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高分课件与习题(共24套福建专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高分课件与习题(共24套福建专版)》 共有 24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中考考情分析 考什么  从材料看,主要选择课标规定的要求背诵的40首古诗词,其中以课内古诗词为主要考查对象;从考查点 看,以内容理解、诗歌意象、品味炼字、佳句赏析、诗歌主旨、诗歌情感、表现手法为主要考查点,其 中内容理解为必考考点中考考情分析 怎么考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  题量:共计两道题  分值:5分  命题形式:一道以综合考查诗句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为考查点的选择题,一道以内容理解、诗歌意象、 品味炼字、佳句赏析、诗歌主旨、诗歌情感等为命题点的简答题或填空题中考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 1.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   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注释、生平经历能揭 示诗的背景,鉴赏诗歌若能做到“知人论世”,对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就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如能有效地 利用命题中的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 2.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 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 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中考考情分析 3.注意分析诗的写作手法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 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注意分析诗中所用的写作手法及 其作用 4.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与惯用意象   古诗常用典,用典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复习要力避艰深难懂,但学生接触过的并且是 非常熟悉的应掌握,如“武陵人”“廉颇老矣”“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等。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 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流水”“秋风”等意象,表现志向气节常用“菊 ”“兰”等意象。掌握典故含义,把握惯用意象,可以找准理解诗词的切入点中考考情分析 5.从诗中描写的对象来体味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描写的对象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对象着手。如 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其三)》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 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这些描写的对象,结 合全诗来分析 6.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   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分点 答题,点后例证。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 价。就诗论诗,不枝不蔓,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泛泛而谈中考考点解密 第1讲 整体感知、内容理解、画面描述 [2018·福建改编]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7分)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中考考点解密 例1 [2018.4] 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考点1 整体感知,转述文意)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中考考点解密 例2 [2018.5]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2分)(考点2 内 容理解) 例3 (改编)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2 分)(考点3 画面描述)中考考点解密 考点1 整体感知,转述文意 例1 [2018.4] 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题型变式】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表述,不符合(符合)诗句理解的一项是 (  )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揭示满分策略】 这是福建中考古诗词阅读必考查的一道题。在错误选项的内容设计上,命题人主要会从诗句内容理 解、意象把握、语言品味、表现手法、诗词情感或主题的角度来设计答题选择点。 解题步骤 答题必知 解题对策 第一步: 一找 找出原句  回归原诗(词),在原诗(词)中找到与选项表达意思 相似的一句或几句中考考点解密 解题步骤 答题必知 解题对策 第二步: 二比 对比分析  对比选项诗(词)句与原诗(词)句,看看表达意思是否有偏差。主 要偏差有:内容理解是否准确,意象把握是否正确,语言品味是否 偏差,表现手法是否有误,情感主题是否解读到位 第三步: 三判断 判断正误  根据选项与原诗(词)句对比分析的结果,判断选项正误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演绎答题思路】 考场这 样审题 答题思路  A项:内容理解  “东临碣石”意思是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这里的“临”是登上的意 思,引申为游览。从“临”字可看出诗人登高望海时的勃勃英姿。选项判 断为:正确  B项:表现手法  “水何澹澹”写海水荡漾的状态,是动态;“山岛竦峙”写山岛高耸的样子, 是静态。一动一静映衬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选项判断为:正确中考考点解密 考场这 样审题 答题思路  C项:诗歌情 感  C项对应“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意为秋风阵阵呼啸,诗人面对着波涛汹涌的大海 ,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这正是诗人胸襟开阔的表现,并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选项判断为:错误  D项:诗歌主 题  这首诗通过描绘大海吞云吐月、包罗万象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宏 大的抱负。选项判断为:正确中考考点解密 【失分警示】 ①没有进行比对分析,靠感觉答题。 ②不理解诗句内容、情感、写法等,盲目判断。 【本题答案示例】C中考考点解密 考点2 内容理解 例2 [2018.5]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题型变式】 1.从……诗句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诗(词)中写了哪些景象?有什么作用? 4.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氛围? 5.诗(词)中……(词)是什么意思?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揭示满分策略】 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考点角度主要有:对诗(词)中景物、形象的理解,对诗(词)句含义的理解,对诗(词) 意象的揣摩,对全诗情感的感悟等。 解题步骤 解题对策  第一步:翻译诗句,描述画 面  对题干给出的诗句进行翻译或描述其画面,了解诗句的整体意思  第二步:提取信息,归纳特 点  从诗歌画面中提取题干要求的意象信息,并归纳提取出的信息的 意象特点,特点一般用二字或四字词语或成语归纳  第三步:抓关键词,组织答 案  抓住意象信息关键词和意象特点关键词,组合成答案要点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演绎答题思路】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思路  第一步:翻译诗句,描述画面  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这里运行,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里产 生  第二步:提取信息,归纳特点  意象信息:描绘出一幅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  意象特点:景象壮阔,包罗万象  第三步:抓关键词,组织答案  意象信息关键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  意象特点关键词:景象壮阔中考考点解密 【失分警示】 ①景物特点或人物形象分析不到位。 ②没有提炼关键词,直接抄写大段内容,导致答案偏颇。 【本题答案示例】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丽。中考考点解密 考点3 画面描述 例3 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题型变式】 1.请依次描绘出××(句)的景象。 2.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把××(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描绘出来。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揭示满分策略】 解题步骤 解题对策 答题格式  第一步:抓意象  找出诗句中的具体意象 抓意象+展联想 +作描绘  第二步:展联想和想象  通过丰富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把找出的意象串 接成具体的画面  第三步:作描绘  用生动流畅的语言进行形象的描绘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演绎答题思路】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思路  第一步:抓意象  诗句意象:秋风、海水  第二步:展联想和想象  秋风如何吹动,海水如何泛起波浪,与诗人的心情有何关系等  第三步:作描绘  秋风呼呼作响,吹动草木,吹动诗人的衣襟,诗人站在海边,心潮 与海水一起荡漾中考考点解密 【失分警示】 ①把画面描述当作诗句翻译,描绘过于简单。 ②没有抓住诗句的主要意象进行一一描绘。 【本题答案示例】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 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中考考点解密 第2讲 炼字、赏句、主旨情感、鉴赏手法 [综合改编]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8分)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考考点解密 例4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割”字用得巧妙,请简析该字的表达效果。(2分)(考点4 品味炼字) 例5 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考点5 名句理解赏析) 例6 通读全诗,概括诗人表达的情感。(2分)(考点6 主旨情感) 例7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2分)(考点7 鉴赏手法)中考考点解密 考点4 品味炼字 例4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割”字用得巧妙,请简析该字的表达效果。 【题型变式】 1.请分析×字的妙处。 2.某联中×字和×字用得极妙,请任选一字做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某句的×字改为×字更好,你怎么看?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揭示满分策略】 古诗词的品味炼字题型,不能把字词脱离诗(词)句来谈,要把字词放在句中,明确字词的意思,达到字字 落实的地步,再结合全诗的意境来进行分析品味。 解题步骤 解题对策 答题格式  第一步:释含 义  解释该字词的意思  ××字词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地刻画(描绘) 了……形象(景象),表达了……情感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演绎答题思路】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思路  第一步:释含义  “割”是分割的意思  第二步:析语境  “割”字描绘了泰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自然景 观。极言泰山之高,表现出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  第三步:表情感  表达了对神奇秀丽、遮天蔽日的泰山的喜爱和赞美中考考点解密 【失分警示】 ①答题笼统,没有分层作答。 ②分析时没有扣紧具体诗句的语境。 【本题答案示例】 “割”是分割的意思。一个“割”字准确传神地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 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的特点,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中考考点解密 考点5 名句理解赏析 例5 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题型变式】 1.请对……诗句进行赏析。 2.你认为×联被人们广为传颂的原因是什么? 3.请赏析……句的精妙之处。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揭示满分策略】 古诗词名句常常是主旨或情感的核心,对名句的赏析主要着眼于诗歌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有时也可 以分析其语言技巧。 解题步骤 解题对策 答题格式  第一步:明方 向  找准赏析的角度,明确赏析的方向: 修辞方法、蕴含哲理、思想情感等  ①这句诗运用了……修辞方法(表现 手法),描绘了……景象,抒发了……情感 ②这句诗内涵丰富,告诉我们一个……道 理,启示我们……  第二步:描景 象  写出诗句所描绘的具体景象  第三步:析情 感  分析诗句抒发的情感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演绎答题思路】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思路  第一步:明方向  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第二步:描景象  它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 峰的誓言  第三步:析情感  表达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 概中考考点解密 【失分警示】 ①找不准赏析角度或不能联系全诗来理解。 ②直接抄写大段内容,单纯去理解,不联系主旨、情感等要素,导致答案偏颇。 【本题答案示例】诗句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同时 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中考考点解密 考点6 主旨情感 例6 通读全诗,概括诗人表达的情感。 【题型变式】 1.分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2.该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揭示满分策略】 解题步骤 解题对策 答题格式  第一步:巧抓诗 题明方向  不少诗题目能透露作者的情感。如题目中有“送”“别” 字眼,往往包含惜别之情。诗歌一般表现出的情感有:忧 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寄情山水、思乡怀人、 思乡念亲等  这首诗(词)通过对 ……的描写,展现了 一幅……的画面,表 达了作者……的思 想感情  第二步:概括形 象特点  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常常通过一定的形象或营造某种 意境表达出来。概括这些形象特点,能体味诗人的情感  第三步:推断作 者情感态度  根据诗句意思,特别是诗句的最后一句往往能推断出 作者的情感态度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演绎答题思路】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思路  第一步:巧抓诗题明方向  由诗题“望岳”可判断:诗人借望泰山的景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第二步:概括形象特点  描绘泰山神奇秀丽、高大雄伟的特点  第三步:推断作者情感态度  抓住结尾句可得知:表达出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 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中考考点解密 【失分警示】 ①没有通过形象分析情感,导致情感概括不全面。 ②断章取义,生搬硬套。 【本题答案示例】这首诗通过描写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中考考点解密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情感 (1)情感类别: 迷恋、惆怅、寂寞、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壮志 难酬、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离愁别恨、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 热爱自然、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超脱、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悲 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等。 (2)情感载体:杨柳—惜别、菊花—隐逸、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豁达、流水 —叹惜、古迹—怀旧。中考考点解密 二、常见意象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1.月——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2.草——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3.柳——以折柳表惜别。“柳”是“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 伤离别的意味。 4.东篱——表现悠然自得、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和洁身自好的品格。 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落红——指凋残的花(乱红、残红)。在诗人看来,落红是春天即将离开的信号,也是美好事物转眼成空 的象征,它又仿佛是不幸者的命运写照。诗人常以落花比喻青春易逝或寄寓伤感、惋惜和无奈之情。 6.流水、落花——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 题。如李煜《浪淘沙令》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中考考点解密 7.西楼:西楼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或指代闺房,或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代 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 8.羌笛、胡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常用来表示戍边思归。 9.芳草:(1)以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 10.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11.梅花: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中考考点解密 12.菊花:象征高洁、脱俗的品格。 13.桃花:象征美女的容颜姣好;象征生机勃勃的春天;象征轻薄、随波逐流、趋炎附势的小人等。 14.牡丹:象征高贵、富贵。 15.杨花:象征飘零、离散。 16.梧桐:象征凄凉悲伤。 17.松柏: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中考考点解密 考点7 鉴赏手法 例6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题型变式】 1.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借景抒情是本诗的主要写法。请你结合具体诗句说明这一写法的特点。 3.颈联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揭示满分策略】 解题步骤 解题对策 答题格式  第一步:指出表达技巧  分析诗词内容,从具体内 容中得出表现手法  运用了……(比兴、拟人、烘托、借 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的表现 手法,借……(意象)写出了……或表达 了作者……情感  第二步:说明表达技巧 所表现的内容  分析该表现手法在诗词 中描绘的具体内容  第三步:分析使用这种 表达技巧表达出的感情  分析该表现手法对表现 诗词情感的作用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演绎答题思路】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思路  第一步:指出表达技巧  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诗句可判断运用了虚实相间 的表现手法  第二步:说明表达技巧所表现的内 容  “造化钟神秀”虚写泰山的秀美,“阴阳割昏晓”实写泰山的 高大  第三步:分析使用这种表达技巧表 达出的感情  通过赞叹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 爱、赞美之情中考考点解密 【失分警示】 ①分析片面,没有联系全诗内容而进行孤立理解。 ②脱离诗歌意境,分析牵强附会。 【本题答案示例】这两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虚写泰山的秀美,实写泰山的高大。通过虚实 相间,表达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美之情。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