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辑 徐悲鸿:中国近代美术之父-2021年高考作文素材之人物精华思与用
加入VIP免费下载

第2辑 徐悲鸿:中国近代美术之父-2021年高考作文素材之人物精华思与用

ID:354554

大小:40.58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10-2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2 辑 徐悲鸿:中国近代美术之父 父亲的启蒙教育;上海的艰难求索;苦涩的留学 生涯;成功的探索者;抗战中的画家情怀 他是中国绘画史的一座丰碑,被称为中国近代美术之父。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 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 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 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 了人民群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 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 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这位艺术家就是徐悲鸿。 【人物小传】 徐悲鸿(1895-1953),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人。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 年徐悲鸿 17 岁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 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学 素描。1917 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 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 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1927 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 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 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 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 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 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精华素材】 父亲的启蒙教育 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先生是方圆百里有名的书画家。他的书法简练、潇洒、雄浑有力,当地的庙宇、 寺庵多留下了他的手迹。徐达章的篆刻技艺也十分高超,现存的印章有:“读书声里是吾家”、“半耕半 读半渔樵”、“闲来写幅丹青卖,不用人间造孽钱”……从现存的印章中也可以看出徐达章的耿直性情与注 重家教的良好家风。在这种家风的影响下,徐悲鸿从小就喜欢读书写字,很早就开始涉猎《诗》、《书》、 《易》、《礼》、《大学》、《中庸》等中国典籍。徐悲鸿经常看父亲画画,耳濡目染,也对画画产生了 浓厚的兴趣,9 岁时,读完《左传》,父亲让他正式跟自己学画。每天午饭后,临摹吴友如的石印界画人物一张,也逐渐学习着色,以至于后来徐悲鸿在和友人聊天时说:“吴友如是我的启蒙老师。” 徐达章先生有一幅著名的《松荫课子图》,详细描绘了少年徐悲鸿在父亲的监督下刻苦读书的场景。 画中少年正在认真读书,旁边老者手持羽扇坐在少年身后凝神谛听,整幅画人物逼真,形神兼备。 1908 年,宜兴大涝,连年水灾让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谋生,徐悲鸿随父亲一道在周围各县流浪 卖画。少年徐悲鸿的画艺得到了很大长进,也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于是给自己刻了一方印章, 上书“江南贫侠”,小小年纪,就显示了嫉恶如仇、耿直侠义的性格。 【思与用】父亲为人的品格和在书画方面的造诣对徐悲鸿的影响是巨大的,父亲在他心田里种下了艺 术的种子,终于长成艺术的参天大树。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徐悲鸿在成功之路告诉我们,家庭教育是何等 重要,与其只有严厉的声教,不如多些无言的身教。本素材适用话题:家庭教育、成功因素、顺其自然等。 上海的艰难求索 17 岁时,徐悲鸿独自到当时商业最发达的上梅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但数月后却因父亲 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父亲去世。为了养家,徐悲鸿决定到上海去寻找出路。经同乡徐子明教授推荐, 徐悲鸿的作品得到了复旦大学校长的首肯,并答应为他安排一个工作。但当见到徐悲鸿还一脸孩子相时, 校长变卦了,工作没有落实。天气一天天冷起来,他仅有的一点盘缠也用光了,最后因身无分文而被旅馆 老板赶出大门。 1915 年夏,徐悲鸿怀揣徐子明的介绍信再次来到上海,《小说月报》主编恽铁樵看了他的作品之后很 满意,答应让他为教科书画插图,但终因另一主事人反对,工作又一次告吹。他冲出大门,一直跑到黄浦 江边,看着滚滚江水,真想纵身一跃,从此万事皆休,但想到家乡弟妹们殷殷期盼的目光,他流下了酸楚 的泪水。 村里的医生得知他的情况,给了他几十块大洋,徐悲鸿再次来到上海。收藏家黄震之欣赏他,愿意解 决他的生活困难,这样徐悲鸿搬进了暇余总会。徐悲鸿白天在这儿读书画画,晚上他去补习法语。不久, 黄震之破产,他只得搬出暇余总会。 徐悲鸿生活又没着落了,他画了一张画寄给海的审美书馆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得到回信,肯定他的画 作,但指出缺少自己的风格,鼓励他继续深造。这时,徐悲鸿看到法国法文系的招生广告,他报名了,随 后开始了半工半学的大学路程。 【思与用】父亲的启蒙为徐悲鸿打开了艺术的大门,然而从走街窜巷的乡间画师到驰名中外的大艺术 家,中间却隔着千沟万壑的无限艰难,如果没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精神准备,那 么就永远也不会触摸到成功的大门。本素材适用范围话题:失败、毅力、坚持等话题。苦涩的留学生涯 1919 年 3 月 20 日,徐悲鸿和蒋碧薇顺利达到巴黎,徐悲鸿进了法国的最高国立艺术学校,蒋碧薇进一 家学习法语的学校,学习法语。那段时间,他们的生活极为清苦。蒋碧薇出身于大家望族,而且正值青春 年华,是女人爱打扮的年龄,可是她却没有条件打扮自己。有一次,她走到了一家商场,一件漂亮的风衣, 留住了她的脚步,老板一个劲地怂恿她买下,服务小姐也说她穿出来一定端庄大方,蒋碧薇不好意思地脱 下衣服,抱歉地离开了。徐悲鸿知道后很内疚,他辛苦地绘画,觉得只有刻苦用功,才能让妻子过上好日 子。当一幅画卖了一千元后,他连夜赶到商场,给蒋碧薇买了那件风衣,蒋碧薇穿上风衣后,激动地哭了。 有一次,两个人几乎到了断粮的地步了,由于国内时局战乱,徐悲鸿的官费经常供应不上,两个人数 次饿着肚子过日子。有一次,蒋碧薇硬着头皮到中国驻巴黎的领事家借钱。到了领事家,领事夫人很热情 地和她聊天,蒋碧薇几次想把借钱的事情说出来,但是话到嘴边,很难出口,最后走出领事家门,她也没 有说出借钱的事。到了家里,她就扑在徐悲鸿怀里,哽咽着说:“对不起,悲鸿,我没有借到钱。”徐悲 鸿抱着蒋碧薇,苦涩的滋味在心头蔓延,那一夜,他们没有吃饭,互相用体温为对方取暖。 那时候,男人们实行戴怀表,徐悲鸿却舍不得买,蒋碧薇积攒下吃饭的钱,给丈夫买了一块怀表。多 少年后,两人已成陌路,当蒋碧薇得知,徐悲鸿临死前,兜里还揣着那块怀表时,禁不住怆然泪下。 【思与用】徐悲鸿和蒋碧薇的爱情故事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我们从他们苦涩的留学生涯中看到的是 他们相濡以沫的幸福。我们不明白,为什么在度过生活的艰辛之后反而劳燕分飞了,难道只有在困境中才 能有真诚、信任、爱情和友谊?本素材适用话题:财富与幸福、忠诚、考验等。 成功的探索者 在北京大学的图书馆,保存着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刊物《绘学》。翻开刊物的第一页就是徐悲鸿的 画作《搏狮图》,一个裸体男子赤手空拳,与一只张大嘴的狮子搏斗。徐悲鸿用画笔印证自己的思想轨迹, 人们惊讶地发现,徐悲鸿不仅是个凭画笔吃饭的画匠,而且怀揣一大堆改变中国文化的革命思想。 徐悲鸿对那些靠一本《芥子园画谱》起家的画家批评道:“画树不知何树,画山不辨远近,画石不堪 磨刀,画水不成饮料。”他称这些山水为“八股山水”;“其写美人者亦拘守一定律,以衣饰分贵贱,用 大小区分圣凡,人人同面,略无长幼贵贱。”在北大画法研究会,徐悲鸿慷慨激昂地说:“中国画学之颓败, 至今日已极矣。” 他提出了自己的原则:“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 方绘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其随后留法期间,徐悲鸿自觉抵御风起云涌的西方现代派艺术,刻苦训练写 实素描基本功,特别是在人体素描上获得了非凡造诣,为他以后的中国画写实人物画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创作实践上,徐悲鸿对国画人物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如以白描与素描的有机结合刻画人物肖像;将西画解剖学、透视学引进人物画,以利于增强重大题材的表现力;将历史作为现实斗争的一面镜子,借古 鉴今,以作品主题的象征性针砭时世,激发斗志,鼓舞民心;等等。 徐悲鸿艺术的主张和绘画理念影响了一大批画家,20 世纪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崛起,如直接受到徐 悲鸿影响或提携的蒋兆和、李斛、黄胄先后成为中国画坛杰出人物,徐悲鸿身后现实主义艺术愈演愈烈, 终成独尊的局面。 【思与用】太阳不能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只能站在前人营造的基础上生存和发展,但是尊重前人不等 于死守前人的一切,不敢越雷池一步。任何人都会有历史的局限,社会总要前进,历史总要发展,勇于探 索,勇于创造,这才会有社会的前进和发展。本素材适用话题:继承与创新、突破与发展等。 抗战中的画家情怀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悲鸿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开办画展,向华侨宣传抗日,宣讲中国沦陷的真实情 况,并把卖画所得巨款全部捐献祖国,来救助那些抗日烈士的遗孤。 同时,徐悲鸿把自己的忧国报国之心倾注到笔端,画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他的画不仅形神必肖、真 实感人,而且还有深刻的寓意,表现了画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渴望人民生活中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富有 强烈的时代气息。1937 年作《风雨鸡鸣图》,画中一只公鸡在风雨中引吭高歌,寓唤起人民奋起抗战,又 是对抗日将士的高度赞扬。画面描绘了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时代感,抒发了画家渴望漫漫长夜过去、黎 明快快到来的心情。 此后创作的《负伤之狮》,绘一只负伤的雄狮,坐于荒坡野地之中,回头凝视后方,天空茫茫一片, 无任何衬景。但狮子炯炯有神,圆睁的双眼以及怒发冲冠的鬃毛,表现着雄狮虽然负伤在身,但大气凛然 的气节仍犹在。作者借狮子负伤仍浩气凛然的形象,表示对抗日负伤将士的安慰和期望民族富强的心情。 1941 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 闻国难当头,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在这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 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 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似 乎要冲出画面,给人一种一往直前、势不可挡的感觉,颇有天下任我驰骋,万里黄土皆在脚下的豪迈。 【思与用】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之魂,它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一支点燃中国人智慧和力量的熊 熊火炬。爱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历史的车轮转动千年,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不论过去、 现在,还是将来。本素材适用话题:爱国、激情、民族精神等。 大师背后有大师”苗连贵 李苦禅年轻时投师于齐白石,生活无着,靠拉洋车求温饱。某日拉车到王府井大街,路过一家书画店, 恰遇齐白石从店里出来,李苦禅拉车想躲开,却被齐白石喊住:“苦禅,还不过来,送我回家。”李苦禅 心急慌忙,说:“我,这,给老师丢脸了……”齐白石正色道:“丢谁的脸?谁不知我是鲁班门下出身? 靠劳动吃饭不丢脸。”他叫李苦禅把租来的洋车退掉,让他搬到自己家,腾一间厢房给他住,并挑出他的 几幅画,亲笔题款,送去画店。画上有了大师的墨宝,熠熠生辉,被争抢一空。李苦禅脱离困境,从此一 心一意学画,尽得老师的艺术精髓。 齐白石初来北京时,也困顿不堪。租不起房子,住在法源寺,画价低得可怜。在《白石老人自述》中, 他说:“我的润格,一个扇面定价银币两元,比平时一般画家的价码便宜一半,尚且很少有人问津。生涯 落寞得很。”受美术大家陈师曾鼓舞,他“衰年变法”,历经十载,自成一格,画风全新,但他却仍被孤 立于北京画坛之外。守旧的画家讥诮他的画为“野狐之禅”、“俗气熏人”,虽然佳作迭出,却很难出手。 杰出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1929 年来到北京,就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他一眼就看出了 齐画的艺术价值:格调清新,妙法自然。在画展上,率先把“徐悲鸿定”的字条挂在齐白石画下。此后, 他为齐白石编画集、写序,送到上海出版,又聘请他为教授,并每日派马车去接。车轮碾过胡同的石板路, 蹄声,惊醒了京城的清梦。 徐悲鸿对学生说:“齐白石可以和历史上任何一位丹青妙手媲美,他不仅可以做你们的老师,也可以 做我的老师。”他高调地将齐白石推上了艺术的高台。齐白石在给徐悲鸿的一首诗中,感激地说:“我法 何辞万口骂,江南独倾瞻徐君。”在给他的一封信里更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徐君也。”感念之深, 发自肺腑。 不独齐白石,傅抱石也深深得益于徐悲鸿。当青年傅抱石彷徨于生计和艺术的十字街头时,徐悲鸿决 然把他拉向艺术之途,极力肯定他的画作,坚定他的艺术人生,并资助他东渡日本留学。傅抱石学成归国, 与齐白石齐名,“南北二石”在中国画界交相辉映。 那么,谁又是徐悲鸿背后的大师呢?徐悲鸿早年客居上海,地产大王哈同征集仓颉的画像,为了生计, 徐悲鸿精心画了一幅应征。哈同请康有为鉴定,康看过后,为之激赏。康有为学养深厚,维新失败后,专 心治学,后游历欧洲,学贯中西,为一代国学宗师。他不唯文理经史,书画亦是大家,学子仰慕。 很快,徐悲鸿与康有为建立了师生关系,成了康有为的“入室弟子”,住在辛家花园康宅。康有为拿 出自己的珍藏:古今善本图书、绘画、金石、碑帖、雕刻,供徐观览,并一一讲解。在老师的指点下,徐 悲鸿造诣日深。 康有为常在花荫下喝茶,手捋胡须,观看爱徒屋内用功。纳徐悲鸿为弟子,是他晚年最为得意之事。此后。他又动用京师人脉,辗转促成徐悲鸿公费留学法国。 需要指出的是,康有为是最早提出“美术革命”的人,他改革中国画的思想对徐悲鸿影响甚深。徐悲 鸿美术观念的形成,并最终成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人,康有为的作用绝不可低估。 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除自身的天赋和努力外,站在背后鼎力支持他们的大师功不可没。 (选自 2013 年 3 月《知识窗》) 【点评】我们常常过分强调个人努力的作用,好像一旦努力了,一切都能如愿以偿,殊不知机遇对于 成功是同样重要的。有道是吉人天相,吉人不能单枪匹马打天下,他也需要天相。我们不能放弃自己的努 力,也不能指望一定会有天相,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在任何情况下不至于陷入被动。文章写得也很特别, 由李苦禅到齐白石,由齐白石到徐悲鸿,再由徐悲鸿到康有为,层层追寻,别有趣味。 【徐悲鸿语录】 ○学艺之道无它,锻炼意志第一。 ○我的座右铭是: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 ○每个人的一生都应该给后代留下一些高尚有益的东西。 ○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才不算懦弱呵!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