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上)《短歌行》教学的四种角度
哀怨曲还是欢乐颂
师:这首诗是曹操拟乐府的诗,可以配乐歌唱。每四句换一次韵,形成一个音乐的段落,所以
每四句叫作“一解”,全诗共八解。大家读完这首诗有什么疑惑吗?
生:第二解“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写的是一种“忧思”,表达的是苦闷忧
愁之情,第四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写的是宴客之时弹琴奏乐的场景,表
达的是一种欢乐之情。诗人要表达的到底是哀怨还是欢乐?
生:这首诗的情感一会儿忧一会儿喜,读起来有阻隔、不顺之感。比如第五解刚写“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到第六解又转写“契阔谈讌”,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师:同学们文本读得很细。唐代欧阳询也觉得这首诗读起来别扭,于是在编纂《艺文类聚》时
将这首诗的八解删削一半。明代有个学者叫谢榛的很认同他的做法。我们来看看删掉哪些内容,读
起来如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欧阳询去其半,尤为
简当,意贯而语足也。
——谢榛《四溟诗话》
生:删掉了诗歌中情绪高涨、情感欢乐的宴客和畅谈的部分。
生:删掉了情感矛盾的部分,如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慷慨”一词,在这里应是情绪激昂的
意思,书下注释: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但“忧思”很明显是指情绪低落,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删掉之后,整首诗读起来更顺了。
生:但是删掉了之后,似乎不符合曹操的身份。曹操是一代枭雄,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同于一
般的文学家,不应该这么哀怨吧?师:删掉后,意思的确更加贯通。但诗味似乎也淡了很多,的确不像是文学家兼政治家的曹公
的诗作。这首诗一般被认为作于赤壁之战前夕,此时曹操 50 多岁,初步统一北方,没有道理这么
忧伤哀怨。曹操诗风也不是哀怨类的,而是“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文心雕龙·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
也。”
师:“梗概”就是骨力强,风骨峻峭瘦硬。曹操的诗不是顺畅的,大家一开始读了别扭、不顺,
这正是曹操诗歌的特色。“多气”就是多慷慨之气,曹操的诗虽然有诗人的才情和忧愁,但整体上是
积极进取的向上风格。这首《短歌行》用了很多典故,只有了解了这些典故,才能读懂曹操这种积
极的感情基调。我们一起交流。
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源自《诗经》,“青衿”指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这里应该指
的是贤能的人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不仅指时光荏苒,美好的事物难以挽留,而且指曹操一直
渴求天下的人才而不得,“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中的“君”也是指人才。曹操一直忧心的不是自己的
生命短暂,而是人才的流失。
生:“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语出《诗经·小雅·鹿鸣》。《小雅·鹿鸣》以
鹿鸣起兴,写的是古代君臣宴会的场面。这四句是说,我多么希望你们优秀的人才到我这里来做客,
你们来了,我一定会用隆重的宴会招待你们的,表现了曹操招纳贤才的热情。
师:《毛诗序》云:“《鹿鸣》,燕群臣嘉宾也。”请大家注意,这不是一般的宴会场面,《鹿
鸣》宴客的主人是君王。再来体会一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里不仅要读出曹操招纳人才的渴
望和热情,而且要读出曹公的一种霸气:再优秀的人才,不管是“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还是雄
霸一方的刘备,都应为“我”这个时代实际上的帝王所用,成为我的座上宾。曹操是有这种霸气和自
信的。他曾言:“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的忧思不是伤春悲秋式的哀怨,
而是想要在这个乱世建功立业、平定天下的思考,是积极入世的。
生:老师,“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句再读一下,也有一股霸气。用的是《管子·形势解》中的
话,这两句的后面是“明主不厌人”,曹操的意思应该是自认为“明主”,有一种实现霸业的雄才大志。
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也很霸气。书下注解认为借用这个典故,表明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
殷勤地接待贤才。但是,周公除了礼贤下士之外,还有一个身份:圣贤典范。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认为自己像周公一样贤明,因此所有的人都应该归心于他,自己正是这个时代的周公,当仁不
让。
师:学者叶嘉莹认为,一般有诗人才情的人不一定有曹操这种雄图霸业的抱负;而有雄图霸业
之抱负的人又不一定有诗人的才情。只有曹操具备了这双重的感情,所以他才能够写出这么好的一
首诗来。所以在这首《短歌行》里,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一方面有着诗人的忧思,但又杂以昂扬、
慷慨之调。这种刚健有力的表达,正是基于曹操有渴望安定天下的真情和悯时悼乱的热肠,也是基
于对自己的自信和霸气。后三解的慷慨、激越之调与前三解的绵长、低回之情相间,使整首诗哀而
不伤,这正是前人形容的“梗概多气”“志深笔长”吧。
“另一个”形象
解读诗歌时,我们不妨来个“诗文对读”,通过联系思维,找到解读诗歌的另一条路径。
师:通过学习,我们来总结一下诗中曹操的形象。
生:忧人生苦短。
生:忧贤才难得。
生:忧功业未成。
生:一个伟大的忧者形象。
师:对曹操评价,历来毁誉参半。东汉名士许劭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
脸谱中用大白脸直接宣判曹操为“大奸贼”。今天,我们通过拓展阅读,再来丰富一下曹操的形象。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师:从这首诗中能看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吗?
生:是个胸怀博大、胸襟开阔、抱负宏大的人。
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形象。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
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苏轼《赤壁赋》
师:从中能看出什么样的曹操?
生: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气势如虹。
生:文中“困”字写出曹操之窘态。曹操大败,狼狈不堪,若不是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早就灰
飞烟灭了。
生:这是一个骄而失败的曹操。
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操见南屏山色如画,东视柴桑之境,
西观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觑乌林,四顾空阔。心中欢喜,谓众官曰:“吾自起义兵以来,与国家除
凶去害,誓愿扫清四海,削平天下,所未得者江南也。今吾有百万雄师,更赖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
耶!”……饮至半夜,操酒酣,遥指南岸曰……又指夏口曰:“刘备、诸葛亮,汝不料蝼蚁之力,欲撼泰
山,何其愚耶!”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
生:部分文字和《赤壁赋》里的内容相似,好像在读《赤壁赋》。
生:从曹操大战之前所说的两个“耶”来看,其志满意得,好不骄傲!
生:与其说刘备、诸葛亮何其“愚”,不如说曹操何其狂,大战结局便是证明。
生:这是一个骄狂的曹操啊!
曹操正笑谈间,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时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
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
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歌曰:……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生:破黄巾……深入塞北……,句式整齐,读来很有力量,曹操真乃大丈夫也。
生:这是曹操的“醉语”,看似慷慨激昂,实则趾高气扬。
师:对此,毛批:历数往事,略述生平,趾高气扬,志得意满,写曹操骄盈之甚。“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这句,你们知道毛宗岗怎么批注的吗?
生:看样子是批判的,不会赞美曹操。
师:的确,毛夹批:自比周公,骄盈极矣。
生:好一个骄盈的曹操!
歌罢,众和之,共皆欢笑。忽座间一人进曰……当下操横槊问曰:“吾言有何不吉?”馥曰:“‘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操大怒曰:“汝安敢败吾兴!”手起一槊,刺死刘馥。
众皆惊骇。遂罢宴。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
生:对“月明星稀”句,刘馥认为是“不吉之言”, 大败曹操之兴,也许真是刺破曹操内心的担忧
——南征失利。
生:苏轼《赤壁赋》引用的就是这句,结合“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句,显然苏轼从“月明
星稀”中也看到了这点,只是不明说。刘馥直接说了,结果被醉酒、横槊的曹操刺死。从众人惊骇
中可以看出曹操太骄横了。
生:这是一个“何其骄盈”的曹操啊!
师:我们再看毛批:曹操当舞槊作歌之时,正志得意满之时也。而歌乃曰“忧思难忘”,又曰“何
以解忧”,又曰“忧从中来”,何其宜乐而忧耶?盖乐者忧之所伏。……淳于之《讽齐王》,亦曰:“乐
不可极,乐极生悲。”
通过诗文对读,从多角度我们获得了曹操的“另一个”形象。这种阅读方法希望同学们能使用。
其实,明人吕坤在《呻吟语》中就说过:“诵诗读书时便想曰:‘此可以谓某事之法,可以药某事之
病。’如此则临事触之即应,不待思索矣。”显然,吕坤告诉人们,在平时阅读的时候就要有联系的
意识,要有为现实问题服务的意识,如此方能“临事触之即应,不待思索”。小标点,大诗心
师:之前给大家布置的预习作业:假如你要参加《朗读者》节目,朗读的篇目是《短歌行》,
现在节目的编导要给你配背景音乐,希望你呈现这首诗歌的节奏曲线图。同学们都已经做了,我们
来看看大家的作业。
同学们画的诗歌情感脉络曲线图各有不同,尤其是对开头情感起伏的节奏,差别很大,有的同
学画得很高,有的同学画得很低。诗歌起调的情感究竟如何呢?
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我觉得要低一点,这首诗整体情感是“忧”,起调还是低一点好。
生:不,应该要起高一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后面是个感叹号,感叹号情感强烈。
师:同学们很细心,发现了这里有个感叹号。中国古典诗词本来是没有标点的,标点是后人加
上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教材编者加上了感叹号,看来我们先要探究清楚此处感叹号的使用
是否正确,才能确定起调。大家对这个感叹号有什么看法?
生:我觉得不太对,应该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后的标点改为问号,这本身就是一个问句,
是曹操喝了酒后的自然发问。第二句“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中的句号改为叹号,这样更加能表达
浓重的忧伤之情。
师:你觉得刚开头起调要平缓一些,要读出问句的味道,读出酒醉后的迷惘。
生:我觉得还是课文中的叹号好,这样更能显示曹操的霸气。加上叹号,能从“人生几何”里读
出曹操的自信,骨子里爆发出的王者之气,有“向天再借五百年”的气势。感觉自己时间都不够用,
如果上苍能再给自己更多时间,自己定能建立更大的功业。
师:你读出来的点很特别,王者之气的豪情在首句诗句里飞扬。
生:我也感觉第一句表面是忧,实则豪壮洒脱。曹操对自己所建立的硕大功业心满意足,但苦
于自己年岁增长,岁月无多,未能统一国家,又产生失落之感。
师:大家读出了豪情万丈、志得意满,又夹杂着些许遗憾。既然曹操在发问“人生几何”,他问
的对象又是谁呢?
生:问身边的人,希望能够给自己解答。
生:问上苍,祈求上苍再多给自己一点时间,让自己能继续将自己的功业行进下去。
生:问自己,自己如今已有所成就,但还有缺憾之处,渴求自己变得更加完美。师:总结一下同学们说的,既有为自己当下已经建立功业的志得意满,又有自己因为时光有限
不能继续功业的感伤。我们知道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人在抒发情感的时候,不可能将情感条分缕
析然后一一用诗句对应,可见这句诗背后的情感还不只这些。从这个叹号中大家读出了“乐”之外的
悲。除了为光阴易逝、功业未能尽成而悲之外,还为何而悲?
生:课下注解“对酒当歌”是“面对着酒与歌,即饮酒听歌”的意思,如此盛大的场景,触动了曹
孟德,我们常常说乐极生悲,歌舞升平的欢乐宴会场景先是快乐至极,让曹操尽享人间欢愉,但转
念又想到自己寿命终有尽头,不免悲伤涌起,这里用的手法和《岳阳楼记》里的很相像。
师:这种手法叫以乐写悲。王夫之云:“以乐景写哀情,则备增其哀乐。”此亦同理。还有为什
么而悲伤?
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是为不能得到贤能的人才而悲伤。
生:“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招纳贤才的热情,同时也可以反衬出
自己因为寿命有限,不能让天下人才尽为我所用的遗憾。
师:同学们,现在大家觉得教材编者使用这个叹号合理吗?
生:这里使用叹号应该没有错,“人生几何”语气越强烈越好,这爆发出来的王者豪情越强烈,
希望天下人能尽为自己所用的情感便越突出;这种时光易逝的感慨越强烈,便越能显示出自己对时
光流逝的感慨和无奈。
生:我觉得这个叹号大有深意,既蕴含曹操绝对的骄傲,又暗指曹操相当程度上的悲伤。
师:看来教材编者点句读的时候,还是花了很大一番心血的。
生:我觉得叹号既能将曹操的帝王傲气表现出来,又能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形成鲜明的对
比,有一种强烈的对比色彩。正是因为这个感叹号,将未能建立功业的情感衬托得更加悲伤。编者
真是用心良苦。
师: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刚才同学说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中的句号要改为叹号?
生:这里用句号,这种忧伤的感觉,恰恰如迢迢春水一般延绵不断,显得更加低沉,和前面的
感叹号形成巨大反差,又有一种很强的张力。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诗歌!
(全班齐声朗读)
师:如果《朗读者》栏目请同学们写一段解析这首诗歌的文字,大家能写吗?继续完善诗歌情
感脉络图,写一段解析诗歌的文字,这就是今天的作业。《短歌行》用典的蕴藉与张力
师:根据课下注释判断,这首诗采用的最典型的手法是什么?
生:用典。
师:几处用典的意图高度一致,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是什么?
生:追求贤才。
师:填写以下表格。
师:“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典出自哪里?
生:《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原典指女子思念情人,
这里指曹操对贤才的向往。
师:请翻译。
生:穿着青色交领的衣服的人啊,我对你的思念连绵不断;即使我没有去找你,你难道就不能
给我消息吗?
师:我不去找你,你也可以主动来找我。曹操用这一典故,为什么不把这层意思表达出来呢?
难道他没有希望贤才主动来投奔他的意思?生:因为这有些责问、幽怨吧。
师:哦,嗔怪的味道。不太符合男性表达,对吗?
生:也不是,写出来就太直接了,会显得自己不谦逊。
师:实际上,虽然曹操内心很盼望,但没有很直白,恰恰也体现了豪杰之士的风度,不卑不亢。
第二处呢?把原典翻译一遍。
生:鹿在悠闲地吃草,发出呦呦的鸣叫,彼此应和。我在宴请宾客,鼓瑟吹笙。
师:先写旷野上的呦呦鹿鸣,再过渡到宴会的热闹情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比兴。
师:此典用意是什么呢?
生:《鹿鸣》是宴客的诗,用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
师:说明他愿意善待贤才。他的这份心情,在下文哪一句中也得到验证?
生:“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师:先翻译。
生:贤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久别重逢,又谈起了旧日的恩情。
师:明明是曹操自己在招纳贤才,为什么写贤才从四面八方屈尊过来投靠他?怎么会呢?
生:心里希望吧。
师:怎么解释?
生:是虚写吧,是想象。
师:这样的写法,在其他诗歌中,有没有类似的示例?
生: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明明是杜甫自己思念妻子儿女,却写妻
子此刻正思念自己。
师:是曲笔,是想象。那有没有可能是实写呢?曹操这番话说给谁听的?
生:在场的人。
师:在场的人已经投奔他,他极力渲染宴会上的宾客深受款待,是为了什么?
生:为了留住这些人才。
生:为了笼络还未投奔自己的人才。
师:嗯。第三处呢?生:“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取自《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
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师:从“山”“海”再到“贤君”,同样作了类比。最后,“周公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中,周
公曾自谓:“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短短四个字,却包孕了如
此丰富的故事内涵。这就是用典的魅力。另一个人刘邦,曾写过《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很直白,如果作为一个招贤令,还原到当时的情境,哪
一个效果会更好?
生:各有各的好。刘邦直接,体现渴求贤才的迫切心情。曹操委婉,有文采。
师: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汉代盛行儒学,读书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相比刘邦,曹操的更符合有识之士的内心情感。
师:哦,都是读书人,不必那么草莽。
生:刘邦写《大风歌》时,项羽已经被打败,无论他怎么表达,贤才只有归顺于他;曹操当时
与孙权、刘备三足鼎立,而且刘备爱才惜才,曹操是有竞争压力的。
生:对,曹操当时“挟天子以令诸侯”,被人认为是不忠的。他想用周公典故,把自己塑造成一
个忠臣形象,和刘备抗衡。
师:时局所迫,刘邦是爱来不来,曹操要权衡人心。那么,四个典故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呢?
生:不能调换。从时间顺序看,第一个典故是思慕贤才,“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是在想,贤
才还没来;第二个典故是宾客来了;最后是礼遇贤才,天下归顺了。
师:有没有其他角度,比如从情感内容看?
生:……
师:第一则用典是讲述恋人间的真挚感情;第二则是对朋友的敬重;第三则讲到君臣之义。三
者有没有体现层次?
生:爱情,比较私密;友情,更宽阔;君臣、天下的爱,是一种博爱。情感范围上有差别。
师:情感上是逐渐扩大的。曹操抓住了广大士人普遍的心理共情,“己欲达则达人”,一点点渗
透人心。诗歌一开始,曹操就表达要追求贤才吗?
生:没有。
师:开始几句表达了什么?
生:人生苦短。师:他怎么来写日子过得太快的?
生:譬如朝露。
师:早上的露水,一下子就蒸发了。《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就有“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
露”。生命短促易逝,但功业未成,曹操心生忧愁。他想用什么来消解愁绪?
生: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生:不是的,是得到贤才。
师:没错,酒不能解愁,只有及时地对抗时间,追求贤才,建功立业,才是唯一的解药。曹操
懂得以己度人,清楚士人和自己共通的心理欲求。
基 于 课 标 的 教 学 内 容 选 择
《 短 歌 行 》是 高 中 语 文 必 修 课 程 的 教 学 篇 目 ,选 择 其 教 学 内 容 的 重 要 依 据 是《 普 通 高
中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 2017 年 版 ) 》 “ 文 学 阅 读 与 写 作 ” 学 习 任 务 群 的 相 关 规 定 。 梳 理 “ 文 学
阅 读 与 写 作 ” 提 出 的 学 习 内 容 与 目 标 , 可 以 形 成 下 面 的 思 维 导 图 。
参 照 思 维 导 图 列 出 的 学 习 内 容 要 点 , 阅 读 《 短 歌 行 》 需 要 关 注 诗 歌 本 身 的 结 构 特 征 、
呈 现 的 形 象 特 点 、 诗 歌 的 情 感 基 调 与 表 达 方 式 。
结 构 特 征 可 以“ 套 用 ” 拟 乐 府 的 体 式 特 点 ,以 此 作 为 教 学 的 切 入 口 。丁 春 花 老 师 执 教 的
《 哀 怨 曲 还 是 欢 乐 颂 》 即 由 此 开 启 学 生 的 鉴 赏 评 价 , 启 发 学 生 关 注 全 诗 “ 八 解 ” 形 成 的 音
乐 节 奏 , 重 点 讨 论 “ 后 三 解 ” 与 “ 前 三 解 ” 节 奏 的 变 化 , 以 及 隐 含 其 中 的 情 感 变 化 , 落 点 是
诗 人 的 双 重 身 份 与 复 杂 情 感 。
形 象 特 点 通 常 会 结 合 表 达 方 式 一 起 讨 论 ,诗歌 引 用 的 内 容 将 作 者 的 一 番 心 事 和 盘 托 出:
“ 青 青 ” 两 句 表 达 思 慕 贤 才 , “ 呦 呦 ” 两 句 表 达 爱 才 之 心 , “ 引 《 子 衿 》 是 说 求 之 不 得 , 因 而
沉 吟 , 引 《 鹿 鸣 》 是 说 求 之 既 得 , 奏 乐 助 兴 ” ( 金 性 尧 《 三 国 谈 心 录 》 ) , “ 月 明 ” 四 句 重在 感 慨 贤 才 还 在 漂 泊 , 最 后 四 句 期 待 他 们 归 附 自 己 , 整 首 诗 弥 漫 着 “ 强 烈 的 权 力 欲 ” ( 金
性 尧 《 三 国 谈 心 录 》 ) , 霸 主 形 象 呼 之 欲 出 。 吴 奇 老 师 执 教 的 《 “ 另 一 个 ” 形 象 》 独 辟 蹊
径 , 以 诗 文 对 读 的 方 式 , 综 合 阅 读 《 赤 壁 赋 》 《 三 国 演 义 》 ( 节 选 ) , 引 入 毛 宗 岗 的 点
评 , 启 发 学 生 多 角 度 分 析 曹 操 的 形 象 。
情 感 基 调 历 来 有 争 议 ,一 说 高 昂 一 说 低 回 一 说 先 低 回 后 高 昂 ,恰 好 可 以 引 发 学 生 的 辨
析 讨 论 。 叶 方 碧 老 师 执 教 的 《 小 标 点 , 大 诗 心 》 从 标 点 的 使 用 入 手 , 引 导 学 生 关 注 诗 歌
“ 起 调 的 情 感 ” 。 标 点 符 号 是 辅 助 的 表 情 达 意 工 具 , 古 诗 中 的 标 点 显 现 “ 点 读 ” 者 对 诗 歌 的
理 解 , 叶 老 师 将 其 转 化 为 激 发 学 生 讨 论 的 抓 手 , 组 织 学 生 与 “ 点 读 ” 者 对 话 , 可 谓 匠 心 独
运 。
表 达 方 式 通 常 会 谈 到 “ 用 典 ” , 龚 瑞 峰 老 师 执 教 的 《 〈 短 歌 行 〉 用 典 的 蕴 藉 与 张 力 》 不
仅 组 织 学 生 讨 论 每 个 典 故 的 内 涵 , 还 帮 助 学 生 建 立 了 典 故 间 的 关 联 , 分 析 三 处 用 典 的 情
感 层 次 , 统 整 全 诗 典 故 , 阐 释 其 蕴 藉 与 张 力 , 表 现 出 教 师 整 体 关 照 、 解 读 文 本 的 能 力 。
四 个 镜 头 的 教 学 切 入 点 ,覆 盖 了“ 文 学 阅 读 与 写 作 ” 规 定 的 四 方 面 学 习 目 标 与 内 容 ,每
个 “ 入 口 ” 都 可 以 串 联 其 他 教 学 内 容 , 共 同 指 向 教 学 目 标 。 对 照 课 标 要 求 , 教 学 还 需 要 再
走 一 步 , 讨 论 《 短 歌 行 》 的 审 美 特 征 与 美 学 价 值 。
因 此 ,在 上 述 内 容 之 外 ,我 觉 得 还 需 要 关 注《 短 歌 行 》的 两 个 特 点:四 言 诗 、汉 魏 诗 。
“ 四 言 诗 的 节 奏 是 单 纯 的 , 没 有 变 化 的 … … 它 读 起 来 铿 锵 有 力 , 绝 无 缠 绵 凄 恻 的 情 调 , 透
露 着 诗 人 的 坚 定 意 志 和 内 外 如 一 的 质 直 性 质 。 它 的 前 后 语 气 是 一 贯 的 , 表 现 着 诗 人 那 不
受 外 在 因 素 影 响 、 不 易 变 动 的 情 感 与 情 绪 特 征 。 它 没 有 抒 情 诗 常 有 的 那 种 多 愁 善 感 的 性
质 , 没 有 叙 事 写 景 诗 常 有 的 敏 感 多 情 的 感 觉 。 ” ( 王 富 仁 《 四 言 诗 与 曹 操 〈 短 歌 行 〉 其
一 》 ) “ 汉 魏 古 诗 叙 事 言 情 往 往 借 单 个 场 景 或 事 件 的 一 个 片 段 来 表 现 , 而 场 景 片 段 的 单 一
性 和 叙 述 的 连 贯 性 既 形 成 了 深 婉 浑 沦 的 典 型 意 象 , 又 造 成 了 汉 魏 诗 自 然 流 畅 的 意 脉 文 气 。
这 是 汉 魏 诗 歌 气 象 浑 成 的 深 层 原 因 ” ( 葛 晓 音 《 论 汉 魏 五 言 的 “ 古 意 ” 》 ) 。 关 于 四 言 诗 的
论 述 还 可 以 联 系 《 沁 园 春 · 雪 》 , 探 究 两 位 诗 人 共 同 的 气 质 与 共 同 的 句 式 选 择 ; 汉 魏 诗 的
特 点 启 发 我 们 关 注 曹 操 在 《 短 歌 行 》 中 执 着 刻 画 的 场 景 和 精 心 编 织 的 故 事 , 这 样 的 场 景
和 故 事 , 或 许 能 够 帮 助 他 了 一 番 心 事 吧 。
课 标 是 教 学 内 容 确 定 的 依 据 ,也 是 检 视 教 学 内 容 合 理 性 的 重 要 标 准 ,能 够 帮 助 我 们 客
观 理 性 地 分 析 其 中 的 优 势 与 问 题 , 明 确 教 学 改 进 的 方 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