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2.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确测量的步骤与方法。3.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判断。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教学准备:1分硬币、银行卡、光盘、学生尺及文具。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二年级我们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的知识?(米、厘米),你能用手势分别比划一下1米和1厘米有多长吗?那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要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二)毫米产生的意义1.估一估。(1)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反馈时,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3)提问: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2.量一量。(1)提出要求: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想一想,测量时要注意什么?同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2)汇报交流。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3)教师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说明:实际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认识毫米师:观察你的直尺,你能从中只找到1厘米吗?预设:1毫米是直尺上的1小格,显示1小格就是1毫米。师: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在直尺上找到这样的1小格吗?用手指一指。遇到什么问题?预设:手指太粗指不清楚。师:那要找个细点的东西来帮忙了,找谁呢?组织学生用笔尖指一指1毫米。师;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呢?我们一起数一数。课件展示1格一格的数。从刻度线0开始,一毫米一毫米地数,发现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师:那其他的1厘米里是否也有10个1毫米?组织学生再找一些1厘米,数一数。师:通过我们的验证,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预设:1厘米=10毫米。(板书)追问:刚才在直尺上指1毫米的时候为什么用手指指不清,要用铅笔的笔尖才行呢?预设:因为1毫米很短。2.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1)比划师:1毫米究竟有多短,你能用手比划给大家看一看吗?学生比划。师:不好比划吧?我来教给大家一个好办法。老师课前发给每组同学一张银行卡,拿出来看一看,这张卡的厚度是1毫米。用手捏一捏这张卡,你有什么感觉?用手捏住,然后捏卡的两个手指保持不动,把银行卡抽出来。这时,我们两指间的这道缝大约就是1毫米。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同步操作。师:把电话卡再插回去,比照一下,正好捏住了吗?再指导学生不借助电话卡,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2)生活中的1毫米。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学生举例,教师参与交流,出示实物光盘、1分硬币、身份证,并指出:光盘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3)游戏。师:现在同学们对1毫米的长度应该有感觉了,我们来做个游戏吧!猜一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学生汇报交流。指导:请学生翻开数学书,数出1张、2张、3张····并用手指捏一捏,看看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说明:像我们数学书这样的纸,把它捏紧,10张纸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1.测量方式是否正确。2.完成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第1题时刻讲解5毫米的刻度线作用)3.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考察学生长度单位的应用。(五)总结全课,拓展延伸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长度单位的大家族里还有很多成员,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