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六 世界现代史
第1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世界格局
1.向阳同学围绕三国同盟、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收集资料,你认为他想研究的历史事件是( )
A.美国独立战争
B.法兰西第一帝国
C.克里米亚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重新分割世界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下列示意图中属于三国同盟的是( )
3.以下是德国和奥匈帝国皇帝对1914年某个突发事件的看法。这个突发事件指的是( )
A.三国同盟的形成
B.三国协约的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
D.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4.小飞同学在百度里搜索了以下信息:法国和德国、双方伤亡七十万人、有“绞肉机”之称。那么他搜索出来的内容应该是( )
A.凡尔登战役
B.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C.南京大屠杀
D.诺曼底登陆
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该材料揭示了(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B.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过程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6.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所以被定性为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交战双方都是帝国主义国家
B.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C.英德矛盾是导致战争的主要矛盾
D.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打垮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7.据一位战地记者统计:按当时的美元计算,一战的参战国直接的经济损失高达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也达1516亿美元,在战争主要发生地欧洲,估计工业生产水平至少倒退了8年。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
A.破坏大 B.范围广
C.伤亡多 D.时间长
8.斯大林说:“在一战以后,战胜国主要是英、法、美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下列会议中,与这种“和平制度”建立有关的是( )
A.巴黎和会 B.慕尼黑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万隆会议
9.五四运动促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巴黎和会的对德“和约”上签字。“和约”指的是( )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3
C.《四国条约》 D.《北大西洋公约》
10.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从会议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内容上看,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是( )
A.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
B.德国须支付大量赔款
C.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
D.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1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从而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的条约是( )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四国条约》
D.《五国海军条约》
12.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华盛顿会议的资料卡片,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历史背景 B.召开时间
C.主要内容 D.主要影响
13.反思历史,反省战争,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具有深远意义。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摘自人教版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材料三 《全球通史》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材料四 为对亚太地区重新“安排”,1921—1922年,美国主导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参会的九国签署了一系列包括专门针对中国问题的条约,但作为参与国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却反受其害。
——摘自《新课程历史学习报》
问题一:材料一中提到的引爆这个“火药桶”的火星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什么关系?写出一战在欧洲形成的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名称。
问题二:材料二中图1、2反映的两次会议使帝国主义列强在一战后形成了哪一体系?简要评价这一体系。
问题三:材料三中的凡尔赛主导的“调停人”有哪些国家?“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的目的是什么?”试运用史实说明运动中“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问题四:材料四中,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关于中国问题的条约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反受其害”?
3
1.D 2.C 3.C 4.A 5.A 6.B 7.A 8.A 9.A 10.D 11.B 12.D
13.问题一: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问题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建立了战后暂时的帝国主义世界和平秩序,但由于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因此,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问题三:美国、英国、法国。反对巴黎和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等。
问题四:《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