废纸。而这份报告书出炉之时,淞沪会战已经结束,日军兵锋,
直指瑟瑟寒风中的南京。
心存幻想,又怎能坚决斗争?
史料记载,在淞沪会战中,蒋介石有多处错误的决策。该坚决进攻的时候突然叫停,
该紧急撤退的时候,又突然让部队再坚持几天。他的错误判断,皆基于西方国家干涉日本
的幻想。
八百壮士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是历时 3 个月之淞沪会战的尾声。
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蒋介石耗费心血训练的 20 个德械师全部
葬送在黄浦江畔,中国雏形的空军也折损了大半战机,海军舰只几乎全部自沉封锁长江航
道,抗战初期库存的弹药装备全部耗用在淞沪之战……
从史料中能够读出:中国军人的血气之勇与武器装备、战术理念、战略思想的落后,
形成鲜明对比。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缺乏步兵与炮兵、战车的协同作战训练,不适应
日军的海陆空立体作战。
那时的中国,确实是一个弱国,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弱”——系统性的弱。
八百壮士作为蒋介石“打给外国人看看”的象征,最终成为中国人面对强敌不屈抗战
的象征。
事实上,谢晋元和八百壮士,并不是“打给外国人看看”,外国人靠不住。他们以一腔
热血,不畏死亡,在全体中国人当中树立了一座坚持抗战的精神丰碑,他们是中国人的骄
傲!
八百壮士的结局,同样悲壮。
血战 4 个日夜后,他们受命退入租界,却被英军缴去武器。这支孤军全靠上海市民接
济。他们照样出操和训练,但在纪念抗战一周年的升旗仪式中,遭到租界军人的袭击,4
死 11 伤。他们却只能通过绝食来抗议。
1941 年 4 月 24 日,谢晋元在出操时遭受叛徒袭击,中弹身亡,年仅 36 岁。同年 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将这支孤军全部拘禁,押至各地
做苦工,最远的被押送到巴布亚新几内亚,战士们有些逃脱,有些死于折磨……
这支孤军的悲壮,是当年弱小的中国的悲凉。
所幸,现在的中国,再也不是当年的中国了。
这恰恰就是历史予今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