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高考优秀作文:海纳百川 大气乾乾 等两篇(附:名师点评)
2020 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
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
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
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
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
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
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海纳百川 大气乾乾
一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又到了我们读书会的时间,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海纳百川,大气乾乾”。
摈前嫌,任良相,贤君海纳百川彰显王者气度;合诸侯,匡天下,霸主大气乾乾书写
传奇春秋。读罢齐桓公的故事,我深深感慨于齐桓公博大的胸襟和恢宏的气度。同学们,
如果我们想要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就应该向齐桓公学习:海纳百川,大气乾乾。
古语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而《周易·乾卦》中说:“君子终日乾乾。”齐桓
公成就大业的原因之一正是在于以君子大气,包含容纳了意见、人才和天下。
纳言,此为从谏如流之气度。齐桓公对于鲍叔的推荐、谏言欣然接受,这是他倚靠管
仲强大齐国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中国的历史一再证明,唯有博纳良言、从谏如流的
领导者才能有所作为。楚汉之争中,刘邦对张良、萧何的建议欣然采纳,同项羽的刚愎自用形成鲜明对比,最后汉朝一统天下也就不足为奇了。纳言,实际上是以他人的智慧,弥
补个人认识的局限,这需要有虚怀若谷的气度。
纳才,此为任人唯贤的气度。齐桓公放下成见,不计前嫌,任人唯贤,这样的胸襟在
历史上着实少见。曹操曾发布求贤令,于官渡大胜后一举焚毁手下暗投袁绍的简册,唐太
宗在科考后也感既天下英雄尽纳朝中矣。曾国藩说:“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已
之心恕人,则全交。”这种广纳贤才的智慧背后其实是“恕”的美德与高义。学生问仁,
孔子便以“忠恕”二字回答之。可见,欲想成大事就必须懂合作,而合作首先要有一颗像
齐桓公一样宽恕他人的心,任人唯贤不唯情。
纳天下,这是胸怀四海的气度。正所谓“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中国读书人自古以来都是把治国平天下作为崇高的精神追求。张载说过,“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怀一腔兼济天下之志,毛泽东挥笔书就“人
生无处不青山”成为历史的主宰者,国家的掌舵者。心怀让“全国人民吃饱饭”的恢宏愿
景,袁隆平成就了历史的丰碑。没有胸怀天下的公子小白,就没有葵丘会盟的齐桓公!
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肩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让我们领悟、效法齐桓公
纳言、纳才、纳天下的乾乾大气,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历史的主人!
红日出沧海,时代起在涛,吾辈青年纳百川,大气乾乾!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
[名师点评]
作为发言稿,文章观点鲜明,层次分明,沿着“纳言—纳才—纳天下”这一路径,循
序渐进,合理展开。其间,每一点都由齐桓公而生发,没有抛开历史人物去空洞说理,将
史实与现实很好勾连,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文章一个鲜明的亮点是用例丰富,短小
的篇幅中嵌入了十多个事例与名言,持论有据,言到意到,一气呵成,足见写作者思维的
开阔与积累的丰富。此外,文章的语言老练成熟,表达沉稳,但考虑口语化的发言稿,尚
有值得商榷处。(郭惠宇)
善识敢荐 心有大局一考生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针对今天读书会的话题,刚才大家侃侃而谈。有的同学欣赏齐桓公的不计前嫌、
善用人才,也有同学敬佩管仲的贤能有为,但就我来说,对鲍叔的感触最为深刻,因
为鲍叔善识敢荐、心有大局。
我欣赏鲍叔,是因为他识人才。文学家韩愈在《马说》中写道:“世有伯乐,然
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诚然,如果说管仲是千里马,那么鲍叔
就是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善识人才在任何时候都是极为重要的。在古代,曾经有过因
不识人才而酿成悲剧的例子:项羽依恃自己武力过人,不屑于其他人才,导致韩信等
大将纷纷投靠刘邦,最后只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令人叹惜。而如今,我们更要重视
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唯有如此,中华民族才能够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欣赏鲍叔,是因为他敢言语。敢于向自己的君主推荐一个曾经试图射杀君主的
人,且直言齐桓公欲成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好一句“非管仲不可”!他就不怕
桓公降罪?此等忠谏之语,试问有几人敢言?历史上常常阿谀之风盛行,“官盛则近
谀”的现象实为常见,“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
于王”。鲍叔之于桓公,就如魏征之于太宗,邹忌之于威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固
然需要埋头苦干的人,但如果缺少了这些敢于说出自己想法的人,同样也难以长治久
安。
我欣赏鲍叔,更因为他顾大局。对于管仲,鲍叔甘居其下,这是一种怎样的淡泊
与担当?这是一种顾大局之举。什么是顾大局?顾大局是李兰娟院士率先建议武汉“封
城”,努力将疫情损失降到最小;顾大局是无数白衣天使和物流工人的最美逆行,舍
己为人;顾大局是中国展现大国担当,向国外疫情严重的国家伸出援助之手。而国外,
却有某些政客不顾大局,目光短浅,不仅不感谢中国对他们的援助,而且反过来抹黑
中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国外这些政客的行为严重地干扰了疫情的联防联控,
无疑是不顾全大局之举。总而言之,鲍叔给我的感触更深。善识人才,假以时日也许你我亦可做到;敢言
语,勇荐贤才,则需拷问我们能否看淡名与利;而心有大局的人,我想那一定是一个
大写的人。同学们,以上就是我的读书分享。
谢谢大家!
[名师点评]
文章言之凿凿地肯定了自己对鲍叔的称赞,“识人才、敢言语、顾大局”一路论
述,条理清晰,结构分明。古今之间自由游走,所举事例可谓充分;言语之中情不自
禁,“好一句‘非管仲不可!”“试问有几人敢言?”这是一种怎样的淡泊与担当?”
“无疑是不顾全大局之举。”……这样极具情感的语句不一而足,这于发言交流很是
贴切。但其中认为向齐桓公推荐管仲为敢于直谏的观点,私以为有些牵强。(郭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