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阅读写作指导:还一片落叶给秋天(附:赏读借鉴及学生范文)
秋,丰收的季节,萧瑟的季节,也是给予文人最多灵感,寄寓文人最多感情的季节。
自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以来,悲秋便是古典文学中
最常见的情感,文人似乎更爱将秋天描绘成一派萧瑟、凄凉和悲哀的景象。而本期的两位
女作家笔下的文字刊落五彩、洗尽繁华,秋色虽凄美却不颓唐,另有勃勃生机,读来别有
韵味。
1
秋渐深
@李娟
秋天来了。秋分一过,晨起漫步江畔,白露满地。树叶、草尖上都挑着颗颗晶亮的露
珠。节气和植物,犹如一对恋人,配合得默契贴心,情投意合。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
一个温柔的姿势,她都已心领神会。
桂花开了,细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起风的夜
里,花香伴着虫鸣如流水般一潮潮地涌进窗来,花香袭人。忽然想起《红楼梦》中宝玉的
丫鬟也叫袭人。贾政责问是谁取了这么一个鬼精的名字,宝玉说,她本姓花,有一句古诗
“花气袭人知昼暖”,所以就给她取名袭人。夕月一弯的秋夜,枕着阵阵花香入眠,无限花
香染梦境。
午后,走进寂静的山林,手里携一本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他写道:“走在山间
小路上,芒草、萱草牵吾衣,着实可爱。”我仿佛和他一同走进秋的深处。树上的叶子渐渐
凋零,每一棵树变得疏朗透明起来。金黄的、褐色的叶子铺满树下,如同厚厚的花毯。远
远地看见一棵树,擎着深红的树冠,枝丫上挑着颗颗闪亮的红星星,走进了细看,原来是
一树红灯笼似的柿子。
榉树的叶子一日日红了,细细密密的红叶像一叶小舟,驶向秋之深处。踩着沙沙的落
叶,偶然会听见咕噜咕噜石子落地的声响,其实那不是石子,是山中松子落。枝丫上蹲着
几只斑斓的鸟儿,坐在枝头阳光下说着悄悄话,让人想到“林静鸟谈天”。
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一簇簇相依在一起,一夜夜秋风袭来,秋深露重,它们只有依偎在一起取暖。
艾草枯黄了,静静地立在山坡上。每年端午时,人们将它一丛丛抱回家,捆绑好立在
家门前,或是用艾叶熬了水给孩子洗澡,等到夏天来了,孩子不会招蚊虫叮咬。《诗经》有
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是伴着爱情从千年前的诗歌中向我一步步
走来的。那位布衣诗人走在山野间,看见青青的艾叶随手拈来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
涌起。他的诗句随风飘远了,落在《诗经》的泥土中,开出了深情、朴素的花朵,流传了
千年。
幼年时在乡下,秋意正浓的时候,奶奶带着我去山坡上采摘野菊花。一丛丛野菊花如
邻家的小女孩,穿着金黄色的布衣裳,梳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辫,冲着我张开笑脸。她们
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秋风里交头接耳地说话。奶奶说,将野菊花在太阳下晾干了,装在
枕头里,可以清火、明目、安神。我的竹篮里只采了薄薄的一层,就嫌累了,蹲在草里找
蒲公英。蒲公英一枝枝白了头,我拔了一枝,小心翼翼捏在手上,轻轻地吹一口气,蒲公
英的孩子们就随秋风飞远了。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阴的秋风一次次将我吹远了,望不
见童年,望不见奶奶,望不见故园。
我很喜欢作家汪曾祺先生的一段话:“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
一直不知道“菘”是什么样精致的蔬菜,是秋末的一味美食。那日翻开《诗经》就看见它,
原来是一棵青翠的大白菜。如同农家一个粗衣旧服的小闺女,一日进了学堂,戴眼镜的老
师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叫丫头,众人捂着嘴笑,老师就像随手给丫头取了大名“菘”,使
得这个水灵灵的小丫头整个人一下子优雅、端庄起来。秋末,清炒大白菜时配上姜丝和几
丝红辣椒,盛在青花瓷盘里,分外悦目,爽口宜人。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几场秋雨,将天空洗得犹如碧玉一般明澈。所有
的树木渐渐落尽繁华,疏朗的枝丫伸向晴空,大自然庄严、肃穆的季节来了。
人到中年,才渐渐懂得秋之韵味。就好像一个人的文字,年轻时姹紫嫣红开遍,分外
艳丽妩媚。慢慢年长,才明白“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的道理,人
生和文字到了一定的时候便开始做减法,简洁、干净、纯粹。将枝头的繁华一一卸下,沉
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洁不芜,气定神闲,沉静从容。文字有了山寒水瘦、“千山鸟飞绝”
的意境,也有了秋水长天的开阔明朗。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删繁就简三秋树”,将人生和
文字站成秋天里的一棵树,那是生命另一个境界。 (选自《李娟散文集》)
赏读借鉴
文章通过描写“秋渐深”——秋季树木变化的姿态,在朴素自然的写景叙事中抒发了
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做人为文都应该如树木一样,繁华褪尽,追求纯净、简洁,成
就开阔明朗、超拔脱俗的人生境界。
文章从细处落笔,选取平凡事物,以小见大。比如作者笔下“细密的榉树红叶”“相依
相偎的稻草”“精致的晚菘”,无一不是惯常的生活化的事物,却又无不充溢了生活的温情,
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姿态。文章语言简洁朴素,细腻生动。比如将节气和植物比成
一对恋人,富有情趣;而写收割后的稻草依偎在一起取暖,则又非常富有生活气息——这
些细腻的描写,显示了作者简洁纯粹、沉静从容的创作观和生活态度。
2
秋韵
@宗璞
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
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嘚嘚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
在山里穿行。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个毛孔渗进来。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
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直走到半山。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个陡台阶,
眼前会出现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是银杏吧。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
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
天的基调。
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
会。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
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
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壮举,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
萧索气象了。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吧。家人说:来
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找到的。那就待来生吧,我说,大家一笑。
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清晨照例地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这
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
乎我从未来到过这里。
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
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似乎这金黄屏障向
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
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叶,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
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一层红毡。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
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
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了么?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
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
秋去冬来之时,意外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讣告上除生卒年
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
不要推却友爱,
不要延迟欢乐,
现在不悟,
便永迷惑,
在这里,
一切都有了着落。
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选自《中国最美散文》)
赏读借鉴
作者摒弃繁沓,用简练的语言写出了秋的萧索气象。不甚茂密的黄栌,两片寥落的暗
红,废墟残碑,断石横卧,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笔下浓墨重彩地渲染秋天绚烂多彩的画面,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秋天的喜爱,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有成绩的人生”的大
彻大悟,对人生秋韵的洞见。
文中多次出现“寻”或“寻找”等词语,暗喻眼前的秋景不止朦胧美丽,还蕴藏着像
秋景一样的美丽人生。通过寻找,作者睹物释怀,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感受
到生命的永恒。
附:学生范文一篇
3
还一片落叶给秋天
胡 然
那一年秋,彭城罕有的特大暴雨。
如何形容?小雨可以用“淅淅沥沥”;中雨可以用“雨脚如麻”;大雨可以用“倾盆瓢
泼”。而那场雨,那场雨足以让你丧失一切形容事物的本领,任是大作家抑或小学生,只得
惊惊然叹道——
“好大的雨!”
那时临近期末,课程紧,语文老师正讲着考试中环境描写如何扣题……可谁又听得进
去呢?老师忽地停下来,将大家“赶”出了教室——“不学了,去看雨!”
清秋的风凛而不冽,雨幕低垂,与古彭城建筑交相辉映。
那堂讲“答题技巧”的课没进行完,趴在栏杆上的我们,却比在教室中高声重复着“描
绘——铺垫——渲染”的其他班孩子得到了更宝贵的东西。正是这宝贵的“东西”,使得我
能在日后的学习中,穿越长长时空,体会“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能在“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中体会到字面上体会不到的感情。
这个东西,叫作——“自然的力量”。
我们都来源于自然,对于自然的热爱是刻在基因中的。“鸟可解语,花可同悲”的物我
观不似哲学的本体与客体般冰冷,却是我们在感受生活,感受文章里“情动于中”的必要
条件。
那年寒假,去了北京。
本以为在正阳门前能一览落叶缤纷的金黄大道,却发现,宽大的道路上洁净异常,像是期末考卷上的标准答案。
街上,穿着时尚品牌的行人匆匆忙忙;戴着眼镜的小不点儿坐在长椅上,低头看着手
机里的《小猪佩奇》;被沉重的背包压着的高中生,手里握着《高考 5+3》直奔车站……
难道今后,就连落叶,都将成为买票才能看到的景点了吗?
后来,读到“无边落木萧萧下”,又想起正阳门深秋的画面……那群行人能完整背诵这
首诗吗?那个戴眼镜的小不点儿,面对这句诗时,第一反应也许只剩下“老杜的孤独寂寞”
了吧?还有,那个手握《高考 5+3》的学长是不是在高考作文的答卷上“情动于中”了
呢?……
还一片落叶给秋天,还的不仅仅是那丢失已久的秋意,更多的是一份自然的力量,是
一份超脱的物我观,是一种回溯生命本源的乡愁。
还一片落叶给秋天,一场雨,一片叶,一群你,一个我,光阴装订,秋意成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