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小众人物素材集锦,新颖又别致! (附:用法解析及写作示例)
知名作家:严歌苓
有名气的一位女作家,《金陵十三钗》《芳华》《陆犯焉识》等知名小说的作者,却鲜少
出现在作文中。
角度 1:苦难浇灌写作的土壤
严歌苓早年间晓得的绝望与人性残暴,为她有深度的创作埋下了种子。而她对生命的
感悟爆发于担任战地记者的经历——在野战医院里,她看着上千名伤员在死亡线上挣扎。
这段看似灰色的经历,促成了她首部长篇小说《七个战士和一个零》的诞生。
【用法解析】
适用于苦难磨练人的意志,跌宕人生的礼物等,如 2013 年辽宁卷《沙子与珍珠》。
【写作示例】
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而当你经历过苦难与挫折过后,它们反而会成为成功的助力。作
家严歌苓曾经历过一段灰色的时光,但她在时代的巨变中看得分明,把苦难的经历幻化为
创作的营养,以笔为镜,影响了一代人。利用苦难来磨砺自己的人终将成为时代汪洋中恣
肆遨游的佼佼者。
角度 2:勤奋使人走向辉煌
严歌苓是位高产的作家,她创作的《扶桑》《芳华》等多部作品享誉全球。而她却对自
己的才华不以为然,认为勤奋是唯一能够使人最终走向辉煌的条件。
留学时期是严歌苓自称“最艰难的”一段经历。在那时,经济不宽裕的她住在地下室,
打工赚学费,她在餐馆洗盘子时,片刻不停地背着写满两只胳膊的英语单词。最终她如愿
以偿地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录取。回忆这段经历时,严歌苓觉得“好像多出一条命来,是
脱胎换骨的一种”。
【用法解析】
适用于勤奋创造辉煌,学习深造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等。
【写作示例】
成功源于勤奋,且勤奋可在后天养成。著名作家严歌苓曾总结出自己的成功源于其异
于常人的勤奋。她把骨子里蛮横的劲道用在了练舞、出国读研以及写作上,勤奋促使她走向创作的辉煌。企业家、作家海岩也认为与其寻觅成功的捷径,不如叩问自己是否足够勤
奋。可见勤奋是打开文学殿堂之门的钥匙,更是堆砌成功大厦的砖石。
角度 3:阅读美化灵魂
无论何时,严歌苓从未放弃阅读。在文工团做文艺女兵时,她会把仓库里发霉的书偷
偷地绑在裤腿里带回宿舍,不训练的时间里,她也压着腿看书。如今年近六十的她,除了
写作,就是持续不间断地阅读。严歌苓曾打趣道:“一定要坚持阅读,女人爱看书才会‘老
好看’。”她觉得美丽在于灵魂的丰富和坦荡,而阅读为美化灵魂的捷径。
【用法解析】
适用于阅读美化灵魂,终生阅读等,如 2016 年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
【写作示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正是阅读对个人素质与修养的重要性。作
家严歌苓也曾说“阅读是美化灵魂的捷径”。从芳华年代到年已花甲,文学阅读滋养着她的
灵魂。
商业精英:雪莉·桑德伯格
有一位女性很厉害,她是福布斯上榜的前 50 名“最有力量” 的商业女精英之一,曾
于 2013 年登上《时代周刊》杂志封面,并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她位列福布斯 2017 年全球权势女性榜第 4 名,被誉为“硅谷最有影响力的女人”。
角度 1:敢于拥抱变化
雪莉·桑德伯格多次大胆改变职业路径。她说:“唯一比变化更可怕的事情就是缺少
变化。”她勇于面对工作上的挑战,亦热衷于寻求挑战。“我敢于拥抱变化,女性都需要对
事业上的冒险持有更开放的心态,追求稳定的代价就是成长机会的减少。”
【用法解析】
适用于追求挑战、勇于创新等,如 2015 年全国卷二《谁更具风采》,2015 年天津卷
《范儿》。
【写作示例】
雪莉·桑德伯格说:“如果有人邀请你上一艘火箭,你不要问上去之后坐哪儿,你只
要上去就可以了。”她抓住机遇,勇于尝试,从而将旧规则改变,让新价值诞生。角度 2:“建立你们的韧性”
雪莉·桑德伯格的人生看似一帆风顺,实际上她经历了丧夫之痛,现在是一名单亲妈
妈。当从悲痛中重生,她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典礼上建议学生:“建立你们
的韧性。当悲剧或失望来袭,要知道你们拥有扛过任何事情的能力。我确信你们能做到。
正所谓,我们比我们以为的要脆弱得多,但我们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强得多。”对于调整心
态,她还有以下感悟:“并不是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由我们造成”“生活中还有
其他事情并不那么糟糕”“接受你的感受,但知道它们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用法解析】
适用于青春成长、管理情绪等,如 2017 年全国卷三《我看高考》。
【写作示例】
漫漫人生之路上,困顿、挫折必定会如“家常便饭”一般频频出现。为此,我们不必
悲伤痛苦,因为挫折就是锻造个人韧性的最佳机会。就像雪莉·桑德伯格说的那样“锻造
你的韧性”。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面对挫折,我们只要扛过去,前方就是一片蓝天!
角度 3:“ Own your own success. ”
求学期间,雪莉·桑德伯格联合同学成立“经济学和政府部门中的女性”组织。2010
年,她发表 TED 演讲“为什么女性领导那么少?”2013 年,她著有著作《向前一步》,蝉
联《纽约时报》全美非虚构类畅销书第 1 名 6 周。以上种种迹象皆是为了呼吁女性建立征
战职场的自信、争取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取得平衡,从而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实现男女平等。
她说:“相信自己,并为自己谈判,拥有属于你的成就。”
【用法解析】
适用于为自己争取权利、勇于引领大众等,如 2014 年四川卷《人只有站起后世界才属
于他》。
【写作示例】
即使是在文化开放的 21 世纪,亦依旧存在着一些不尊重女性的现象。为了推进男女平
等,演员艾玛·沃特森作为妇女署亲善大使在联合国发表关于性别平等的演讲。而雪莉·桑
德伯格亦通过出版著作《向前一步》来呼吁女性为自己谈判。她们冲破社会不平等的樊笼,
给予女性群体争取自己权益的信心。敦煌守护神:常书鸿
【荣誉成就】
前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敦煌学的奠基人之一
【事迹回放】
1927 年,23 岁的常书鸿便赴法留学,十年间成就卓越。1935 年秋天,他在巴黎塞纳
河畔的一个旧书摊上,偶然看到一部名为《敦煌石窟图录》的画册。自那一瞥,敦煌和莫
高窟的名字刻在了他的心上,再难忘却。常书鸿为这个陌生地方的宏伟与奇美而深感震撼。
在自传中,他回忆道:“奇迹,这真的是奇迹。我是一个倾倒在西洋文化上的人,如
今真是惭愧,不知如何忏悔,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竟不知我们中国有这么大规模、这么系
统的文化艺术!”
后来,他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祖国,用了整整 7 年,才与家人勉强安顿下来。1943 年,
作为“敦煌艺术研究所”主要负责人的他,不顾妻子的反对,长途跋涉地来到了心中的圣
地。他肩负着重现敦煌的重任,带领着第一批志愿者,清沙筑墙、整理资料、筹措资金、
洞窟编号、美术临摹,就这样在莫高窟开始了艰苦的拓荒工作。
抗战胜利时,国民政府下达撤销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命令。想到失去保护的敦煌将会重
遭被盗劫的厄运,常书鸿心中清楚,他必须坚守。于是,他变卖了所有家产,四处奔走呼
号,终于保住了研究所。
到 1948 年,常书鸿协同研究人员完成了“历代壁画代表作品选”等十几个专题,选绘
摹本 800 多幅,为敦煌的保护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常书鸿被任命为敦煌文物所所长。之后几十年,他带着女儿继续自己
的事业,致力于文物保护的同时,赴各地举办大型展览,弘扬敦煌艺术文化。
迟暮之年,常书鸿仍惦念着敦煌,照莫高窟的习俗在窗前挂了一副铃铎。铁马于微风
中摇曳作响,梦里依稀回到敦煌。岁未期颐,常书鸿与世长辞,他的墓碑上刻着五个字——
“敦煌守护神”。在敦煌这片充满神佛传奇的土地上,被称为“神”的凡人,只有他一个。
沙漠“壁画医生”:李云鹤
【荣誉成就】
古代壁画与彩塑保护修复专家、2018 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事迹回放】
1956 年的一天,年仅 23 岁的李云鹤为响应国家支援西北建设的号召,踏上了西去新
疆的漫漫征程。因看望在研究院工作的舅舅,他在敦煌停留了几日,未承想,这一停便是
一辈子。
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一眼就相中了这位年轻人。在他的邀请下,李云
鹤从打扫洞窟和清理积沙做起,开始了保护石窟、修复壁画的漫长生涯。大漠深处,满目
荒凉,戈壁寒风凛冽,空气中弥漫着沙尘。
三个月后,许多同行者受不了寂苦黯然离开,李云鹤却在物质条件匮乏、人手不足的
情况下,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
毫无基础的李云鹤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摸索和学习修复壁画。汗水没有白费,他不
仅逐步掌握了修复壁画的技能,还对现有的修复材料进行思考和改进,搭配出了自己原创
的“修复套装”。
钻研时常会遇到瓶颈,但李云鹤一直在寻找更好的修复方法,力求成本可控,效果更
好,对文物本身的破坏更小。经过不懈的努力,李云鹤完成了石窟整体异地搬迁复原,还
成了国内运用金属骨架修复保护壁画获得成功的第一人。
枯燥的修复工作像是在面壁,又像是在绣花,在洞窟里拿着修复刀、除尘器、胶水等,
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
六十余年,李云鹤都在从事古代壁画和彩塑等修复工作,使 4000 多平方米岌岌可危的
精美壁画和 500 余身彩塑再露“花容月貌”。
李云鹤如今已至耄耋,依然穿着深蓝色工作服,提着手电筒,背着磨得发亮的工具箱,
每天穿行在各个洞窟之间。一生与千年文物打交道的他说:“我这辈子问心无愧,因为我
对文物绝对没有三心二意。”
故宫男神的“钟”情:王津
【荣誉成就】
故宫文物修复师、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事迹回放】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毕业的王津来到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从事文物钟表修复与保护工作。
扎扎实实干活,问心无愧做人,这是一代代钟表修复师通过言传身教,传承下来的信
条。王津师从故宫钟表修复第二代传人马玉良副研究员,在默默研习取经的过程中,尽得
师傅的真传。
他坚持精细还原,深入研究,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形成了一套独特精到的修复技法。
一座钟的修复,需要完成拆卸、清洗、除锈、锉削、修补等近百道工序。此过程不仅仅只
是打磨着修复师的耐心,更考验着工匠的细心。
本着对文物干预最小的原则,王津修复时力求“心有准谱,眼有准星,手有准头”,争
取做到对每一个齿轮都做到百分之百的还原。汗水划过脸颊,他的脸上却看不出一丝焦躁。
进故宫修复文物四十年,王津陆续完成了两三百件钟表的还原和检修。
中央电视台推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文物修复师这个有点冷门的职业走入大
众视野,钟表修复师王津因其温润儒雅的气质、平淡却传奇的经历,被人们称作“故宫男
神”。
谈起当下大热的故宫话题,他说:“那时候来故宫的观众很少,现在每天爆满,孩子
把国旗贴在脸上,很高兴看到年轻人爱国情绪那么高。祝愿祖国越来越好,希望走入文物
修复岗位的孩子认认真真学习好,把老师傅的经验传承下去。”
【高分写作示例】
千百年前,无名的僧侣在石洞中描绘世间万象,完成一生的修行。千百年后,文物守
护者燃烧自己,点亮了这片昏暗的洞窟。他们相互召唤,彼此守候,化心为笔,借血为墨,
用一颗匠心呵护着国家瑰宝,使得中华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开门见山,点明主旨)
“敦煌苦,孤灯草菇伴长夜”,敦煌守护者常书鸿把自己生命大部分时光留在了大漠
戈壁,激情投身于捍卫和弘扬民族艺术的事业,为敦煌保护打下坚劳的学术和管理基石;
“万里敦煌道,度迹迷沙远”,“壁画医生”李云鹤日日面壁,常伴古佛,潜心修复,耕耘
不歇,凭借苦行僧一般的执着,守望着莫高窟这座巨大的文化遗产;“任尔斗转星移,我
自岿然不动”,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满怀着对文物的热忱,在小小的钟表上埋头苦干,沉心
静气,力图精准,将自己活成了一座时钟。(列举铺陈+演绎叙写)
大国工匠,择一事而终一生,只为还原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作为国家栋梁的我们,
自当接过传承文化的使命,带着对于文物古迹的敬畏与爱护,不懈奋斗,振兴中华。(赞美颂扬+总结升华)
【写在最后】
流光溢彩的壁画,冥想禅定的佛像,沉淀岁月的红砖绿瓦,巧夺天工的玉器青瓷,当
朔风和黄沙蚀尽最后一丝荣光,谁还记得它们当年的辉煌?
多少文物没能躲过战争、盗窃的毁坏,在寂寂无声的岁月里慢慢被人遗忘。多少古迹
难以跳出盛极而衰的宿命,成了流浪者的栖身之所、行人的避雨之地。荒芜的沙漠里,清
冷的殿宇中,藏着多少千年流传、光华璀璨的中华文化瑰宝,又是否有人听见它们的哭泣?
三危山下,宕泉河谷,有一群人,他们扫除尘埃,深入敦煌,打开一扇扇石窟门,用
韶华与血汗,揭开千年的秘密,修复曾经的荣光。
正是有无数这样的文物守护者和文物修复师的心血付出,华夏民族的文明基因才得以
生生不息,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