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农民工手捧红砖朗诵爆红:手里有砖、心里有梦 阅读写作导写练
导语:
原野黄土搭建起最华丽的舞台,锥筒麻袋装饰成最昂贵的道具,铁锤红砖变成了最有
魅力的金话筒,陕西神木的 80 后农民工李小刚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朗诵起徐志摩的《再别康
桥》。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他用对生活和文艺的热忱来致敬自己一直都拥有、一
直在追逐的梦想。追梦的李小刚用行动告诉我们:梦想本身不会发光,发光的是追梦的自
己;梦想不是奢侈品,它是你低头走路时,最诗意的“抬头望天”;梦想不是触不可及,只
要你眼里有光,心中有爱。是的,时代的春风属于每一个追梦人!
“草根表达”,看见与聆听皆是美好
(题目即观点,赞誉、肯定之情跃然纸上。)
①近日,一名农民工手捧两块红砖朗诵的短视频刷屏全网,他富有磁性的嗓音把徐志
摩的经典作品《再别康桥》演绎得十分动人,也吸引了不少“粉丝”。(见 8 月 30 日《南方
都市报》)
②“反差萌”“开口跪”,陕西 80 后农民工李小刚朗诵起经典,余音绕梁的穿透力、饱
满丰沛的感染力,让语言艺术在原野上鲜活起来。他在搬砖的同时坚守着对写作和朗诵的
热爱,而短视频平台的勃兴,让“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有了显微镜效应,让“看见
每一种生活”成为可能。
(以短视频“农民工手捧红砖朗诵经典”刷屏引出“看见每一种生活”即草根表达成
为可能的话题。)
③手里有砖、心里有梦,才会路上有春风、眼里有春光。在“互联网+”时代,以短视
频记录为特色的全民参与分享生活片段,使得原生态呈现“草根表达”成为可能,也让短
视频平台成为多元文化的集散地。
(现实性分析。“草根表达”成为可能的原因:“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平台的兴起。)④谁也没有想到,在农民工这个群体中,《再别康桥》依然有如此温润人心的力量。李
小刚在快手被看见、听见,让我们想起当年的旭日阳刚、西单女孩……搬砖的日子固然是
辛苦的,但他对文艺之美的向往,让人看到类似“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的力量。他
们是曾经的网红,更是身边的“我们”,在人世间,即便被生活磨去棱角与锐气,仍保有对
世界最柔韧的梦想与期望。我们看他们的表演,不是噱头,而是真诚;不是悲悯,而是艳
羡。
(重要性分析。“草根表达”的意义之一:对文艺之美的向往,让人看到面对人生苦难
时不屈的力量。)
⑤这种“草根表达”里的看见与聆听,是生活中最为单纯而美好的一部分。李小刚的
朗诵可能没有专业人士规范,不过,其对生活与文艺的热忱,弥合了技术上的瑕疵,激荡
出直抵人心的力量——它是普通大众在辛劳中最诗意的“抬头望天”。人们点赞的不是技巧
之炫,而是人性的光,农民工也有美好的梦、绽放的心。而这个社会若能尊重这些梦、这
颗心,无疑会在向上与向善中抱团前进。
(重要性分析。“草根表达”的意义之二:它是普通大众在辛劳中最诗意的“抬头望
天”,是人性光芒的绽放。)
⑥一首《再别康桥》,一首人生之歌。在短视频的信息流里,低成本的看见与聆听,让
这个浮华世界有了质朴的沉淀。相信还有无数的“李小刚”奔跑在路上,他们微小而澎湃、
平凡而卓然,就如这首小诗——“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
着彩虹似的梦。”
(照应开头,深情礼赞无数追梦的“李小刚”们的草根表达。)
来源:2020 年 09 月 02 日 工人日报
【时代警语】
他们是曾经的网红,更是身边的“我们”,在人世间,即便被生活磨去棱角与锐气,仍保有对世界最柔韧的梦想与期望。我们看他们的表演,不是噱头,而是真诚;不是悲悯,
而是艳羡。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下列选项中引号的作用同题目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反差萌”“开口跪”……当来自陕西神木的 80 后农民工李小刚朗诵起文学经典,
余音绕梁的穿透力、饱满丰沛的感染力,让高雅的语言艺术在最粗犷的原野上鲜活起来。
B.他们微小而澎湃、他们平凡而卓然,像——“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
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C.他们是曾经的“网红”,但他们更是身边的“我们”。
D.它不是庞麦郎的“滑板鞋”,它是流浪大师的“国学范儿”,是底层群体在低头走路
的辛劳中,最诗意的“抬头望天”。
2.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近日,陕西农民工李小刚手捧两块红砖朗诵的短视频刷屏全网。在快手平台上,这名
农民工富有磁性的嗓音把徐志摩的经典作品《再别康桥》演绎得十分动人,也吸引了不少
“粉丝”。
“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农民工吴桂春在东莞图书馆的一段留言感动
了很多人。他们在物质上也许并不富有,但是在精神上却从未放弃追寻。请结合以上材料,谈一谈你的感想和认识,500 字左右。
【相关链接】
祈年文潭:农民工手捧红砖朗诵,是底层生活的另一面
近日,一则农民工在工地上手捧两块红砖朗诵《再别康桥》的短视频,引发了广泛的
关注和讨论。富有磁性的嗓音,抑扬顿挫的播音腔,虽然有些字发音不准,但还是惊叹了
无数网友。
这位被称作“工地徐志摩”的农民工名叫李小刚,是一位工地装载机司机。李小刚走
红后,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纷纷给予了报道。有人质疑他是“对口型”,不过很快,随着央
广记者和李小刚面对面对话,质疑不攻自破。
除了欣赏“工地朗诵”,我还发现了一个隐秘问题,李小刚的走红以及一些网友的质疑,
恰好从正反两个方面展现了我们对普通人,尤其是奋斗在底层的小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如
何缺乏了解和理解。
工地,往往被认为是当下最辛苦的工种之一,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在工地上
打拼多年的李小刚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对自己喜爱的朗诵充满兴趣,以砖头、麻袋为道
具,进行着一个人的表演。他让我们看到,那些优美的诗歌,不仅可以是文艺青年的生活
佐料,可以是工地民工的志趣向往。
采访中,李小刚透露,自己是在 2019 年接触到了短视频平台,他以工地生活为主题发
了几条短视频,得到了一些粉丝关注。后来突发奇想,“把自己在工地上读诗的样子发到网
上,会不会引起大家的兴趣?”就这样,《将进酒》《再别康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
工地版诗朗读作品登上了“小荧幕”。报道中一个看似无用的细节信息,抓住了很多网友的心。这位面庞黝黑而沧桑的“大
叔”,其实只有 35 岁,标准的 80 后。正如他唱的陕北民歌里的一句歌词,“后生受成个那
老汉汉”,生活让他如此显老,他的心却是如此年轻。如今,李小刚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已经
拥有近 30 万粉丝。他说,对于未来,他没有想得太多,唯一的愿望就是不和诗歌朗诵分开,
这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朋友。
这又让人蓦然想起,在东莞图书馆看书十二年的湖北农民工吴桂春。他们共同践行了
一句古训,“贫贱不能移”。他们生来缺少很多物质上的东西,但是在精神上并没有放弃追
寻。
事实上,在李小刚之前,一些短视频平台上曾出现过很多一身肌肉的健身农民工、跳
着机械舞的农民工、模仿明星唱歌的农民工……他们大多一闪而过,然后重新回到自己的
日常生活。但这些人让我们看到了底层生活的另一面:他们不仅有顽强的生命力,还心怀
纯真与向往。这就是真实的人间,这就是普通大众的生活,平凡中有着躁动,暗淡中闪烁
光亮。
借助互联网技术,“李小刚”们不仅是在分享自己对一些诗歌的朗读,更是在分享一种
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发出自己声音和输出自己形象,也应有被听见、被看到,进而被
理解、被鼓励的反馈。
来源:2020 年 08 月 31 日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