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随笔:近乡情更怯
近乡情更怯
从小到大,每次驶过那个隧道,我总会故意把眼睁大,虔诚地等待汽车一头
扎进阳光,然后视野被一片刺眼的昏黄吞没。
于是,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我先看见了大水淹没的稻田,看清了那一层努
力钻出水面的稻苗,继而是几条纵横在青绿色大地上的白线,再是一排笔挺的大
树横贯在天地之间,躲在后面的是稀稀拉拉的土房,这里一点,那里一片,错落
有致,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与屋顶齐平的,是遥远又广阔的地平线,再
往上就是漫天的飞云,以及窜进窜出的太阳……
这就是故乡的模样,我告诉自己。
我在河南的一个小农村里住了三年,后来随父母到了宁波。幼儿园、小学、
初中、高中我都是在宁波读的,但我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河南人看待,把每次回
老家当成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按理说,我对故乡一点印象都没有,仅存的记忆也
是后来回老家时获得的,可我身上似乎永远保持着一种河南人的气质,一种我曾
在河南生活过的证明。
举了例子就是我嗓门很大,经常私语如惊雷。当第一次有同学向我指出这一
点的时候,我非常困惑,还跑去问爸爸为什么。爸爸的解答很令我满意:“不只是
你,我们一家子都是大嗓门,河南农村没有一个嗓门小的。不然怎么隔那么远问
别人有没有吃过饭,又怎么回答别人呢?”我很开心,我嗓门大是故乡的原因。虽
然在学校常常憋着,但至少不是我个人脑子的问题。 所以,当我看到那辽阔无边的平原的时候,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向窗外呐喊,
想看看我的声音究竟可以传多远,我的嗓门到底有多大。然而,当我打开汽车车
窗时,高速公路的疾风灌进汽车,吓得妹妹嚎啕大哭,只得作罢。
唉,我多么想大喊一句,一声呐喊可以唤回多少美好的记忆来。
故乡人少,一个大队也就十几户人家,如果要算上几十亩的土地,那人口密
度也就更小了。但故乡也热闹,每逢春节,往往十几个人聚在一个屋檐下,就算
用力捂住耳朵,还是可以听见远处啪啪作响的鞭炮声。在平常的时日里,一到晚
上,等所有院子都关了灯,你就可以体验到绝对的黑暗,以及绝对的寂静,如果
待的时间久些,就可以仰视天上的繁星,聆听大自然的蛙叫和蝉鸣……城市则完全
不同,至少宁波是这样:彻夜的灯火掩盖了星辰微弱的光芒,无论身在何处,都
可以听到细碎的私语和脚步声,每逢过节与平时没有差别,有时人反而少了……
无穷无尽的记忆被唤醒,最后让我将视线转移至自身,4 年没有回家了,是故
乡的变化大,还是我的变化大呢?4 年前还是一个小孩,如今都俨然一个大人了,
180 的身高,130 的体重,还戴上了眼镜,长起了胡须。不知兄弟姐妹见我会有
什么样的感觉,长辈们又会如何欣喜?他们一定会问我成绩怎么样,我绝对不能
说我这一次考差了……但又该怎么说呢?我后悔没有早些思考这些问题,只剩半小
时的车程,我却还有这么多没准备,而且丝毫没有头绪,巴不得路上再堵堵,让
我好好想想。
这或许是一种“进乡情更怯”的感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