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辑 单田芳:品评天下的曲艺泰斗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小众艺术舞台上的坚守;凡有潮流处 皆有
单田芳;抗癌 16 年的健康人
2018 年 9 月 11 日下午 3 点 30 分,单田芳因病在中日友好医院去逝,享年 84 岁。单田芳是中国当代极
具代表性的曲艺大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单田芳评书"已经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海外华人中也有一定影响,为他赢得"单国嘴"的美誉。在那
个时代,无数听众捧着收音机听单田芳的评书,每天都盼着下回分解。
【人物小传】
单田芳,中国评书表演艺术家、作家。1934 年 12 月 17 日出生于营口市的一个曲艺世家,1954 年走上
评书舞台,1979 年单田芳重返书坛。1995 年,单田芳成立了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7 年 1 月 26
日,单田芳宣布收山,《老店风云》是他的收山之作。从艺 50 多年来,单田芳已表演录制完成了 111 部共
1.5 万余集广播、电视评书作品,开评书走向市场之先河。其作品涉及题材广泛,既有传统题材,亦有现代
题材。单田芳的评书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评书文化,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精华素材】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1934 年,单田芳出生于曲艺世家,1954 年,他正式走上评书舞台。60 年来他所播讲的评书风行大江南
北,“说”遍全国,曾经有一时间,每到中午、晚上,大街小巷、胡同院落,成千上万的人守在收音机、
电视机旁听他讲评书。
“有井水处,听单田芳。”单田芳的评书艺术作品来自生活,源自民间,把握艺术气脉、跟随时代发
展,以鲜明的大众化语言特色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单田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评书《天京血泪》,
听众多达 6 亿人次。有人统计,每 7 个中国人里就有 1 个在听他的评书。著名节目主持人王刚 1993 年出访
美国,在华盛顿一家华人商店里竟然也听到了单田芳说的《封神演义》,令他又惊又喜。
在各个电台、电视台的评书节目中,几乎清一色是传统段子,描写现实生活的题材则是凤毛麟角。单
田芳则在创作整理传统评书的同时,也大胆涉及近现代历史,如他创作的《百年风云》、《乱世枭雄张作
霖》、《千古功臣张学良》等书,都颇受好评。2005 年,他又赶录了一部根据《九十年代大案要案侦破纪
实》改编的百集评书《江洋大盗缉捕纪实》。
评书自古以来一直是口传心记,师父传给徒弟,徒弟记在心里再传给自己的徒弟,许多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散失了。为了抢救宝贵的民间文学,单田芳很早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要在有生之年把自己所知道的
评书全部写成书,以传后人。白天,他奔波于电台、电视台,忙于说书、录书。晚上,他又伏案疾书。十
几年里,他已创作整理出 47 部共 2000 多万字的评书小说,并相继出版。
【解读与活用】
常规角度:打造艺术精品,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有井水处,听单田芳”,每 7 个中国人里就有 1 个在听他的评书,可见人们情绪所喜闻乐见的文艺
作品的影响力。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有增无减,我们应该拒绝金钱的腐蚀,努
力打造更多的艺术精品,来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
活用示范
方励跪求增加排片的举动引发舆论的热议。跪求排片归根结底走的是人情照顾之路,它能帮助少数影
片获得成功,但却是对整个电影市场的破坏,大家都来“跪求排片”,电影市场最终只能为权力所支配。
文艺片要走市场机制的道路,关键是要提升影片的竞争力,用影片征服观众。
记得单田芳说书的事,人称“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曾经有一时间,每到中午、晚上,大街小
巷、胡同院落,成千上万的人守在收音机、电视机旁听他讲评书。这种影响和效果,不是行政命令和人为
干预的结果,而是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所致。读者和观众是最神圣的评委,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们,应该像
单田芳那样,精心打磨自己的作品,用一流的精品满足大众的需求,参与市场竞争,而不要搞人情照顾,
破坏市场规律。
核心角度:守旧没有出路,创新才能永生。
在各个电台、电视台的评书节目中,几乎清一色是传统段子,单田芳则在创作整理传统评书的同时,
也大胆涉及近现代历史。文化艺术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守旧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内容和形式上的不断创新,
才能有所突破,才能永生。
活用示范
历史需要扬弃,艺术需要借鉴。继承和发展共存,借鉴和创新并举,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
这是艺术创作乃至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就说单田芳说书吧。以往的评书节目,几乎清一色是传统段子,
描写现实生活的题材则是凤毛麟角。单田芳则在创作整理传统评书的同时,大胆创作了《百年风云》、《乱
世枭雄张作霖》、《千古功臣张学良》等现代历史题材的作品,都颇受好评。
守旧没有出路,创新才有新生。模仿守旧仅仅可以让以前的文明得到延续,创新方能使以后的文明得
以诞生。人类文明借助像单田芳这样无数个创新之举,一次又一次地砸碎了阻隔时空的禁锢,穿越时间的
甬道,跳出了须臾,获得了永恒。遗憾的是,漫步当代艺术,我们随时可以看到以简单的拼贴和语言转换为创作手法的作品。这种作品不仅浪费宝贵的社会资源,也制造了艺术品市场的泡沫。这不是艺术的突破,
而是一种因袭,一种惰性,它只能导致艺术的死亡!
创新角度:抢救文化遗产,需要更多的有心人。
评书历来口传心记,散失较多,而单田芳则创作整理出 47 部评书小说,以传后人。时代突飞猛进,文
化遗产面临绝迹的危险。抢救文化遗产,需要像单田芳这样的有心人,只有专家、学者、艺人、匠人一起
努力,才能让古老的中华文化烨烨生辉,永不失传。
活用示范
评书自古以来一直是口传心记,难免散失。为了抢救宝贵的民间文学,单田芳给自己定下目标:要在
有生之年把自己所知道的评书全部写成书,以传后人。十几年里,他已创作整理出 47 部共 2000 多万字的
评书小说,为评述艺术的传承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我们知道,木桶做的饭锅蒸米饭香浓可口,用木桶洗脚洗澡也有利于身体保健,杉木的自然成分有利
于稻米的存储,但是,还有谁愿意做箍桶匠呢?“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戴望舒的《雨巷》脍炙人口,迷恋了多少痴情的人们,油纸伞成为中华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可是你知道
还有多少人在制作油纸伞?
民间艺术是浸透了特定地域文化的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
承和发展民间艺术,抢救文化遗产,留住根脉记忆,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要像单田芳一样,
做抢救文化遗产的有心人。
【人物深读】
小众艺术舞台上的坚守
单家是世家,从爷爷辈到父辈,都是搞曲艺的,单田芳从小就受这个氛围的熏陶。小时候他就在后台扒
拉着看——那会儿艺人们演出都不卖票,说完一段书,拿个小笸箩,下去跟人敛钱,一段书三分钱。当时
他心里就打定了主意,干什么都不能说书。
他想的是念书考学,他想当知识分子,最好是医生,穿个白大褂,戴个听诊器,往屋里一坐,多绅士啊,
起码不受风吹日晒。1953 年高中毕业,东北工学院和沈阳医学院同时给他寄了录取通知书。可是赶上得场
大病,没上成学。家里人为他谋划出路,还是学评书吧。就这样,他操起了家族糊口的老本行,说起了评
书。
评书在为数众多的普通百姓中拥有强大的受众基础,但在社会发声的中坚力量几乎一致地忽略这门小众
表演,认为不过是“下里巴人”的玩意儿。原来那个时候,人们收入虽然不太高,但是到茶社喝茶听书,
就当是个消遣,所以养活了一批说书的人。现在随着消费的增长,最低的价格十块钱门票,一套书几百讲,没有谁天天坐在那儿去听。有一年单田芳去沈阳,正好碰上刘德华来开演唱会,一两千元的门票,一抢而
空,据说那天沈阳市出动了 4000 警力维持秩序,刘德华一招手“沈阳的观众大家好”,说完这句话,下面
的观众“嗷”一声,沈阳妇女据说昏倒了 20 个。单田芳自认为差得老远,“我说这么多年的评书,我一说
底下躺下一个,从来没有。”
于是,再有人问他什么时候封刀归山时,他回答说:“等着吧,等到能把人说晕倒了,就是画句号的
时候了。”
3.0 视角
常规角度:勇于接受现实,才能迎来人生的改变。
单田芳早就打定主意,干什么都不能说书。因为得场大病,考上的大学没上成学,为了养家糊口,不
得不说起评书。人生活在现实世界里,必须根据现实来安排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不能像鲁迅所说的,拨着
自己的头发想要离开地球。
核心角度: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才能创造辉煌。
说书被人看成是“下里巴人”的玩意儿,然而单田芳在说书舞台上一站就是 60 年,他表示要“等到能
把人说晕倒了,就是画句号的时候了”。这山望着那山高,见异思迁,频繁跳槽,难有大作为,唯有咬定
青山不放松,长期坚持才能创造辉煌。
创新角度:“比”里识世界,“比”里见灵魂。
说书艺人与歌唱演员所受到的“礼待”简直是天壤之别,面对如此差别,单田芳并无不公之叹,倒表
示要提高技艺,等到能把人说晕倒了才能画上句号。“比”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但是“比”是有学问
的,“比”里可以识世界,“比”里可以见灵魂,同样的“比”,有人“比”出怨气和牢骚,有人“比”
出热情和干劲。
凡有潮流处 皆有单田芳
单老是个时尚迷,他喜欢看年轻人喜欢的电影、电视剧,而且看得比年轻人更认真。他要求自己对这
些新鲜事物不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还要想想其中流行的道理。
在他看来,接触新鲜事物是保持头脑活跃的工具,“因为人的脑子只有思考才能保持清醒和灵敏,老
年人更应该勤用脑,多思考。”他喜欢唱臧天朔的《朋友》,“这首歌很真诚、很有感染力”;沉迷于写
博客,“在博客中与网友交流感受,分享快乐”;经常关注韩剧和港台剧,这让他感觉耳目一新,还特别
喜欢韩国演员张东健,“他的文雅举止和能说话的眼神都是演员功力深厚的体现”。有一次看到孙子逛淘
宝,单老就要孙子教自己怎样在网上买东西。“这么多东西,不用自己出门,一摁按钮就给你送到家门口了,挺方便的。”
单老最近又收了几个弟子,其中包括歌手常宽。在后台候场时,常宽在边弹吉他边唱歌,说:“师傅,
我这可是个好东西,特意国外定制的,要 3000 多美金呢。”单老凑了上去,很好奇地拨弄了下吉他弦,
“是挺好的,赶明儿有空,我也练练手。”
虽然拜入师门才短短四个月的时间,但是跟单老师相处下来,常宽觉得老师是一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
人,是良师,更是益友。“我有时候就想,自己老了以后,能有老师那样的气质与风度吗?”常宽说,“我
们有什么话也爱跟老爷子说,因为他的思想很开明,年轻人喜欢的东西,他都会去尝试,就像刚才弹吉他,
这么大岁数的老人,冲头不输年青人。”
3.0 视角
常规角度:跟着时代走,就能永保不老的青春。
“凡有潮流处,皆有单田芳。”单田芳会上网、玩微博、爱韩剧、追星出书,遇到新鲜的事物都会去
尝试,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潮人”。青春不仅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年龄大了却不倚老卖老,虚心学习,
紧跟时代走,就能永保青春不老。
核心角度:保持低姿态,更能树立崇高的形象。
与网友交流感受,分享快乐,向孙子讨教怎样在网上买东西,向徒弟学习弹吉他,丝毫没有大师和师
长的样子,倒更像是知心朋友,这正是单田芳人格高尚之处。自高自大者未必高大,保持低姿态,行谦卑
之道,却能树立崇高的形象。
创新角度:加强个人的自我完善,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和谐。
弟子常宽由衷地感到单田芳是一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他们和谐相处,根本不存在所谓“代沟”问
题。现代社会人的独立性增强,两代人之间常常有矛盾,加强学习,提升自己,促进个人的自我完善,这
是消除代沟、实现和谐的根本保证。
抗癌 16 年的健康人
1990 年,单田芳觉得胃疼得厉害,检查确诊是胃癌晚期,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说起自己的病史来,
单田芳一点也不避讳:“其实就到现在,儿女们也都没正式告诉过我得的是胃癌,但我早就清楚病情,而
且从来不像儿女们担心的那样被疾病影响了心理。”
也许因为早年历经战乱和各种生活磨难,单田芳并没把这病当回事儿。手术后不到三个月,他就跑到
北京电视台录制节目了。术后,他的生活几乎没发生什么变化,就是学会了更多地感受自己的感觉,累了就歇歇,有精神就干,合理地调理自己。他坦言:“其实治病就要先治心,心宽了,病自然就好了,心宽
不怕房屋窄嘛。”有着 16 年癌龄的单田芳身体仍然那么硬朗,应该有什么养生高招吧?可他却说:“还真
没什么养生方法,也许还有好多有悖常理的做法呢。”
单田芳几十年如一日,早晨 5 点起床,读书、吃早点。上午录两段 40 分钟的评书,而整个下午几乎都
是外出参加活动。紧张忙碌的生活让他无暇安排锻炼,无暇思考该如何养生,他常说:“顺其自然不强
求。”他坦言,自己从不锻炼,看到小区里的老人们天天晨练,自己很佩服,但从来都没像他们那样刻意
锻炼过,就是录书录累了的时候,经常突生兴致外面走走,这才出去活动活动。在饮食方面,他称一切由
感觉安排,“萝卜、白菜、土豆是我最爱吃的,炒、煮、拌、炖怎么吃都吃不腻,但我几乎隔几个月会犯
次馋,就去吃一顿汆白肉,嘴上感觉没味了,就到外面吃一顿火锅。”
3.0 视角
常规角度:治病先治心,精神调理特别重要。
单田芳说得好,治病就要先治心,心宽了病自然就好了。疾病是生理问题,也总跟心理有关,生理和
心理是相通的,生理上出了问题,必然要影响心理,而心理健康与否则又要影响生理的治疗效果,治病要
治心,精神调理最重要。
核心角度:随性不任性,人生应当顺其自然。
单田芳患癌症以后,累了就歇歇,有精神就干,合理地调理自己;平时不像别人那样刻意锻炼过,录
书录累了,也经常突生兴致外面去活动活动。人生应当率性而为,不可任性而行,随意有真我,刻意是强
求,顺其自然最可取。
创新角度:借鉴传统文化,提升大国国民的灵魂。
单田芳注重修身养性,崇尚中庸平和,他对待癌症的态度和养生的做法让我们看出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当代人人心浮躁,心理问题增多,而传统文化无疑是救治人心的良方,我们应当借鉴传统文化,练就健康
心态,提升大国国民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