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重磅备考方略:2021届高考小说阅读热门作家系列——巴金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语文重磅备考方略:2021届高考小说阅读热门作家系列——巴金

ID:353271

大小:36.98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09-1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带你走近巴金 一、作家简介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1 年肄业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84 年获香港 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27 年赴法国留学,1928 年回国后曾任《文学季刊》编委, 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季月刊》主编,《烽火》杂志创始人,中华全国 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9 年后历任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 届副主席及第、四、五届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文艺月 报》、《上海文学》、《收获》主编。中国文联第二、三、四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 二、三、四届理事,全国第五届人大常委,全国第六、七、八届政协副主席。曾获 1982 年 意大利国际但丁奖、1983 年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5 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外国院士 称号、1990 年苏联人民友谊勋章。1999 年 6 月 9 日,北京天文台施密特 CCD 小行星项目组 以 8315 号小行星发现者的身份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报,经国际天文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 名委员会的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这是一项崇高的国际性永久荣誉。1928 年 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灭亡》,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 《雨》、《电》,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寒夜》、 《火》、《憩园》、《第四病室》,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散文集《随想录》(5 卷) 等,译著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出版了《巴金文集》 (14 卷)、《巴金全集》(26 卷)、《巴金译文全集》(10 卷)等。 二、作品特色 (一)主题思想 1.真善思想 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 “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 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无政府主义思想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 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而巴金处女作的《灭亡》则把他反专制的憎和对人类的爱的这两面 作了非常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后的《家》则更为直接的体现了他对限制个人自由的封建的主 义的无情的控诉。后期,《火》《第四病室》《憩园》《寒夜》,都体现了对 40 年代中国 社会黑暗的揭露与批判。《火》对抗战的直接描写,《第四病室》对社会底层黑暗的揭露, 《憩园》对不平等社会的反思,《寒夜》对社会黑暗的控诉。到了晚期的巴金对于“善”的思 考则更加带有更明确的社会内涵,这个内涵,主要是通过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来体现,即反 对文化专制、反对长官意志、反对粉饰现实、忏悔自己精神上的软弱,认为整个民族都应该 忏悔和反思。于是他也响亮地提出,要建立文革博物馆 。 2.批判封建 巴金的封建批判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封建家庭的批判。在《家》中,巴金把封建家庭看作 是黑暗专制的王国,又把高老太爷一类的家长视为“封建统治的君主”,很显然,他是明确地把“家”与“国”、“家长”和“国君“对应地联系在一起了,就是说,他己看清了中国封建社会里“国” 与“家”的同质结构关系。所谓君君巨臣父父子子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就是这一同质结构 的最好说明。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国是扩大了的家,家是缩小了的国。不论在家还是 在国,所实行的都是专制的家族统治,人处其中,受到同质结构关系的约制,使人性扭曲, 个性不得张扬和发展。所以,巴金“礼教的监牢”和“狭的笼”这些家的喻象也是指向封建国家 的,他所创作的家庭小说是对整个家族制度进行批判的 。 3.生命意识 巴金小说的生命意识首先体现为对美好人生的爱与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巴金关于爱的思 想首先体现为其善良意识。在巴金看来,善良意识是促使人向最完美的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它是统摄人的情感和理智运动的心灵的力量。善良意识是构成巴金生命意识的重要因素,是 巴金人格的显著特征。在巴金看来,善良是每个生命应有的本性,他用善良的眼光去打量每 一个生命,在生命中发现善良的闪光 。 4.死亡意识 在巴金的小说中,死亡的哀愁常常挥之不去,甚至他的作品直接以死或亡为题,如《死 去的太阳》《灭亡》等。作品中有许多死亡人物群像,如有被封建制度迫害而死的,有为革 命献出生命的,有为爱情献身的等,既有轰轰烈烈伟大的死,也有平凡的死。在巴金的小说 里表现了不同的死亡观,有基督教影响下的死亡观,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影响下的死亡观, 有平民死亡观,有民主革命死亡观等,这些都体现了巴金的死亡意识 。 (二)艺术特色 1.时间艺术 巴金的小说往往是站在“现在”的时间场域里,在对比中否定和诀别了过去而奔向充满希 望的未来。巴金小说的时间定位在“时间的当前化”,即以“现在”为统摄,并将时间序列中的“过 去”和“未来”拉到“现在”予以对比观照,在“过去”与“未来”的当前化中形成时间的漩祸,重点展 示人物的即时性心理时间,而小说结尾又往往扯开一道口子冲向未来,体现出一种“向前看” 的进化论的时间意识。这是一种全新的、叠加的现在,它使文本在艺术表现上不仅关注人物 性格与心理,还关注着人物背后和周边。另外,在小说文本中,作家对文本故事的叙事策略 作为时间形式的一种特殊的修辞,体现着作家特定的心理结构,而文学意象作为时间的隐喻, 也成为时间形式在文本中的重要呈现方式 。 2.空间艺术 巴金的小说通过打破时间限制,让各种意象并置、叠加、重组,在意象空间中编织不同 的情景生态,使之各自发出不同的话语声音,形成了可供反复参照小说空间形式,使意象与 意象之间呈现一种共时性的状态,并通过外在意象的塑造与并置,来营构内心的情意与神思, 从而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种并置性的艺术选择,一方面加强了作家对情感的这染,增加了作品的审美效果;另一方面由并置形成的对照,给读者留下了阔大的想 象空间。 3.主题复现 从主题学看,巴金的小说蕴涵着众多的主题,命运、爱情、寻找、个人成长、革命政治、 家族伦理、自我身份的确认、文化选择等但从重复叙事角度来看,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的主题:一个是个人与家庭的关系问题,二个是革命与爱情的关系问题,这都涉及到自我与 他者的关系问题。小说创作历程中,巴金的代表性作品几乎都是在反复书写着这两大主题, 每次主题的复现都在某种精神结构的共同性上有所延展或回,甚至由此可以构成作品系列。 对于巴金而言,这些创作主题的复现包含着特定的心理文化内涵 。 4.语言艺术 巴金的语言风格特征明显,总体来说他的语言是热烈、明快、朴素的,然而就情感对语 言的影响,又可分为前后两期来看待。前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语言风格著称,感染性极强, 故而巴金前期以《家》为代表的小说受到青年人的热烈追捧;而以小说《憩园》为节点的后 期作品语言则开始由热转冷,笔调变得深沉、悲哀和忧郁,到了《寒夜》则将这种悲剧式的 语言艺术提炼到了巅峰状态。巴金前期作品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激越奔肆,一泻千里,无法以 迁回婉转,含蓄凝炼对其加以规范;热烈酣畅,平白真率才是其方圆。这种显示着“语句和 生命是进合为一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象一团火似的燃烧着,也使别人燃烧”。然 而巴金也绝非只是一味任情纵笔、狂放无羁以至流于粗糙简滥。在具体驾驭这种平白率真、 热烈酣畅的文字时,巴金注重随情绪的起伏变化和延伸发展来安排句法的构造、修辞方式的 搭配和音节的长短相间,让语言在热烈明快中自然跌宕成抑扬顿挫的节奏和旋律,产生一种 流畅回环的音乐美感。如作品《春天里的秋天》中:“我抬起发热的脸,去看蔚蓝的天,去 迎自由的风。我的眼里却装满一对大眼睛和两道长眉。那对大眼睛里充满着爱情,春天的爱 情,南方的爱情。”这一句并没有使用整齐的韵脚,也不讲究声调的平仄搭配,咏玩味间却 给人一种抑扬有致,明快优美的音乐享受。这种富于音乐美的语言,是巴金语言抒情风格的 重要特征。 (三)人物形象 1.叛逆者形象 在巴金的小说里,有一批叛逆者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冲破家族的牢笼,找寻了一条 充满理想信仰的新道路。最有代表性的是《家》中的觉慧,觉慧勇敢、叛逆、天真,他典型 的在封建大家庭中受五四文化洗礼的知识分子形象,在觉慧身上,读者看到了巴金想要呈现 的那类“幼稚而又大胆的叛徒”。在高家,觉慧对许多事情都感到不平和愤怒,反对一切旧的 礼俗。封建礼教扼杀了太多年轻鲜活的生命,让觉慧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了自己必须参与到革 命浪潮中,做勇敢的抗争 。2.革命者形象 在《灭亡》《爱情三部曲》等作品中,巴金用他充满激情热烈的笔触将内心的理想愿望 寄托在小说的革命者形象中,希望能让这个社会变革,寻求新的未来。他曾多次表示他对革 命青年的热爱,巴金认为他们“有良心,有热情,想做出一点有利于大家的事情,为了这他 们牺牲了他们个人的一切”。也正因如此,这些革命者们也如巴金的内心一样急切、强烈, 甚至是有些鲁莽的追求着革命。如在《灭亡》中,杜大心的灭亡,来源于他悲惨的命运,更 来源于他对革命前途的困惑和迷茫。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受到了“五四”的洗礼,深深体会 和关切着下层民众的困苦,时时希望能将劳苦大众解救出来,他需要革命,需要颠覆,他放 弃了心爱的女人李静淑,放弃了生命,选择冲动的、以复仇的方式开了枪,即便这个他所复 仇的对象并不是真正的压迫者和统治者,但这对于他来说,已经算是一种反抗和对革命理想 的坚持了 。 3.无私者形象 巴金还塑造了一类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形象。这些形象不再是巴 金对安那其主义信仰的强烈寄托,而是更多的体现着巴金对中国革命道路给予的希望,传递 的是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精神品格。这些形象虽然从艺术上说显得太单一,太理想化,然而 他们所传达出的精神主旨却是前两种革命者类型的进一步发展。比如《雾》中的陈真是一位 意志坚强的、具有忘我精神的人物形象。陈真没有因为自己患病而停止工作,相反他更加积 极勤快。他认为身体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社会,也正是因为活着的时间不久了,要更加努 力的奉献自己。他将自己全部的爱与恨放在了他的工作里面、文章里面,他坚信这些爱和恨 会被传承下去 。 4.多余人形象 巴金的多余人形象主要表现在《激流三部曲》中。比如高觉新,他和觉慧、觉民一样, 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并被强烈的吸引;但是他又处于长房长孙的地位,有着整个封建大家 族赋予他的期望和责任。在觉新的身上,有诚实、善良、求新的一面,也有屈从、懦弱、守 旧的一面。他成为了一个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多余人”。在他无所适从的过 程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幸福,成为了生活在巴金笔下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悲剧典型 。 三、巴金名言 1、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它是一个“搏斗”。我们生活来做什么?或者 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 2、几年前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曾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 身就是一个悲剧”。 3、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没有一点虚伪,没有一点宽恕,对自己 忠实,对别人也忠实,你就可以做你自己的行为的裁判官。 4、在白天里我忙碌,我奔波,我笑,我忘记了一切地大笑,因为我戴了假面具……在黑 夜里我卸下了我底假面具,我看见了这世界底面目,我躺下来,我哭,为了我底无助而哭, 为了看见人类底受苦而哭。 5.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 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 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6、生命在于付出。我的心里怀有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 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 头发。 7、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 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 8、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泉源。 9.我不是文学家。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国家和人民,我有无限的爱, 靠用作品来表达我无穷无尽的感情。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温暖,我就十分满意了。 我不知道灯在哪里,但是它牵引着我的心,仿佛有人在前面指路。 10、现在,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的事。 11、是作家,就该用作品同读者见面,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总得留下一点东西。我不需要 悼词,我都不愿意听别人对着我的骨灰盒讲好话。 12、要做一个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安慰的人。 13、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 体的生存里。 14、书籍照彻了我的灵魂。我好象一只被风暴打破的船找到了停泊的港口。我的心情昂扬, 我带着幸福的微笑回到家里。 15、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 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16、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 17、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祖国建成人间乐园,但是未治好的伤痕比所谓伤痕文学更厉害 更可怕,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不能讳疾忌医。 18、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支配 战士行动的力量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19.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 还应该为他人牺牲……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 20.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舒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 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阅读二:阅读下面三篇巴金的小说,完成问题。 家(节选) 巴金 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这件事情引起了陈姨太等人的焦虑,后来有一天陈姨太就带着严 肃的表情正式讲起“血光之灾”来:祖父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那么产妇的血光 就会冲犯到死者身上,死者的身上会冒出很多的血。唯一的免灾方法就是把产妇迁出公馆去。 迁出公馆还不行,产妇的血光还可以回到公馆来,所以应该迁到城外。出了城还不行,城门 也关不住产妇的血光,必须使产妇过桥。而且这样也不见得就安全,同时还应该在家里用砖 筑一个假坟来保护棺木,这样才可以避免“血光之灾”。 大家决定照着陈姨太的意见去做。他们要觉新马上照办,他们说祖父的利益超过一切。 这些话对觉新虽然是一个晴天霹雳,但是他和平地接受了。 觉新回到房里,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瑞珏,瑞珏也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她只是哭。 “你晓得我决不相信,然而我又有什么办法?他们都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觉新绝望地摊开手悲声说。 “我不怪你,”瑞珏抽泣地说,“你怎么担得起不孝的恶名?便是你肯担承,我也决不 让你担承。” 瑞珏止了泪,静悄地立起来,走了出去。觉新还在房里楷眼泪。瑞珏把海臣送到他的面 前,要海臣叫他“爹爹”,觉新爱怜地看着他,又用苦涩的声音说:“我已经是没有希望的 了。你还是好好地教养海儿罢,希望他将来不要做一个像我这样的人!”他说完就往外面走, 一只手还在揉眼睛。 “我到城外去找房子。”他回过头去看她,泪水又迷糊了他的眼睛,他努力说出了这句 话,就往外面走了。这天觉新回来得很迟。找房子并不是容易的事,不过他第二天就办妥了。小小的院子, 矮小的纸窗户,没有地板的土地,阳光很少的房间,潮湿颇重的墙壁。他再也找不到更适当 的房子了,这里倒符合“要出城”“要过桥”的两个主要条件。 房子租定了。在瑞珏迁去以前,陈姨太还亲自带大家去看过一次。大家对房于没有意见 了。觉新便开始筹备妻子的迁出。瑞珏本来要自己收拾行李,但是觉新阻止了她。他找出每 一件他以为她用得着的东西,又拿了它走到她的面前问道:“把这个也带去,好吗?”差不 多对每一次他同样的问话,她都带笑地点头同意,或者亲切地接连说者:“好!” 他知道她的心,她也知道他的心。然而他们故意把自己的心隐藏起来,隐藏在笑容里。 他们宁愿自己同时在脸上笑,在心里哭,却不愿意在这时候看见所爱的人流一滴眼泪。 然而觉慧是不能够沉默的。觉慧第一个发问道:“大哥,你当真要把嫂嫂送出去?” 觉新皱着眉头看了觉慧一眼,默默地点了点头。 “你疯了?”觉慧惊讶地说,“你难道相信那些鬼话?” “我相信那些鬼话?”觉新烦躁地说,“我不相信又有什么用处?他们都是那样主张!” “我说你应该反抗。”觉慧愤怒地说。 觉新依旧用烦躁的声音说:“我的解说有用吗?我担不起那个不孝的罪名,我只好听大 家的话。不过苦了你嫂嫂……” “我有什么苦呢?搬到外头去倒清静得多……况且有人照料,又有人陪伴。我想一定很 舒服。”瑞珏装出笑容插嘴解释道。 “大哥,你又屈服!我不晓得你为什么总是屈服?”觉慧气愤不堪地说。 觉新实在忍不住,他忍了这许久的眼泪终于淌出来了。到了这时,瑞珏的最后一道防线 也被攻破了,她伏在桌上低声哭起来。然而觉慧的心情就不同了,觉慧没有流一滴眼泪。大 哥的那些话自然使他痛苦,他一句话也不说,就拔步走了。“无论如何,我不跟他们一样, 我要走我自己的路。”他被痛苦包围着,后来才拿了这样的话来鼓舞自己。于是他动身到利 群阅报处,会他的那些新朋友去了。 觉新也暂时止住了悲哀,陪着瑞珏到城外的新居去了。瑞珏并不喜欢她的新居。她嫁到高家以后,就没有跟觉新分离过。现在她不得不一个人在外面居住,而且要住一个月,又是 在这样一个阴暗潮湿的地方。 四天后,觉新照常到瑞珏的新居去,他刚把一只脚放进门槛,肥胖的张嫂带着庄严的表 情站在房门口,拦住他:“大少爷,你进来不得!我不敢给你开门。太太她们都吩咐过 的!……” 他明白她的意思。他记起家里那些长辈们曾经对他说过的话。他的希望,他的勇气都给 那些话赶走了。他绝望地立在门前,不能够说一句话来驳倒张嫂。 房里静下来了。可是又起了一阵忙乱。一个婴儿的哭声响了起来。是宏亮的啼声。 “谢天谢地!”他欣慰地说。他一个人在房门外笑,又在房门外哭。 “少奶奶!”忽然一个恐怖的叫声从房里飞奔出来,像一块巨石落到他的头上。在房里 叫唤的只有两个人,因为除了接生婆以外就只有这两个人。 觉新知道大祸临头了。他把拳头拼命地在门上擂,擂得门发出更大的响声。没有人理他。 他哳声叫着:“珏!”又叫:“放我进来”然而两扇油漆脱落的木板门冷酷地遮住了房里的 一切……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个故事发生在虚伪、黑暗、腐朽的封建家庭,陈姨太等人作为落后、迷信的封建家长 代表,直接造成了瑞珏的悲剧。 B.觉新希望儿子海臣将来不要像他一样,表现出觉新对自己的不满,他也深知自己的无能, 却又无力反抗。 C.在本文中,觉慧对哥哥觉新的妥协退让气愤不已,他是一个思想成熟、敢于反抗的时代 新青年。 D.巴金的《家》中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受到了西方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一模式对中 国后来的家族文学创作如||《雷雨》《红高粱》等也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 3.鲁迅《狂人日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请谈谈这一“吃人”本质在本文中 是如何体现的。4.法国作家雨果推崇“对照原则”,即“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与共”。请探究对照原 则在本文中的具体运用。 【答案】 1.C( C 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错在“思想成熟”这个地方。从文中:然而觉慧是 不能够沉默的。觉慧第一个发问道:“大哥,你当真要把嫂嫂送出去?”以及“‘大哥, 你又屈服!我不晓得你为什么总是屈服?’觉慧气愤不堪地说”等文字看出觉慧是一个比 较直率、冲动的青年。) 2.①瑞珏善良贤惠,却被封建迷信的“血光”之说逼出家门,惨死在潮湿阴暗的小屋里② 觉新懦弱无能,无法保护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的逆来顺受、忍辱怯弱,也是封建礼教“吃 人”本质的表现。 3.①从人物塑造上来说。落后封建的陈姨太等人,与有代表反抗觉醒一代的觉慧形成对照。 (或有逆来顺受的觉新,也有坚决反抗到底的觉慧)②从情节上来说。瑞珏善良贤惠,处 处为丈夫着想,觉新与她夫妻恩爱,瑞珏却惨死在潮湿的小屋内,这是美与恶的对照,③ 从社会环境上来说。有“五四”民主自由的新思想,也有与之形成对照的腐朽落后的封建 家长制。④从主题上来说。本文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制度以及落后守旧的封建迷信思 想,与之形成对照的还有对以觉慧为代表的“五四”新思想、新文化的肯定与歌颂,这是 光明与黑暗的对照。 哑了的三角琴 巴金 父亲的书房里有一件奇怪的东西。那是一只俄国的木制三角琴,已经很旧了,上面的三 根弦断了两根。它高高地挂在墙角,灰尘盖住它的身体。可是它从来不曾发过一声悲叹或呻 吟。我叫它做“哑了的三角琴”。 有一天午后,好奇的我偷偷溜进父亲的书房,爬上椅子。当我的手指刚挨到三角琴,耳 边一响,三角琴躺在地上,成了几块烂木板。 父亲回来后小心地把它们用报纸包起来,然后慎重地放到橱里。我很后悔,父亲慢慢地抬起头:“孩子,我并不怪你,我不过在思索、在回忆一件事情。” “说起来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父亲这样地开始了他的故事,他的声音非常温和。 “是我同你母亲结婚后的第二年,我在圣彼得堡大使馆里做参赞。这一年夏天,你母亲一定 要我陪她到西伯利亚去采集囚人歌谣。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监狱里向来绝对禁止囚人唱歌, 犯了这个禁例,就要受重罚。我们来到西伯利亚一所监狱,把来意告诉狱中当局,一个禁卒 插嘴说:‘我知道拉狄焦夫会唱歌’,典狱便叫他把拉狄焦夫领来。” “拉狄焦夫来了,年纪很轻,还不到三十岁,样子一点也不凶恶,如果不是穿着囚衣, 戴着脚镣,谁也想不到他是一个杀人犯。他站在我们的面前,胆怯地望着我们。当我们说想 听他唱歌时,这个囚人暗黑的眼睛里忽然露出了一线亮光,似乎有一种快乐的欲望鼓舞着他。 他望了望典狱,又望着你母亲,略带兴奋地说:‘如果你们可以给我一只三角琴,那 么……’典狱叫人找一只三角琴。” “这时候秋天的阳光从玻璃窗射进屋子里,正落在他的身上。他闭着眼睛,弹起琴弦, 开始唱起来。他似乎受到了鼓舞,好像进到了梦里一样,完全忘掉了自己地尽情唱着。唱完 歌,他吻着琴,像母亲吻孩子一样。” “‘尼特加,把三角琴给我拿过来!’典狱毫不动心地对禁卒说。” “禁卒走到拉狄焦夫面前,这个囚人的面容突然改变了:两只眼睛里充满着血和火,脸 完全成了青色。他坚定地立着,紧紧抱着三角琴,怒吼道:‘谁来,我就要杀谁!’你母亲 和我,都吓坏了。” “典狱一点也不惊惶,他冷酷地说:‘给他夺下来。’他这时候明白抵抗也没有用了, 便慢慢地让三角琴落在地上,用充满爱怜的眼光望着它,忽然倒在椅子上低声哭起来。” “我们听见他的哭声,心里很不安,因为这一切都是我们夫妇引起来的。我们走到他面 前,想安慰他。‘我们不能够再帮忙你什么吗?’你母亲悲声地问。” “‘谢谢你们。我只想请你们到教堂里点一支蜡烛放在圣母像前,并且做一次弥撒祝安 娜的灵魂早升天堂。’说到安娜这个名字,他几乎又要哭出来,但他马上忍住了。” “门开了,两个兵把他押了出去;脚镣声愈去愈远。一切回到平静了。” “‘这个拉狄焦夫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凄然地问。”“‘有一天教堂中正在举行婚礼,新郎是一个有钱的中年商人,新娘是本村中出名漂亮 的小家女子。拉狄焦夫忽然闯进来,用斧头把站在圣坛前面的新娘、新郎都砍倒了。新娘后 来死了,新郎成了残废。拉狄焦夫并不逃走,却丢了斧头让别人把他捉住。他永远不肯说明 他犯罪的原因,也不说一句替自己辩护的话,只是闭着嘴不作声。他给判了终身惩役罪,也 不要求减刑。从此他的口就永远闭上了。他在这里住了这些年,我从来没有听见他像今天这 样说了这么多的话。他的事情,只有魔鬼知道!’禁卒一面说,一面望着桌上的三角琴,最 后又加了一句,‘三角琴也弄坏了。’你母亲就花了一点钱向禁卒买来了三角琴。她把它带 回圣彼得堡。我们以后也没有机会再看见拉狄焦夫。” “说来惭愧,我们所答应他的事并不曾做到。第二年你母亲生了你,过了两年她就离开 了这个世界。现在你母亲睡在圣彼得堡郊外的公墓里,三角琴又被你打碎了,而圣母像前那 支蜡烛还没有人去点过,为安娜做的弥撒也没有人去做。……孩子,你懂得了罢。” 父亲的声音里含有眼泪,同时又含有无限的善意。我觉得我要哭了。 4.对小说题目“哑了的三角琴”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暗指拉狄焦夫永远闭口,不能自由歌唱的苦痛和绝望。 B.象征拉狄焦夫因失去美好的爱情,自由幸福生活理想的破灭。 C.象征“我”把三角琴打碎,而且小时候就失去母亲,缺少母爱。 D.暗含父亲因没有践行对拉狄焦夫的诺言而深怀歉意。 E.三角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由三角琴引起回忆往事,构思情节。 F.与拉狄焦夫尽情弹唱和怒吼护琴形成对比,突出母亲的友善。 5.小说关于拉狄焦夫的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6.拉狄焦夫身上体现了哪几组矛盾冲突?请分点概述。 【答案】 4.CF(C 项,小说开头就写了三角琴“从来不曾发过一声悲叹或呻吟。我叫它做‘哑了的 三角琴’”,并不因为“我”把它打碎了,它才不发出声音,故并不是“象征‘我’把三角琴打碎”,也与“小时候就失去母亲,缺少母爱”无关。F 项,无中生有,“突出母亲的 友善”文中没有依据。故选 C、F 两项。) 5.小说用倒叙手法写拉狄焦夫,先写他是一个杀人犯却不凶恶,而且爱好音乐,再写他忘 情歌唱,坚定护琴,放弃抵抗与哭诉,最后交待他杀人获刑背后一个凄美残酷的爱情故事, 这样写使小说情节曲折,有波澜,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6.(1)爱和恨的矛盾冲突。拉狄焦夫爱安娜,却因安娜没有嫁给他,爱深成仇,把她砍 死在婚礼上。(2)争与忍的矛盾冲突(反抗与顺从的矛盾冲突)。拉狄焦夫砍死安娜,却 不上诉要求减刑;他为了三角琴怒吼要杀人,却又放弃了抵抗。(3)灵与肉的矛盾冲突。 拉狄焦夫为人和善,本质善良,但做事容易失去理智,行为冲动、鲁莽。 奴隶的心 巴金 “我的祖先就是奴隶!”有一天,彭骄傲地对我说 我有许多朋友,他们都对我讲过他们的祖先。他们都得意地说:“我的祖先里有不少的 奴隶呢!”直至我的生活里出现了彭。 彭的来历,我不知道。我跟他做朋友,大半是因为感激他在汽车快要挨到我的身子时拉 过我一把。 一天晚上他忽然来到我的房里。这个学期我已经迁出校外了。我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很 舒适的屋子,是在楼上,从窗里可以望见学校的校前的马路, 还有那个新辟的小高尔夫球 场。 “郑,你知道中国现在有多少奴隶?”他用他那低•沉的声音问我。 “大概有几百万吧。”我淡淡地回答,这个数目是否正确,我也不知道,不过对几天曾 听见一个朋友说过。我对于这些问題,素来就不关心。 “几百万?实际上何止几千万!”彭的声音变得苦恼了。 “你也有奴隶吗?”他不客气地问。 我昂然回答道:“像我这样的人当然有奴隶,在我家里就有十六个奴隶!”听了我的话,他冷笑了一声。他的眼光里没有尊敬,没有羡幕。对于一个领有十六个奴 隶的人,居然加以蔑视。这大概是妒嫉罢。因为据他的经济情形看来,他当然不会有奴隶。 于是我同情地问他:“你家里大概也有奴隶罢。” 出乎我的意料,这一次他的眼光里充满了骄傲。他昂然说:“我的祖先就是奴隶!”他 叙说这个,好像在叙说一个功绩。 “然而你在大学里读书……”我不肯相信他的话。 “奴隶的后人就不应该在大学里读书吗?”他散慢地问,“我看你的祖先也不见得就不 是奴隶罢。” 我跳了起来,好像头上受了鞭打。我认为我受了大的侮辱。我向着他走去,站在他面前, 气愤地看着他“你以为我的祖先跟你的一样吗?不,决不。告诉你,我的父亲有十六个奴隶, 我的祖父有八个奴隶,我的曾祖有四个奴隶,再数上去,我的祖先还有更多的奴隶呢!” 我想他一定是妒嫉到发狂了,便忍不住笑起来。 他的脸上现出了愤怒的表情,“你笑,笑什么?……在你的华丽的房屋内,温暖的被窝 中,你知道些什么呢?你知道你的奴隶是怎样生活的吗?我很骄傲我的祖先是奴隶,是的, 我很骄傲。固然我的祖父被人诬为窃贼而上吊,我的父亲代人受罪病死在狱中,我的母亲被 人奸污,但是你能够说他们身上有什么污点吗?他们害过什么人吗?”他的话说得更急了, “是的,你会嘲笑他们,你会鄙视他们。要是你能够知道他们的心啊!他们的黄金似的心, 在你们那般人中间是找不出来的!” 我记起了他曾经救过我的性命。我惊疑地问:“彭,你当初为什么要救我的命?我也是 一个奴隶所有主,你为什么不让我给汽车碾死呢?” 他苦笑着,半晌不作声,然后温和地说:“大概我还有这颗奴隶的心吧!” 我静静地望 着他。他看见我不说话,便解释道:“把自己的幸福完全抛弃,去给别人谋幸福。为了别人 甘愿把自己的性命牺牲,一点也不悔恨:这就是所谓奴隶的心罢。这颗心我的祖先传给我的 祖父,祖父传给父亲,父亲又传给我了。” 他用手指指着胸膛。我望过去,我仿佛看见颗鲜红的大心在他的胸膛里跳动。 我又回 头看自己的胸膛。我的漂亮的法兰绒上衣遮住了一切。我连这颗奴隶的心也没有!也许我竟是全然没有心的人。我被羞愧、恐怖、 悲哀、昏 乱压倒了。我的眼前出现了许多幅悲惨的图画。我仿佛觉得我在陷害人家的祖父,让人家的 父亲代我受刑,奸污人家的母亲……我不觉惊恐地叫了起来。 “郑,什么事?你在叫什么? ”他温和地问。 我半晌说不出话,甚至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走的。 毕业后几年,我有了三十二个奴隶,他们忠心地服侍我们一家人。我快乐,我满足。我 早把彭忘得干干净净了。 有一天我和妻在花园里纳凉,五个奴隶在旁边伺候。我翻阅当天的报纸,偶尔在新闻栏 里发现一则枪毙革命党人的记事。这个革命党人的姓名,跟彭的姓名相同。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超越现实而又时时映照现实,具有较强的艺术虚拟性与象征性,这种独特的思 想表达方式也形成了本文蕴藉深沉的艺术风格。 B.小说题为“奴隶的心”,这“心”在彭那里具有完全不同的正面含义,是一种甘愿牺牲 自我为他人谋幸福的精神,这也是彭救我的原因。 C.和彭相比,“我”连一颗奴隶的心也没有,“我”为此感到羞愧、恐怖、 悲哀、昏乱, 这说明“我”本质不坏,也向往拥有一颗“奴隶的心”。 D.在回答是否拥有奴隶的问题时,“我”和彭的神情都是“昂然”的,这两个“昂然”的 原因各异,但意思相同,二人都为自己的回答感到骄傲。 8.彭的话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可“我”最终却并没有改变,生活又重回旧路。请结合 文本分析原因。 9.小说主体部分已彭和“我”的对话为主,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答案】 7.C(C 选项“这说明‘我’本质不坏,也向往拥有一颗‘奴隶的心’”推断错误,根据原文“我连这颗奴隶的心也没有!也许我竟是全然没有心的人。我被羞愧、恐怖、悲哀、昏 乱压倒了。”可知,“我”为自己也许全然没有心而羞愧恐怖、悲哀、混乱压倒了……“我 认为自己很坏,对自己失望,甚至是厌恶”,并非证明我本心不坏。故选 C。) 8.①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从小生活在奴隶主家庭,身边的朋友除彭外多为奴隶主; ②阶层认知根深蒂固:一直以拥有奴隶而感到自豪,并且乐享奴隶主的生活;③缺少为别 人谋幸福、甘愿为别人牺牲的心。 9.①使情节简洁明快,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交待,小说开篇、结尾均以“我”的视角叙述, 主体部分采用对话的叙述方式完成了“我”和彭两个不同视角之间的自由转换;②丰富了 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性格,“我”和彭的对话分别体现了两人不同的内心世界,一个善 良正直有爱心,一个高高在上、麻木不仁、缺少爱心;③深化了小说主题,给人真实可信 感,“我”和彭的对话实际是两个阶层不同思想的交锋,表现出他们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暗示了故事的结局,犹如身临其境,极富感染力。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