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鲜素材:读辛弃疾,看真英雄
如果说,苏轼让男性士大夫进入了词世界,那么辛弃疾则让英雄走进了词世界。辛弃
疾的词跟别人不一样,他是英雄,所以他的词带有英雄色彩和个性。
我们先看辛弃疾表达英雄情怀的一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是词牌,“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词题。陈同甫,是辛弃疾的好朋友陈
亮。词的首句,专有名词叫“起拍”,写“醉里挑灯看剑”。我们可以想象,辛弃疾酒喝多
了,抽出宝剑,仔细端详,但见寒光闪闪。“挑灯”,是把油灯拨亮。古代点的是油灯,灯
芯容易结灯花,影响亮度。挑灯,其实是挑拨掉灯花,不是把灯挑起来。这非常有动作感、
形象感,六个字就刻画出一个现实的场景。
“梦回吹角连营”,回想他年少从军,做义军领袖耿京的参谋、秘书时的一次出兵场景。
耿京的部队有二十五万人,军营一排连着一排。“吹角连营”,写每个军营里头都吹着号角,
吹着“集结号”,那场面是相当的辽阔、壮观!
下面两句用的是倒装句式,日常语序应该是“麾下/分/八百里炙,塞外/翻/五十弦声”。
“翻”是演奏。这“五十弦”是指弦乐器,“八百里”其实是一头牛的名字,这个典故出自
《世说新语》。用“八百里”来代指牛,十分高明。首先是场面非常大,空间辽阔。“八百
里分麾下炙”,意思是部下的壮士们在出征之前分吃牛排,一个个牛气冲天,豪情满怀。说
“八百里分麾下炙”,既有眼前阔大的场面感,又有戏剧性的历史感。“五十弦翻塞外声”,
耳朵里听到的不仅是军号声,还有雄壮的进行曲。场面壮观而热烈,一句视觉场景,一句
听觉形象。看到这场景、听到这乐曲,让人热血沸腾!
读到“沙场秋点兵”,才知道原来“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写的就是点兵场景。在以前词里,很少出现真正的沙场、战场。早期的词作,基本上是女
性文学、都市文学,大多是在沙龙、歌楼妓馆里头演唱的流行歌曲。从晚唐温庭筠以来,词以婉约为本色,以女性美、柔软美为基调。到了辛弃疾这里,“沙场秋点兵”,充满了男
性的力度美,改写了词史的审美趋向。当然从女性到男性审美趋向的改变,应该说始于苏
轼。苏轼让男性士大夫进入了词世界,而辛弃疾则进一步让英雄走进了词世界。
下阕是特写。上阕“梦回”四句,像是广镜头,下阕“马作”二句,像是特写镜头,
写将士出征的场面。“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场面壮阔,气势雄奇。这里有两个
比喻,说马像的卢一样飞快,弓箭像霹雳那样响亮。辛弃疾为什么用“的卢”?的卢马是
刘备骑过的马。辛弃疾说,现在将士们骑的马,匹匹都像刘备的战马那样精良。既写了马
的飞快,又让我们联想到历史上的故事,让眼前场景与历史场景叠映,一笔写出两重审美
空间。“马作的卢飞快”,是写行军的速度;“弓如霹雳弦惊”,是写军队的力量。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的名”,写出了将士们的理想。从主帅到将士,个个都
充满了爱国情怀。辛弃疾和将士们要为君王、为国家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个人也同时赢
得生前和身后的名声荣誉。古人重视人生价值的不朽,立德、立言、立功,就可以不朽。
立功,也是辛弃疾年少时候就树立的理想。
“可怜白发生”,一下子从过去、从梦境中又回到现实。这首词从“醉里”开始写,写
眼前景、现实景,再用“梦回”转到梦境的描述。辛弃疾的词,包括苏轼在内,如“遥想
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之类,从眼前到过去、从现实到梦境的转换,都有明确的提示。
最后这一句“可怜白发生”,又重回现实。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当年沙场秋点兵
的英雄,如今却成了无所事事、只能手挥宝剑空舞的白发老人。
辛弃疾词的结构也是急剧变化。词的结构,一般是上下两片对称,上片写景,下片写
情。过片,也就是下片的第一句,词意往往要转折。而辛弃疾这首词直到最后这一句才急
转,显示出作者内心激烈的不平。这首词的结构,从对称式变为倾斜式,也是一大特点。
与以前的词相比,这首词写的是英雄情怀。以前很少有人在词中表达过心怀天下的英
雄情结。另外,之前的词大多是写比较柔美的场景,而这首词写的是战争场面,而且是真
实的、现实的战争场面,又用了一系列军事意象,是一首典型的英雄词。
此外,我们通过一首辛弃疾写中秋的词,看看英雄笔下的中秋跟文士苏轼笔下的中秋
有什么不同。淳熙元年(公元 1174 年)的中秋之夜,辛弃疾在今天的南京为朋友吕叔潜写过一首《太常引》,词题是《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词是: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第一句“一轮秋影转金波”直接点题。金波指月亮,全句说月亮在澄静的秋日天空中
转出一轮一轮的圆影。接着“飞镜又重磨”,把月亮比作飞镜,也很常见,但辛弃疾这句词
的新意体现在哪儿呢?体现在富有动作感。
他不直接写中秋月的圆而亮,而是说这像镜子一样的圆月亮,拿来磨了又磨,才会这
么亮。这既写出动作感、新奇感,又切合词题中的中秋夜月。写诗词,首先要切题。题目
说“中秋夜”,词作就要紧扣中夜月来写,写出中秋月亮的特色,而不是普泛化的写月亮,
不能写成什么时候都可以看到的月亮。
辛弃疾举起酒,“把酒问姮娥”。辛弃疾不是追求长生不老,而是表达一种时光的焦虑。
这年他才三十五岁,年纪轻轻,就已经有了白头发。说愁苦而使头发白,李白早有名句“白
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杜甫则是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个是极度夸张,一
个是极度写实,从这里头可以看出李杜两人性格的差异、表现手法的差异。辛弃疾是说白
发欺负人,无可奈何之中,也别有情趣。
中秋词,如果仅仅写到这里,那只是想象新奇、构思巧妙而已,体现不出英雄本色。
果然,过片一转,“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词是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辛弃疾则是乘着飞船到月亮,深情地俯看
大地。壮丽的大好河山,如今分裂,一半被别人占领。这就写出英雄的情怀,也写出了他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看到山河里有太多的阴影,阴影代表人间的不平。“斫去桂婆娑”,到了月宫,他要
把那桂树砍掉,让人间拥有更多光明、公平和正义。这就是英雄辛弃疾和文士苏轼的区别。
苏轼是文人的情怀,而辛弃疾是壮士、英雄的情怀。英雄的使命就是为天下苍生而奋斗、
为民族福祉而奋斗。
辛弃疾还有一首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淳熙二年(公元 1186 年)深秋,辛弃疾以平叛之功赢得了孝宗皇帝的信任,自以为大显身手机会的来了。他满怀希望,结果朝
廷只是任命他为京西路转运判官,这让他大失所望。第二年秋天,他离开赣州,沿赣江北
上到位于万安县造口驿时,将这首词题写在壁上: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词从赣州写起。“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情绪显得有些低落,跟刚刚建
功立业之后那种英雄情怀似乎不太相称。原来辛弃疾是怀抱着希望而来,最后却失望而去。
他在这之前写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就感叹:“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今天又奔波在这赣江之上,想起自己的身世,
不免伤心落泪。
不过,词里说“中间多少行人泪”,显然不是词人一个人的眼泪,而是无数江上往来人
的眼泪。为什么那么多“行人”在赣江“中间”要流泪呢?乘船从赣州城区到万安县的造
口村,有七十公里,沿江要经过十八个险滩。行路难、人生的艰难,就像这十八滩上行船。
所以,“中间多少行人泪”,既写出路途的艰难,又写出人生的艰难。
词的第三句是“西北望长安”,因为长安在赣州的西北方向,所以说“西北望长安”。
长安,是汉唐的国都,宋人常常用来指代宋代的都城,这里是代指南宋王朝所在地临安。
为什么“中间多少行人泪”后,辛弃疾的思路就跳跃到“西北望长安”了呢?辛弃疾身在
江湖,沉沦在地方州县,自然也怀念朝廷,于是由望阙台的望阙,想到“望长安”,望朝廷。
可是,长安被“无数山”遮住,望不到,用意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最后两句“总
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相近。李白的诗句,表面上是说浮云遮住了太阳,实际
上是隐喻因小人谗言中伤,使自己得不到皇上的信任和重用,所以说“长安不见使人愁”。
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寄寓自己的不得志,虽然有
皇上的信任,无奈被小人阻隔。怨而不怒,又含而不露。
过片“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用了一种顶真格的修辞手法。江水一往无前地冲破
山的阻碍,奔腾向东,意味着什么?我认为可以作两种理解。一种是青山遮不住江水,好比那皇上的信任是挡不住的,总有一天自己能够回到朝廷,人生理想总有实现之日。
辛弃疾有顽强的信念,他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丧失自己的理想,这是辛弃疾与众不同
之处。另外一种理解是,青山虽然挡不住江水,但江水毕竟东流去。古人面对流水,常常
会生发一种时间意识。因此,辛弃疾在这里也有时光无情流逝的焦虑,青春年华是有限的,
可理想的实现还遥遥无期,所以他忧从中来。
最后两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写落日黄昏,自己正愁苦的时候,远处鹧鸪鸟
又传来一阵阵“行不得、行不得”的叫声,让人更增添一层伤感。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
息。夕阳下山的傍晚,本是行人和劳人归家的时候,可行人还在异乡漂泊,不能回家,自
有一种伤感。崔颢《黄鹤楼》诗不是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吗?所以辛
弃疾“江晚正愁余”,表达的是一种乡愁、一种流落异乡的漂泊感。
这首词写于秋冬之间,在我们的常识里,鹧鸪鸟一般是春天啼叫。秋天能听到鹧鸪的
叫声吗?我们检索唐宋人的诗,诗里常写到秋天听到鹧鸪的叫声。造口这地方,山深林密,
鹧鸪很多。所以,黄昏时分,鹧鸪的叫声,更增添了辛弃疾的愁苦。这首词写出了英雄的
苦闷,这种苦闷是英雄对时光流逝、对人生不可把握的苦闷。
将英雄的情怀写入作品中,辛弃疾用这样的方式为自己的词打上了不一样的标签。有
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再次读起辛弃疾的作品,或许就有不一样的视角了。
辛弃疾:剑有杀气,词有柔情
平生塞外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
眼前万里江山
即使孤身一人的秋风雨夜,也有万水千山的张力。
这就是辛弃疾!
既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勇冠三军、铮铮铁骨的男儿豪气;也有众里寻她千
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女儿柔媚。他是慷慨悲壮的英雄,也是情感炽热的词人;他空有杀贼本领,报国豪情,却一生
寂寞。
1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140 年,距离北宋的“靖康耻”已经过去 14 年了。这一年,金国和南宋又打了一仗,
即便占了上风,南宋也不敢喘口粗气。在逃跑皇帝宋高宗和人渣秦桧的主持下,又是割
地、又是赔款,而且还搭上了抗战派岳飞父子的性命。就这样,临安城又讨来暂时的安
宁,西湖又开始了歌舞升平。
同年五月,辛弃疾在金人统治区山东济南四凤闸出生。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做官,
却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心希望有机会拿起武器与金人决一死战,恢复中原。等到辛弃疾
慢慢长大,祖父常带着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而自从听了祖父讲苏轼与辽国使节斗诗的故事,岳飞英勇抗金的功绩后,苏轼便成
了辛弃疾心中无人能比的大才子,岳飞则成了他心中顶天立地的英雄。于是,少年辛弃
疾在心里暗暗发誓:从文,要以苏轼为楷模;从武,就以岳飞为榜样。
2
1161 年,南宋与金国双方烽烟再起,辛弃疾施展抱负的机会来了。
金统治区里涌现出不少抗金起义军,辛弃疾在祖父和师父鲁峰的支持下,拉起两千
人大旗,加入了耿京领导的抗金队伍。他介绍和尚义端加入,不料这和尚是个见利忘义
的小人,偷走了起义军的大印。辛弃疾判定义端必投靠金国,遂骑马向金国方向日夜狂
追。不出三日将大印追回、当即杀死义端,其英勇可见一般。这一年,辛弃疾 21 岁。
这次追杀义端,对辛弃疾来说就像一个热身赛,根本不算什么。次年,他作为义军
代表渡江南下与南宋政府洽谈,结果起义军里又出叛徒了,还把义军的统帅给杀了!这
还了得,辛弃疾怒发冲冠,大喊:叛徒必须受死!于是,他马不停蹄回到山东,率领五
十人的骑兵队,直奔五万人之众的敌营,将正在与金人将领“五魁首呀,六六六”的张安
国抓起来扔上马背,狂奔千里,押解至临安正法。一时间,辛弃疾这个名字迅速登上头
版头条,连南宋皇帝也被震惊了。
3本以为辛弃疾走上人生巅峰了,带领南宋军队打回山东老家不是梦。然而,万万没
想到,他再也没能踏上齐鲁故土。在北方的这一段峥嵘岁月,成了他一生最辉煌,最难
忘的记忆。
归附南宋之后,一心抗金的辛弃疾,不顾主和派想要的岁月静好,激昂地写了十篇
军事论文《美芹十论》上交朝廷,希望给领导层打打气。然而石沉大海,没有回音。但
他没放弃,又写了恢复中原大计的《九议》继续上奏,仍然激不起任何浪花。没有一刻
不想驰骋疆场的辛弃疾,南归以来却一直被委派各种地方行政官职,县长、公安局长、
搞经济抓土匪都干过,十八年来被朝廷调动了十六次,每次任职都不超两年。总之,萎
靡的南宋朝廷就是不让辛弃疾抗金杀贼!这世上总有那么一撮人,自己不做事还不让别
人做事。于是,辛弃疾几次被弹劾,而且一闲就是十年,八年。
4
闲下来以后,辛弃疾开始登高。他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看山。他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怀古。他说:“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
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思乡。他说:“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
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听蛙声,闻鹧鸪。他说:“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蛙声一片。他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既然无法纵横沙场,这个山东大汉写词也是一绝,不愧他的偶像是苏轼和李清照。
豪放词,婉约风信手拈来,朗朗上口。辛弃疾存世的词有六百多首,堪称句句经典。作
为一个晚辈,辛弃疾的词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字幼
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南宋能与北宋 PK 的词人只有辛稼轩一人。虽说辛
弃疾没能在战场实现人生大志,但却在词坛留下了不朽的身影。
51206 年 , 南 宋 开 禧 二 年 五 月 初 七 这 一 天 , 临 安 皇 宫 议 事 大 殿 上 , 气 氛 十
分 肃 穆 。 宣 读 圣 旨 的 侍 从 , 正 一 字 一 顿 念 着 一 份 将 影 响 无 数 人 命 运 的 诏 书 :
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
这份诏书就是宋宁宗下的北伐诏书。沉寂了四十多年后,南宋终于对金国宣战了。
但战争一开始,宋军就呈现出溃败的态势。用南宋大臣程珌的话来说:
一出涂地,不可收拾。百年教养之兵,一日而溃。百年葺治之器,一日而散。百年
公私之盖藏,一日而空。百年中原之人心,一日而失矣。
意思说,宋兵一出去打仗就输得一塌糊涂。百年来,苦心训练供养的军队,一天就
溃散了。百年来,精心修理打造的器械,一天就散失了。百年来,公家私人储藏的物资,
一天就打了水漂。而且,中原百姓盼望南宋军队的人心,也在一天之内全部丧失了。
而溃败的原因:无一而非弃疾预言,于二年之先者。这一切皆因没有采取辛弃疾两
年前提出的四条北伐建议。而宋军的节节失败,都在印证辛弃疾对“招兵、驻军、士气、
情报”建议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此时此刻,主持这场北伐大计的韩侂胄,终于想起了赋
闲在家的辛弃疾。
南归四十年,辛弃疾终于有了带领正规军,运筹帷幄,血战沙场的机会了。1207
年秋,南宋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院都承旨,这是最高军事机关里一个重要的职
务。但此时的辛弃疾已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即使南宋再有诚意,辛弃疾也杀不了贼了。
九月初十,已经昏睡很久的辛弃疾忽然睁开了双眼,大喊:“杀贼!杀贼!杀贼啊!”这
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喷薄。随后,一切归于沉寂,享年 68 岁。
历史上的辛弃疾终究没能醉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而是带着千古遗憾和无尽的
悲愤远去了。但词坛上的辛弃疾却像一座不老的青山,永远妩媚,永远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