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 :“过度教育”,让“生命退化”
导 读
“我们需要自然教育、劳动教育、生命成长教育。孩子们需要去亲近自然、亲近土地。
同时我们要削减无用的、被污染的知识教育,摈弃过度教育,走适度教育路线。”
过度教育,或者更准确一点说,过度的知识教育。这种教育抑制了孩子的生命成长,
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好像一个农夫耕作的农田,一年一年地被过量的化肥施用着,这块农
田将越来越失去生命的力;孩子们一年一年被过量的知识(甚至是污染的知识)填灌着,
他们的生命的力也必然越来越消隐。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副秘书长邱建生,这位长期从事乡村建设与规划、平民教
育的科研工作者认为,“过度教育”最大的伤害,是导致“生命的退化”和“人类文明风险
的增加”。
过度教育侵蚀民族的未来
我们常常形容一个人做事“太过了”“走过头了”“太聪明了”,结果就事与愿违;其实,
我们这个时代,也可以说是“走过头了”,一切都处在“过度”状态中而前景堪忧。
比如,过度的生产,过度的消费,过度的欲望,过度的经济,过度的发展,过度的教
育......其中最让人痛心的是过度教育,因为它直接伤害的是孩子,伤害的是民族的未来。
在某种程度上,其它一切的“过度”,都可以在过度教育上找到原因,而它们也进一步
强化着教育的“过度”。
可能你会惊讶地问:教育怎么就过度了?国家不正是大力发展全民教育,提升公民素
质,难道一个人花在教育上的时间不是越多越好吗?
过度教育究竟是什么?
要回答这些疑问,首先需要回答“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什么?概括一句话就是:生命的成长。如果你认为教育单单就是知识增加,技
能升级,那么今天的教育正在朝着你认为的方向前进——从普通学校到各种补习班再到家
庭,从幼儿园到大学,线上线下,知识机器在全天运转,要把每一个人训练成“知识人”。
这,就是过度教育,过度的知识教育。这种教育抑制了孩子的生命成长,背离了教育
初衷,仿佛一名农夫耕作的农田,一年年地被过量的化肥施用侵蚀着,这块农田也就越来
越失去生命的力;孩子们一年一年被过量知识,甚至是污染的知识,填灌覆盖着,他们的
生命的力也必然越来越退化。
过度的知识教育,挤占了孩子的生命成长时空,他们大部分时间被禁锢在由钢筋水泥
浇筑的教室、房间里,而一个人的生命成长,恰恰需要的是充足的阳光和雨露。
在所有有益于生命成长的要素中,学校所学知识所占的比例顶多占 20%,而孩子们却
在用 80%甚至更多时间去获取这 20%,这种舍本逐末的教育,如何能促进生命成长呢?
今天,深度沉浸互联网的我们,看到的是知识的爆炸,时代的焦虑,看不到的是生命
的坍塌,看不到这个世界,正在物质丰裕中走向精神贫瘠,而人类文明的风险系数不断提
高。
教育如何匹配“生命的成长”?
那大家也许会问,就算我们只把 20%的时间匹配给知识教育,剩下 80%的时间,要如
何对接真正的“生命的成长”呢?其实,生命成长的核心,是处理好人与自己、人与人、
人与自然的“三大关系”。
1.处理好人与自己的关系。
首先,孩子们要认识自己的身体,学会爱护身体,强化体能锻炼。学校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对孩子们进行“健康教育”,有了健康的体魄,那些繁多的知识才能派上用场。
其次,孩子们要保守自己的心,因为一切的果效,都从心发出。在人与自己的关系中,
心灵无疑是最重要的,有心没心,好心坏心,这中间的差别何止十万八千里。生命的成长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心灵的成长,如果教育不能守护孩子的心灵,那它就可能是邪恶的教育。
认识到这点是容易的,关键是如何才能促进心灵的成长?道路很多,但一定不是智识
教育和乏味的书面道德教育。这里需要探讨生命的根基问题——我们的生命应该立足在什
么样的根基之上?找到这个根基,就能找到心灵成长的道路。
我认为,这个根基就是古圣先贤的智慧,以及在这些智慧哺育下的历史中,在这种智
慧熏陶下的人们的生活中。这一智慧可以说是我们的精神源头,是孔子寻求的智慧,其核
心就是天人合一,由此铺陈开来的敬畏之心、生态之心、纯朴之心、喜乐之心。
与之对应的教育形式,应该是更多的经典阅读,更多的生活教育,更多的艺术教育,
甚至更多的信仰教育。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其立足点是前面所述的心灵成长教
育,实际上,当每一颗健全的心灵相遇,整个世界都芬芳无比。
2.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自己的关系处理好了,人与人的关系自然就处理好了。但是从更广泛的人与人的
关系而言,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就要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成为社会的服务者,推动身
处的社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
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社会服务者?这就需要相应的知识教育、技能训练以及公民教育
了,这种教育以“人人皆能享其应享之权利,尽其应尽之义务”为目标,使人人皆能发展
自己的兴趣,热爱自己的工作,使人皆能成为更好的农民、工人、公务员、商人、教师,
成为更好的父母,成为更好的子女,成为更美好社会的创造者和享有者。3.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最后还是天人合一,还是要回归到人与自己的关系中。但在这
里,我们可以狭义地理解——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身体和精神都蒙自然的馈赠而成长,
人离不开自然。
但是,现代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使人与自然渐行渐远,甚至在人的睡梦中都不再有自
然的身影,好像人心也被水泥浇筑了一般,这种状况给人类的未来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想一想,工业革命以来被污染的山川河流和土地,想一想,在生态灾难威胁下的人类,
我们真的需要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了,人类的“工业心”需要被“生态心”替代,这也是
我们面向生态文明时代的客观要求。
具体落实在教育形式上,我们需要更多的自然教育、劳动教育,更多的生命成长教育。
孩子们需要更多时间去亲近自然、亲近土地。同时,削减一些无用的学校知识教育,特别
是被污染的知识教育,摒弃过度教育,走适度教育路线——
20%的时间贡献给知识教育,80%贡献给自然教育、农耕教育、艺术教育、生活教育、
经典阅读、体能锻炼以及休闲,这才是教育的正途。
如此,不仅孩子可以蒙受教育之福,教师和家长也能蒙受教育之福,社会也能因此蒙
福。
过度教育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