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测量(共计6课时) 宋体4号居中
第二课时(11) 宋体小4号居中
教学内容
分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学生了解毫米、米和厘米这三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认识分米。课上要通过安排大量的实践活动,运用量一量、画一画、数一数、比划比划等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从而学习长度单位分米,借助已掌握的厘米、米建立分米的概念,三者之间的换算,能系统化、整体化地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毫米、米和厘米这三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认识分米。但对于分米由于实际生活中应用得少,学生接触的也不多,因此课上要通过安排大量的实践活动,运用量一量、画一画、数一数、比划比划等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从而学习长度单位分米,让他们感到分米的产生是日常测量的需要,初步建立起分米的表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米产生的意义。
(2)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在测量的过程中理解单位的实际意义,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或语言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际测量中,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用分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
知道分米产生的意义,准确进行简单单位的换算。
教学具准备
课件、直尺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
回顾
旧知
引发
问题
(一)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中的新朋友——毫米。那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过哪几个长度单位?
生:米、厘米、毫米
师:看来量比较大的物体时我们应该用?(米)做长度单位,测量特别小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汇报
师:如果测量操场的宽度用哪个长度单位?
如果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用哪个长度单位?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对米和厘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在生活中如果不能正确地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就会闹出笑话来的,你们看:
4月10日,星期五
今天早晨,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坐到4米高的凳子上,开始认真地听讲。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吗?(长度单位不对)那你能帮他改一改吗?
师:看样子,米和厘米用在这里都不合适,怎么办呢?这时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帮忙。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师: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那我们的新朋友1毫米大约有多长呢?
如果让同学们把这3个长度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一排,谁最大?谁最小呢?
生汇报:米>厘米>毫米
简单复习让学生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通过简单排序让学生建立长度大小的观念。
创设
情境
引发
探究
(二) 探究新知
1、估一估
(出示小棒)
师:这根小棒有多长呢?你能试着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吗? 生汇报
2、教学1分米
师:看来同学们的估测结果各不相同,那么这根小棒究竟有多长呢,你能想出有什么好的办法知道它的长度吗?(用尺子量)师:分米用字母 dm来表示。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dm (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
师:在你的桌子上就有一根和老师一样长的小棒,赶快行动量一量吧。
创设问题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多角度让学生灵活掌握1分米的长度。
师:老师请同学们用右手的大姆指和中指轻轻地拈住小棒,像老师一样,然后再用右手慢慢地将小棒这样抽出来,现在来瞧一瞧,两个手指间的距离就是1分米。我们再来比划一下,轻轻地拈住小棒,然后右手慢慢地抽出来,瞧一瞧它的长度,同学之间互相看看,以后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手势来表示1分米。好,同学们,知道1分米有多长了吗?请同学们拿出格尺来,在你的格尺上找一找,从几刻度到几刻度是1分米?
师:对了,从0刻度到10厘米是1分米。可是你们看李老师这把尺子0刻度看不清了,我还可以从几厘米开始看呢?
生:还可以从1厘米开始看。
师:从1厘米开始,到多少厘米才是1分米呢?别着急,请你拿出尺子数一数。
生汇报:11厘米
师:对了,虽然我们不是从0刻度开始计算,但是只要我们数出10厘米,仍然可以看成1分米。
那如果从2厘米开始,到多少厘米是1分米?4呢?6呢?
师:看来你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
师:同学们,相信你们一定能在本上画出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了吧,打开本,开画吧!比一比看看谁画的又快又好。谁愿意上前面来展示一下你画的1分米,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师:同学们,除了在格尺上我们能找到1分米的长度,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你能找到吗?
生汇报:一根粉笔的长度;一段用过的铅笔的长度;吸管的长度等。
师介绍补充:插座盒宽,铅笔盒宽等等。
(板书分米)分米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的长度单位。
3、教学1米=10分米。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想知道吗?
请看老师这有一把米尺,请你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米=10分米(板书)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你讲给同学们听。
生:1分米=10厘米,就以10厘米为单位,一段一段地数,一共有10段,也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师:(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好吗?
生:用小棒的一端对准格尺的0刻度,另一端指向几就是几厘米。(及时表扬你的测量方法真准确)
师:同学们通过测量已经知道了我们手中小棒的长度是10厘米。10厘米这一段的长度我们还可以换一种说法就是1分米。
举出生活中长(宽、厚)是1分米的物品,以此加强学生对1分米的长度的认识。
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这部分采用学生教学生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师:那2米等于多少分米?6米呢?40分米等于多少米?
师:现在我们学过哪几个长度单位了?
生: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如果给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的话,分米应该在什么位置?
生1:在米的后面,在厘米的前面
生2:米>分米>厘米>毫米
应用
新知
解决
问题
师:说的好极了,看来同学们学的非常好,下面让我们一起做几道题,有信心吗?
1. 填空。
1厘米=( )毫米 2厘米=( ) 毫米
1分米=( )厘米 3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 60分米=( )米
2. 算一算
1米- 2分米=( )分米
14厘米+26厘米=( )分米
3.判断
(1)儿童游泳池水深7毫米。 ( )
(2)课桌高 60米。 ( )
(3)一分硬币厚约1毫米。 ( )
(4)一支钢笔长约9厘米。 ( )
补充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或数。
粉笔盒的高约1 ( )。 光盘的厚大约 ( )毫米。
电线杆高 5 ( )。 乒乓球台高约7 ( )。
一间教室高 3 ( )。 一本书的宽14 ( )。
巩固练习不同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回顾
总结
深化
提高
师:到今天为止,我们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那么,有没有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了呢?在什么时候能用到呢?它和米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个问题。
1.简单的单位换算。
5分米=( )厘米 ( )厘米=8分米
( )米=50分米 40厘米=( )分米
3米=( )厘米 1000厘米=( )米
19分米+21分米=( )米 5米-8分米=( )分米
2.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再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评估。
师:这几个长度单位中,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多少?(都是10)你有什么办法来区分它们?
生:在这些长度单位中,米是最大的,依次是分米、厘米和毫米
联系实际物品,练习不同的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布置作业
书P24 3题
(六)布置作业:练习册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
板书设计
1米=10分米
米>分米>厘米>毫米
课后小记
第三单元 测量(共计6课时)
千米的认识(共计2课时)
第一课时( 12 )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借助已掌握的厘米、米建立分米的概念,三者之间的换算,能系统化、整体化地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把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
学情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就要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让学生把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过程与方法: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1千米=1000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
回顾
旧知
引发
导入,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谁来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它们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生比划)
师:到底谁更准确一些呢?你们有办法来检验吗?
师:如果想测量天津到北京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师:老师要表示粉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表示书本面的长、黑板的长呢?
问题
师:对,当测量比较长的路程,如天津到北京的距离,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通过复习旧知,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创设
情境
引发
探究
师: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师出示有关千米的课件展示
师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dm
师:那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象比划1米那样比划出1千米有多长吗?为什么?
师:是的。1千米很长,你能具体说说你心中的长度吗?
生:用米尺要量1000次。
生:绕学校的操场要走五圈。
出示主题图
师: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是800米,2圈半就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板书)
师:你们想一想1千米和1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生汇报 板书:1千米=1000米
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读得如何
师:现在你知道该怎么读了吗?
生:在数字跟单位之间稍微停顿一下,这样别人听得很清楚。
师:大家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吗?
生:对,这样读很清楚,让人家一听就知道你说的是哪个长度单位。
师:那3千米等于多少米?8千米呢?10千米?
师:现在就请你来做小老师,考考你的同桌,你也可以问问他是怎样想的。
1.师:我们学校的风雨操场,跑一趟是25米,一个来回是50米,两个来回是100米,同学们想一想,多少个100是1000。(10个100是1000)也就是20个来回是1000米,
师:同学们课下可以去体会一下,到操场先走100米,有时间再走1000米,体会一下1000米有多长。
2.师:许多同学的家在学校附近,今天老师给大家留一个特殊的作业,放学后,在家长的陪同下在回家的途中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远。
师:许多同学的家在学校附近,今天老师给大家留一个特殊的作业,放学后,在家长的陪同下在回家的途中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远。
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说明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使学生感受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利用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如A地到B地大约是1千米。
应用
1. 师:生活中用到千米作单位的地方可多了,李老师就带来了几条信息。
读信息进行单位换算。
(1)火箭的飞行速度约为每秒5000米。
新知
解决
问题
(2)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
(3)马每分钟约能跑1 100米。
2.第27页 做一做
师:你能把这几条信息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示吗?
千米在生活中体验的不多,让学生进行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1千米长度。
回顾
总结
深化
提高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对千米有了初步的认识,回家后要认真完成作业,仔细体会一下1千米有多长。
改一改
小明的日记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金湾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金湾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完成走1千米的活动,进一步感受1千米的距离。
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二 第2题
2.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千米=1000米
课后小记
第三单元 测量(共计6课时)
第二课时(13 )
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的复习
教材分析
让学生把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为了学生能学习的扎实有效,本节课要进行一次综合的复习,力争利用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能较好的掌握长度单位的使用。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毫米、分米和千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加上二年级时学习过的米和厘米,学生已经掌握了5种长度单位。为了学生能学习的扎实有效,本节课要进行一次综合的复习,力争利用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能较好的掌握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感知长度单位“千米”,较熟练的进行单位换算。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学会有序的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直观生动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教学重点
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
教学难点
熟练使用5种长度单位,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
回顾
旧知
引发
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个猜一猜的游戏好不好,看一看哪位同学的眼力最好。谁来猜猜老师的身高?
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168( )”。
生补充“厘米”
师:对了,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复习长度单位。
板书:长度单位的复习
师:你刚才加上的厘米是一个什么单位?
生:长度单位。
通过小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复习课不再枯燥
创设
情境
师:除了厘米还有别的长度单位吗?你还学过哪些?
生汇报
引发
探究
师:你可以从大到小的排起来吗?
生汇报:板书: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师:你知道这些单位之间的进率吗?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师:在这些进率里哪些进率是最特别?
生:1千米=1000米,它的进率是1000。其他都是10.
师:除了这个还有哪些?
生:1分米=100毫米,隔一个单位进率是100.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下面老师为大家介绍一种五指表示法。
师讲解:用五只手指分别代表学过的5个长度单位,千米和米分开的最远,他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其余4指离得比较近,他们之间的进率是10,如果间隔一个单位,进率就是100.
生熟悉。
师,现在就让我们利用五指表示法练习几道题。
填空:
6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1分米=( )厘米 4米=( )分米
6厘米=( )毫米 500毫米=( )分米
3千米-1000米=( )
9000米-5千米=( )米
2000米+6000米=( )千米
8000米-4000米=( )千米
师:对了,千米和米之间是1000进制,其它相邻单位的都是10进制。那如果隔一个单位呢?比如米和厘米?
生:1米=100厘米
复习所学的长度单位,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使学生对所学长度单位进行梳理,进一步体会长短,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
进行单位换算的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学生有序地思考。
五指法比较形象的梳理出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
应用
新知
解决
师:我们不仅用手可以知道表示长度单位的进率,而且还可以用手势来判断题目。
1.判断
(1)1枝铅笔长15千米。 ( )
问题
(2)80km<8000m。 ( )
(3)一本书长15米。 ( )
(4)操场的旗杆高10米。 ( )
(5)5千米30米=5030米。 ( )
(6)1根粉笔长约1cm。 ( )
师:大家判断的很准确,下面老师准备带你们去旅游。
师:看完图后,你能想到什么?
1. 把图中相距1千米的两地沿路线画出来。
方法有很多种,尽量让学生说全。
(1)请同学们观察上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你能找出相距1千米的两地的路线吗?
(3)请你说明理由。
(4)请同学们用笔画出路线。
方案1 :可以从邮局出发途经学校、医院最后到体育场(公园)是1千米。
方案2: 也可以从学校出发途经邮局、少年宫到体育场(公园)也是1千米。
4.思考题:妈妈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他们早上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时间的计算,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其他方法知道8时到12时是4小时。
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学生还没有接触过80×4 308÷4等试题,可以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师:他们该怎样去?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生汇报
生1:植物园的距离比较近,我们可以骑车去。
生2:黄山比较远,我们可以坐火车去。
生3:沙湖的距离有点远,我们可以坐车去。
师小结:同学们已经根据图中的数据帮助他们设计了出行方案,看来同学们对千米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联系实际补充练习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
回顾
总结
深化
提高
1.填上合适的单位。
(1)机场跑道长约3( ) 桌子高85( ) 大头针长22( )
(2)明明绕学校操场跑两圈是400米,还差( )正好是1千米。
(3)量数学课本的厚度,最好用( )作单位,量学校操场的长度,最好用( )作单位。
(4)人们测量较小的长度时常用( )作单位,测量下面线段的长度。
补充
1.我会画。
(1)画一条长42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1分米2厘米的线段。
2.计算
利用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能较好的掌握长度单位的使用。
长( )
2.我会连(找出合适的单位用线连起来。)
一座桥长 15米
数学书厚 125厘米
小青的身高 5千米
一幢楼房高 8毫米
3.谁是谁非(对的打√,错的打×。)
(1)一枝铅笔长18米。 ( )
(2)数学书宽约17厘米。 ( )
(3)一座三层楼房高约10分米。 ( )
(4)新城小学到万江汽车总站约4千米。 ( )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7千米—5000米=( )米 8毫米 + 2毫米=( )厘米
82厘米—52厘米=( )分米 3厘米 + 2毫米=( )毫米
1米—3分米=( )分米 5分米+30厘米=( )分米
布置作业
课后延伸作业: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对照地图看一看列车时刻表,了解一些省市地区之间的距离。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的复习
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课后小记
第三单元 测量(共计6课时)
3、吨的认识(共计2课时)
第一课时( 14 )
教学内容
吨的认识(例7、例8)
教材分析
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应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质量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吨”的概念,并揭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学情分析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但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克和千克”,对物体的质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应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质量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吨”的概念,并揭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建立1吨重的观念。
2.过程与方法: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 大屏幕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
回顾
旧知
引发
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
生:克和千克
师:能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吗?
生: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2袋盐大约重1千克。
师: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生:1千克=1000克
练习:1.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6千克= ( )克 5000克=( )千克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
(最后一题填单位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
师: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兰体重约25( )
复习所学过的重量单位,让学生感受所学重量单位,为学习新知打基础。
创设
情境
引发
探究
1、初步认识吨。
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1)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重60吨)
(2)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3)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
2、体验1吨有多重。
师: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40个同学呢?
生:1000千克。
师:也就是说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
(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
课件出示: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
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4)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利用生活中的情景介绍“吨,从而”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
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可见吨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
师:那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吨呢?
生汇报。
3. 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4吨是4个1000千克,4个1000千克就是4000千克,所以4吨=4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3000千克里有3个1000千 克,所以3000千克是3吨。
应用
新知
解决
问题
1.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2袋盐的重量大约是1( )
(2)小明的体重约是25( )
(3)卡车的载重量是8( )
师:还记得这道题吗?现在我们学会了新的质量单位,这道题能填了吗?
生汇报
3.判断
“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生汇报
师总结:“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相邻的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有: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但如果不是相邻的两个重量单位,进率就不再是1000,而是1吨=1000000克
2450千克=( )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4010千克=( )吨( )千克
2.换算。
5吨=( )千克 5吨680千克=( )千克
3吨=( )千克
6吨20千克=( )千克
2000千克=( )吨
说一说1吨大约有多重。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共同说说生活中1吨重的物品,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感受。
回顾
总结
深化
提高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好,上完这节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哪一个活动呢?
师:请你把今天的收获汇报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五) 课堂反馈:
1. 常见的重量单位有 、 、 。
2. 一袋大米重200千克, 袋大米重1吨。
3. 一头大象约重4( ) 一个西瓜约重4(
通过多种练习,进行新知的巩固。
)
4.8吨=( )千克 4000千克=( )吨
3吨+2吨=( )吨 7吨-2000千克=( )吨
布置作业
书后做一做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4吨=(4000)千克
3000千克=(3)吨
课后小记
第三单元 测量(共计6课时)
第二课时(15 )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例9)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吨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希望学生们能通过卡车运煤的情境,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学会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恰当的使用列表法,筛选出合适的方案。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表达思考过程。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
回顾
旧知
引发
问题
课件出示:
2×( )+3×( )=18
师: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生汇报
师: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还能是其他数吗?
师:其实,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师: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
由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导入复习,为后面学习列表方法做了良好的铺垫。
创设
情境
引发
探究
1、理解题意。
出示主题图:
师: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生汇报
师:要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3×( )=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师:现在请小组同学互相商量商量,看看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汇报: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为了更好的观察,我们可以利用列表法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
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通过对主题图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把解决方法转变成学过的旧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教会学生有序思考。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师:你们看,这样可以一眼就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师: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师: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
生: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师:那我们再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生自我探究。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呈现完整的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用列表法一一列举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的进行思考。
应用
新知
解决
问题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生: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
师: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师: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师: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使学生感受到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
通过书后练习,巩固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回顾
总结
深化
提高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
师: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检验结论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
。
布置作业
书后做一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课后小记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共计7课时)
1、加法(共计3课时)
第一课时(16 )
教学内容
三位数加三位数(例1、例2)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在于三位数加三位数一次进位这个重点,所以要注意以学生已有知识为起点,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虽然进位加法不是新知识,但连续进位加法计算过程比过去复杂,要加强有针对性的练习。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第二单元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情境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会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为加法,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推理能力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具体动物数量的演算、比较,激发学生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的计算。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
回顾
旧知
引发
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有许多的珍奇动物。出示主题图
师:这些是我们国家的部分珍惜动物,你们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生汇报
师:李老师这里还有一份“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从这个表上,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汇报
师:对,我们要保护动物。
介绍我国特有的野生动物,可以激发学生热爱、保护野生动物的情感,并为后面的学习提供数学信息。
创设
情境
引发
探究
师:请你们同桌两个小伙伴为一组,根据这个表格里的数据,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生汇报
(师按照学生所说,有意识分类板书,即:学过和没学过)
生1:鸟类和爬行类动物共有多少种?
271+122=
生2: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共有多少种?
271+31=
生3: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共有多少种?
122+31=
师:看来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能够提出多种不同的问题。
师:这3道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生:口算。
生:笔算。
师:对,当我们口算不太准确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竖式帮助我们计算。谁还记得笔算加法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相同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从个位起,个位满十要进1,横式得数别忘记。
师:百位上相加满十怎么办?
师:这几道题的计算方法和原来的一样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相同点略
不同点:
生:十位满十后要向百位进1
师:同学们学得真扎实,那用这种方法你能试着计算这3道题吗?试试看,相信你们一定行。
生在练习本上尝试解答。
生汇报计算过程。
师: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呢?
生汇报
师小结:在计算加法过程中,十位满十就向百位进一,百位满十就向千位进一,也就是哪位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万以内进位加法”。(板书)
师:为什么十位满十后应向百位进1?
向百位进一后竖式应怎样写?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先独立计算,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展示,不但使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空间,而且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应用
新知
解决
问题
师:现在我们利用这些方法,做几道题来试试。
课件出示
1.第37页做一做
919+80 476+121 90+802 545+54
分组做,教师巡视,重点解决进位的问题。
2.第39页 第1题
分组做,看哪组做的又对又快。
3.第39页 练习八 3 连一连
师:花儿离不开根和叶,你能很快的帮助这些花儿找到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吗?(学生自己做 全班订正)
练习的安排体现出层次性,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回顾
总结
深化
提高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万以内的加法,谁来说说笔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汇报
365+825 719+252 281+64
65+93
联系生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布置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万以内进位加法
271+122=393(种)
271
+ 122
393
271+31=302(种)
271
+ 31
302
122+31=153(种)
122
+ 31
153
课后小记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共计7课时)
第二课时( 17 )
教学内容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例3)
教材分析
在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本节课主要介绍三位数加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法的难点。
学情分析
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加法限定于三位数加三位数,因此本节课主要讲解三位数的加法。本节课是在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本节课主要介绍三位数加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法的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情境进一步理解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过程与方法: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具体动物数量的演算、比较,激发学生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三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
回顾
旧知
引发
问题
师: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不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接着完成有关湿地生物的问题。
继续利用给出的数据所提供的数学信息,来进一步研究。
创设
情境
引发
探究
师:请看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出示第38页例3)
生:我知道了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师: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呢?自己尝试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求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就是把野生植物的种类与野生动物的种类数相加,算式是445+298.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结果是:
4 4 5
+ 2 9 8
7 4 3
师小结:在计算加法过程中,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就向百位进一,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为进一。
师:谁来说一说,百位满十,向哪一位进一?
生2:我们可以用口算,把298看作300,这样445+300=745;刚才多加了 2,所以再减2,745-2=743.
……
师: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
生:可以交换445和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师:对,但是要注意书写位置,看,在竖式的旁边要写“验算”两个字,然后,写“:”然后右边我们就可以交换445和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师:为什么十位满十后应向百位进一?
向百位进一后竖式应怎样写?
师:好,同学们自己试一试,算一算298+445的结果与刚才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尝试独立进行验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学生自主探究算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教学“做一做”。
师:先想一想下面各题是否有进位,在计算并验算。(出示第38页“做一做”)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及验算的情况,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验算的情况,对于验算正确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
应用
新知
解决
问题
师:同学们做的都非常准确,下面我们再做几道题:
1、 第39页 4
638+93 697+235 475+126
分组做,教师巡视,重点解决进位的问题。
2、第39页 5。
532+407 169+450 986+114
迁移地方法进一步运用,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回顾
总结
深化
提高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也就是说: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257+853 248+776
练习的安排体现出层次性。
布置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连续进位加法
445+298=743(种)
445 298
+298 验算: +445
743 743
课后小记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共计7课时)
第三课时( 18 )
教学内容
加法的复习课
教材分析
在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本节课主要介绍三位数加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法的难点。
学情分析
通过两节课的加法教学,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但是准确度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就要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提高计算准确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加法计算法则进行笔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灵活运用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法则,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
回顾
旧知
引发
问题
师:同学们,前两天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加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板书:加法的复习)
师:我们都知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一些钥匙和锁,快看看他们有什么特点?(第20页 6 )
我发现很
同学都是用
竖式进行的
计算,为什
么选择这种
方法呢?
创设适当情景,引导学生灵活的进行估算练习。
创设
情境
引发
探究
生:都是连续进位的加法。
师:对,这些钥匙的计算过程都和连续进位有关。现在就请你开动脑筋,先估计一下哪把钥匙开哪个锁呢?
生汇报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方法是什么?
生:把加数看作与其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然后进行计算,如果十位需要进位,百位就再进1,就是结果了。
师:说的真好,在不需要计算准确结果的时候,可以使用估算确定结果的范围,但今天我们是用钥匙开锁,因此,还要通过准确计算来验证一下我们的估算是否正确。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法准确计算一下,看看哪把钥匙开哪个锁,同时看看你估算的结果是不是正确。
生汇报结果
师:对了,在数比较大的时候,如果口算会出现错误,我们就可以选择笔算,提高我们计算的准确性。
师:那在笔算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如果是比较小的数,直接口算就可以了,不会出错,可是这几把钥匙上面的数都比较大,都是三位数加三位数,而且是连续进位的,如果口算容易出错,但是用竖式计算就能准确很多。
师:怎么办呢?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条件,先确定一个范围呢?
能,因为要关于1000,所以能用8组成的数有888,88,8这三个数。
复习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合理安排练习顺序,逐步提高,形成层次,利于学生的发展
学生自主探究算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生1:相同数位对齐。
生2:计算从个位起。
生3:哪位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师:同学们提醒的都非常准确,现在就请你自己检查一下你的笔算算的准确吗?
1.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纠正错误,第39页 5
师:能说一说这几道题错在哪吗?
师:通过刚才的改错,你想提醒同学们做题时要注意什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看同学在做题时是否能注意这些。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书第39页1
师:比一比,看谁能做到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板演,进一步纠正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灵活运用法则,训练学生思维
师:计算看似枯燥,但是里面还隐藏着很多有规律的内容,一旦你发现了这些规律,你会变得更加喜欢数学。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
师:想想相加得1000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如果学生无从说起,可以引导学生从百位开始)
师:百位加百位能直接得1000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需要有进位,所以百位相加要得9.
师:那十位呢?
生:十位相加也要得9,因为还要有个位的进位。
师:个位呢?
生:个位相加要等于10。
师:还有其他可能吗?刚才同学们考虑的是每一位上都有数字,如果某一位上没有数呢?
生:如果数位上有数就都要有,如果没有数就都不能有,都是0,但是前一位应该相加等于10.比如:280+720,300+700
个位上5个8相加的结果是40,这样可以保证个位上是0,但要向十位进4,所以十位上只能有两个8。
最终的算式是:888+88+8+8+8=1000
师:做数学题就象是做思维的体操,非常有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为有趣。
利用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这个规律,独立完成第39页 6,想一想哪两个数相加得数是1000。
生汇报,订正。
师:同学们利用规律非常准确的找出了相加得1000的数,现在我们增加难度,怎么样?请看第40页 10题
师:同样得数是1000,但形式发生了变化,思考起来就复杂了,你会算吗?(小组讨论)
师:这道题的要求是什么?
生1:需要5个数。
生2:每个数每一位都要是8.
应用
新知
解决
问题
师:这道题有几个要求?
生:两个,可以怎样走?哪条路最近?
师:对了,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要去一个地方有很多种方法,但是我们都要走那条最近的路。所以现在请你先想一想,可以怎样走呢?
师:哪条路比较近呢?
生:通过列式计算可以发现第一种方法是最近的。
218+75+75+329+510=1207()2:218+75+440+510=1243(米3:218+75+440+125+410=1268(米)
方法的总结与归纳,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良性发展
回顾
总结
深化
提高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1.光明小学三年级有男生95人,女生68人,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笔算
556+274 58+94
巩固学生对知识系统的梳理。。
布置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加法的复习
课后小记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共计7课时)
2.减法(共计4课时)
第一课时 (19)
教学内容
三位数减三位数(例1、例2)
教材分析
在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本节课主要介绍三位数加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法的难点。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笔算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计算上思维过程较为复杂,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基础知识出发,在新的知识点加以引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计算法则。针对学生容易发生的错误,加强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掌握减法验算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激励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认真计算和检查的好习惯,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
回顾
旧知
引发
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知道我国一年生产多少动画片吗?
出示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统计表: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总数/部
29
86
124
186
249
322
385
435
优秀/部
-
41
32
33
50
52
81
82
运用聚光灯
年份
2004
2005
总数/部
29
86
优秀/部
-
41
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生汇报
师:2005年比2004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呢?
生:86-29
师:你能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解答这道题吗?
生笔算
师:能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吗?(幻灯展示)
86-29,个位6不够减9,从十位退1到个位当10,16-9=7,十位退走1后还剩7,7-2=5,所以86-29=57
师:谁来说说在笔算两位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创设情境,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创设
情境
1.例1
师:其实这几年我国生产了许多的动画片,你们看!
出示完整统计表
师:你知道“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吗?(课件出示问题)
师:要求这道题,应该怎样想呢?
师总结:看来,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都要从前一位退1.
引发
探究
生:要求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就是求435比322多多少,用减法计算,列式为435-322(学生白板圈有用信息)
板书:435-322
师: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呢?
生:笔算
师:你想怎么计算?
生汇报师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上5-2=3,在个位上写3,十位上3-2=1,在十位上写1,百位数4-3=1,在百位上写1.
师:他说的对吗?还谁能说一说?
生汇报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113部动画片,那你知道2010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吗?这次你能自己动手试着做一做吗?
生动手,幻灯展示一生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想一想这道题与86-29有什么区别?
生:435-322这道题是三位数减三位数。
师:对,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三位数减三位数。
2.例2
师:刚才我们通过计算,计算出了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那李老师想问问“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呢?
师:怎样思考这道题呢?
生:要求“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就是求比86比435少多少,用减法计算,435-86(板书)
师: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你能用竖式计算吗?打开书41页,把例题补充完整。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计算过程。生汇报、师板书
生:列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上5-6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15-6=9,在个位上写9,十位上3退1,还剩2,2-8不够减,从百位退1当10,12-8=4,在十位上写4,百位上4退1还剩3,落下来,在百位上写3.
问:十位怎么算?十位上的得数为什么是4,不是5呢?
生:因为个位相减时不够减,找十位借1,那么十位上3退1,还剩2,2-8不够减,从百位退1当10,12-8=4,在十位上写4,
师:对,像这样需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再减的题。我们称为连续退位减法,(板书课题)那我们在计算连续退位减法时应注意什么呢?
生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一。
师:老师这还有2道题,你会算吗?请同学们打开练习本完成。
生动手,2生板演
354-66 133-74
师:哦,原来十位上的3既要“退1”给个位,自己又要向百位去“借1”。
师:谁能再说说十位怎么算?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独立计算出它的结果。李老师想问问,这几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435-86是连续退位减法。师:同学们学习的真好,看着这个统计表,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2005年比2010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2006年比2007
复习已有旧知,为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计算连续退位减法时,当被减数连续两次不够减,要连续两次由前一位退一,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较为复杂,应酌情突出重点加以引导,加强联系,建立清晰的表象。
生2:百位退1后别忘记要少看1再减。
……
师总结:对了,其实和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笔算的计算方法相同,都需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数不够减,都要从前一位退1,只不过数位上从两位数增加到了三位数。
师:为了方便大家记忆,李老师编了一个小歌谣,你们看:
相同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从个位起,
哪位不够前位退,本位加10别忘记
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利用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应用
新知
解决
问题
找错误。
338 861 526
-125 - 94 -227
13 955 309
动脑筋,()里填几?
( )1 7 8 7 ( )
- 3( )9 -3( ) 9
( )6( ) ( )9 2
师:你们会计算吗?
现在请你在练习篇子上进行计算,开始。
生汇报结果
257+853 248+776
迁移地方法进一步运用,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回顾
总结
深化
提高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28—248 717-279
注意培养学生的认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
布置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连续退位减法
435-322=113(部) 435-86=349(部)
435 435
-322 - 86
113 349
课后小记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共计7课时)
第二课时(20)
教学内容
减法(例3)
教材分析
利用知识的迁移类推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被减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教学验算方法。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与例1密切联系,但不同的是被减数中间是0,所以这节课要延续上节课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并要注意中间是0的退位方法,让学生经历笔算的过程,利用知识的迁移类推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被减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教学验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自觉运用迁移规律探索并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养成认真踏实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被减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准确计算被减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具准备
课件、练习本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
回顾
旧知
引发
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连续退位减法,谁能说说退位减法需要注意些什么?怎样计算呢?
生:相同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从个位起,
哪位不够前位退,本位加10别忘记。
师:说的真好,现在李老师想出几道题,看你们计算的是否准确。
出示:842-683 715-559
师:我们知道个位上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1,十位不够减,就要从百位退1到十位上当10,这个过程就是哪位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一
生独立竖式计算,汇报过程。
复习铺垫,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创设
情境
引发
探究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的都很好,那你们知道2005年比2004年计划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吗?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总数/部
29
86
124
186
249
322
385
435
优秀/部
-
41
32
33
50
52
81
82
师:要求这道题,应该怎样想呢?
生:要求2005年比2004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就是求403比158多多少,用减法计算,列式为403-158
板书:403-158
师: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呢?我们请计数器来帮忙。
师:403在计数器上怎么拨?403-8,我们看,个位上只有3颗珠,不够减8怎么办?
生:向十位借。
师:十位没有珠呀?
生:向百位借。
师:退1当几?
生:退1当10.
谁来给大家拨拨看?
学生边说边拨珠:百位上退1颗珠,在十位上拨上10颗珠。
师:为了方便同学们记忆,李老师编了一个小儿歌帮助大家记忆。
看到0,向前走,看看哪一位上有。
创设有生活信息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有积极参与的愿望。引导学生遇到问题时,要多想办法,利用已有的经验加以解决。
师:再在十位退去1颗珠,这时个位应该有多少颗珠?(13颗)
师:那十位上还剩多少颗珠?
生:刚才有10颗珠,借给个位1颗,还有9颗。
师:刚才拨珠过程看清楚了吗?我们再来看一遍。(师生共同完成拨珠过程)
师:每次算减法都借助计数器很不方便,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竖式来计算。个位上3-8不够减怎么办?
生:向十位借1.
师:十位上没有计数单位呢?
生:向百位借1.
师:在百位上打退位点,百位退1到哪位呢?
生:十位。
师:十位上是几?(10)
师:十位再向个位退1,这时十位上是几?也就是说,0上点点看做几?(9)
师:现在个位上是多少?(13)
师:个位上13-8=5,十位现在是几?(9)
师:你怎么知道的?
师:现在你会算了吗?在小篇子上自己试着做一做。
生汇报计算过程。
师:说的非常好,谁还能再说一说。
师:请你想一想,这道题和我们学过的竖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被减数中间有0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板书)
师:计算这种题时,我们依然应该先把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只不过当个位上不够减时,要从十位借1,但是十位上也是0,就要从百位借1到十位上当10,再从十位上借1到个位上当10,这时十位上还剩下9。计算十位时要用9减十位上的数。
师:如果被减数个位十位都是0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出示:500-268
师:这道题怎样计算呢?请你写在练习篇上。
生汇报
生:从百位借1.
师:百位的1借给哪位?
生:十位。
师:十位现在是几?
生:10。
借到了,往后走,0上有点看作9。
生读,记忆。
师:那我们计算的对吗?我们怎样检验一下呢?
生:用加法验算。
生:用被减数减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
师:对,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验算减法计算的是否正确。但是书写时要注意格式。
教师教授验算格式。
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思维深刻性和灵活性的培养。
师:能计算了吗?生:不能,因为个位上不够减,还要把十位上的数借给个位。
师:十位现在借给个位1,还剩几?
生:9。
师:个位相减后,十位用几减?
生:9.
师:为什么是9?刚才从百位借1不是10吗?
生:已经借给个位1个了,还剩下9,所以要用9去减。
师:对了,在计算中,被减数中某一位是0退位后,计算时要用9去减。其实这个过程依然是哪位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一。
师:会了吗?现在请同学们验算刚才的这两道题,看看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生汇报
应用
新知
解决
问题
1.竖式计算并验算:
2. 连线
师:勤劳的小蜜蜂正在忙着采花蜜,但是他们只能采属于自己的花,那么,哪一朵花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呢?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好吗?书44页 4题
师:先估计一下结果,看看有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
笔算出得数,看估计的是否正确。(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第44页 练习九 2题
师:分析题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师:现在我们练两道题,可以吗?
出示:802-458 600-423
生独立完成,汇报过程。
鼓励学生从小养成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详细讲解过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回顾
总结
深化
提高
竖式计算
400-256 807-459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在做题时,有什么想法?
布置作业
质量检测
板书设计
连续退位减法
403-158=245(部)
4 0 3 2 4 5
-1 5 8 验算:+1 5 8
2 4 5 4 0 3
课后小记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共计7课时)
第三课时(21 )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例4)
教材分析
在已经有了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基础和简单估算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习相同情境针对不同的情况解决问题,需要运用不同的策略。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基础,和简单估算的基础,所以这节课就要通过呈现销售清单来帮助学生学习相同情境针对不同的情况解决问题,需要运用不同的策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针对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策略会运用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解决问题,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情境,学会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不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
回顾
旧知
引发
问题
1、获取数学信息
师:星期天,小红和爸爸去超市购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销售清单。课件出示出题图1)空调扇558元 2)学习机225元 3)护眼灯166元
师:从这张清单上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生观察后交流
1、 提出问题
师:根据发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思考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出示提出的数学问题:
(1) 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2) 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获取数学信息,感悟数学问题引发学生产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
创设
情境
引发
探究
1、 解决收银员应收多少钱的问题。
(1) 阅读与理解
师:问题是什么?需要收集哪些信息?
生:问题是收银员应收多少钱?需要知道每件商品的价钱。观察清单可以知道:空调扇558元 ,学习机225元 ,护眼灯166元
(2) 分析题意
师:收银员要准确,计算要精确。想知道收银员应收多少钱,应该怎么办呢?
生:要把这三件商品的价钱加起来,用连加的方法计算。
师:应该怎样列式呢?
生:558+225+166(师板书)
(3) 计算
师:怎样计算?请你写在练习本上。
生汇报
师:你认为计算时列两个竖式计算简便还是列一个竖式计算简便?
生汇报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5 5 8
2 2 5
大家反思一下这两道题的解决方法,在以后解决问题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生汇报
+1 6 6
9 4 9
1、 解决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的问题。
(1) 阅读与理解
师:问题是什么?需要收集哪些信息?
师:问题是求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知道每件商品的大致价格就可以了
(2) 分析与解答。
师:求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才够,需要准确计算吗?
生:不需要准确计算,估计就可以了。
师:怎样估计呢?
生:空调扇的价格大约是560元,学习机的价格大约是230元,护眼灯的价格大约是170元。
师:那怎样计算呢?
生:560+230+170
=790+170
=960(元)(师板书)
师总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计算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当要解决的问题的结果需要比较准确时,就要精确计算。当要解决的问题的结果不需要比较准确时,可以估算解答,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以及是否要求计算出准确的结果等方面进行思考,为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做准备。
应用
新知
解决
问题
出示书46页12题
师:这道题要求什么?
生汇报
师:要求准备多长的网,是准确计算还是估算就可以?
生:需要准确计算。
师:为什么呢?
生汇报
师:那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生:194+248+165
师:现在请同学们计算。
把学生间的交流和师生间的交流融合起来,丰富解决问题的视角。
回顾
总结
深化
提高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在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时,渗透策略优化的思想。
布置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58+225+166=949(元) 560+230+170
5 5 8 =790+170
2 2 5 =960(元)
+1 6 6
9 4
课后小记
1、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共计7课时)
. 整理与复习(共计1课时)
第一课时( 22)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讲完第四单元计算后的一节整理与复习课,由于三位数的笔算加减法是小学阶段笔算加减法的最高要求,是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讲完第四单元计算后的一节整理与复习课,由于三位数的笔算加减法是小学阶段笔算加减法的最高要求,是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因此这节课要激发学生对计算的欲望,避免计算的枯燥乏味,让学生掌握好与计算有关的数学知识,通过有针对性、多层次、多方位、多种形式的练习,把与计算有关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必备的计算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对本单元整数加、减法笔算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实际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实际的联系,增强意识,并渗透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
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和验算。
教学难点
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课件、练习篇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
回顾
旧知
引发
问题
师:同学们,笔算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我们已经学完了,下面我们就以组为单位,对学过的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板书:整理和复习
师:笔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小组讨论,组长做好纪录,全班汇报,整理发言,形成表格,课件演示: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整理
方法:结合实际
理解算理
掌握方法
计算
验算
估算
笔算加法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1)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2)用和减一个加数。
先把加数看作与他们比较接近的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口算确定它们和的范围。
笔算减法
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
(1)用被减数减去差。(2)用差加减数。
估算的方法同上。
师小结:每学完一个内容,我们都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全面的反思和系统的整理,这样才能理清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清晰的、牢固的、深入的掌握所学内容。
出示:413+587 229+85 671+322 160+594
师:这些算式中的个位相加不需要进位?哪些算式中个位、十位都要进位?
出示:862-715 739-58 310-224 400-319
师:哪些算式中的十位相减不需要退位?哪些算式中个位、十位相减都要退位?
利用表格将本单元知识清晰的展现出来,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又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创设
情境
引发
探究
1. 计算:
师:我们来比一比,谁的笔算本领更高!
教材47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2. 验算:
师:请从刚才的练习题中选择一道加法,一道减法在边上验算检查结果是否正确?给自己评评星,看自己能获得几星级?
师强调:验算是第二次计算,马虎不得!要起到应有的作用。
有了清晰的知识梳理,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都会有提高。
3.估算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不需要准确计算,而估算就可以了。
出示:书47页第3题(3)
师:这道题求什么?怎样求呢?
生1:这道题求今天准备600张快递单够不够。要求600张快递单够不够,不需要精确的计算,估算就可以了。我们可以把279看作280,把395看作400,这样需要的快递单接近280+400=680(张),显然准备600张快递单是不够的。而计算还差多少张快递单就需要精确的计算了,需要先算出这一天需要多少张快递单,然后才能算出还差多少张,算式是279+395-600=74(张)。
我们可以直接先计算出这一天需要多少张快递单,279+395=674(张),这样与准备好的600张作比较,发现根本就不够。然后再计算还差多少张,算式是674-600=74(张)
教给学生有序的思维方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应用
新知
解决
问题
.养鸡场用9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了337只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
问题:(1)下午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2)这一天共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3)还剩下多少个鸡蛋?
师:理清条件的意思后,还应根据问题来选择条件,这样才能正确的解答问题。读懂问题,认真思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两个条件呢?把需要的条件的序号写在问题的后面。自己独立做。
3、小明的父母开了一个特价水果店,这是他们在整理店铺时不小心弄脏的一张进货与出货单,你能把这张表填全吗?
单位:千克
苹果
梨
香蕉
橘子
原有/千克
250
105
200
卖出/千克
145
212
88
还剩/千克
98
105
用笔算,看谁算得有对又快:
423+349 500-453 726+598 501+389
746+163 940-762 708-389 301-84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回顾
总结
深化
提高
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在计算方面有什么提高?
反思学习过程,感知学习方法。
布置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在方框里填入合适的数。
( )( )4 ( )6( )
+ 4 2( ) + 3( )4
4 7 1 8 0 3
课后小记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共计3课时)
第一课时(23 ) 宋体小4号居中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例1)
教材分析
对“整数倍”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用乘除法比较两个数量大小的关系,是日常生活和后续学习中经常使用的数学概念,也是继续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认知基础。所以这个单元要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具体实物数量的比较中抽象出倍的过程,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在“几个几”的基础上认识倍。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建立倍的概念,二是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
从而再从除法的角度理解倍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倍的本质是两个数量在相互比较,即一个量里包含了几个另一个量就是它的几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
回顾
旧知
引发
问题
(一) 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师:在拍手的过程中也有学问。下面咱们就一起来做一个拍手游戏吧。
游戏1:教师拍2下,学生拍3个2下。
游戏2:教师拍3下,学生拍4个3下。
游戏3:学生拍6下,教师拍2个6下。
游戏要求:
注意停顿。如“游戏1”中,学生拍3个2下时,每拍2个要停顿一会。
(注意思考拍的次数。如“游戏一”中,教师拍2下,学生拍3个2下是几下。)
师:大家表现的真棒!听到这节奏明快的拍手声,小兔子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主题图)
通过拍手游戏,巩固了“几个几”的知识,为教学新知做准备,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
情境
引发
探究
1、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1)看一看。
师:这幅图中有什么?数一数,他们分别有多少?
让学生说出: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白萝卜有10根。
师:红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根数有怎样的关系呢?
课件演示:2根胡萝卜移动到一块,排成一行;6根胡萝卜移动到一块,排成一行,但要摆成3个2根的布局。
总结:胡萝卜2根,红萝卜有3个2根。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根数的3倍。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
学生汇报出:如何摆的?为什么这样摆?你有什么发现?从而引导学生说出:胡萝卜2根,白萝卜有5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3)圈一圈。
组织学生打开教材第50页,观察白萝卜图片。
师:为了更清楚的表示白萝卜与胡萝卜根数的关系,我们可以怎样做?
组织学生圈一圈。
学生汇报: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它们的根数有怎样的关系?
摆一摆。
师:白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根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请学生拿出学具,用小棒代替白萝卜和胡萝卜摆一摆,想一想:怎样摆能够看出它们根数的关系?
这样的环节设置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设相对比较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然后用倍的关系来描述,引起学生的兴趣。
课件演示:白萝卜移动到一块,排成一行,每2根圈起来。
组织学生继续表达:胡萝卜2根,白萝卜有5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2、 在变化中,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
学生认识了“倍”后,我设计了很多的“变化”,让学生在“变化”中加深对倍的认识。
(1) 改变红萝卜的根数。
师:小兔子吃掉了1根胡萝卜,现在白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根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自主探索,再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白萝卜与红萝卜比较,红萝卜5根,白萝卜有2个5根。白萝卜的根数是红萝卜的2倍。课件演示:将白萝卜每5根圈起来。
(2) 改变白萝卜的根数。
师:小兔子吃掉了1根白萝卜,现在白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根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自主探索,再汇报交流。
预设:白萝卜与胡萝卜比较,胡萝卜2根,白萝卜9根,不够5倍了,比4倍多1根;小兔子再吃掉1根白萝卜,白萝卜有4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4倍。
(3)说一说,理解提炼倍的概念。
师:我们在比较各种萝卜的数量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什么字?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师:你是怎样认识倍的?你觉得什么是倍?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进行比较,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就是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在认识了倍之后,让学生从这一全新的角度去发现生活中数据之间的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练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应用
新知
解决
问题
先圈一圈,再填数。
出示题目:红花12朵
黄花3朵
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 )倍。
2、 比较跳绳的长度(练习十一2题)
3、 完成做一做第一题。
先组织学生观察圆片的种类及每种圆片的数量,自由选择两种颜色的圆片比较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
4、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这道题要先问清学生“第一行的4倍”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拿出小棒摆一摆。同时可以改变(增加或减少)第一行或第二行小棒的根数,设计开放的比较活动。
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等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与“几个几”建立起联系。
这道题将标准量画在下面,目的是通过变式练习,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式,在辨析中深化学生对倍的认识,所以要让学生明确是哪两个量比较,红花的数量里包含几个黄花的数量。
回顾
总结
深化
提高
组织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概念。如:爸爸的年龄是我年龄的4倍……
师: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你有什么感想?
通过设计这样连续的情境,不断改变两个比较的量的数量,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感受在比较倍数关系时标准的重要性,要明确是谁与谁比,再找出倍的关系。
布置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2根胡萝卜
6根红萝卜
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胡萝卜2根
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课后小记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共计3课时)
第二课时(24)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1(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例2)
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为今后更深入的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者少几的稍复杂的应用题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要通过创设值日情境,引出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为今后更深入的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者少几的稍复杂的应用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中数量间的关系,能正确解答这类问题。
2.过程与方法: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倍”与“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
理解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转化成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量关系。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
回顾
旧知
引发
问题
(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出示课件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两种水果的数量,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吗?
苹果2个
鸭梨8个
学生思考后指名汇报,集体交流。
师:为什么说梨的个数是苹果的4倍?
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得出:8里面有4个2,所以说8是2的4倍。
采用练习的形式进一步巩固“倍”的意义,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
创设
情境
引发
探究
1、 问题呈现。
出示主题图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情境图,从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2、 阅读与理解。
师:谁来说一下你对这道题目的理解?
生:擦桌椅的有12人,扫地的有4人。
生: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3、 分析与解答。
师:这道题该怎样解答呢?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摆一摆,说一说。
生动手操作后交流汇报
师:谁来摆一摆,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指名摆,师生交流质疑。
师:把哪组的人数看做一份,另一组的人数又分成了这样的几份?
师:现在我们清楚的看到:
出示示意图
擦桌椅的:
扫地的:
师:把扫地的4人看做一份,12人里面有几个4人,擦桌椅的人数就是扫地的几倍。
比较谁是谁的
师:这道题解答得对不对呢?你能不能根据题意来检验一下?
首先通过动手摆小棒让学生感受“倍”,变静为动,让学生直观感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
师:谁会用“因为……所以……”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
学生思考后交流汇报
师:12里面有几个4?怎样列式?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又该怎样列式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
师生小结:不管是通过摆一摆,还是通过画图的方法,都能帮助我们看清楚12是4的3倍。因为把扫地的4人看做一份,把擦桌椅的人数按照每4人一份分一分,就可以分成这样的3份,也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
(提醒学生“倍”不是单位名称,它表示两个数量相比较的关系,得数后面不用写单位名称)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板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都是以较小数为1份,再看看较大数里面有几个较小数,较大数就是较小数的几倍。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将课题补充完整)。
师:大家观察一下,今天我们求的都是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方法解答呢?
生:扫地的有4人,4的3倍是3个4,也就是12,正好是擦桌椅的人数,说明解答正确。
通过观察、分析、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含义,初步掌握此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应用
新知
解决
问题
1、 完成教材53页2题。
分析题意,再列式解答。
2、 完成教材53页3题。
回顾
总结
深化
提高
集体交流汇报
师总结
布置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擦桌椅的:12人
扫地的:4人
12÷4=3
答: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课后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