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第二课时)
林旺中学 甄宏伟
【学习目标】
1.朗读翻译课文3、4自然段,理解3、4段重点字词句。
2.理清思路,理解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把握作者写作目的。
【知识链接】[
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还有很多:
囊萤映雪:囊萤,以囊盛萤。《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悬梁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以荻学书:《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导学内容】
一、积累字词,疏通翻译3、4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结合课下注释,完成下列画线字词的解释。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 )之供,父母岁有裘葛( )之遗( ),无冻馁( )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 )矣;有司业、博士( )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 )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 )诸( )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 ),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 )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 )余,撰( )长书以为贽( ),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
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 )也,余故道( )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 )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 )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2.结合上一题的字词理解,试着翻译课文3、4自然段,对不能理解的词句做标记并记录在下面。(记得和老师同学探讨解决哦!)
疑问:
解决:
3.流利朗读3、4自然段。
二、合作研读文意。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自己和同舍生及太学生的学习条件的?这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完成下面的表格。
对比点
太学生
余
衣
食
住
行
师
书
2. 说一说: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3.本文最后一段表明了写作原因及目的,具体是什么?
【学后自测】
一、 字词句掌握。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生以乡人子谒余 ( )( ) ②撰长书以为贽 ( )
③与之论辨 ( ) ④言和而色夷 ( )
⑤是可谓善学者也 ( ) ⑥其将归见其亲也 ( )
2.翻译句子
(1)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2)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二、 拓展延伸。
1. 虽然时过境迁,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因岁月流逝而褪色,在今天,我们仍能从宋濂的身上汲取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2.《孙权劝学》与本文同为劝学,孙权先向吕蒙指出_____________,继而现身说法,劝说吕蒙多读书;宋濂则直接从自身学习经历说起,叙述 ,以此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导学内容】答案
一、 略
二、 合作研读文意。1.如下
对比点
太学生
余
衣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食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缊袍敝衣
住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寓逆旅
行
无奔走之劳矣
行深山巨谷中
师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未尝稍降辞色,常遇其斥咄
书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假借、手录
2.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重要的因素是求学者专心勤奋的学习态度,勉励马生刻苦学习。
3. “道为学之难”“勉乡人以学”。
【学后自测】答案
一、略
二、拓展延伸。
1.示例:(1)宋濂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那么恶劣,向人借书,寒中抄录,但他却是那么地勤奋刻苦。由此看来,一个人是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专心与否。
(2)勤奋刻苦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现在的我们,要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学习先辈们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以锲而不舍和水滴石穿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他如:①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②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③学习要敢于发问; ④学习要有主动性; ⑤学习要勤奋刻苦; ⑥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等等,言之成理即可。
2. 学习的必要性,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