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重磅备考方略:2021届高考小说阅读热门作家系列——茅盾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语文重磅备考方略:2021届高考小说阅读热门作家系列——茅盾

ID:353272

大小:30.56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9-1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带你走近茅盾 一、作家简介 茅盾(1896 年 7 月 4 日 ~1981 年 3 月 27 日)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有玄珠、方璧、 郎损等。现代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中国革命 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 年 7 月 4 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 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 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 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茅盾于 1981 年 3 月 27 日辞世。 二、作品特色 (一)选材特色 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 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 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 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 年史。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茅盾 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如 《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 4·12 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 11 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 1928 年 4-6 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 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 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他的散文及报告 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 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 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 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 和概括了 1930 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 《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 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茅盾在都市的背景下运笔自如,展示了对都市题材优秀的 驾驭能力。而在都市题材之外,茅盾也深化了鲁迅开创的乡村题材创作,他的《农村三部曲》 顾名思义就是写在农村里的三个小说,其中《春蚕》是茅盾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 过一幅浓郁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形象的描画了帝国主义侵略给农民带来的冲击和上产所带来 的恐慌。 (二)叙事风格 在叙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 型结构形式。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中心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安排各种人物事件,矛盾冲突和环境场面,作品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将所有重要人物 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网络,以及在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建成 《子夜》式的也是茅盾式的庞大的“网状结构”。与其他现实主义大师一样,茅盾也是一个擅 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他的心理描写手法多样但是最具特点的是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 探索。他往往以充满着血和泪的感情对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进行刻画和解析。 通过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段强烈地表现他们苦闷、傍徨的矛盾心绪,从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 隐秘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的社会性,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达到形神具现的境地。比如, 《春蚕》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人物触景生情,情随物迁的心境变化,再现其内心世界。 在《腐蚀》中,采用以内视角为主的叙述方式来叙事状物,使作品的心理剖析和社会环境描 写达到了“精微真确”的程度。而《子夜》中,茅盾又将这种心理描写提升到象征主义的应用 上,从第一章吴太爷的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可以散在各处的象征性细节窥见 到这个老封建的内心世界,如老太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 小说之外,由于时代政治性的缘故,茅盾的散文也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叙事方法,善于使 用以托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如《白杨礼赞》整个艺术构思中,以无边无垠、 雄壮、伟大但又显得单调的西北黄土高原来衬托傲岸挺拔的白杨树,以白杨树的形象实体的 描写来透出它的精神,同时又以白杨树的实体与精神来展现抗日军民及其领导者共产党的伟 大气概。《风景谈》用虚实结合、避虚就实的手法在浩瀚的西北沙漠背景上推出忍辱负重、 坚韧沉毅的骆驼队,并借助叮当的驼铃声作为节奏,以猩红大旗作为标帜,象征性地描绘出 民族危难当头的时代环境中党领导的解放区所处的历史地位,所体现的民族的伟大精神。 (三)评论特色 茅盾前期的文艺评论根植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观,后期又逐渐演变成革命现实主义文 学观,但是无论观念的变化如何,他都紧紧结合着中国的文艺运动实际和作家的创作实际, 来从事理论批评工作。同时茅盾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文艺应与中国的革命取同一步调,长期 坚持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探索,积累了关于选材构思、 谋篇布局、提炼情节、塑造人物、运用语言等一系列的成熟经验。茅盾一贯主张广大创作者 学习世界文学中对自身有益的东西,在革命文学领域内重视艺术规律,以促进现代文学内容 与形式的不断进步,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四)文学理念 茅盾小说以不断创新的艺术形象,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纵观 茅盾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除了《子夜》当中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形象的独创价值外,从 《霜叶红似二月花》、《走上岗位》等作品中,更突现出茅盾资本家形象塑造的丰富性和完 整性;茅盾对知识分子和农民形象的塑造,注重社会人的心理剖析和社会历史剖析的有机统 一,在现代小说史人物刻画方面有所开拓。早期《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形象,从“传统” 和“现代”的对比中,从时代急流的变动中挖掘“新人”形象的价值。在 20 数量 30 年代短篇小 说《春蚕》里,对老通宝、多多头父子两代农民的刻画,不仅在典型的社会时代背景下烘托了人物,而且以两代人的心理、性格的历史内涵的巨大差异,创造了思想深刻的农民典型。 这些形象都达到了较高的典型性,为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确立了典范。 茅盾小说以开放的现代意识、丰富的生活积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都市文学。茅盾从 踏入社会之初,在商务印书馆的工作就与中国最早最大的商埠上海有密切关联。在上海,他 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同乡旧故中有各阶层人物。茅盾小说全面地描绘了现代都市的企业、金 融业、商业、公馆、舞厅、大饭店等,并且着重展示了现代都市以政治、经济为轴心的各阶 级、阶层的不同人物,如资本家、金融家、买办官僚、公务员、市民等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 同时茅盾更注意描写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特性,现代都市发展的不健全性,以及受到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急变和交杂的都市走向现代化的艰难过程。如进入都市迅速“风 化”的遗老遗少、封建性和现代性混杂的地主式资本家、洋房公馆的血脉紧连着宗法社会的 农村等,都活生生地展现在其小说世界里。茅盾小说创造的都市文学,为 20 世纪中国现代 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读本。 茅盾小说对于现代长篇小说的样式、结构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追求,充分显示了现代小 说的文体意识的独立,是与茅盾的进入小说创作分不开的。茅盾的第一篇长篇小说《蚀》, 采用“三部曲”形式:既可独立又能连缀,可分可合,伸缩自如。茅盾随后的创作中有较多的 三部曲作品,使得这一形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更是现代中、长篇小说文体新的拓展,如 以小见大的《林家铺子》、历史画卷式的《霜叶红似二月花》、长篇日记体的《腐蚀》等多 样化的小说体式。而就小说结构而言,茅盾的小说突破了单一的线性结构,表层的时空交换 构架呈现了开放性和交叉性的结构特点;热情关注时代风云,深刻把握辽阔而复杂的社会, 构成了他小说宏大而严谨的布局、盘根错节的人物和情节交叉的网状结构;标志现代心理小 说的心理剖析经茅盾的努力,在范围和程度上的创新和对个体心灵世界的透视赋予的社会性 的力度。总之,茅盾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大师,其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 三、茅盾的名言 1. 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生活的人生中获得知识。 2.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永远不要回顾;未来的,等来了再说,不要空想;我们只 抓住了现在,用我们现在的理想,做我们所应该做的。 3. 天分高的让你如果懒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发展他的才能,则其成就也不会很 大,有时反会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 4. 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不过是懦怯者的解嘲,人们的前途只能靠自己 的意志、自己的努力来决定。 5. 斗争的生活是你干练,苦闷的煎熬使你醇化;这是时代要造成青年为能担负历史 使命的两件法宝。6. 只有竹子那样的虚心,牛皮筋那样的坚韧,烈火那样的热情,才能产生出真正不 朽的艺术。 7.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应当是春晖,给别人以温暖,在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更 应该如此,朋友之间,待之以诚,肝胆相照,不就是相互照耀,相互温暖吗。 8. 在命运的网里,人们的努力是不一定 有怎样多的成效如所预期,可是这命运观又 和自然派的命运论有些不同,这命运观里很含着奋斗不懈的精神。 9. 青年!你们背上的担子是一天重似一天,你们的生命之火应向改造社会那条路上 燃烧,决不可向虚幻的享乐道上燃烧。 10. 我们一辈子本来谁也不曾走过平坦的路,不过,摸索而碰壁,跌倒了又爬起啦, 迂回而前进,这却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经验。 四、配套练习 ◆◆◆阅读三:阅读下面矛盾的小说,回答问题。 有志者(节选) 茅 盾 睁开眼来,两片嘴唇轻轻一松,就有一个烟圈儿从他嘴边腾起,摇摇摆摆去了一段路, 然后停住,好像不知道上前好呢转弯好,得站住了转一转念头,这当儿,那圈子一点一点扩 大,那烟色也一点一点变淡起来,大到不能再大,淡到不能再淡,烟圈子也就没有了。 他有点失望。这当儿,他夫人的脚步声从房门外来了,决不会错。老是像拖着鞋皮—— 拖噜拖噜。他一听见就会头痛。他会立刻想象到自己的脑袋摊平了成为地板,而他夫人的鞋 底——拖过!而且,他好像已经是地板了,他看得见夫人鞋底粘着的煤屑、鱼鳞、青菜梗。 他两手捧住了脑袋,睁圆着一对恨极了的眼睛。 “又是我打搅你了。”夫人是一目了然的,“可是,你看,阿大撒了我一身尿,不换件 衣服怎么成?” 他苦笑。夫人进来总是有理由的。然而,他讨厌他夫人屡屡进来,也是有理由的:他不 趁这暑假的期间写成一篇“创作”,难道等开了学一星期二十小时的课,百来本作文簿那时 倒写得成么?难道因为阿大会撒尿,夫人要换衣,他就活生生“牺牲”了稳可以到手的“创 作家”的头衔么?不成的!那怎么对得起他自己呢!——他的“人生经验”,他的“天才”,他的五年来朝思暮想的一鸣惊人的大抱负大计划!五年前他毕业的当儿,不是早已在 师长和同学面前——简直是在全世界面前,宣言他要精心结构“创”一部“作”么?已经蹉 跎了五年了呀!不成的!那个——简直不成话! 他无可奈何地往床上一躺,叹口气,喃喃地说:“哎,总得有个书房——书房;没有书 房,产生不出——哎,伟大的——” 他没有说完全,就觉得喉咙头梗住了。阿大要撒尿,夫人要换衣服,当真比他的“事业” 还重要么?笑话! 过了几天,他居然独个人住到庙里去了。 第一天是要布置出一个适宜于“创作”的书房来,一眨眼便已经天暗。自觉得“灵感” 还没来,就上床睡觉。他有梦。当然是“创作”成功的梦。他从梦中笑醒了。他揉了揉眼睛, 把小指头放到嘴里轻轻咬一下。不错,他感觉得痛,他不是在梦中。“品一会儿茗提提神是 好的。”然而因为茶,他就联想到咖啡。对,咖啡是不可少的。不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全仗了二万几千杯咖啡? “怎么从前就忘记了呢!天大的损失!不然,我的杰作早已产生了,何待今日!” 夫人将他指定要的黑咖啡买好寄了来时,已经是他在庙里的第四个黄昏。三天来他原稿纸撕 掉过十几张,但是摊在书桌上的原稿纸依然只标着一个大大的“一”字。这怪得他么!夫人 还没把黑咖啡寄来呢!这个责任自然是夫人负的! 然而现在黑咖啡终于寄到了,他的脑细胞又立刻下了全部紧急动员令。那一晚,他开了 第一次的夜工。 似乎黑咖啡当真有点魔力的。他坐在原稿纸前面不到十分钟,便觉得文思汹涌,仿佛那 未来的“杰作”的全部结构蓦地耸现在他脑子里;“哈,原来早已成熟了在那里!”——他 夹忙中还自己评赞了一句。他像大将出阵似的捋起袖子,提起笔来,就准备把那“原来早已 成熟了的”移到纸上去。他奋笔写了一行。核桃大的字!然而脑袋里“早已成熟了的”东西 忽然逃走! 于是他不能不捧着脑袋了,不能不搁笔了。约莫又是十分钟。他脑子里的“杰作”的形 体渐渐又显形。他眼睛里闪着光芒,再奋起他的自来水笔,又是核桃大的字,然而,不到半行,猛可地腿上来了一锥,他反射作用地拍的一下,半手掌的红血,就在这当儿,脑子里的 东西就又逃走。现在他觉到占有这书房的,不是他而是蚊子。无数的蚊子,呐喊着向他进攻。 他轻轻叹一口气站起身来,看看原稿纸,还是第一张,十来行核桃大的字;看看地上,香烟 屁股像窗外天空的星! 很委屈地躺在床上的时候,十分可惜那第一杯黑咖啡召来的第一次“灵感”没有全数留 住。“怪不得人家说汉字应当废除呢!要不是为的笔画太多,耽搁了工夫,我那第一次的想 象岂不是全可以移在纸上么?——至少是大部!” “听说西洋的大文章,从来不作兴自己动笔的;他们有女打字。他们拿着咖啡杯,一面 想,一面口说,女打字就嚓嚓地打在纸上。那自然灵感逃不走!”他一面搔着腿上背上的蚊 虫疤,一面这么想着,觉得有点悲哀了。 他诅咒又诅咒,终于在诅咒中睡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的选材方法很有特点,选取大时代中的生活一角,没有明显地表现重大社会内容, 却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 B.小说开头部分对他吐烟圈进行较为详细的描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无聊烦闷的生活状 态,这使他有了要进行创作的决心。 C.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形神兼具地刻画人物形象,立体 展现人物性格,极富艺术感染力。 D.小说的语言富于嘲讽揶揄,运用了夸张(如“香烟屁股像窗外天空的星”)和比拟(如“无 数的蚊子,呐喊着向他进攻”)等多种修辞手法。 2.小说以“有志者”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3.从作者的创作意图看,主人公最后能否完成他的“大抱负大计划”?请结合文本简要分 析。(6 分)答案: 1、B [B 项,因果失当。五年前他就“宣言”要进行创作。] 2、①题目中的“有志”与人物的行为构成对比,凸显了小说主人公空“有志”却不务实的 人物形象;②“有志者”运用反语,使读者在回味中体会其语言辛辣幽默的艺术特点;③突出 小说主题,批判某些爱慕虚荣而又志大才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每点 2 分) 3、不能完成。①从形象塑造上看,小说中的主人公志大才疏,“大抱负大计划”酝酿了五 年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与成果,直到小说最后也没有显示出他形象转变的契机和可能,说 明他不会完成。②从情节安排上看,主人公一再地为自己创作不成功找借口,强调各种客 观原因,尤其是结尾处的“诅咒”,层层铺垫都暗示了他不会迎难而上完成创作。③从手法运 用上看,本文是典型的讽刺小说,处处反讽,充满讥诮的味道,不大可能在最后将反面的 人物形象扭转过来,对人物的讽刺应该会贯穿始终。④从主题表达上看,小说从标题到内 容,都在批判某些追求名利,且巧于“思”、拙于行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题鲜明, 最后情节的逆转会妨碍主题的表达。(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官舱里 茅 盾 忽然船上的茶房在太阳晒不到的一边舱外支起旧蓝布的遮阳来了。 就有一个柔软的声音:“怎么晒不到的地方倒要遮阳?”发言者是女性,二十岁不到。 太阳脚落在她的颈脖上,这虽有颇厚的电烫头发给遮住,可是头发里好像有些小虫子爬着, 她时时举手到耳后掠一下。她这一句话是对同伴说的,同伴是男性,不过二十岁模样。“就 要出‘塘’了,出了‘塘’这边有太阳。”对面的一位老者解释着,顺手理一理灰黄的八字 须。老者有一张颇为红润的脸,疏眉朗目,声音洪亮,加之顺手摸模八字须,表示了他的身 份和教养,这立刻在两位年青人的心里留下了蔼然可亲的印象。 “啊!是,是。”男的恭恭敬敬回答,“尊姓?” “黄。草头黄。” 内河小火轮的官舱中,旅客们大都是有“身份”的,往往不像客舱里的朋友们,凳子还 没坐热就前后左右攀谈过。老先生自然是“中装”,蓝绸大褂,老式花样。老先生是吸烟的,他那枝旱烟管是湘妃 竹的,红润如玉,白铜斗儿,象牙咬嘴,挂着一副白银的剔牙杖,不过盛旱烟的荷包却是外 国人用来装板烟的橡皮袋儿。 老先生极健谈,现在他已经从“今天天气哈哈”转到了当天上海报上登的叶海生案审判 的情形。 他的老伴,很清秀很文雅的眉目,一点不见老态。估量她总有五十岁,因为她的脚是地 道的三寸金莲,而她的谈吐举止却叫人想到三十多岁年青时她大概是“维新派”。 即使她穿一身时髦的衣服,着实也并不“怪样”,比她身边那位女青年自然些。那位女 青年当然是又窄又长的旗袍,又硬又高的领子,三寸高跟皮鞋,面颊上涂着两团“健康 色”,手指上是鲜红的蔻丹。 男青年是穿洋服的,两个假肩头实在太阔,又翘得太高了,叫人看着难受;一双尖头皮 鞋太尖了,不输于那位老太太的小脚的鞋尖。他也吸烟,衔在他嘴里的是一枝五寸来长银镶 头的电木烟嘴。 这样的两对越谈越投契了,不知怎样一来谈到“文艺”方面了。 女青年这时忽然低声说:“巴金的《家》很好吧!”“唔!”老先生喷出一口浓烟将脑 袋一侧。 男青年赶快拿下他的太长的卷烟咬嘴,带点忸怩态度说明:“新出的,一部哀情小 说。” “哦!”老先生和老太太几乎同时叫了起来。“也是家庭小说。”那位女青年又低声说。 “倒不曾看过巴金。”那位老太太微微一笑,发表她的意见,“哀情小说、家庭小说, 不能不推《红楼梦》。”于是她就研究起《红楼梦》来,特地对她丈夫说:“凤姐和贾母斗 的牌,大概就是麻将书上说风姐放一张‘一饼’给贾母。‘一筒’北方人叫‘一饼’,不过 她们是两个人就可以成局的。” 老先生只顾一面喷着烟,一面摇着脑袋画圈子,末了,他把早烟斗在舱板上笃笃地敲着, 似乎斟酌了一番才说:“恐怕牌是同样的牌,打法却不同。” 这当儿船上的汽管叫了几声,官舱窗外移近来了一带石帮岸,岸上是一簇瓦房。船靠了埠,就有些人腿在官舱窗外走过,接着是三四位旅客涌进这官舱来,有黄布学生服的青年, 也有满脸肥肉的商人,这“小世界”里现在热闹了许多,也复杂了许多。 船再开驶后,这官舱里依然还有“风雅”的谈吐,但最多而最响的声音是茧市米价,桐 油涨得太猛。 黄布学生服的两位靠近舱门边,在争论沿河一带的“南瓜棚”到底有多少“国防”的意 义。因为据说这些小小的连成一片的“南瓜棚”是奉命搭盖的,用意在万一对日战争这可以 避免飞机“下蛋”,那就是“防空”! 一九三六年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淡化了矛盾冲突,以散文特写式的笔触描绘了官舱里旅客交谈的场景,表面上写得 很随意,实际上以小见大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 B.小说通过对官舱里老少两对夫妻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揭示出他们各自的 生活状态,如“颇厚的电烫头发”反映出了女青年追求时髦。 C.小说集中笔墨叙写了老少两对夫妻的攀谈,直到文末才出现两位学生关于“南瓜棚”的“国 防”意义的争论,点出时代背景,构思巧妙,耐人寻味。 D.小说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强烈的愤懑之情,寓批判于叙写之中,特别是对官舱里的人们, 给予了无情的嘲讽,因为他们大都是有“身份”的。 5.小说中的老少两对夫妻,尽管有年龄差距,却有着一些相同的特征,请简要分析。 6.茅盾深受契诃夫的影响,“能从日常生活的琐屑现象中挖掘出深刻的社会内容”,请结 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5.D(D 项,以偏概全,“官舱里的人们”也包括两位黄布学生服的青年,作者对他们没 有嘲讽。故选 D。)6.①他们都衣着讲究,只顾自己的安逸舒适。②他们对国事漠不关心,缺乏爱国情怀。③ 他们对名著认识肤浅、理解附会,附庸风雅,不学无术。 7.从日常生活中的一段旅途见闻可以看到:①因爆发经济危机而出现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 官舱里最多而最响的声音是茧市米价,桐油涨得太猛;②置民族存亡于不顾的麻木愚昧的 人们,如老少两对夫妻;③政府的腐败无能,国民政府竟然以“南瓜棚”来防空。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