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等死与挖掘(附:写作指导及范文展示)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旅人,在茫茫的沙漠中迷失了方向,他又渴又饿地倒下了。求生的本能驱使他扒
下身上的黄沙掘水,他扒了许久,扒出一个洞,仍没有见到水,就灰心的倒在一边等待死
亡。
后来,又有人从这片沙漠经过,发现他的尸体和洞,人们在洞里在扒了几下,就见到
了潮湿的沙土;再扒,就见到了水。人们慨叹的说:躺着等死,不如死在挖掘之中。遗憾
的是,他一来到了成功之门,却没有进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个寓意型的话题作文。寓意型话题材料的意旨隐蔽,材料的寓意也就是作文的
立意,因而准确地解读材料,弄懂材料的寓意,是写这类话题作文的前提。
文章可写成议论文,围绕“不畏困难”、“贵在坚持”阐发开去,也可从不同的角
度具体论述有“持之以恒的进取精神”的重要性。在立意时要注意化抽象为具体。
范文展示
成功不在半路上
为成功而前行,就像去一个遥远的圣地,道路崎岖而漫长,可你千万不能半路放弃。
沙漠旅人的失败,由于他在挫折面前的放弃;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位旅人已来到胜利之门,
却由于自己的气馁而丢掉了近在咫尺的成功。旅人的悲剧,再一次告诉我们:在实现理想
的征途中,不能在挫折面前放弃,而应有一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也许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在等一个人,等得不耐烦就走了,你前脚走,他
后脚到。事后,你又懊悔怎么没多等一会儿。同样,追求成功,却半路放弃,而成功也许就在几步之外。苏轼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世
间渴望成才的人很多,而真正成才的人却很少,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有无持之以恒的精神。
这正如天上的云,朝朝暮暮游动,但形成降雨的云能有几何?钻研学问,成就事业,决不
能一曝十寒,成绩面前不骄不躁,挫折面前不屈不挠,只有坚持不懈地奋斗,才有成功的
希望。许多名人的成功无不说明这一点:著名的体操运动员李宁战绩赫赫,他在奥运会上
曾以“三金一银”的成绩掀起了美国的李宁热。许多人羡慕他的成功,可这成功的后面,
包含了多少遍体鳞伤中的苦练。如果他没有坚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克服前进道路
上的一个个困难,一座座堡垒,他能多次登上冠军的领奖台吗?
相反,遇到一点困难就自暴自弃,有了一点成绩就自高自大,这样的人是不会事业有
成的,即便取得的一点成绩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指物为诗”、自恃神童的方仲永后来不也
“泯于众人”了吗?以《别赋》著称于世的江淹不也落得个“江郎才尽”的笑柄吗?究其
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们有了一点成绩便孤芳自赏,没能向更高层次追求,缺乏持
之以恒的进取精神。贵在坚持,这道理谁都懂,但做起来并不容易。一位哲人说:“现实
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是架在两岸的桥梁。”这行动的含义,就
是要我们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地去做。
世上万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成功的背后包含了无数失败。强者在失败中激发
斗志,执著地用无数次失败做奠基,直到抵达成功的金字塔;弱者在承受了若干次失败后,
迫于自身的压力和周围舆论的压力,在失败面前举手投降。自古雄才多磨难,历来纨绔少
伟男。当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切不可熄灭心中奋斗的火焰;一蹶不振,自暴自弃,也
便成了困难的俘虏。我们应当从沙漠旅人的悲剧中吸取教益。
【点评】《成功不在半路上》这篇作文读懂了所给材料的寓意,所确立的论点是:在实
现理想的征途中,不能在挫折面前放弃,而应有一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本论部
分运用事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论证深刻、有力,说服力强。文章中心突出,
逻辑严密,但是针对当前现实不够,给人有点空洞的感觉。从表达方面来看,议论文文体
特征鲜明,结构完整,语言表达严密、简练。
“等死”是最残酷的惩罚
旅人之所以死亡,是因为他没有坚持挖掘,而是躺着等死。在实现理想的征途中,不
能在挫折面前放弃,而应有一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海伦凯勒的《假如我有三天光明》,让我不禁想到,如果是只剩三天的光明,我们会怎
么样?一次“珍惜生命”的班会上,主持人让我们讲讲“若是生命只剩下最后的三天,我
们会干些什么”。很多同学都把这三天要干的事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有人要周游世界,有人
要做慈善,有人要录制临终视频…… 我很佩服他们,他们竟能在死期前把计划搞得妥妥当
当,我绝不可能这样坦然,即使有人给了我一个详尽的计划,我想我还是会在等死的恐惧
中坐立不安吧。
很难想象,有一个人告诉你,他要在某年某月某日取走你的性命,而我们无论做些什
么也不能改变将死的局面,这该是多么惶恐、多么可怖!忽然好像理解死刑的分量了,“等
死”的不安与恐惧是对罪徒最残酷的惩罚。等待自己的死亡已然不幸,然而最可怕的还是
等待着至亲至爱的死亡。
我看过很多新闻,很多这类的影视剧,面对将死的亲人,那些“等死”的人流了不知
多少眼泪,那种唯恐亲人离去的恐惧实在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大自然对生灵最残酷的惩
罚不是山崩地裂、火山海啸,而是将生灵置于“等死”的境地。我们从来都是畏惧死亡
的.,这是种生存的本能,我看到已经被咬住咽喉的羚羊还在奋力地扑腾蹄子,我看到垂死
的小猎豹还在挣扎着吸进最后一口气,我看到落水的人在水下奋力扑打……我们生来是不
愿“等死”的,因而它成了最残酷的惩罚、最严苛的考验。
我觉得能坦然“等死”的人只有两种,一种是糟践生命的,另一种是视死如归的。而
于惜命的常人而言,“等死”是最煎熬、最残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