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 热读 习作】品味幸福:笃前行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
品味幸福
王伟悦
悠悠五千年,壮丽七十载。伟大的祖国,她日益强大,七十年间,以羽翼护万民安康,
重振民族荣光。她凝重而深邃,她宽广而博大,她坚韧而慈祥,生于繁华盛世,实属吾辈
之幸。
假期,我和父母一起回到奶奶家共享团圆之乐。丰盛的家宴上,却不合时宜地挤着一
碗色香味全无的白菜豆腐。已是耄耋之年的太奶奶坐在我身边,不断给我夹菜,她自己碗
里却只有那一个白菜豆腐。我以为是她不喜欢油腻,便也没问,只顾忙着自己大快朵颐。
倒是妈妈提了一句:“奶奶,别吃那点剩菜了,没营养的。”可太奶奶只是淡淡地说:“没
事,别浪费了。”
饭后,一家人又因要不要把剩菜倒掉起了“争执”。“不能浪费。”太奶奶还是这一句话。
于是,冰箱便被塞得满满当当的。看着不情不愿的我们,太奶奶有些生气地说:“你们这
都是好日子惯出来的毛病。”
太奶奶的表情和话语,让我陷入深思。
太奶奶几乎见证了一个世纪的时光,除去历史书,我所知道的那些鲜活的历史,全部
源于她。她给我讲榆树叶的滋味,讲她小时候在县城里看到的侵略者,讲她年少时无学可
上以喂猪为生的不得已……她就像一个窗口,让我得以窥见从前的乱世,真正了解那段艰
难岁月。那些日子给她的烙印,如她厚重的茧子和深邃的皱纹,不可磨灭。她从不挑吃捡
穿,从不抱怨生活,凡事亲力亲为,勤劳节俭。我知道这些美好品质来源于什么,所以我
无比尊敬她,同时也为自己是她的晚辈而感到幸福。
是啊,我们总有一些好日子惯出来的“坏毛病”。挑剔食品的品质,追求服饰的时髦,
抱怨假期出行人流拥挤,等等——多么幸福的烦恼。祖国的繁荣富强、国泰民安给了我们
养成这些“坏毛病”的机会,换句话说,是给了我们前人不敢想象的美好生活。我们生来
拥有的,是许多人一生都无法拥有的东西,因此我们必须牢记自己对这个国家有着更大的
责任,也应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想通了这一点,我痛快地帮着太奶奶整理起冰箱中的东西。 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就在眼前,我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作为这个美好时代的青年,我们
仍在吟诵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却不再需要像前人一样扛起枪炮保家卫国;我们的
天空上不再有投掷炸弹的战机,而是自主研发的“墨子”“悟空”;我们的土地上再无租界,
而是连接世界的“一带一路”……鲁迅先生曾号召青年人发光发热,哪怕做微弱萤火。而
在这光明盛世,我们再也不是唯一的萤火,而有机会成为燃烧着的熊熊炬火。
笃前行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吾辈青年,在幸福中品味,更应以赤子之心爱国
报国,努力奋斗,但求无负自己,无负家人,无负祖国!
点评:
本文是“爱国主义”主题征文活动中的优秀作品。作者没有选取祖国建设大发展、大
变化写作,而是从家庭琐事中生发灵感,以小见大,让读者真真实实地感受到当今美好生
活的来之不易,进而引发读者对自身责任的思考。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这是这篇文章最
成功的一点。汲取生活营养,真诚表达生活,是每一位同学都要牢记的写作良方。
【创作谈】
生活即是最好的素材
王伟悦
写作于我而言意义重大。如果说阅读让我品味他人的生活,写作便是让我品味自己的
生活。我一直坚信写作一定要有丰厚的生活感悟做基石,不管是直接的生活体验还是间接
的生活体验(比如阅读),写出来的文字才能生动、鲜活,免于轻浮短浅和华而不实。
《品味幸福》这篇文章便是我对生活的二次体悟。从构思到完成,几乎一气呵成。究
其根本,是源于内心真实的情感抒发加上在此基础上感性深挖的艺术加工。我习惯于观察
和记录生活中的每一件琐事,或许出于写作的功利目的,但更多的是喜欢这种感受细碎美
好所带来的源源不断的生之乐趣。把握现实生活中每一点灵感,深入体会每一件小事,是
我在写作中积累的重要的经验之一。
这个经验的获得首先源于我最喜欢的两位作家:林清玄先生和汪曾祺先生,在我看来他们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任何不起眼的小事都能在他们笔下生花,引发感悟,无论是
买花、品茶、遛鸟,还是街边的乞丐、路遇的盲翁。其实我们从不缺乏写作素材,因为我
们所拥有的生活即是最好的素材。
林清玄先生说得好:“人只要有细腻的心去体会万象万法,到处都有启发的智慧。”这
颗敏感细腻的心,孕育于对直接生活的观察体悟,也孕育于对间接生活的阅读思考。
我在写作中积累的另一个重要经验便是要勤阅读。与其说读书教会我写作,不如说读
书教会我生活。在无数次和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即是在回顾自己的生活、
柔软自己的内心、反思自己的作为。好的文字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承载了能在漫漫历
史中无数次引人共情的真挚情感。
因此,我认为优秀的作品还应具备一点:真诚地抒发情感。不必浮夸、不必刻意,真
诚就足以动人。我仍记得我获得过高分的作文几乎全无华丽的辞藻,只是直白真实的表情
达意、记录生活。反观那些因毫无灵感而刻意旁征博引极尽卖弄技巧的文章,无一不被打
上华而不实的标签。当然,这里所说的“真”一定是要经过艺术化处理和思想上的深度挖
掘的,这种给“真实”加上滤镜变为“真诚”的本领,也是要从现实生活的点滴积累和广
博阅读的深入思考中获得的。
以上即是我在写作中一些小小的心得感悟,愿与大家分享,希望同学们都能在细心感
悟生活的过程中,留下真实动人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