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名校 9 月联考作文 百师联盟 天一联考 山水联盟等作文精细解析(含命题方向 审题 解题 立意 范文)
01
百师联盟:
分餐不分情,公筷心连心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蒋文明同学一家三世同堂,其乐融融,但也经常会出现观念分歧。一天,大家围坐一起吃火锅,文明
建议妈妈:“我们不应该使用大锅,应该使用小火锅和公筷,避免传染病毒细菌。”爸爸听到后对文明说:
“一家人围着一个大锅吃才热闹。”妈妈也应和爸爸:“是呀,分开吃显得多生分。还是大锅儿吧。”奶奶
笑着对文明说:“明明,你嫌弃我们老了?你爸小时候我还嚼碎东西喂给你爸呢,你爸这不也没生病吗!”
这时边吃饭边看电视的爷爷招呼大家,“你们快来看,中央台正在播放这方面的节目,建议大家以此次疫
情为契机,循序渐进地推行公筷制或分餐制。还有专家建议将公筷制、分餐制纳入公共卫生管理视野,在
全国范围内推行一场餐桌革命呢。”
假如你是蒋文明,你准备怎样劝说亲人响应国家呼吁实行公筷和分餐呢?请你以“蒋文明”的身份,
在奶奶、爸爸和妈妈中选择一个角色给他(她)写一封信,说明你的观点。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本题来自河北省百师联盟 23 个学校 2021 届高三开学摸底联考(新高考卷)。
命题方向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健康生活:珍爱生命、自我管理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中蒋文明同学一家三世同堂,围坐一起吃火锅,为避免传染病毒细菌,文明
提出使用小火锅和公筷的建议。爸爸、妈妈、奶奶分别提出各自的理由拒绝使用公筷和实行分餐制。考生
要从这一情境出发联想思考,做出理性判断,在不影响亲情的前提下说服对方使用公筷和实行分餐制。材
料中还有一个情境就是边吃饭边看电视的爷爷招呼大家看中央台播放的关于推行公筷制或分餐制的节目,
这也是审题立意的重要依据。
2.典型任务的限制。“假如你是蒋文明”“请你以‘蒋文明’的身份”,限定了写作者的身份;“在奶奶、爸爸和妈妈中选择一个角色”,限定了写信对象;“给他(她)写一封信”,限定了文章体式;“你准
备怎样劝说亲人响应国家呼吁实行公筷和分餐呢”,限定了文章内容和主题;“说明你的观点”,限定了文
体为议论文。
3.价值判断的限制。根据题目的任务设定和题目中所提电视台关于分餐制的建议,蒋文明的建议是非
常正确的,而其他三人则对公筷和分餐制存有误解。爸爸拒绝分餐,是为了热闹而未考虑健康问题;妈妈
是担心生分而未考虑健康问题;奶奶则认为是孙子“嫌弃我们老了”,并指出爸爸小时候还嚼碎为他,也
没生病的事实。考生在选出写信对象后,应该表明自己的观点,并指出对方的误解在哪里,达到使家人明
白“分餐不分情,文明伴我行”这一事实的目的。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考生可以“在奶奶、爸爸和妈妈中选择一个角色”给他(她)写信,选择的对象不
同,相应的观点也会不同,如针对“不热闹”“显得生分”“嫌我老了”等来思辨。写作对象与角度不同,
论证的侧重点就不同。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针对“不热闹”“显得生分”“嫌我老了”
等角度,任选其一,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与收信人坦诚交流,帮助对方正确理解使用公筷
和实行分餐制的好处。另外,实行公筷制和分餐制是国家的新政策,一些人不能理解和支持也是正常的现
象,可以引发相关思考,可列举正反事例,拓展写作内容。比如专家建议,可以是钟南山的建议,也可以
是李兰娟或者张文宏的建议。比如,共餐制可能带来感染,如疫情期间有因为共餐导致“一人确诊,4000
人隔离”等的例子,考生可以拿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解题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指向价值观考查,引导考生面对生活事件、社会现象提升思考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责任担当、珍爱生命、自我管理的意识。题目以劝说亲人响应国家呼吁实行
公筷制和分餐制为写作任务,考生都有话可说、有感可言。材料中三位家人虽都反对使用公筷和实行分餐
制,但每个人的理由是不同的,考生在解决问题时要有针对性地阐述,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分析问
题既到位又不一概而论。考生既是在写作,也是在思考社会现象、国家政策、人文情怀、责任担当的问题。
参考立意
1.响应国家号召,公筷分餐更文明。
2.分餐讲文明,健康伴我行。
3.分餐不分情,公筷心连心。
4.餐桌革命——公筷分餐更有爱。
5.公筷不减情,分餐不分爱。
……
范文分开餐与筷,不分家与情
百师联盟考生
亲爱的奶奶:
您好!我是您最疼爱的孙子文明,前些天我们一家人聚餐吃火锅,谈到了使用公筷和实行分餐制的问
题。作为最希望您身体健康、生活安泰的孩子,我想告诉您,请您使用公筷和实行分餐制。
奶奶,您当时说是怕我嫌弃您老了,其实并没有。乐有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人有八德,孝悌忠
信礼义廉耻。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为人的立身之本,我怎能忘却您对我的养育与教导?我真心
孝敬您,还怕做不到位呢!
时代不同,时代进步;病毒不同,病毒“进步”。爸爸小时候生活的环境与如今大相径庭。随着科技
的不断纵深发展,生态问题层出不穷。许多我们之前从未见过的病毒与疾病纷纷出现,威胁着我们的生命
健康。时代在发展,我们的饮食方式也应紧跟其步伐,分餐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您和他人健康的措施,决不
是亲情分离的理由。
健康是构成幸福欢乐的重要因素。我们常说,儿女满堂,承欢膝下是天伦之乐,那么儿女健康不更是
乐上之乐吗?张文宏医生就曾在《开学第一课》中提议道,要使用公筷、实行分餐制度。筷子、盘子、勺
子是分开了,但一张家庭的大圆桌从未分开;蔬菜、蛋肉、豆奶是分开了,但一颗颗眷恋家庭的心从未分
开。只有身体无恙,我们才能把酒言欢;只有生活安康,我们才能享同堂乐;只有平安无忧,我们才能共
叙畅情。
并且,使用公筷与实行分餐制的最大受益群体便是您和爷爷。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减弱,免疫力也
比较低,在病毒面前着实算不上铁壁铜墙。使用公筷与实行分餐制,不仅能使你们免受病毒的侵扰,而且
与他人分餐时也不必考虑他人是否为病毒携带者,可安心就餐,更能愉悦地享受美食和亲情。
最后,奶奶您作为长辈,经历了上世纪的脊髓灰质炎、本世纪初的非典疫情,更能懂得健康对于生命
的重要性,也能更加明白家人无恙对家庭亲情的巨大意义。如今国家正推行餐桌革命,我们应毫不犹豫地
加入这支代表着文明与进步的大军,正如您为我起的名字——文明,它承载着您对我、对社会的美好祝愿,
也希望您与爷爷在老年群体中引领文明的新风尚。
筷与餐已分,家与情犹在。愿我们体无恙,永相伴!
此致
祝安您的孩子:文明
2020 年 9 月 3 日
02
天一联考:学问之本皆是读书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班级将举行有关学习的班会,选出了以下三句名言作为班级的标语:三国政治家诸葛亮的“非学无以
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清代散文家刘开的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诸葛亮、欧阳修和刘开的三句名言,你对哪句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命题说明:本试题来自 2020 届天一联考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审题
限制性
1. 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提供了班会选出的三句名言标语作为考生写作的情境,三句名言有相同之
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都在谈学习。不同之处是,诸葛亮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
句是从志向、成才、广学的关系角度谈学习;欧阳修的“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则指出读书、
立学、修身之间的关系;刘开的“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谈的则是学和问的重要作用。考生当以
此为基点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不可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2.写作任务的限制。考生需要完成的任务有二:(1)“诸葛亮、欧阳修和刘开的三句名言,你对哪句
感触最深?”“最”是审题的难点,考生需要进行比较权衡。(2)文章体式是发言稿,发言对象是同班同
学,考生写作时要有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3.价值判断的限制。三句名言都是对学生成长有益的格言,考生要按照任务要求在比较中选出感触最
深的一句,而非绝对否定另外两则名言。
开放性
1.立意是开放的。考生可以自由选择三句中的任意一句作为感触最深的名言。选择不同的名言,立意
角度便不同,比较的点不同,立意角度也会不同。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不管选取哪句名言,都可以自由联想相关事例来表达感触和思考,如果
谈个人感受就更自由了。在进行比较权衡时,考生比较的角度也是自由的。
3.文体是自由的。考生可以感性表达,突出感受,写成记叙文;也可以理性思考,写成议论文,但需
明确文体特征。
解题
本题是名言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和传统的名言类题目不同的是,本题增加了思维上的限制,重点
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题目的逻辑架构类似 2020 全国卷Ⅰ作文,考生需要在比较中选择感触最深的一句
话。题目的语料和考生息息相关,考生皆有话可说、有感可言。同时,题目也引导考生思考学、问、志、
立身、立学的关系以及应有的态度,这也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参考立意
1.志存高远,学无止境。
2.让学、问二花根植于知识的沃土。
3.学然后知不足,问然后长见识。
4.立身先立学,立学先读书。
……
下水文
修身先立学,读书乃根本
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举行学习的班会,选出了三则名言做班级标语,而我对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立身以立
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这句感触最深。
我认为,“立学当以读书为本”。
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但再大的学问都来自读书。格物致知是修身的首要条件,知止而后能定,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我们才能定下目标,静心求学,心无旁鹜。格物致知请先读书。勤读书自然就多思考,
博学之然后知不足,之后才会有深层次的审问,才会有谨慎的思考,才能明确辨析对与错,最后坚定地执
行,方能称得上立学。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所以立身之本亦是读书。
张载曾说,儒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立学为目的,方能孕
育出最诚实善良、最坚韧刚强、最博学多识的一群人。都说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堕落的民族,不读书的民族
不会产生英雄。英雄不是莽夫。英雄首先是有智慧的人,而智慧来自读书。不读书的民族终将是毁灭的民
族。正是我们古有孔孟,近有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这样的以读书为本的立学者启迪中华儿女的心灵,才
会有今天像任正非、钟南山等一群爱国志士奋力拼搏 、逆行在前,才会有今天一群群华夏儿女的努力奋
战、无私奉献。
非学无以广才,非问无以广识,学问之本皆是读书。
清代学者刘开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学问从何处来?来自读书。自古做学问者皆博
览群书、厚积薄发者。古者,孔子读书韦编三绝,终成至圣先师;司马迁行万里路,读万卷史书,方能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同学们,立学当以读书为本,立身也应以读书为本,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立身、立志、
立学,服务社会,为国所用,让我们以欧阳修的“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共勉。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03
山水联盟:无美颜不照片,
是追求美的极致还是失去了本真?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在不少人都喜欢用美颜功能拍照,认为展示了自己更美的一面,给生活添彩;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
认为失去了生活的本真原貌。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
袭、套作。命题说明:本题来自 9 月份浙江山水联盟考语文试卷。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审美情趣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以“用美颜功能拍照”的两种对立观点设置写作情境。肯定这一做法的人认
为“美颜拍照”可以让人更美,给生活添彩,否定的人认为“美颜拍照”让生活失去了本真面貌。作文的
观点应当基于此情境而来,不得偏离材料,另起炉灶。
2.典型任务的限制。“对此”,明确指示考生应该针对两种看法展开思考,“谈谈你的看法”限定文体
为议论文。考生如谈“体验”,可写成议论性散文;如谈思考,可写成典型议论文。
3.思维限制。题目有两个隐性任务。首先,题目展示的是两种对立的观点,在论证的过程中,考生需
要对两种观点进行比较权衡,不可只言其一,不及其他。再者,两种观点都涉及“真”和“美”两个范畴,
考生如能联系“美颜拍照”谈二者的关系则会更为深刻。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对“美颜拍照”的效果存在两种相对对立的看法——肯定了具有美(更美)的
功效与否定了生活的真(本真)。考生可以任取一种观点,或肯定,或批驳,当然也可以把这两种看法结
合起来进行立意,即立足生活的真,追求更好的美。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可联系亲身经历谈感受和认识,也可联系社会现实进行阐述,还可以由
“美颜拍照”这个具有时代气息的生活现象延伸到对其他领域的思考,阐述对“美”与“真”的理解,从
而确定正确的价值观。
3.价值判断自由。对于题目中的两种看法,命题人并未做出价值判定,两种看法的理由都有其道理,
考生可以赞成也可以否定,还可以中庸一点,即在保持本真的基础上可以追求更美的一面。考生只要能自
圆其说即可。
解题
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旨在考查价值观,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学会思考。针对“现在不少人都
喜欢用美颜功能拍照”这种社会现象,题目给出了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引导考生思考如何正确处理“更
美”(美)与“本真”(真)的关系,并由此表达出自己的生活观、审美观、价值观,体现自己的理性思维。此题目作为备考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美育考查的空缺。
参考立意
1.不“美颜”,做真我。
2.“美颜拍照”,给生活添彩。
3.美颜相机破坏了美。
4.我就是我,无需伪装。
……
下水文
勿“美颜”,做真我
殷都玄鸟
不少人喜欢用美颜功能拍照,认为展示了自己更美的一面,给生活添彩;我认为,美颜失去了生活的
本真原貌,勿“美颜”,做真我。
如今,美颜相机的功力让人闻风丧胆。磨皮、美白、瘦脸、放大眼睛、消除黑眼圈、瘦腿、增高,就
算你对自己的身材长相再不满意,在用过美颜相机后,都会瞬间华丽变身,貌比潘安、颜若貂蝉,可能亲
妈看了都认不出来。但是,那是真实的你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看着你的照片,却
在现实中认不出你,这是独属于今天的幽默。
所以,勿“美颜”,做真我。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不是错,对美的追求更不是错,通过“美颜”适当美化,本无可厚非。然而,
光靠“美颜”滤镜得来的美,太易碎,就像泡沫,一戳就破。现实与“美颜”的巨大反差,让人们形成了
“好看的照片都是‘照骗’”这一惯性思维,不少网友爆料相亲时被美颜过度的照片骗了几次,最后下决
心不再相信任何“照骗”。美颜相机正在摧毁我们的审美观。
别活在美颜相机里自欺欺人,还是要做个真实的自我。
很多人不美颜不敢拍照,不美颜不敢发朋友圈。最近,支付宝调研发现,一些女性不美颜都不敢刷脸
支付了。为了满足这些用户的需要,支付宝近日宣布,将在便利店等场所的刷脸支付设备上增加美颜功能。
当我们把美颜当作真实,不敢面对真实,甚至嫌弃真实的自己时,我们得到的是幻象,失去的却是整个世
界。除了看着自己的美颜照顾影自怜,还剩下什么?除了满足了脆弱的虚荣心,还能得到什么?
生命本应是一个不需要伪装的真实自我。
任何美颜都是面具,只有从内心深处悦纳真实的自我,才能从内而外散发出迷人的自信魅力!我就是我,我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但愿我们都可以直面自己的“缺陷”, 还生命以真实。毕淑敏在《素面朝
天》中写道:“每张脸,都是一本生命的图谱”,但是,被过度滥用的“美颜”却消解了这份难得的真实。
千篇一律的大眼睛、小 V 脸和白净无瑕的皮肤,让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长啥样了。
我就是我,无需伪装。让生命多一点真实吧。
自然、真实、独特是美的精髓,自然真实的美更能打动人。有人热衷健身,靠锻炼让自己看起来更健
美,而不是靠“美颜”。有人在自己的脸上写上自己走过的路,自己读过的书,而不是靠“美颜”……唯大
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腹有诗书气自华。
勿“美颜”,做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