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高分课件与习题(共24套福建专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高分课件与习题(共24套福建专版)》 共有 24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中考考情分析 考什么  选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的23篇文言文作为阅读材料,与课外文言文进行对 比阅读  从考查要点看,主要有五类:  ①实词意义与用法:包括重点实词意思、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②虚词意义与用法:重点考查文言虚词中的“之”“于”“而”“以”“其”“为”“乃”等虚词  ③文言句子翻译:主要考查与文章主题相关的重点语句;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固定句式等);包含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重点句子等  ④停顿断句:一是句间停顿,即根据标点符号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扬抑;二是句中停顿, 即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⑤对比阅读:主要从比较文章内容异同、主旨情感异同、人物形象异同、写作手法异同等角度命题中考考情分析 怎么考     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题量:共计四道题  分值:16分  命题形式:一道以虚词意义与用法或节奏划分为考查点的选择题,一道考查实词意义的简答题,一道课内 与课外文言语句的翻译题,一道对比阅读题中考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  1.强化积累。做好课内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积累,对常用的实词要按照“通假字”“一 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方面进行归类积累,文言虚词中的“之”“于”“而”“以”“其”“为”等,要结合例句 进行归类积累  2.以本为本。文言文对比阅读尽管有一则课外材料,但考查的知识点基本都能在课内文言文中找到,因 此,要强化对课内文言文的复习  3.善于推断。平时要养成整体把握文言文文意的能力,阅读课外文言文时,常常会遇到个别字、词、句 一时无法理解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文意、语境来进行推断。只有平时养成了这种推断习惯, 在考场上遇到这类问题时,才能沉着处理中考考点解密 第1讲 解释实词、断句、翻译句子、比较异同 [2018·福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16分)中考考点解密 [注释] ①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 源。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④粲:鲜明。中考考点解密 例1 [2018.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考点1 理解实词的含义)中考考点解密 例2 [2018.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考点2 停顿断句) A.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B.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C.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D.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中考考点解密 例3[2018.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考点3 翻译文言句子) (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2分) (2)近视之几不类物象。(2分)中考考点解密 例4 [2018.9] 伯牙“善”琴,甲文主要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他琴音的高妙?董源“善”画,乙文怎样介绍他画 作的奇妙?请简要分析。(5分)(考点4 比较异同)中考考点解密 考点1 理解实词的含义 例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题型变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  )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揭示满分策略】         “理解实词的含义”考点主要涉及常用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解答这 类题型应以识记为主,要求考生能结合语境分析具体词义。课外文言文中的实词,则要求考生从课内到课 外,灵活解答,实现文言实词解读的迁移。 答题角度 答题必知 答题示例 语境 推断法  绝大部分实词具有多义性,在解释 词义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结合具 体语境来理解  要判断“前人之述备矣”和“众妙毕备”中“备”的意思 是否相同,可以把“备”字放回各自的语境中去分析,可 推断出前一个“备”意为“详尽”,后一个“备”意为“完备”中考考点解密 答题角度 答题必知 答题示例 联想 迁移法  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 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理解“过而能知,可以为明”的“过”,可以联想“ 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过”的意思,就能得出意为“犯错误” 成语 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有大量的文言词义,可 以用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 实词词义  “几欲先走”的“走”,可联系成语“走马观花”“奔 走相告”等来理解,意为“跑”中考考点解密 答题角度 答题必知 答题示例 字形 推断法  汉字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形声字,可借 助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通过分析字 形,推断实词词义  “绝”从丝从刀,表示用刀割断丝缕的意思。引 申为“断”“断绝”“消失”等 古今 对照法  现代汉语的一个词,在文言文可能包 含两个词义,可根据古今构词特点的不 同来推断实词词义  “可以一战”的“可以”,在现代汉语是一个词,是 “对某事表赞同”的意思,在文言文里则代表“可” 和“以”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演绎答题思路】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关键点  (1)“卒逢暴雨”的“卒”  “卒”这个词在初中文言文中出现较少,有两种读音,分别为“zú”和“cù”。 读“zú”时解释为“士兵、最终、死”,如:卒之为众人(最终),爱士卒、卒数万 人(士兵);读“cù”时,同“猝”,意思为“突然”。本题通过成语“仓卒之际”(《三 国志·魏志》)来印证,可理解出“突然”的意思;通过语境推断可推断出同“ 猝”中考考点解密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关键点  (2)“伯牙乃 舍琴而叹曰”的 “舍”  通过联想迁移法,从“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中可迁移判断为“放弃”的意思; 通过成语“锲而不舍”可印证出“放弃”的意思  (3)“皆宜远 观”的“宜”  通过联想迁移,从“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中可迁移判断为“应当、应 该”;通过语境“都适合远看”中可推断为“适合”  (4)“悉是晚 景”的“悉”  通过联想迁移法,从“悉如外人”(《桃花源记》)、“悉以咨之”(《出师表》)中可迁移 判断为“全、都”的意思;通过语境“全都是一派傍晚的景象”可印证出“全、都”的意思中考考点解密 【失分警示】 ①识记不牢固,导致错误。 ②从课内到课外迁移后,没有回归具体语句中去印证,导致失误。 【本题答案示例】 (1)同“猝”,突然 (2)丢开 (3)适合 (4)全、都中考考点解密 考点2 停顿断句 例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题型变式】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 2.下面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揭示满分策略】         所谓停顿断句,就是给文言文划分句读(dòu)。句,指文言文中语意完整的一个小段,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一句话,一般用句号表示,属断句;读,指句子中的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更小的段落,一般用逗号、顿 号表示,属停顿。停顿断句必须根据语意来完成,理解文意是停顿断句的前提,有些停顿断句一时难以确 定,不妨先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回到原文进行停顿断句。命题人的命题角度主要有两个:一种是考查 句间断句,另一种是考查句中停顿。中考考点解密 答题角度 答题必知 答题示例 句 间 断 句  名词断句法:找出句子中的人名、地名、事 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这些名 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 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法,取得什么结果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本句共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 理解句子意思后,可根据名词作主宾的成分来 断句  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有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谓语前置等特殊语序,有判断句、 被动句等句式,准确地把握这些特殊语序和句 式,可帮助我们断句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秦青之技/自谓尽之/ 遂辞归  ——句中“薛谭学讴于秦青”是状语后置,可 根据这一点确定在“于秦青”后面断句中考考点解密 答题角度 答题必知 答题示例 句 间 断 句  对称排比断句法:古人行文常常上下句用相 同的字数行文,把握这个特点,有助于我们断 句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 害之郡  ——前两句是对称句,后两句是对偶句,可以 据此句式特点来断句  顶真修辞断句法:句中出现顶真修辞,可根 据句中相邻两字出现相同字词的情况来断句  光召尚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  ——句中出现了相邻的两个“郎”和“光”字, 可据此在两字中间断句中考考点解密 答题角度 答题必知 答题示例 句 间 断 句  文言虚词断句法:文言文虚词使用的一般规律是,“盖”“夫” 大都在句首,这些词语前面一般加句末点号;“于”“而”一般在 中间,其前后一般不用标点;“曰”字后面加冒号;“耶”“乎”经常 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句号;“哉”字后面跟感叹;“也”“者”作 用表停顿。了解这些规律,可助我们断句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 异二者之为  ——“嗟夫”后面跟感叹,故 在其后断句中考考点解密 答题角度 答题必知 答题示例 句 中 停 顿  主谓宾之间要停顿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省略成分前要停顿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发语词和关联词之间要停顿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故/君子有不战  古今异义词之间要停顿  其一/犬坐于前  可/以一战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演绎答题思路】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关键点  第一步:读懂题干信息  断句正确的一项  第二步:判断考查角度  “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判断:句间停顿  第三步:分析句间特点  “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三句具有对称 句特征,可用对称排比断句法  第四步:组织答案  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判断:C项正确中考考点解密 【失分警示】 ①审题不认真,误选错误的选项。例如答为A项。 ②不理解句子意思,随便判断。 ③不明白句式特点,判断失误。 【本题答案示例】 C中考考点解密 考点3 翻译文言句子 例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题型变式】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下面对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揭示满分策略】         翻译文言句子要做到“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不误解、不遗漏、直译为主;“达”:无语病,不拘泥于 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雅”:力求体现原文语言特色,文笔生动,有表现力。 对中考而言,主要在“信”“达”二字。         文言句子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翻译时,一是要 做到“对留删换调补”,二是要抓住采分关键点,特殊句式要准确把握,关键词要准确译出。中考考点解密 方法 答题必知 答题示例 对  按照原文的词语、词序和句式,逐 字逐句地翻译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将“及”“诣”“说”“如此”替 换成现代汉语,然后按照语序对译成现代语句 留  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以及人名、 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 度量单位等专有名词,翻译时保留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翻译时,“庆历四 年(年号)”“滕子京(人名)”“巴陵郡(地名)”都不用改动中考考点解密 方法 答题必知 答题示例 补  把文言的单音词补充为双音词,补 出省略成分等,使译文通顺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翻译时应补充 省略内容“(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删  翻译时,删除仅有语法作用但无实 际意义的词。句中重复多次的词语 也可以删除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 字多次出现,可以只译其一,其他不译中考考点解密 方法 答题必知 答题示例 换  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 汉语词  “十年春,齐师伐我”,句中的“师”可用“军队”替换,“ 伐”可用“攻打”替换 调  调整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状语后 置、定语后置等特殊句式的词序或 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律  “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整语序为“有何 陋”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演绎答题思路】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关键点  第一步:观察句子特点, 判断基本方法  (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无特殊句式,可直译)  (2)近视之几不类物象。(无特殊句式,可直译)  第二步:分析词语构成, 判断具体方法  (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留:钟子期;对:每—每次,奏—弹奏,趣—情趣;换:穷—尽,辄—就;调:曲 每奏—每奏曲  (2)近视之几不类物象  对:近视—靠近看,几—几乎,物象—物体的形象;换:之—它,类—像中考考点解密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关键点  第三步:勾画重点词语, 抓住采分点  (1)句重点词:穷—尽。(1分)  (2)句重点词:近视—靠近看;类—像。(1分)  第四步:意译辅助,语意 顺畅  (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每次弹奏曲子,钟子期就能点明他的旨趣  (2)近视之几不类物象  ——靠近看它几乎不像任何物体的形象中考考点解密 【失分警示】 ①句子重点词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导致扣分。 ②该意译的部分没有意译,导致翻译的句子不通畅。 ③该添补的成分没添补,缺少主语。 【本题答案示例】 (1)(伯牙)每次弹奏曲子,钟子期就能点明他的旨趣。 (2)靠近看它几乎不像任何物体 的形象。中考考点解密 考点4 比较异同 例4 伯牙“善”琴,甲文主要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他琴音的高妙?董源“善”画,乙文怎样介绍他画作的奇妙?请 简要分析。 【题型变式】 1.甲乙两文都采用了    的表现手法,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甲乙两文都写了××,都表达了对××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因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3.甲乙两文都是情景交融的美文,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做具体分析。 4.比较甲乙两文,举例谈谈文中的××和××两个人物性格上的相同点。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乙两文在思想感情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揭示满分策略】 文言文对比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进行比较分析、对照鉴 别阅读。在比较异同过程中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  文言文比较阅读文段的选取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几个文段之间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延伸或补充。 (2)比较阅读的各文段之间必定存在着“可比点”。 (3)课外选文与课内选文难易程度相当,均为浅易文言文。 考查内容涉及两个文言文语段时,一般是将两个文言文语段在语句、语言、内容、人物、写法、主题 等方面进行比较。中考考点解密 对比类别 答题必知 文段 内容 异同  若文章有相关语句可以作为答案,可直接摘录。若没有,可按以下步骤概括内容,然 后再比较:(1)找出文段相关事件,尤其是主要事件;(2)可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来探究事件的因果及过程;(3)根据问题推导事件背后相同或相异的主旨,用简明的语 言归纳 主题 思想 异同  (1)人物小传:其主旨一般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某种品质,褒奖某种品格或贬斥某种不 良行为。答题要兼顾正反双方,做到态度鲜明,客观公正  (2)历史典故:其主旨更侧重于对事件的客观评价,大多是以史为鉴讽喻现实,说明某 些义理,答题时可从这个方向去进行比较  (3)寓言故事:要从“领悟文段中比喻、借代的喻体和本体、区分所喻与实指,辨别故 事褒贬的对象”等方面比较结果中考考点解密 对比类别 答题必知 人物 评价 异同  (1)根据故事评价人物:把文言文段中与人物相关的故事提炼出来,然后将这些事放 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感知人物的不同品性特点  (2)根据正面描写评价人物:通过人物的话语、动作、神态、外貌等正面描写,感悟 人物的不同品性特点  (3)根据侧面描写评价人物:一些文言文在正面描写人物的同时,还会借助他人的言 行从侧面反衬主要人物的性格,评价人物时不要忽视侧面描写  (4)根据议论评价人物:一些文言文在写人记事结束后,往往还会针对文中的人和事 进行简短的议论,抓住这些议论句子,能更容易比较出人物的不同品性特点中考考点解密 对比类别 答题必知 文段 写法 异同  (1)写景方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正侧面描写、多种感官运用等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  (3)表达方式:记叙、抒情、议论、描写、说明中考考点解密 答题步骤 答题必知  第一步:审清题干,了 解文体  审清题干问题,搞清题干的要求,是求同还是析异  第二步:疏通内容,整 体感知  疏通文章意思,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一般了解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两 个方面中考考点解密 答题步骤 答题必知  第三步: 辨析类别, 比较异同 求异类  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 求同类  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 感悟“同工”之妙 互解类  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 综合类  前一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演绎答题思路】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关键点  第一步:审清题 干,了解文体  《伯牙善鼓琴》:用什么写法表现伯牙琴音的高妙  《董源善画》:怎样介绍董源画作的奇妙  第二步:疏通内 容,整体感知  《伯牙善鼓琴》:写什么——讲述俞伯牙和钟子期惺惺相惜、心意相通的故事。 怎么写——从表现手法看,用衬托表现各自人物形象;从描写方法看,用子期善听这 一侧面描写表现伯牙善琴  《董源善画》:写什么——介绍董源的画“宜远观”的特点。怎么写——从表现 手法看,对董源的画通过远观与近看的效果进行比较(对比);从说明方法看——以 《落照图》为例说明董源的画“宜远观”的特点(举例子)中考考点解密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关键点  第三步:辨析类别, 比较异同  《伯牙善鼓琴》:表现手法——衬托;描写方法——侧面描写  《董源善画》:先介绍董源的画“宜远观”的特点,然后将其远观与近看的效果 进行比较,最后以《落照图》为例说明董源的画“宜远观”的特点中考考点解密 【失分警示】 ①不了解文言文基本的表现手法类别,抓不住核心。 ②分析写法没有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导致丢分。 【本题答案示例】 甲文运用侧面描写,通过钟子期的“善听”来表现。乙文运用对比,先写董源的画“宜远 观”,然后写“远观”和“近视”效果不同,再以《落照图》为例加以说明。 【乙参考译文】   董源擅长绘画,尤其精于描绘秋天雾霭远景,(他的画)多描写江南的真山,而不用奇特峻峭的笔法。 后来建业僧人巨然效仿董源的画法,大体上董源及巨然的画作都适合远观。他们的用笔非常粗放,靠近 观看几乎不像任何物体的形象,远看则景物鲜明呈现,寄托幽远的情思,使人如目睹胜境奇观。如董源 所画的《落照图》,近看不见有什么功力,远看则村落邈然深邃悠远,完全是一派日落晚景,远方的峰顶 宛然有落日返照的霞光。这正是他的画作的奇妙之处。中考考点解密 第2讲 提取信息、虚词用法、内容理解 [全品原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0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 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 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 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考点解密   [乙]齐威王召阿①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②,人民贫馁。昔日赵攻 鄄③,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④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 耸惧,莫敢饰诈⑤,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 ①阿:古地名。②辟:开垦。③鄄(juàn):古地名。④烹:古代的一种酷刑。⑤饰诈:掩饰,欺诈。中考考点解密 例5 下面有关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考点5 筛选提取信息) A.甲文中邹忌用自己的切身经历设喻,通过“三喻和三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B.通过甲文中的“三种赏赐”“三种进谏情况”可看出,齐威王是位虚心纳谏、赏罚分明的君主。 C.乙文中的齐威王是个不偏听左右,重视实情的人,对齐威王的描写主要运用了语言和心理描写。 D.从乙文中可看出,齐威王对弄虚作假、靠粉饰功绩而不做实事的官员的惩罚力度是非常大的。中考考点解密 例6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由此观之”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考点6 文言虚词 的用法)中考考点解密 例7 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分条概括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强于天下”的原因。(4分)(考点7 内容理解)中考考点解密 考点5 筛选提取信息 例5 下面有关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题型变式】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对文章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揭示满分策略】 答题角度 答题必知  1.审清题干, 排除干扰  题干信息是筛选文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弄清所筛选的 信息与题干的要求是否高度一致。如“选出直接体现主人公性格的一项”,这就提 示我们只能选择正面反映人物性格的信息,侧面反映人物性格的语句要排除在外  2.回归原文, 揣摩用意  选项所给的信息是孤立的,筛选信息时一定要把信息句代入到原文的语境中去 揣摩句子的意思,这样才能把握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中考考点解密 答题角度 答题必知  3.比较甄别, 去伪存真  所给的信息选项中总会掺杂一些迷惑性很强的错误信息,要想正确筛选就必 须对所给信息进行认真比较,明确信息句对或错的原因  4.巧用方法, 排除为先  一旦确定哪一个信息句与题干要求不相符,即可排除包含该信息的选项,这样 能降低选择难度,部分题目甚至可以让我们轻松得出正确选项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演绎答题思路】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关键点  A项:内容理 解  对应甲文第一段。邹忌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私臣”“ 畏臣”“有求于臣”,即“三喻和三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判断:正确  B项:人物形 象  对应甲文第二段。从齐威王纳谏态度可看出他虚心纳谏;从“上赏、中赏、下 赏”及其结果的描述,可看出赏罚分明。判断:正确中考考点解密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关键点  C项:人物形象 及写法探究  对应乙文第一层。从第一层内容语言描写的内容分析看,“不偏听左右,重视 实情”正确,但对齐威王的描写只运用了语言描写,没有心理描写。判断:错误  D项:内容理解  对应乙文第二层。从“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可看出惩治力度极大。判断 :正确中考考点解密 【失分警示】 ①不懂回归原文去比较甄别。 ②不懂运用方法去伪存真,胡乱猜测。 【本题答案示例】C中考考点解密 考点6 文言虚词的用法 例6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由此观之”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题型变式】 1.下面加点的文言虚词与例句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下列对加点的文言虚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揭示满分策略】 答题角度 答题必知  1.通过虚 词在句中位 置判断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如“也”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 感叹,在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表停顿  2.通过词 性判断  文言虚词兼具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语境和前后词语推断,若其词性不同,用法也 就不同。如:“以”后面是名词,“以”可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译为“把”“拿”“用”;或介 绍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译为“按照”“凭借”;或为动作行为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中考考点解密 答题角度 答题必知  3.通过代入检验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中,若联系上下文语意畅通,即可验证正确  4.通过语境推断  虚词大多有多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复杂,要确定其具体的意义用法,须结合 具体语境及上下文,利用句意和文意进行判断。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 词特别有效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演绎答题思路】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关键点  A项:通过语 境检验  “之”字主要有助词、代词和动词三种用法,通过“何陋之有”的具体语境,发现 这个句子是宾语前置句,“之”在这里为结构助词,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判断:不同  B项:通过虚 词在句中位置 检验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位置在句子中间,“由此观之”的“之”位置 在句子结尾。判断:不同中考考点解密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关键点  C项:通过代入 检验  “行道之人弗受”的意思是“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通过代入检验,句中的“之 ”为结构助词,意思是“的”。判断:不同  D项:通过代入 检验  “处处志之”意思是“处处做标记”,例句“由此观之”的意思是“由这样看”,通过 代入检验,发现两句的“之”都是音节助词,用来补足音节,舒缓语气。判断:相同中考考点解密 【失分警示】 ①不懂词性,难以判断。 ②脱离语境,望文生义。 ③不加辨析,胡乱猜测。 【本题答案示例】D中考考点解密 考点7 内容理解 例7 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分条概括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强于天下”的原因。 【题型变式】 1.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2.说说文中××人做××事的目的是什么。 3.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景物××特点的句子。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揭示满分策略】  1.去粗取 精,抓住要害  即要点归纳法。扣紧材料中的要害文句,重点理解要害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 面。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眼都是要留意的 要害部位。抓住这些要害部位是我们分析归纳文章中心的重要途径  2.去伪存 真,综合归纳  即综合句意法。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重点句,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子或几 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要点是:从文章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义 ,进而提炼出中心思想,这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最实在、最有效的方法中考考点解密  3.由此及 彼,紧扣主 旨  即整体透视法。一些写景抒情类的文言文,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损害甚 至曲解文章,其内涵往往需要结合全文来体现,或者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 含蓄地表达。这时就必须纵观全文,联系主旨,才能准确归纳出要点  4.区别文 体,体现特 色  即文体归纳法。不同文体有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相同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文体中 作用也不同:记叙类的文言文常写人记事,抒情类的文言文一般借景抒情,议论类的文 言文常摆事实讲道理,说明类的文言文常介绍事物或事理。运用文体知识可帮助我们 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纳点。记叙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 人格;抒情文应看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文应看文章 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表明了什么观点;说明文应看说明了什么,对我们学习、生活 有何作用中考考点解密 【阅卷人演绎答题思路】 考场这样审题 答题关键点 用整体透视法  甲文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劝谏齐威王除“蔽”纳谏和齐威王纳谏的结果。 乙文写齐威王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弄虚作假一事及得到的结果 用文体归纳法  抓住题干“原因”一词归纳。甲文第一段:邹忌善于进谏;第二段:齐威王虚心纳 谏。乙文第一层:齐威王治国不偏听偏信,重视实际情况 用综合句意法  甲文第二段结尾处,是写齐威王纳谏的结果部分,应排除。乙文第二层是写齐 威王除弊得到的结果,应排除中考考点解密 【失分警示】 ①信息筛选遗漏要点。 ②问题概括词不达意。 ③内容理解有失偏颇。 【本题答案示例】 ①有善于进谏的大臣。②齐威王虚心纳谏。③齐威王不偏听,重实情。④齐威王对“饰诈”者惩治有力。中考考点解密 【乙参考译文】  齐威王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 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是你用重金来买 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子 们惊恐害怕,不敢再弄虚作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治理得很好,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