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考备考:热点人物素材,扶贫,助人,立德树人
【凡人善举经典人物】
经典语言
1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2 小事不小,善莫大焉。
3 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
4 用爱心唤醒爱心,用善意传递善意
5 只要每个人都能向上向善,我们就能推动人们循着善的循环、爱的涟漪,将温暖传
递给更多人。
【人物】公交车上“投桃获李”的小男孩
“善意循环”暖人心
李思辉
2020 年 08 月 04 日 05: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故事】不久前,在河南郑州的一辆公交车上,出现暖心一幕:一名乘客上车后
手机没电了,也没带零钱,无法买票。公交车上一个 6 岁的小男孩,在妈妈鼓励下,
帮这位乘客投了币。乘客送给男孩两个苹果表示感谢。下车时,男孩的妈妈告诉他,
分享一个苹果给司机叔叔。男孩便将苹果递给司机,司机师傅夸道:“你做得很棒,
苹果不用了,谢谢你!”但男孩仍坚持送苹果,于是司机师傅拿出自己带的李子和他
交换。
【点评】
小男孩帮乘客投币解围,乘客拿出两个苹果答谢;男孩拿出一个苹果送给司机师
傅,司机师傅也送给男孩一个李子。这个“零钱—苹果—李子”的互换过程,体现了
以心换心、以善报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激起的“善意循环”,不仅让参与其
中的每一个人感受到温暖,也让所有见证此事、知悉此事的人如沐春风。“善意循环”
荡起的涟漪,就这样在人们心头不断传递,充满正能量。
这件小事之所以引发很多人关注,是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现代版的“投桃报李”,看
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好、善良。其实,良善之举未必是惊天壮举,也可以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真善美的自然流露,或者在现实生活中给身边人的点滴温柔。看到陌生
人遇到难处,搭把手、帮一回,这其中的美好值得珍藏。
公交车上的“暖心一幕”之所以能够发生,得益于小男孩母亲的促成。正是因为她的
鼓励,才有了“善意循环”的故事。这位妈妈看似不经意的引导,抓住了一个教会孩
子真诚助人的机会,也完成了一次关于友善的教育。其实,在潜移默化中播撒乐于助
人、真诚友善的美德种子,是家庭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会孩子
待人以诚、待人以善,是每位父母应该完成好的重要一课。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暖心故事出现在人们身边。这
些凡人善举、友善温情,让人们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
小落实。小事不小,善莫大焉。只要每个人都能向上向善,我们就能推动人们循着善
的循环、爱的涟漪,将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扶贫经典人物】
1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2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3 一花独放不是春,一家富了不算富。
【人物】一群众的“自家人”张雷威
“群众不脱贫,我就不离村”
何 娟
2020 年 08 月 26 日 05:3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故事】张雷威是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沙家店镇李站村第一书记。自 2000 年起,
他先后担任驻村干部、挂职副县长、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等职务。他连续扶贫
二十载,在 6 个县区 19 个乡镇 56 个村开展扶贫工作。退休之际,李站村 70 多户村民
联名向米脂县委、县政府请求把张雷威留下。他是村民心中的“自家人”,“有事找
老张”成为当地百姓的口头禅。张雷威用实际作为赢得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肯定,荣获
2019 年全国脱贫攻坚奖。
【点评】 一封按满了红手印的请愿书,让年过花甲、原本打算退休的张雷威再度回到扶贫
一线。他说,“一个老党员、老干部工作一辈子了,不能半途而废”。扶贫事业早已
融入他血液中,村民脱贫致富是他心中最深的惦念。
扶贫没有捷径,能不能沉下去、扎下根,把贫困村民当作亲人,把脱贫工作当作
自己的事,考验着扶贫干部,也直接关系到脱贫成效。组织村民整修进村道路,联系
供电公司改造老旧农电线路,带领村民搞适度规模养殖……张雷威带着村民探索因地
制宜的致富路子,成为村民心中的“主心骨”。扶贫 20 年,带领 19 个乡镇、56 个村、
几千户群众脱贫,这些数字是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的见证,也是一名扶贫干部闪亮
的勋章。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点一滴都看到眼里、记在心里。谁是真正的“自家人”,
群众心中自有一杆秤。“老张就像我们的眼睛,我们找不到路的时候,他能帮我们找
到。”投身扶贫一线,老张的职务不断变化,但是带领村民斩断穷根的斗志和一心一
意为民服务的赤诚始终未变。“有事找老张”,这 5 个字是信赖,更是认可。这也说
明,真心实意为老百姓谋福利,才能赢得信任和敬重。
把村民当亲人,是张雷威的信念,更是无数扶贫干部的写照。带领村民在夹金山下
种出“脱贫玫瑰”的陈望慧,帮村民排忧解难的“贴心书记”肖曙光,“三次驻村”
的第一书记孟祥树,“战疫”“战贫”双线作战的童红涛……近年来,280 多万驻村
干部、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战场,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群众的需
求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找到出路,共同谱写了一曲
奔跑、追梦的脱贫致富交响曲。
张雷威说,“群众不脱贫,我就不离村”。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广大党员干
部切实和群众一条心、拧成一股劲,就能凝聚起同心同向的力量,啃下最难啃的硬骨
头,迎接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
【人物】二“云岭楷模”李华明
战胜贫困需要“愚公”精神
杨文明2020 年 08 月 18 日 05: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故事】李华明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村民。岩头村,
因地处大山深处的悬崖峭壁之上而得名。从邻村到岩头村的最后一公里一直被大岩石
挡住,通不了路。作为村民小组组长的李华明,组织动员村民集资并出劳动力修路,
但因工程艰难,这条路一修就是 12 年。2014 年 1 月,岩头村终于修通了最后一公里
的进村路。如今,村里家家盖起了新房、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全村养殖近 4000 只乌骨
鸡,开办了农家饭庄,贫困户全部脱贫。李华明被评为“云岭楷模”,并荣获 2019 年
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点评】
历时 12 年,终于修通了进村公路;缺设备、缺资金,都没能阻挡李华明和岩头村
人修路的脚步……“要想富,先修路”,正是啃掉了交通不便这块“硬骨头”,破解
了“困”,岩头村才有了致富路。如今,三七种植、乌骨鸡养殖、农家饭庄,曾经靠
天吃不饱饭的岩头村,有了自己的脱贫产业。
为何非要打通进村道路?这是因为,对发展的强烈意愿唤醒了岩头村这片土地。
李华明说,“嫁进来的姑娘走了 6 个,孩子上学来回要走两个小时山路,村民生病得
靠担架抬下去”。群众的现实需要,倒逼着他成了一名凿山“愚公”,搬家不如搬石
头,苦熬不如苦干。现在路通了,年过 60 岁的李华明依旧劲头不减,还在打听直播带
货怎么做。李华明带着群众修路的执着攻坚也告诉人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
面对脱贫攻坚之难,不能等靠要,而要团结村民通过拼搏实干闯出一片天地。
战胜贫困,需要更多像李华明一样的“愚公”。一方面,政府资金有限,不能完全坐
等政府投入,不妨先把能做的、该做的工作准备扎实;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的发展,
归根到底还要靠群众自己,培育内生动力,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扶贫,
说到底是“扶”不是“替”,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心热
起来、行动起来,才能真正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剩下的全是最难啃的“硬
骨头”。党员干部必须勇于直面问题、善于攻坚克难,各地贫困群众也要有志气、有
信心,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人物】三致富带头人塔依尔·卡吾里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周珊珊
2020 年 08 月 10 日 04: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故事】塔依尔·卡吾里,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
县塔尔塔吉克民族乡库祖村村民。几年前,他被村里列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后来外
出务工,积累了一些收入,生活也越来越好。他认为,自己富起来不算富,大家富才
是真的富。于是在 2014 年,他带领 12 名贫困群众外出务工 3 个月,人均收入达到 1.6
万元;2015 年带领 15 名贫困群众务工 2 个月,人均收入达到 1.5 万元。此后,他带
领当地村民务工增收、鼓励村民参加技术培训、为村里平整道路、帮村里建起学校等,
为村民铺就了致富路。2019 年,塔依尔·卡吾里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点评】
修路,盖羊圈,改建房屋……今年,塔依尔·卡吾里一直很忙,双手根本闲不下
来。正是靠这双勤劳的手,凭借在外打工积累的经验、熟练操作大型机械的技能,塔
依尔·卡吾里组建了一支施工队,带领不少村民脱了贫。
一花独放不是春,一家富了不算富。苦干致富的塔依尔·卡吾里,心里一直装着乡亲
们。近年来,库祖村发展很快,建设项目也多,只要村里需要工程技术支持,塔依
尔·卡吾里不管多忙,都会帮忙。有一年,当地发生特大洪水灾害,泥石流堵塞河道,
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不顾危险,驾驶装载车,参与清理、疏通河道。建设家乡,
他不计成本、不求回报,“没有这么多党的好政策,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也不会成为
村民的致富带头人”。这份热爱家乡、记挂乡亲的拳拳之心,既成就了他,也默默感
染着村里人。
滴水之恩涌泉报,吃水不忘挖井人。自小家中贫困的塔依尔·卡吾里,成长过程离不
开当地党委政府、学校及好心人的帮助,这让他一直心怀感激。对他来说,凡是家乡
的事、教育的事,都会不遗余力地帮忙,成为脱贫不忘本、致富不忘根的模范。其实,
像塔依尔·卡吾里一样回馈家乡建设的致富带头人还有不少,他们或在家乡建设扶贫车间、或向贫困户传授种养技术,帮助一批又一批贫困群众增了收、致了富。有了这
些先富起来还不忘家乡的榜样,贫困群众坚定了脱贫信心,也找到了靠谱门路,脱贫
致富的劲头更足。
塔依尔·卡吾里说,大家团结在一起,才能在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路上走得更
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有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只要乡亲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
起使,贫困群众实现富脑袋、摘穷帽、鼓钱袋的愿望就不会太远,全面小康也一定会
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