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你好,创新中国! 阅读写作导写练
导语:
深圳从寂寂无名的边陲渔村,历经 40 年建成举世瞩目的国际都市,它的迅速崛起靠的
是什么?华为、腾讯、阿里巴巴、京东……如何从白手起家到异军突起?新时代领路人强
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家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创新
发展的关键。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但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企业家应以
高远的境界、博大的胸怀,看准时机,因势而变,主动发现并积极把握危中之机,做创新
的主体,共克时艰,日有所进,成就大业盛德。
富有之谓大业 日新之谓盛德
(标题即观点,使用名言,凸显中心。)
①2020 年 7 月 21 日,新时代领路人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在谈到“创新是引领发
展的第一动力”时,新时代领路人引用“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这一典故,强调
了企业发展创新的重要性,指出企业家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
(开篇点题。由新时代领路人的讲话引出“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这一典故。)
②“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出自《周易·系辞传》。从字面理解,“业”是成
功、功业,“德”是德行、道德。什么都能拥有叫“大业”,每天都在进步叫“盛德”。这句
话表面看比较简单,其实内容很丰富,意涵非常饱满。
③什么是“大业”?什么叫“盛德”?在这句话前,《周易·系辞传》还说道:“显诸
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这里讲“易”,讲“道”,就是
讲事物发展规律。易道广大,无所不至,其特点就在于“与天地准”“能弥纶天地”。在这
里,“显诸仁”就是大业,“藏诸用”就是盛德。人们如能遵循这个法则,正确把握“道”,
就能指导具体行动,就能显现出吉凶悔吝等仁德的不同境界与结果。而这个“易”或“道”
就是行为的法则,它隐含在人们的具体行为中。圣人常忧虑天下,而天道则不同,它决定
万物成长却不声不言,就像孔子所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具备大境界,方成大功业;只有明天道,才会有盛德。
(交代“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的出处、含义。)④可见,真正的“富有”是无物不包,无所不有,这其实是指对境界与格局的拥有。
富有,正是大而无外,无一毫之亏欠。《周易·系辞传》也讲“事业”,说“举而措之天下
之民谓之事业”。南宋时朱子解释说:“业是事之已成处,事未成时不得谓之业。”成业,
富有万物,就应达于天道,心忧天下。《周易·系辞传》说“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变
化不止,这是天道。中国圣贤历来重视天道,据《孔子家语·大婚解》记载,鲁哀公向孔
子请教“君子何以尊崇天道”,孔子说“贵其不已也”。孔子解释说:“如日月东西相从而
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而能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
道也。”天道运行不止,处在天地间的人怎能不循道而行,怎能不顺应天地法则,与时偕行,
日新又新?
⑤从本质上说,“富有之谓大业”与“日新之谓盛德”分别属于“道”与“德”的层面。
道以明德,德以尊道,思想指导行动,有对天道运行不已的认识,才更加坚定地奋进革新;
也只有自强不息,不断更新观念,砥砺前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周易·系辞传》出于孔
子和早期儒家,其思想却渊源有自。至少从尧舜时代开始,中国人就不断地“体天地,法
四时,则阴阳,顺人情”,认识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追寻事物发展规律。商汤盘铭有“苟
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格言,周代《诗》《书》强调“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作新民”,
都是强调创新。儒家经典《大学》又加以引用,并视之为“克明德”“克明峻德”,体现了
对革新观念的高度重视。《周易》强调时变,是关于“时”的哲学,是中华思想智慧的结晶
和代表。无论世间万物还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与时俱进,看到变化,认识变化,适应
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进步与发展。
⑥孔子儒家思想是历史的沉淀,深刻影响着此后数千年的历代中国。《周易·系辞传》
还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不断变通革新,才能通达久远。所谓“自天佑之,吉
无不利”,绝不是消极被动以待天命,而是主动认识,积极适应。天佑中华,是因为中华儿
女一直不懈奋进,在生产生活中认识变化,体会天道的不同呈现,从而认识规律,看清事
物的运行发展规律,不惧艰难险阻,进德修业,把握时机,阔步走出低谷,更上层楼。
(从历史发展层面论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的思想价值和对中国社会的
深刻影响。)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离
不开广大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企业家是社会的精英,要敢于探索,勇于组织,善于引领,
在技术创新、管理升级和市场差异化等方面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当前,企业的发展
面临一些困难,正如新时代领路人所勉励的:“大疫当前,百业艰难,但危中有机,唯创
新者胜。”企业家应以高远的境界、博大的胸怀,看准时机,因势而变,主动发现并积极把
握危中之机,做创新的主体,共克时艰,日有所进,成就大业盛德。
(照应开头,号召企业家做创新的主体,成就大业盛德。)
来源:2020-08-24 《中国教育报》
【时代警语】
从本质上说,“富有之谓大业”与“日新之谓盛德”分别属于“道”与“德”的层面。
道以明德,德以尊道,思想指导行动,有对天道运行不已的认识,才更加坚定地奋进革新;
也只有自强不息,不断更新观念,砥砺前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请将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2.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这句话的理解和思考,不少于 500字。
【相关链接】
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包括器物层面的赶超、制度体系的完善,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发
展繁荣。
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是人们思
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集中体现。新时代领路人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到实处,关键是要靠人。
靠有担当的文化人。正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化要发展,就需
要一群有担当的文化人,能够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
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他们应该对文化热爱而执着,最懂人民对文化的所需所盼,最会从优
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智慧,用创意激活经典、融入时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
化精品,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在砥砺前行中引领风尚,在润物无声中培根铸魂。既不
忘本来,又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就能让优秀传统文化从过去延伸到未来。
靠有绝技的手艺人。活跃在民间的大批手艺人,正是文化的传承者,让风俗习惯、
美食服饰、艺术表演、 刺绣雕刻等代代相传。无论是口头文学创作的“吴歌”,还是有“寸
锦寸金”之称的南京云锦,无论是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的西安古乐,还是原生态、传
千载的民歌民谣,民间的文艺形式跳动着文化传承的脉搏。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城镇化、
市场化、网络化等的发展,不少老技艺因种种原因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全面落实“非遗”
保护政策刻不容缓。
靠有情怀的开拓者。推动文化发展繁荣,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
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善于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不断发展,把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
面,让文化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文化产
品和服务。无论是文化产品的市场开发,还是文化服务的拓展,抑或是为经济发展注入文
化韵味,我们都需要善于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推动文化发展繁荣。靠有坚守的本地人。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
得益于一大批为当地文化保护传承出力发声的有识之士。他们有的甘守清贫,为手艺、绝
技代代相传殚精竭虑;有的顶住压力,为文物遗存的当下命运奔走呼号;有的倾其所有,
为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默默奉献。能够坚守的本地人是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有生力量,懂得
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善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就能够让文化发展在每个地方找到现实
落点,使文化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将激发“以文化人”的精神力量,助力中华民
族走向伟大复兴。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