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辑 谭盾:中国的文化名片-2021年高考作文素材之人物精华思与用
加入VIP免费下载

第13辑 谭盾:中国的文化名片-2021年高考作文素材之人物精华思与用

ID:354565

大小:42.1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10-2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13 辑 谭盾:中国的文化名片 听着丧歌成长的楚风少年;习惯苦中作乐的海外学子;艺术就是要玩儿; 女书:母亲河里的一滴水;美盲比文盲更可怕;批评也是成功 提到张艺谋,国人几乎人人知晓,是他开始使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但是,有一位音乐人,在艺术 界和张艺谋一样知名,许多人却未必知道。他的音乐跨越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多媒体与表演艺术的 众多界限,在世界各重要音乐厅、歌剧院、艺术节、电台和电视台广泛演播;他是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 费城交响乐团、荷兰皇家音乐厅乐团、伦敦交响乐团、法国国家交响乐团、NHK 交响乐团、大都会歌剧院等 全球顶级乐团的第一个中国指挥;他已赢得当今最具影响和众望的各大音乐奖项,被凤凰卫视等全球最重 要的十大华文媒体评为 2006 年影响世界的十位华人之一。 他就是被誉为东方的马可·波罗和中国的文化名片的作曲家、指挥家谭盾。 【人物小传】 谭盾,1958 年出生,湖南长沙人。曾在湖南乡下种田当农民,后来进入湖南京剧团任演奏员。1978 年考入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作曲和指挥。在校期间创作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运用 民间曲调、中国宫廷音乐、庙堂赞歌等原始素材,给人清新、别致的感觉,获得了 1983 年德里斯顿·韦伯 尔作曲比赛二等奖。1986 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院,同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在美国, 数家知名乐团聘他为乐团作曲,并出任 BBC 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兼副指挥,1999 年,指挥家小泽征尔邀请他 出任美国坦戈伍德现代音乐节的音乐总监。曾多次荣获中国国家级创作奖,他的管弦作品《道极》更被评 选为“20 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谭盾在实验创作艺术上也非常活跃,他的《纸乐》、《陶乐》与《水乐》 等音乐剧,都在国际前卫艺术领域里产生很大的影响,并获得广泛的好评。其它诸如“Weber 国际作曲 奖”“山多利作曲大赏”“MIT 杰出艺术成就奖”等国际奖项,更将他的声誉推至最颠峰。 【精华素材】 听着丧歌成长的楚风少年 时光往后回溯四五十年,长沙郊外一个叫思茅冲的地方,在红白喜事的人群里,在那一阵阵的民间艺 人的歌声当中,总有一个打着赤脚的少年,站在那些艺人们跟前,昂着头,目光中带着兴奋和痴迷。那个 时侯,没有人会想到,这个满身尘土的乡下小子,有一天会站在奥斯卡的颁奖典礼上,成为享誉世界的中 国顶级音乐家。长沙古代属楚国,楚风的影响,根深蒂固,这种影响更是深入到了谭盾的骨髓之中。谭盾出生以后, 有一段时间跟着外婆在乡下长大,从小听着道家巫术的鬼哭神号,和那些自小受到正统音乐教育的人相比, 谭盾接触音乐的最初方式,显然是富有传奇性的。 在很多场合,谭盾总是乐于谈谈他的童年,在泥土和民间艺人歌声中的童年。这样的童年,这样的记 忆,对于他来说,是永远的表达方式。“在湘西的村子里边,人们如果想试一下那里的音响效果,就会自 己叫一下‘呜……’这边一叫,那边就有‘呜……’这山歌就起来了,势不可挡。” 他曾经多次谈到一个故事,年轻的时候,他在湘西遇见一个会用石头奏乐的老人,那些看似十分普通 的石头,总会在老人手里打出美妙的音调和节奏,更神奇的是,每次演奏完,老人会将石头丢在地上排列 出《易经》的种种卦象。谭盾痴迷了。这件事情,也像很多年前的那一幕幕童年记忆一样,深深地留在了 他的脑海。许多年后,当他想为波士顿交响乐团创作一部交响乐的时候,谭盾突然想到了这个老人。他回 到了湘西去寻找他,但是老人已经去世。自此之后,没有人知道石头音乐怎么演奏了。这件事情,直接促 成了谭盾后来的重要作品《地图》。在地图中,有一个“石鼓”的段落,表演者正是谭盾本人,他双手握 着不同的石头,不断地敲击、拍打、摩擦。那段音乐,激荡而飞扬,配合大屏幕上不断出现的石头落在地 上的各种图案,神秘而感人。谭盾用这种方式完成对那位老人的纪念,也展现出了让他永远割舍不下的楚 风影响。 【思与用】 谭盾的音乐之路染上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而正是这种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东西,让谭盾的音乐生机勃 勃,感人至深。对于谭盾来说,音乐就是生活本身。生活,就是音乐的来源,而真正创造音乐的,是那些 农民,是那些湘西河边洗衣服时放声歌唱的妇女,那些青山流水间的民间艺人。谭盾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 请永远不要埋怨生活,生活就是学堂,任何一所学堂都有你学不尽的东西,就看你有心无心,有志无志。 习惯苦中作乐的海外学子 1986 年,谭盾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有人跟他说纽约的卫生纸很贵,他拎着一箱足够用三年的卫 生纸,带着改变西方音乐的决心,来到了纽约。 谭盾在艺术家聚集的格林威治村一住就是十年,那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刚到纽约的时候,谭盾英 语不行,他就对着墙拼命地学英文,然后再去和别人练,一个又一个,一天又一天,到了后来,他发现所 有人见到他就拐弯。 和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为了生活,谭盾在餐馆里面洗盘子,一洗就要洗两三千人的碗,除此之外, 他还要到街头去拉琴。一般都是在凌晨 3 点钟拉琴,因为白天要读书,傍晚要去打一份工,到晚上 10 点钟再做功课,做完功课就想明天的饭钱怎么办,明天买书的钱哪里来,然后再拎着提琴上街拉一段提琴锣鼓, 再来一段忧郁小调。而经常经过那片街区的人,都知道这里有一个中国留学生拉的东西中,带有不可言说 的美妙的东方色彩。 留学生活是艰苦的,不过谭盾习惯苦中作乐。一年中秋节,谭盾和一帮中国留学生一起过中秋。当时 他在街头拉小提琴,艾未未在街上画画,陈凯歌、顾长卫都在勤工俭学,经济上都不富裕,那个中秋夜, 他们这群潦倒的艺术家爬上了中国城里一个破旧的工厂废墟屋顶,因为负责带月饼的人迟到了,他们就望 着天空,想象着自己每人咬一块月亮。 谭盾拉琴的时候,有一个黑人朋友也在街头拉琴。十年之后,已经功成名就的谭盾经过那个地方,发 现那个黑人朋友还在那里拉。见到谭盾,黑人朋友很高兴问他现在在哪里拉琴,谭盾说在林肯中心拉。黑 人朋友羡慕地告诉谭盾,在林肯中心的外面拉能赚到不少钱。谭盾只是笑笑,他没告诉这个昔日和自己抢 位子的朋友,自己在林肯中心里面拉琴。 【思与用】 我们只惊艳谭盾的成功,却不知道他留学时刻的艰辛和付出。人人都渴望成功,成功是年轻人追求的 理想和奋斗的目标,但是,成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成功需要后天的努力,需要汗水的浇灌。有道是,百 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运气,就是百分之百的成功。成功与努力密不可分,如果想获得成功 就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巨大的付出。否则,你就永远成不了第一提琴手。 艺术就是要玩儿 谭盾有句名言,艺术就是要玩儿。他就是上个玩出来的音乐家。 最早令谭盾名噪国际的是用“陶器”和“纸”来创作音乐。而早在 1979 年,谭盾创作了第一部交响乐作 品《离骚》,就因使用了鼓、萧等当时被认为是前卫的音响和技术而引起争议。从 1990 年开始,谭盾进行 了一系列试图把剧场表演和乐队结合起来的《乐队剧场》创作,在弦乐四重奏《鬼戏》中,他糅合了中国 皮影戏、民谣《小白菜》和琵琶演奏,纸和水也成为乐器的一种,同时,每一个演奏者又像一出戏剧的表 演者;在《门》中,谭盾身兼作曲、指挥、演员三重角色。这部音乐作品不仅融合了京剧、歌剧、木偶剧、 交响乐多种元素,还将流水声和古老英文打字机的打字声,与音乐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周朝六舞图》是 谭盾为中国舞蹈家黄豆豆度身定制的作品,它用青铜编钟为表达手段,配合谭盾富有个性的手击和吟唱, 再现了先秦祭祀场景。 2001 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上,谭盾的“永恒的水”给全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听觉冲击。演出时,台上 全是水,水即独奏乐器。谭盾为此专门做了 50 多种有关水的装置,它们可以让水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谭 盾说,这部作品一是强调人们生活与其中从未听到的声音,听众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二也算是环保。用水,用纸,用石头,用陶器制造出音乐,他已经成为中国先锋艺术的领军势力,而这些都不过是他小 时候在饭桌上游戏间奇思妙想的举动。他没有被条条框框所限制,能更自由地进行创造,发挥艺术的灵感。 因为对声音的痴迷,锅碗瓢盆都是他眼里最好的乐器。 【思与用】 玩物丧志,玩人丧德,玩世不恭,玩儿不转,玩忽职守,玩火自焚,“玩”字让人想起许多负面的成语。 然而“玩”也确实是人的天性,谁愿意成天板着脸儿生活?谭盾的“玩”,其实就是要守护自己的天性, 就是要少一点世俗的功利,多一点率性而为。因为是玩,就要尽情,就要随意,就不必死那么一本正经, 那么死守规矩,于是便“玩”出了“名堂”,便“玩”出了成就。 女书:母亲河里的一滴水 2013 年 10 月 20 日,谭盾携手上海交响乐团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共同献演了他的新作微电影交 响诗《女书》;2014 年 5 月 27 日,谭盾携《女书》回到家乡湖南长沙演出,由美国费城交响乐团随行担纲 演奏。 “女书”是目前世界现存的唯一一种女性文字,完全由女性创作并使用,流传于湖南江永一带,它的 字形飘逸舒展,字音极具乐感。微电影交响诗《女书》的创作灵感即来源于这种文字,作品意图通过音乐 的形式来演绎这一文字的奇特魅力。在 13 个乐章中,作品通过“秘扇”讲述了“女书”的渊源;通过“母 亲的歌”讲述了“女书”的传承;通过“穿戴歌”、“出嫁歌”讲述了维系女性之间情感寄托的姐妹之情 和母女之情;通过“女书村”讲述了“女书”的孕育;通过“深巷”讲述了女人漫长的一生;通过“女儿 河”讲述了女性留下的思念之泪……整部微电影交响诗以“活在梦里”结尾,告诉我们虽然女书村的女人 们流尽了眼泪,但因着相聚时唱写女书、绣画女书的美好时光,她们同时也为自己编织了另外一个如梦的 美丽现实和精神王国。 谭盾说,每一个民族和文化后面都有一条母亲河,“女书”是这条河中的一滴水、一朵浪花。“在中 国,需要抢救的伟大文化太多了。在珍藏信仰的艺术里,你可以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那是一种对中国文 化的传承,比如敦煌就是如此。”正是基于这种使命感,谭盾计划依据敦煌石窟艺术创作一部与交响乐相 关的作品——《菩萨》。 【思与用】 中国居然还有一种女性专用的文字,而且字形飘逸舒展,字音极具乐感,这是许多闻所未闻,甚至也不 曾想到的,然而谭盾却用电影和声音的方法对这种行将消失的文化做立体的声像记录,将她形象地呈现在 国人面前。社会在飞速地前进,传统文化却也在大量地消失着,我们需要谭盾这样具有高度使命感的人, 用各种文化形式来记录行将消失的文化,丰富我们的民族记忆。美盲比文盲更可怕 2007 年 10 月 24 日晚,谭盾为北京国际音乐节特别创作了音乐节目《马可·波罗的四条神秘之路》。 一身黑色中山装登场的谭盾走上指挥台,他并不急着展示自己的作品,而是耐心地给观众讲述了“神秘之 路”的含义,他说自己想通过音乐表达文化在东西方的交流与传播。何必如此呢?谭盾解释说:“我们当 代社会最大的失落就是很多人缺乏美的准则和教养,这是我现在看到的当前社会的主要问题。” 记者曾经问谭盾是不是想让自己的孩子也成为艺术家时,他说,所有的孩子都应该受到良好的艺术教 育,因为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孩子们很好的美的准则。他还说,美盲比文盲更可怕,文盲不会摧毁中国,但 是美盲会消亡中国。因为对美的无知会肆意地破坏环境,会把自己身上最好的财富丢掉,可以把一个城市 一夜之间铲平建成一个四不像的垃圾。 面对文化产业越来越商业化的现状,谭盾表示了他的忧心。他说,如果是由这样的一批美盲进行我们 的文化建设,将带来更大的摧毁。真正的文化延伸和文化繁荣一定会到来,但是我们也要敲个警钟,我们 对美的教育和对美的审视的水准非常重要,它要么就会建造天国,要么就会摧毁现实,一个美盲的摧毁力 要比文盲的摧毁力还要大,大得不堪设想。 【思与用】 美盲比文盲更可怕,文盲不会摧毁中国,美盲会消亡中国,这不是耸人听闻之谈,而是确凿的经验之 谈。蔡元培将宗教与美育进行对比,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王国维则说: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 教也。”美育,就是培养人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人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无论是现实中的犯罪行为,还 是世人对文化的破坏践踏,其实都通向人性是否完整和谐、人格是否完美的问题。 批评也是成功   谭盾的不同寻常的音乐理念和中国文化的底蕴让他走出了一条超越常规的音乐创作之路,同时也让他 的作品备受争议。   谭盾自 1990 年开始的一系列试图将东西方音乐融合的创作,当时在美国首先得到的也是指责。《纽约 时报》当时评论道:“这个中国人为什么一定要让我们把啤酒和葡萄酒混到一块喝呢?为什么这个人一定 要把小提琴写成像京胡的样子呢?”即使在西方也曾经有很多人说,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方,这两 者从来就不可能在一起。   而在国内,谭盾的音乐在受到很多高度评价的同时,也引来了大量批评的声音,有声音认为谭盾的成 功与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的后现代拼贴风潮不无关系,更有媒体评论说:“谭出生在湘西,那边多巫师, 所以他的音乐里也多有鬼哭狼嚎。”2001 年 11 月 6 日晚,以一曲《卧虎藏龙》享誉世界的著名音乐家谭盾在北京电视台《国际双行线》 栏目做节目时,国内著名指挥家卞祖善对谭盾的得意之作《永恒的水》提出了批评意见,他认为谭盾的作 品已经与音乐分离了。谭盾忍无可忍,终于在第 10 分钟时起身说:“够了,我已经忍受了 10 分钟了,我和 卞祖善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我有事,我要先走了。”随后,谭盾拂袖而去,抛下正在录制中的节目。 在某媒体与谭盾的一次越洋电话中,他说:“我并不想发出任何声音。从小我的家庭和学校就教育我, 不要阻碍别人的批评,人家既然批评你,肯定有人家的理由。”他的意思,没有批评就意味着没有影响, 批评也是一种成功。 【思与用】 无论是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在通俗和非通俗之间,在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之间,东方文化与 西方文化之间,都会有很多隔阂,要突破这些隔阂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对于一个不肯墨守成规的人来说, 遭受批评是自然而正常的,相反要是没有批评倒未必是正常的。害怕批评,一味地迎合舆论,就永远不可 能走出新路。 谭盾意味着什么 刘净植 有人问谭盾:“音乐的未来是什么?”他回答:“音乐的未来就是我现在,我现在做的一定是将来。” 没有一个人能像谭盾一样,能成为这样一个打破东方与西方、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传统与现代、简 单与复杂的多元文化的理想存在:一个生长于中国的东方人,在东西方文化世界里挥洒自如;一个曾经在 农村务农的下里巴人,如今是世界文化圈中的贵宾;一个常常使用古老、自然乐器的音乐家,却常常使这 些乐器发出最不可思议的、先锋的声音;一个被认为是前卫先锋的作曲家,却拥有最大众的音乐听众;一 个音乐界的能人,却让他的音乐与戏剧、装置等别的艺术门类融为一体……他自身多元文化的背景不断给 他提供了不断打破各种界限、进行多元文化创作的压力与可能,而他这种打破与创作也不断丰富着他的背 景。 作为多元文化典型代表的谭盾的日渐走红,与世界文化多元化融合风潮的兴起是相关的,而他无疑是 其间的领军人物。在谈到“音乐的未来是什么”的时候,谭盾还说:“音乐的未来是无边界的,但是是多 样的,我 21 世纪的最大梦想是,成都的小吃还是一样的味道。”有人不太理解他的后半句话,他既然说世 界的文化正打破边界走向融合,为什么希望“成都的小吃还是一样的味道”,但在谭盾看来,音乐没有了 边界,但却更加的多样化,“成都小吃的味道”大概就是他身上的中华文化底蕴吧。 谭盾的一部重要作品《水》,曾经由纽约爱乐乐团首演并大获成功。这部作品的演出十分特别,台上将全是水,水即独奏乐器。谭盾为此专门做了 50 多种有关水的装置,它们可以让水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谭盾说:“我们天天的生活都与水有关,可是你听到水的声音没有?”他为此讲了一个故事:在纽约一个 岛上,一位犹太老人天天坐在海边看水,谭盾问他:“你每天都在看什么?”他答:“水有意思,在陆地 上可以划分美国、加拿大,但水是划不开的,昨天有可能从我的家乡来,明天又可能流到别处去,你看到 每天的水是一样的,但我看水天天是不一样的。”谭盾说,这部作品一是强调人们生活与其中从未听到的 声音,听众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二也算是环保,沈从文有几句话,大意是,水除了流过山流过河,是否 流过你的头脑,你的身体,能不能听到清澈、宁静,也是物质环境对人的乞求。他说,9 年没有在北京举办 音乐会,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北京听众带来一些信息。   这些信息是丰富多义的,里面有对音乐、音乐会形式的全新撞击,有对文化观念上的改变和丰富,有 对艺术界限的突破和融合,还有对自然的回归和最先锋、前卫的表现意识,以及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某种 走势。无疑,谭盾的到来将是令人新奇的,但是,除了新鲜和热闹之外,你准备好了解、接受这个谭盾和 他带来的文化信息了吗?在不少人还讨论着《卧虎藏龙》是不是正宗武侠片的时候,讨论着不立脚尖就不 是芭蕾舞的时候,讨论着是否言必称古典才像正经做音乐的时候,讨论着外国人喜欢的中国作品是不是在 崇洋媚外的时候……谭盾带着他的无所禁忌的音乐和文化观念来了。 (摘自《北京青年报》)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