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师联盟 2020-2021 学年高三 10 月质量检测作文审题立意与写作示例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7 月 9 日报道,2020 年 7 月 8 日,高考结束后,湖北
大门口,有数千名家长接到孩子后陆续离开,环卫工人像往年一样来到现场,
却发现没有留下一片垃圾,10 多名环卫工人扑了个空。
有人聚散的地方,都难免会留下垃圾,曾几何时,某些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更出现
过垃圾扎堆、环卫工不堪重负的“壮观”场景。考场外,家长散去却没留下一片
垃圾,环卫工连声感叹市民素质明显提高,网友更是直呼“家长做了好榜样”,经历了疫情
中的种种,人们的改变很多很多……
班级计划围绕上述事件举行一次讨论会,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立意】
本题延续了全国高考一卷的命题思路,关注社会热点,提供真实情境,倡导深度思考,
明确文体要求。
身边的事情往往不容易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熟视无睹是一种普遍现象,引导学生关
注身边小事,进而由小见大,关注国家大事,这是 2019 年高考作文“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的命题意图之一。
越是看似容易的考题,越难以写深刻,因此极容易出现千人一面的雷同现象,这道题
目联系了疫情,结合了高考候考,扣住了环保意识,隐含了教育的意义,应该说这是一道
很巧妙的题目。但是命题人并没有故意刁难考生,而是给了一个很宽泛的范围,人人有话
可说。
遇到这样的题目,从正面立意相信很容易,但是如果能换一个角度,似乎更容易写出
有深度的文章来,比如对这种现象的反思不仅仅停留在环保等方面,而是进一步思考我们
为什么对这样一则新闻感兴趣,或者分析我们为什么会为这些不乱扔垃圾的家长点赞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辩证思维,体现深刻。这是应对此类作文的法宝。
【考场作文】
带走一片垃圾,留下一份温情
麻雨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带走一片垃圾,留下一份温情》。
当数千名家长接到高考结束的孩子们陆续离开时,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令匆忙赶到武
汉第二中学大门口的环卫工感到惊讶,也令我们深深动容。
没错,曾经带着“中国制造”这一标签的垃圾堆也多次让我们面露难色,但这没有一
片垃圾的考场外,也真真让我为国民的高素质而自豪,为这背后的那份温情而感动。
这份温情来自于场外家长内心深处对孩子的爱与牵挂。因为深知卫生环境对生命健康
的重要性;因为深感干净整洁对安慰人心的独特作用,所以就悄悄地将那一片垃圾揣入包
中,悄悄地捡拾起地上那一片“无心的错误”。这样的一份温情又何尝不是一位位送考家长
对莘莘学子无言的支持与爱。担心一片垃圾成为酿成大患的传染源;担心一次疏忽对周遭
家长们的困扰;担心自己场外的小小举动影响了孩子这关键一战,于是便怀着一份温情拼
劲全力地打造美丽环境。这样的温情,是一份疫情过后特殊的敏感与爱。
这份温情来自于市民们发自心底的那份感恩与牵挂。疫情袭来,武汉封城,走进那段
灰暗的日子,我们看到全国之力援助武汉,看到无数平凡的劳动者逆行而上,而这其中便
有无数环卫工的无私付出与奉献。这份来自陌生人的爱也被武汉市民铭记在心,他们也曾
为在空旷街道上而落泪的环卫工揪心,也曾为在危险区运送医疗垃圾的环卫工而担忧。这
一次次爱的碰撞,让市民坚定地将垃圾拾起,坚定地用尽全力守护一方净土。这样的温情,
是一份疫情过后特殊的关心与爱。
这份温情来自于无数国人发于肺腑的责任与承担。因为一场意外,我们深切地感受到
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让我们明白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究竟有多重要。不
再乱丢垃圾,不再视而不见,这是一份中国公民应有的责任心与担当意识,这是在为自然
保卫,为人类守护。一个小小的举动或许不会掀起惊涛骇浪,但一群小小的举动定能激起千层涟漪。这样的温情,是一份疫情过后特殊的担当与爱。
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更应该以此为契机,带着这样一份温情,用举手
之劳美化这个世界。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到此结束。
【教师下水文】
莫让“考场外的整洁”止于新闻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刚才听了几位同学的发言,感觉收获很大,尤其是感动于大家环保意识
的提高。当然这些发言也引发了我对这则新闻的另一层思考,因此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莫
让“考场外的整洁”止于新闻
》。
是的,看到考场外干净整洁的环境,我也和那 10 多名环卫工一样感慨万千。
因为我们太习惯于看到人群散去后满地垃圾的乱象了,太习惯于听到对国人素质低下的抱
怨了,太习惯于在与国外相关报道的对比中自惭形秽了。这一次校门外的“反常”
一幕竟让我们如此讶异,以至于惊动了国家传媒“中国之声”来宣传报道。
大家觉得,什么样的事件能成为让国家媒体报道的新闻?当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
事喽。校门口没有垃圾却纯粹是“小事一桩”,不要说记者,就是身处其中的人很可能都不
会关注。然而就是这样一件小事不仅惊动了“中国之声”,更是引发了网民热议。盛赞市民
素质提高者有之,分析家庭教育重要性者有之,激动于疫情改变了国人行为的也是大有人
在。
然而,我却想大声疾呼:为这些家长没有随手乱扔垃圾鼓掌喝彩可以,但是由此却欢
欣鼓舞,甚至额手称庆却值得警惕。毕竟一所学校门口整洁无论如何都代表不了所有学校
门口整洁,学校门口整洁更不能说明国人素质提高。疫情确实给了我们很多教训,但“不
要好了伤疤忘了疼”,一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盲目乐观,似乎是“一叶而知秋”,其实
往往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不随手乱扔垃圾,保持环境的干净整洁,这不是上幼儿园时老师就教育过的吗?怎么长大成人,为人父母后就因为这一点而得到众人的赞美呢?这难道不是一个心智正常的公
民最基本的表现吗?我们庆幸校门外的家长们没有乱扔垃圾,新闻上播,网络上
议,作文中写,但是如果我是当时在场的一位家长,不但不会因此感到骄傲,反而会认为
这是对我的轻微侮辱。为什么?因为我自认为是一个心智正常的成年人,做了一件再正常
不过的小事,就像你看到我在使用筷子吃饭,如果由此就盛赞我素质高,那不是在嘲笑我
的智力水平吗?
莫让“考场外的整洁”仅仅成为一则新闻,热闹过后就迅速被其它热点代替。其实考
场外的垃圾遍地现象远远比这个要普遍,我们还是应该多多思考为什么频繁上新闻的不文
明现象屡禁不止。与其为一个个例欢欣鼓舞,不如认真思考垃圾遍地现象如何处理。当然
千万不要轻易就抱怨国人素质太低,这种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偷懒式”归因更是毫无
意义。比如我们除了加大环保宣传,能不能加强对考场外乱发宣传单的监督管理,能不能
在适当的地方多增设流动垃圾桶,能不能给家长提供更多舒适的等候场地等,这些措施也
许不够光辉灿烂,但足以解决一些细节问题。
同学们,我们应该为门口那些家长的行为鼓掌,但是我们更应该反思自己在
现实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少一些即兴的感动,多一些长久的行动。不要让美丽的风景总是
在别人家,我们也要为自己生活学习的小环境多多贡献。弯腰捡拾垃圾的那个身影远远比
那个视而不见昂首挺胸的人高大。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