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考小说阅读热门作家系列——海明威
人物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 年 7 月 21 日-1961 年 7
月 2 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 20
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
1953 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 ;1954 年的《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
诺贝尔文学奖。2001 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
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 世纪中的 100 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1961 年 7 月 2 日,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用猎枪自杀身亡,享年 62 岁。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他一
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
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他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海明威的生平和文学生涯从一开始就争议不断。无论海明威是作为一位传奇式人物,
还是作为一位作家,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创造了一种简洁流畅、清新
洗练的文体,净化了一代的传统文风,在欧美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语言风格
(一)朴实
海明威有着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常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内容,用基本词
汇、简短句式等表达具体含义,用名词、动词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丝毫无矫揉造作之
感。从句式上看,海明威常用简短的陈述句进行语言表述,他认为没有必要用文字修饰雕琢来哗众取宠,只要将事物描述清楚就行,其他的则由读者来决定。如对《老人与海》中
老汉用鱼叉制伏大鱼的情景,作者描述为“老人放下钓索,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
全身的力气,加上他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没
有使用任何修饰成分,只是将动词、名词简单组合就描绘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场面。在这
种质朴无华的文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深刻的艺术境界与艺术底,这种质朴的语言也使海
明威的作品具有了更多的亲和力与真实性。
海明威的小说语言就有着不冗不赘、文体轻松、造句简单、用词平实的特点,他常以
基本单词为中心来构造单句,很少使用表达思想的形容词与副词。《永别了,武器》的第二
十六章中,有一段亨利与牧师关于战争的对话,这段对话就十分简洁、凝练,没有任何浮
华的修饰语,但从中读者可以强烈感受到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在小说《杀人者》中,使用
了许多简练的短语,用口语化对话的形式展开情节,通过对话避免了许多解释与繁杂的背
景交代,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直观
文学艺术要表现情感,但情感却是依靠事物的外观透视出来的,越是对事物外观的直
接描摹,越能产生强烈的视觉真实性,越能拉近读者与作家的距离。海明威用高度清晰的
视觉化语言,将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印象付诸语言,写出了事物的形状、颜色、味道
等,以直接的物象表现宇宙与生命。如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海明威曾这样写道,男人
躺在帆布床上,他越过含羞树的浓荫向阳光炫目的平原望去,有三只硕大的鸟讨厌地蹲着,
还有许多在展翅翱翔。海明威用这种简单、质朴的语言就是为了突出物象的清晰度与可视
可感度。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与印象派大师塞尚密切相关,从塞尚那里海明威学会了怎样
控制读者的目光,如在早期小说《在密执安北部》中海明威就将视点集中于年轻姑娘莉
芝·科茨身上,随着她的眼光描写景物,以此来暗示其纯洁无邪、乐观天真,对未来充满
憧憬。
复合句与分句短语的使用比较符合正式文体,但句子过长使人看起来比较费劲,因而,
海明威在对话中就力求克服这一缺陷,用简洁、流畅、有鲜明节奏感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
意识流动,这种文字表述常能产生视觉化的效果,给读者带来了视觉冲击。如《老人与海》
中,大马林鱼拖着老人桑提亚哥游了一天一夜,老人几乎晕倒,但仍坚持不放弃,这时作
者用极为简洁的几个字“拉呀,手啊,他想。站稳了,腿儿”,准确表达出老人的疲劳感,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视觉与心理感受。在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的结尾,作者就用不厌
其烦地重复“那就请你,请你,求你,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千万求求你”,形象表达了
姑娘的心烦意乱,并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三)含蓄情感
海明威有自己特殊的艺术风格,他强调写作的客观性与主题思想的隐晦含蓄,反对作
者直接出场对人物进行评说与暗示,他常用含蓄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用有限的形式表
达无尽的内涵,因而,他的小说在外观不动声色,但内在情感却是丰厚炽热。“冰山原则”
是海明威的创作原则,他坚持认为应该从繁杂的社会生活中撷取最有特征的情节,将自己
的思想情感隐藏起来,按照“冰山原则”留下八分之七的空间让读者思考与揣摩。如《永
别了,武器》的结局,亨利不顾护士的阻拦执意要看妻子的遗容,可是看到妻子遗体时没
有一句表述,也没有一滴眼泪,这种无声的诀别实现了不解释而得到解释,疏远与冷淡而
实现关怀的目的,达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海明威常通过对形象的刻画,将人
物的内心世界隐藏于背后,通过对物质世界的表现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这种写法虽是
寥寥数笔,却是入木三分,将人物的情感深刻地刻画出来,表现出一种不为命运所屈服的
硬汉精神。
海明威常努力摆脱主观情感对作品的影响,用一种近乎客观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
因而常被人贬称为“哑牛”。其实,批评者只是流于作品表象,并不了解作者内心深处的情
感。德国作家棱茨曾言,海明威通过无动于衷而达到激动,通过不加解释得到解释。在《白
象似的群山》中几乎通篇都是对话,作品中几乎看不到作者的踪迹,但在对话中却蕴藏着
深刻的内涵。此外,海明威非常擅长用语言的歧义性来表达象征意义与思想内涵。如《永
别了,武器》中的武器就有两种含义,一方面是战争的含义,另一方面是爱情的含义,它
象征着小说的两个主题反对战争与告别爱情;《白象似的群山》中,“elephant”一词不仅
有大象的含义,还有没用、累赘的意思。
(四)对话
从叙事的方式来看,海明威的小说的对话是“展示”,而不是“讲述”。它是属于柏拉
图所区分的“完美模仿”的一种,而不是“纯叙事”的那种,它想造成一种程度不同的“模
仿错觉”,就是“诗人竭力造成不是他本人在说话”,而是某一个人物在说话的假象。两者
相比,“纯叙事”的叙述和事件的距离较大,不如“纯模仿”直接。对话使叙述者完全让位于人物,它把模仿话语推向极端,彻底抹去了叙述的痕迹,把发言权全部交给了人物,并
使他占据前台。在这种情形下,作者的影子消退了,好象只存在故事中的人,而不存在叙
述人、说故事的人,换句话说,叙述者不介入或很少介入叙事,尽可能不留下讲述的痕迹。
这种叙事方式,就其与所描述对象的距离而言,非常接近,近乎等于零;就其所传达的叙
事信息而言,显得细致入微。海明威选用对话的叙述手段,其用意在于“展示”,追求完美
的模仿。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为了突出对话,一开篇就是对话,非常突兀,这是展
示型方式的叙事。
为了配合这种表达的简洁,他的对话尽量写得很好懂,不用深奥冷僻的词,不用大词,
而用小词,只要读者按照顺序读下来,完全能明白每一段话的说话者是谁。另外,每次参
与对话者一般两个,一问一答,或聊天,或争论。之所以保持在两个人这个量度,而不是
多个人,是因为人一多,在省略说话人姓名的情况下,读者不容易搞清谁说哪一句了,这
一点非常重要。当要出现第三者或更多的人对话时,海明威一定标明说话人的姓名。
正是由于海明威小说大量使用对话,而对话是不能花俏的,因此,大片大片的日常化
的语言造成小说整体的朴质无华。在现代叙事学中,叙事的手段多种多样,各有千秋。海
明威之所以钟情于对话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其原因是:用结构主义的“距离与角度”的
理论来观照,人物的对话能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叙述则难以达到这种逼真的效
果。另外,对话比叙述来得更为简洁,也更为生动可感,蕴涵更为丰富。鉴于对话具有如
此大的优越性,小说大师海明威毫不犹豫地采纳它,并将它的魅力发挥到无与伦比的程度,
使得他的小说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经典名言
01.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
地方。——《永别了武器》
02.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人与海》
03. 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真实的高贵》
04. 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
——《老人与海》05.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
陆的一部分。——《丧钟为谁而鸣》
06. 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战地钟声》
07. 悔恨自己的错误,而且力求不再重蹈覆辙,这才是真正的悔悟。 ——《真实的高
贵》
08. 我并不在乎这个世界怎么样。我一心只想弄明白究竟该如何生活在其中。假如你
果真弄懂了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你说不定也就能由此而得知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
了。——《太阳照常升起》
09. 你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但你还是你。你没法从自己的身体里面逃出去。
——《太阳照常升起》
10. 如果你认定某一件事情,始终把功夫花在上面,就像我相信创作的重要性似的,
那么你不会感到失望,除非你有野心。你唯一憎恨的是我们活的时间太短,做不完我们的
工作。——《海明威书简》
11. 你的计划应该建立在必须完成而不是可能完成的基础上。——《丧而钟为谁鸣》
12. 我知道还是应该努力活下去为好,这样,直到你死时,你已经为你的工作尽了最
大努力,你能做的一切并使你在有生之年也一直生活得愉快,当然要使工作和生活二者协
调得很好也是很困难的。——《非洲的青山》
13. 一个谦谦君子是不可能认识无赖的。——《回忆录》
14. 幸福,正如你所知道的,是流动的宴会。——《海明威传》
15. 天赐的才能像是一百万人里面中了一张彩票,如果你天生没有才能,那么你再钻
研、再训练都不管用。——《爸爸教我写作》
16. 没有真正的爱情的婚姻,是一个人堕落的起点。——《虽有犹无》
17. 所有思考的人都是无神论者。——《永别了武器》
18. 在人生或者职业的各种事务中,性格的作用比智力大得多,头脑的作用不如心情,
天资不如由判断力所节制着的自制,耐心和规律。——《真实的高贵》
19. 那时候我就明白,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一旦结束,总会让人感到空虚。如果是
坏事,这空虚感会自行消失,而如果是好事,你无法填补这空虚,除非发生更好的事。——
《流动的盛宴》20. 我为我喜爱的东西大费周章,所以我才能快乐如斯。——《太阳照常升起》
海明威训练题
士兵之家①
海明威
克莱勃斯在堪萨斯州一所卫理会学院(教会学院)读书时上了前线。有一张照片照的就
是他和团骑的弟兄们,大家都戴着一模一样的高领。他在 1917 年入伍参加了海军陆战队,
直到 1919 年夏天第二师从莱茵河撤回来才回到美国。
有一张照片是他和另一名军士同两个德国姑娘在莱茵河畔照的。克莱勃斯和那个军士穿
的军服都绷在身上显得太紧。德国姑娘长得也不漂亮。莱茵河在照片上根本就看不出来。
克莱勃斯回到俄克拉何马家乡小镇的时候,向凯旋英雄致敬的热潮已经过去了。他回得
实在太晚,他的家乡对于有关战争暴行的故事听到得太多了,真实的情况反而引不起他们
的兴趣。克莱勃斯发现,要人家肯听,他就得撒谎,因为撒了谎,战争中他亲身经历过的
每一件事,现在都使他感到厌烦。他明白自己一直处于病态的十分恐惧的心情中。这样,
他就丧失了一切。
这时正当晚夏,他每天起得很晚,起床后步行到市区去图书馆借一本书,回家吃中饭,
在前廊看书直到他感到腻烦为止,然后步行穿过市区,到阴凉的弹子房去,消磨一天中最
热的几小时。他喜欢打弹子。
晚上,他练练单簧管,去市区散散步,看看书,然后上床睡觉。他在他的两个妹妹心目
中仍然是个英雄。他妈妈甚至会把早饭端到床上给他吃,要是他想这样的话。他在床上时
妈妈常到他房里来,要他把打仗的情况讲给她听。不过她的注意力总不集中。他父亲则什
么意见都不表示。
镇上什么都没有变,只是姑娘们都长大了。不过她们生活的天地挺复杂,既有已经确定
的各种联合,又存在着变化不定的敌意,这使克莱勃斯觉得他缺乏精力和勇气闯进她们的
天地里去。不过他喜欢看她们。漂亮的姑娘真不少。大多数都剪短头发。他离开家的时候,
只有小姑娘或者赶时髦的姑娘才留那样的短发。她们都穿着毛衣和荷兰式圆领衬衫。这是
种流行式样。他喜欢站在前廊看着她们在街对面走过。他喜欢看她们在树荫下走路的身影。他喜欢她们露在毛衣外的荷兰式圆领。他喜欢她们穿的丝袜和平底皮鞋。他喜欢她们蓬松
的短发和她们走路的样子。
他其实并不需要这些姑娘本身。她们太复杂了。他所要的是另外一种什么东西。他模模
糊糊地觉得需要个女朋友,不过他又不想为了交女朋友而多费精神。他不想承担后果。他
再不想承担什么后果了。他只希望毫无干系地生活着。再说,他也并不真需要女朋友。他
喜欢街对面走过的姑娘们。不过她们生活的天地和他的天地不一样。要是找上她们中间一
个倒不错。不过不值得费那么大劲。他回家大约一个月之后,有一天早晨,妈妈走进他房
间坐在他床上。她说“我有话要跟你说。”
“上帝给每个人都安排了工作,”妈妈说。“在他的王国里不会有闲人的。”
“我不在他的王国里,”克莱勃斯说。
“我们大家都在他的王国里。”
克莱勃斯像平常那样,感到有点尴尬而生气。
“你爸爸也在担心,”妈妈继续往下说。“他认为你已经丧失了雄心大志,缺乏明确的
生活目标。查莱·西蒙斯年纪跟你一般大,有一份好工作而且就要结婚了。小伙子们一个
个都安顿下来了,大家都决心要干出点名堂来;你可以看得出,像查莱·西蒙斯那样的小
伙子总有一天会成为我们镇上的光荣。”
“就这些?”克莱勃斯说。
“是的。你难道不爱你妈妈吗,亲爱的孩子?”
“不,”克莱勃斯说。
妈妈隔着桌子看着他。她眼睛里闪着泪花,开始哭了起来。
“我什么人也不爱,”克莱勃斯说
“你愿意和我一起跪下来祈祷吗,哈罗德?”妈妈问。
“我不会,”克莱勃斯说。
“试试吧,哈罗德。”
“我不会。”
“你要我替你祈祷吗?”
“好的。”这么说有什么好处呢。他没法告诉她,也没让她明白。讲了这样的话只是做了桩蠢事。
他为妈妈感到难过,她使他撒了谎。他要去堪萨斯城找个工作,而她也就会安心了。也许
在他走之前还得再经历一场哭笑。他不想上他爸爸的办事处去。这件事他不想践约。他愿
意生活过得顺顺利利。以前生活过得就是这样。唉,现在这样的生活完结了。不过他还要
到学校的操场去,去看看妹妹海伦玩室内垒球赛。
注:①“士兵之家”原为本世纪初在美国某些小城镇上存在的优抚性机构,供参加过内战
甚或美西战争而又孤鳏无依的退伍及残废老兵居住。这些老兵平日默默无闻,遇到重大节
日则穿上旧日军服,佩戴全副勋章,以示荣耀。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张照片的变化,揭示战争对人的影响摧残了人本有的天真、热情以及道德观念和理想。
B. 小镇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构成故事发生的社会图景,这是导致克莱勃斯性格扭曲的主
要原因。
C. 克莱勃斯生活在矛盾之中,内心偶尔流露出本真的想法但闲散的他又不由自主地否定了
自己。
D. 小说语言朴实,多用短句,心理描写突出,很好地再现人物对话场景有利于塑造主人公
的形象
2.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克莱勃斯的精神状态。(6 分)
3. 请探究小说后半部分母子对话的意蕴。(6 分)
答案:
1、 B 解析:B 项,“小镇上的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构成故事发生的社会图景,这
是导致克莱勃斯性格扭曲的主要原因”错误,选项对克莱勃斯性格扭曲的原因分析有误,
从文中来看,并非小镇上人对战争的态度让克莱勃斯的性格扭曲,而是战争摧残了人性,
摧残了人本有的天真、热情以及道德观念和理想。故选 B。
2、从有信仰与生活准则变得空虚无聊压抑;从说谎的迎合到拒绝对战争经历说谎,漠然、
心灰意冷;与故乡、与亲人的疏远,无处倾诉的苦闷。
3、①一味要求儿子寻找工作或女朋友等,反映母亲不了解儿子因战争而带来创伤,显示人
与人之间的精神危机。②人物对话揭示了在战争的摧残下,人们对人生、对生活的彻底放弃,主人公变得空虚、麻木、痛苦,显示人与家庭、宗教的社会生态危机。③用极简的人
物对话(电报式),隐去人物的情绪、动作、神色、语调等的描写,对矛盾冲突的表现更
有张力,让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
二、一天的等待
一天的等待
[美国]厄内斯特·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我见他一副病容,全身哆嗦,脸色苍白,
步履缓慢,好像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怎么啦,宝贝?”
“我头痛。”
“你先上床。我穿好衣服就来看你。”
可是当我来到楼下时,他已穿好衣服,坐在火炉旁,一看就是个病得不轻、可怜巴巴的
九岁男孩。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知道他发烧了。
“你上楼去睡吧,”我说,“你病了。”
医生来后,量了孩子的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用不同颜色胶囊包装的三种药,并嘱咐如何服用。并说,如果高烧不
超过一百零四度,就用不着担心。这是轻度流感,要是不引起肺炎,就没有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了孩子的体温,并对各种胶囊的服用时间作了记录。
“想让我读点书给你听吗?”
“好的,如果你想读的话。”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躺在床上一动
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
我朗读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但我看得出他并没在听我读书。
“你感觉怎么样,宝贝?”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我坐在床脚边自个儿看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服一粒胶囊。按理,他本该睡着了,然而,
当我抬头看时,他却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
“你为什么不试着睡觉呢?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我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你不必呆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
“不嫌麻烦。”
“不,我是说,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呆在这里。”
我想,或许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钟,照规定给他服药后,我便出去了一会儿。
那是个晴朗而又寒冷的日子,地上覆盖着一层已结成冰的冻雨。我带着我那条爱尔兰红
毛小猎犬,沿着大路和一条冰冻的小溪散步,但在这玻璃般光滑的地面上站立和行走是很
困难的。那条红毛狗一路上连跌带滑,我自己也重重摔了两跤。
高高的土堤上长着倒垂下来的灌木丛,我们从那下面撵起了一群鹌鹑,我击落了两只。
有几只鹌鹑停落在树上,但大部分飞进了一堆堆的柴垛中。动身返回时,我感到很高兴,
因为我在离房子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而且还剩下许多,改日可再去搜寻猎取。
回到屋里,他们说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
我来到他身边,发现他仍像我离开时那样躺着。他脸色苍白,但两颊上部烧得发红,眼
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量了他的体温。
“多少?”
“大约一百。”我说。实际上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原先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用不着担心。”
“我不担心,”他说,“但是我不能不想。”
“不要想,”我说,“放心好了。”
“我很放心。”他说着,眼睛直盯着前方。显然,他有什么心事,但在尽力控制着自己。“将这个用水服下。”
“你看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
我坐下来,打开了《海盗故事》,开始读给他听,但我看得出来他不在听,于是我停了
下来。
“你看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大概还有多少时间就要死了?”
“你不会死。你怎么啦?”
“啊,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不会因为得了一百零二度的高烧而死去的。你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时,同学告诉我说,发烧到四十四度就不能活了。我已经一
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上午九点起,整整一天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我说,“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在那种温度上,三十
七度是正常的。在这种温度上,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你肯定?”
“绝对没错,”我说,“这跟英里和公里的区别一样。你知道,就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
英里该折合成多少公里一样。”
“噢。”他说。
他那凝视着床脚的目光松弛了。他的紧张状态也终于缓解了。第二天,越发轻松了。为
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
4.下列对这部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男孩的反常动作、神态暗示了他等待的是死亡,如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的一切无
动于衷,不肯吃药,不肯让人接近等等。
B.九岁男孩因为不懂得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等待一天,备
受精神折磨。小说借此说明科学知识的重要性。C.男孩在等待死亡的一天中没有哭泣,可当他知道自己不会死去以后却“为了一点无关紧
要的小事”“动辄哭起来”。这样写男孩的性格显得不够统一。
D.尽管 9 岁的小男孩面对死亡表现得异常镇静,但仍掩盖不了消极等待、无能为力的悲观
情绪,贯穿全篇的是一种忧郁痛苦的基调,使人读后感到压抑无奈。
5.小说的标题“一天的等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6.小说中的男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5、 A 解析:B 项“小说借此说明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错;C 项“这样写男孩的性格显
得不够统一”只是一种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样写男孩的性格才真实可信”;D 项对
文章“基调”的理解有误。
5、①标题没有明确等待的究竟是什么,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小说情节围绕“一天的等
待”展开,标题贯穿全文,是小说的行文线索。③“一天的等待”中,男孩直面死亡、坚
强勇敢的精神得以彰显,突出了人物性格,揭示了小说主旨。
6、①善良、体谅他人。不想让父母被冻病,在已经浑身发抖、面色苍白、走路困难的情况
下还要为父母关窗;不愿给父亲带来麻烦,示意他可以离开;怕自己的病传染给他人,拒
绝他人进入房间。
②恐惧死亡却能坚强、勇敢地面对。恐惧死亡:男孩苍白的脸色、异样的神情、死盯着床
脚的眼睛、对听故事漠然,以及对吃药表示怀疑都表现了对死亡的恐惧感。坚强、勇敢:
虽然病痛难忍却坚持说“我没事”;面临死亡时没有哭闹,也没有将内心的恐惧透露给父
亲;不让父亲陪伴,独自躺着,安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③天真而又脆弱。“天真”表现
在男孩因不懂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等待了一天;“脆弱”
表现在男孩得知自己不会死亡、精神松弛下来后“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
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