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议论
性文本)中考考点解密
第1讲 整体感知、内容理解、信息提取、表述看法
[2017·福建改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①《芥子园画谱》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中国画教材,它运用浅显易懂的方法,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
技法、知识,使得社会上为数众多的职业画工,甚至是文人画家,都可以迅速地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技法、
知识。比如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也都是在无人指点的情况下,就上手学习《芥子园画谱》,从而
掌握了一定的规矩准绳。所以,作为艺术普及类的教材,《芥子园画谱》在艺术开蒙方面,堪称卓越。中考考点解密
②《芥子园画谱》可以自学、速成,易入门。但是,中国绘画讲求“师古人”“师造化”,也就是以古人为
师,以自然为师,经过长期的揣摩消化,得其精髓,才能成一家风骨。所有受《芥子园画谱》启蒙的绘画大
师,如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也正是依此才成为一代宗师。
③在黄宾虹这位中国画大家看来,画谱虽有开蒙之功,但也成为帮助懒汉偷懒的工具,它造成了只学画
谱之法而不重视“师承”的严重弊端。何为“师承”?宾虹老人曾解释过,古人既然已经创立了法度,那后人就
必须在掌握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再进行创造变化。而古人的法度,即“笔墨之法”,只有通过临摹这种“师承
”途径,才能全面掌握。然而,诸如《芥子园画谱》之类的画传画谱却提供了一条看似美好的“捷径”,那么,
由临摹名家大师真迹,进而获得先贤笔墨精神这一“师承”途径,就必然受到极大的冲击。因此,那些能够入
乎规矩之中、超乎规矩之外的“神品”“逸品”就无从谈起了。中考考点解密
④以《芥子园画谱》为代表的古代画传画谱,虽然在艺术开蒙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中国画的精髓
则全未窥见,而不学之人尤爱视画传画谱为“法器”,于是废临摹而为抄袭,靡然成风,传统的中国画教学逐渐
沦落。由此所带来的结果,近代以来的中国画坛中,一些革命派要革《芥子园画谱》的命;有些传统派也要
拆《芥子园画谱》的庙。黄宾虹等画家的看法,对还原画谱等传统艺术启蒙类书籍的原始定位,无疑起到
了“拨乱反正”的作用。
(摘编自陈都《正确看待》)中考考点解密
例1 [2017.15]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考点1 整体感知,转述文意)
A.文章开篇肯定了《芥子园画谱》在艺术开蒙方面的积极作用。
B.第②段的“但是”表转折,引出下文对《芥子园画谱》的思考。
C.第③段中黄宾虹指出使用《芥子园画谱》过程中存在严重弊端。
D.文章最后强调不宜再用《芥子园画谱》来进行中国画的教学。中考考点解密
例2 [2017.16] 文章认为《芥子园画谱》的“原始定位”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分)(考点2 内
容理解与概括)
例3 [2017.17] 文章认为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绘画风格?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考点3
信息提取)
例4 [全品原创] 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你阅读本文后的启示。(4分)(考点4 表述个人看法)中考考点解密
考点1 整体感知,转述文意
例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题型变式】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与理解,正确的打“√”,错误的打“×”。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揭示满分策略】
解题步骤 答题必知 解题对策 常见错误类型
第一步:一找 找出原句
审读题干及题目选项,回归原文,在原文中勾画出与选
项表达意思相似的语句
增减扩缩
鱼目混珠
无中生有
因果混乱
语言过于绝
对化
第二步:二比 对比分析
认真对比选项句子与勾画出的原文相似句,看看表达
意思是否有偏差。主要偏差有:①增减扩缩:增加或减少
某些关键词句,扩大或缩小了论证范围;②用似是而非的
词语替代,造成意思的改变;③添加“论证了……”“是因为
……”等词句造成因果错乱;④对文中关键词的修饰语、
限制语做出改变或删减
第三步:三判断 判断正误 确定选项与原文的意思是否相同,判断出选项正误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演绎答题思路】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思路
A项
对应第①段结尾:“《芥子园画谱》在艺术开蒙方面,堪称卓越”符合作者观点。判
断为:正确
B项
对应第②段“但是,中国绘画讲求‘师古人’‘师造化’,也就是以古人为师,以自然为师,
经过长期的揣摩消化,得其精髓,才能成一家风骨”,结合内容判断:正确中考考点解密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思路
C项
对应③第段全段内容,结合“但也成为帮助懒汉偷懒的工具,它造成了只学画谱之法
而不重视‘师承’的严重弊端……诸如《芥子园画谱》之类的画传画谱却提供了一条
看似美好的“捷径”……必然受到极大的冲击”等语句判断:正确
D项
对应第④段“黄宾虹等画家的看法,对还原画谱等传统艺术启蒙类书籍的原始定位,
无疑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与第①段中尾句“《芥子园画谱》在艺术开蒙方面,堪
称卓越”相呼应,明确是可以用它来进行中国画的教学的。判断: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符中考考点解密
【失分警示】
①没有返回原文进行一找二比三判断的步骤分析,判断盲目。
②审题不认真,把寻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当作正确的选项,轻易进行判断。
【本题答案示例】D中考考点解密
考点2 内容理解与概括
例2 文章认为《芥子园画谱》的“原始定位”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题型变式】
1.《芥子园画谱》的作用是什么?试联系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2.文章认为《芥子园画谱》的原始定位主要是艺术启蒙教材,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揭示满分策略】
解题步骤 解题对策
第一步:审清题
干,确定区域
根据题干要求,审清概括的内容是在全文还是在段落,据此确定答题区域
第二步:把握论
点,筛选内容
①概括的内容在全文:找出文中与题干要求相关的语句,明确中心论点;然后抓住
每段段首句或段尾总结句,找到分论点;最后关注如“因为”“一般来说”“总之”等表
关系、总结性的关键词
②概括的内容在段落:找出题干要求的段落范围后,理清段落的论证思路,按照“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给段落分层,筛选出需要的内容
第三步:抓关键
词,组织答案
在第二步的基础上,抓住语句关键词,组合答案要点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演绎答题思路】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思路
第一步:审清题干
,确定区域
“原始定位”、结合全文分析。原始定位,指的就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最初的评价与看法。在
文中指的就是人们对《芥子园画谱》这本书的最初评价。确定答题区域在文章第①段
第二步:把握论点
,筛选内容
段落的论证思路:先提出《芥子园画谱》一书是“中国画教材”,然后以齐白石、潘天寿、傅
抱石等名家为例证明《芥子园画谱》一书的特点,最后进行总结。三层的关键的语句内容是:
人们最初认为《芥子园画谱》是“中国画教材”,“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知识”,“可以迅速
地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技法、知识”,“在艺术开蒙方面,堪称卓越”等
第三步:抓关键词
,组织答案
第一层关键词:中国画教材;介绍中国画的基本技法、知识
第二、三层关键词:学画者入门;开蒙中考考点解密
【失分警示】
①没有对相关答题区域分层,导致答案遗漏。
②没有提炼关键词,直接抄写大段内容,导致答案偏颇。
【本题答案示例】介绍中国画基本技法、知识,是便于学画者入门的启蒙教材。中考考点解密
考点3 信息提取
例3 文章认为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绘画风格?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题型变式】
如果想创造出独特的绘画风格,该如何正确利用《芥子园画谱》?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揭示满分策略】
解题步骤 解题对策
第一步:审清题干,找关键词 从题干中找出关键词,确定搜索答案的范围和答题方向
第二步:阅读段落,确定内容
根据文章中心论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来选定答题区域,定点阅
读这些段落,明确各段的中心内容
第三步:筛选信息,组织答案 根据题目要求,筛选重点信息,概括作答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演绎答题思路】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思路
第一步:审清题
干,找关键词
关键词: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绘画风格?简要概括
答案范围:前面三段
第二步:阅读段
落,确定内容
第①段:介绍《芥子园画谱》作为中国画教材的特点及作用
第②段:列举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人的事例,他们先是受《芥子园画谱
》的启蒙,关键在于“以古人为师,以自然为师,经过长期的揣摩消化,得其精髓,才
能成一家风骨”的。
第③段:宾虹老人解释“师承”。中考考点解密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思路
第三步:筛选
信息,组织答案
第①段关键信息归纳:作为艺术普及类的教材,《芥子园画谱》在艺术开蒙方
面,堪称卓越——初学者临摹
第②段关键信息归纳:以古人为师,以自然为师,经过长期的揣摩消化,得其精髓,
才能成一家风骨——师承“笔墨之法”,领会其精髓
第③段关键信息归纳:后人就必须在掌握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再进行创造变
化——创造变化中考考点解密
【失分警示】
①做题前没有给核定答题范围。
②抓不住每段的主要信息。
③缺乏归纳段落关键信息的能力。
【本题答案示例】由画谱入门,进而临摹古人的法度,师承“笔墨之法”,领会其精髓,能够创造变化。(意思
答对即可)中考考点解密
考点4 表述个人看法
例4 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你阅读本文后的启示。
【题型变式】
1.读了本文,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的理解。
2.阅读××段,结合现实生活,说说你怎么理解文中××观点的现实意义。
3.结合本文的观点,说说你在生活中的做法。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揭示满分策略】
总体来说,议论文的主观题,命题人一般会从析观点、说感悟、谈看法、指方法、话启示等角度命
题,多会在题干设置一些诸如“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认识”“选择其中一点”等限制,解答虽“言之有理即
可”,没有固定答案,但仍有得分点可循。中考考点解密
命题角度 答题必知 答题模式
析观点
(1)围绕文本寻
话题;(2)联系生活
做分析;(3)观点正
向并得体
××观点是正确(错误)的,因为……(来自文中的观点),所以……(对观
点再次确认)
谈看法
××是……(做出具体分析或判断),生活中我们应该……(具体落实看
点,如何落实看点),而不应该……
指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联系文本观点指出具体方法,多条可分
条列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文本或题干规定的理想效果)
话启示
文章强调了××观点,在现实生活中,……(举例印证),这就告诉我们要
学会……(文章观点)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演绎答题思路】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思路
第一步:审清题
干,明确问题
一,要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二,必须是阅读本文后的启示
第二步:谈谈阅
读感悟
①抓住最有感触的一点——如: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②为何要一分为二。联系画谱为画家的成功起到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弊端”
③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一分为二看问题的必要性
第三步:分层阐
述,组织答案
阅读启示+联系实际中考考点解密
【失分警示】
①所得到的启示脱离选文,与选文没有关系,遗憾失分。
②分析启示时,没有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空谈启示,无法得满分。
【本题答案示例】 略。(能言之成理,并结合实际即可)中考考点解密
随堂训练
具体内容见Word版资源“专题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议论性文本)”中考考点解密
第2讲 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证思路、品味语言
[综合改编] 议论文阅读。(13分)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 凌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
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
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
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中考考点解密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
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
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
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
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
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
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
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中考考点解密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
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
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
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
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今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
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
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
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中考考点解密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
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
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23日,有删改)
· ·中考考点解密
例5 请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考点5 把握中心论点)
例6 联系上下文,为“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一观点补充一个
事实论据。(2分)(考点6 分析论据及其作用)
例7 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考点7 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例8 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3分)(考点8 理清论证思路)
例9 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考点9 品味议论文的语言)中考考点解密
考点5 把握中心论点
例5 请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题型变式】
1.纵观全文,本文作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本文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3.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揭示满分策略】
把握文章论点的主要思路是:
①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弄清是对什么问题而发议论的,针对所谈问题的看法是什么。
②看文中有没有适合做论点的句子。论点应该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应该是个概括性比较强
的完整的陈述句,可能在文章开头、中间或结尾,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③如果文中没有适合做论点的句子,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了。概括时可适当借用文中的词
句,但一定要关照全文,不要断章取义。写出来的句子要求准确完整。中考考点解密
解题步骤 解题对策
看标题
标题表明论点。标题有两种:论点式和论题式。论题是论证的内容、范围、对象
,有时论题即是论点;论点式标题本身就是论点
看中心句
多数议论文中心论点放在开头“提出问题”部分,往往在第一部分的首句或尾句,
其次一些议论文在结尾部分的结论中提出中心论点,极少数的议论文将论点放在中
间“分析问题”部分
看开头结尾
提出问题(开头)亮出部分中心论点者最多,其次为结论(结尾)中提出中心论点较
多,分析问题部分亮出中心论点者最少。开头、结尾都有相似论点的以开头为准
看分论点 看各段的分论点,并列相加,偏正以正为主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演绎答题思路】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思路
第一步:审清题干
,明确问题
阅读全文,明确中心论点
第二步:分析思路
,判断论点位置
本文以“3名男子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的图片写起,然后写到曾国
藩、《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和哲人的名言,最后得出结论“阅读既塑造丰盈
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
义。”由此断定,文章的中心论点在结尾段
第三步:核定位置
,归纳论点
结尾句: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气象万千中考考点解密
【失分警示】
①不明白论点应该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应该是个概括性比较强的完整的陈述句。
②不能区分论点与论题:论点的提出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论题的出现常是一个短语。
【本题答案示例】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气象万千。中考考点解密
小贴士
归纳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方法总结
(1)直接提取法(适用于论点比较明确,在字面上有鲜明呈现的文章):不同的文章,论点提出的方式也
常常不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
①题目即中心论点。
②在开头,即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③在中间,由相应话题展开论证,然后自然引出论点,需仔细阅读全文,整体把握。
④在结尾,即以结论的形式,归纳出文章的论点。论点之前往往有“所以”“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
”等总结性词语。
(2)概括归纳法(适用于论点在字面上没有明确点明的文章):论据反推论点,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
理论据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理所当然就是论点。中考考点解密
(3)词语提示法:从提示性词语(“可见”“总之”“所以”“归根结底”以及衔接、过渡性的词语和行文中反复
使用的词语等)中找论点。
(4)反推法:通过分析论据推出论点。无论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论点和论据
之间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即是论点。
在解答论点类试题时还要注意:
(1)论题与论点的区别:论题只是表述的范围、关系等,表意不明;而论点往往是一句表意明确的判断句。
(2)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区别: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时可能用几个分论点来证明中心论
点,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的位置,例如“首先”“其次”“最后”“第一”“第二”等。中考考点解密
考点6 分析论据及其作用
例6 联系上下文,为“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一观点补充一个
事实论据。
【题型变式】
1.下面选项的名言,可以用来证明第×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
2.从下列四个论据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两个分别填入文中的甲、乙两处。
3.作者从三个方面列举了××的表现,请分点概括。
4.选文××段所写的××论据,作用是什么?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揭示满分策略】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依其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类。在议论
文阅读中,围绕论据,一般有以下命题形式:概括论据、补充论据和分析论据作用。
解题角度 解题对策
概括
事实
论据
找到事实论据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也是常见的题型。概括论据必须包含两
个要素:人物+事件;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等,如果有具有
特定意义的要素,也应概括在内中考考点解密
解题角度 解题对策
补写
事实
论据
①能很好地证明论点;②有代表性,力求大众化,尽可能是人所共知的;③表述
力求简洁流畅,不能超过规定的字数;④必须真实,人物与事实要相符,不能张冠
李戴、瞎编乱造。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分析
论据
作用
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论点,只是我们在阅读时,要分析
直接和间接证明的哪个观点。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这个
观点未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演绎答题思路】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思路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问题 补充事实论据,应紧扣“指向内在的丰沛”
第二步:精选事例,一步成型
精选相关知名人物,并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其通过读书让自己
内在丰沛的事例,最后用一句话简练评价中考考点解密
【失分警示】
①选取的人物不为人所知。
②人物的事例张冠李戴。
③事例缺少有效的短评。
【本题答案示例】钱锺书先生从小就嗜书如命,进入清华后,更是以“横扫清华图书馆”的气魄投身书海,后来
到了牛津,又日夜埋首于图书馆。正是读书,让他成为学贯东西、名满世界的学者。中考考点解密
考点7 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例7 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题型变式】
1.文章在论述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文章××段和××段都运用了 论证方法,分别从 和 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3.××段在谈××问题时,提到了××的名言,有什么作用?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揭示满分策略】
解答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这类试题主要是弄清举例论证法、道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
证法的特点,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选择。解答时,先说出某种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即“典型、有代表性、
有很强的说服力”等,再结合论点具体内容进行解说。中考考点解密
论证方法 判断依据 答题模式
举例论证 史实事例
举××(事例),证明了××(中心论点或本段论点),使论证更具体,增
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
名言警句、格言俗
语
引用××名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具有权威性
比喻论证 运用比喻修辞方法
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观点,使抽象深奥的道理阐
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对比论证 进行正反两面对比 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论点更鲜明突出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演绎答题思路】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思路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问
题
题干要求判断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方法作用
第二步:寻找依据,判断类
型
第⑤自然段列举了名人武亦姝和雷海为的事例,即采用了举例论证
第三步:结合内容,分析作
用
武亦姝和雷海为的事例都是为了论证本段的论点“读书或许并不
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中考考点解密
【失分警示】
①分析不全面,答案有遗漏。
②分析作用时,没有结合文段内容,找不准本段观点。
【本题答案示例】 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法,证明了“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
的丰沛”这一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文章更有说服力。中考考点解密
考点8 理清论证思路
例8 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题型变式】
1.简要分析本文是怎样层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本文最后一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揭示满分策略】
论证过程体现着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运用什么论据证明哪种观点,首尾段的作用
等,都属于论证过程的范围。
命题角度 答题模式
首段作用
①引出……论点(论题);②充当……论据,证明……论点;③激发读者的阅
读兴趣
论证思路
在段落层次分析出的内容的基础上加上“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等表
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
尾段作用
①总结全文,得出(强调)……的中心论点;②深化中心论点,得出……的结论
;③发出……号召或希望人们……;④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严密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演绎答题思路】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思路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问题 要求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即论证过程
第二步:划分层次,归纳内容
第⑤段分三层
第一层:提出“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
在的丰沛”的观点
第二层:列举武亦姝和雷海为这两位名人的事例,证明这个观点
第三层:得出“读书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显露
在生活和文字中”的结论
第三步:起承转合,组织答案
在第二步层次内容基础上加上“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等表起
承转合的词语,组织成答案中考考点解密
【失分警示】
①分析段落内容前,没有做划分层次的工作,导致答案不全面。
②组织答案时,缺乏表起承转合的词语,导致答案表述不清晰。
【本题答案示例】首先提出“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的观点,然后列
举了武亦姝和雷海为的事例,证明这个观点,最后得出“读书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显露在
生活和文字中”的结论。中考考点解密
考点9 品味议论文的语言
例9 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题型变式】
1.本文论证严密而且生动,试分析第×段结尾这句话,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谨生动。
2.本文的语言严密,试举一例,并做简要分析。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揭示满分策略】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
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命题角度 答题模式
分析加点词语的
作用
(1)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
(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查
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考查词语顺序是
否可以颠倒
(1)解释词语的含义
(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演绎答题思路】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思路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问
题
分析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即分析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第二步:划分层次,归纳内
容
第一步:判断——不能去掉
第二步: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关联词是递进关系
第三步:词语对阐明本段观点的作用——强调了“用无数心灵的眼睛
观察”的重要性
第四步:定性——使论证更严密
第三步:分层阐述,组织答
案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定性中考考点解密
【失分警示】
①答题没有进行第一步判断,遗憾失分。
②分析作用时,没有按步骤分析,导致答案遗漏。
【本题答案示例】不能去掉。这一组关联词是递进关系,强调了“用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的重要性,使论证
更严密。去掉后无此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