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古诗词曲鉴赏一、[2018·淮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6分)
浣溪沙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上片写“潇潇暮雨”有哪些作用?(4分)
中考真题纵览
【答案】点明时令,渲染氛围,照应前文溪水上涨,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先要明确景物描写的内容——下雨;暮,傍晚;其次分析
内容——点明天气时令,突出画面的昏暗氛围特点,为下文做好铺垫。2.下片“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和“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宣宗宫人《题红叶》)都写
了流水,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2分)
中考真题纵览
【答案】本词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热爱生活,呼唤青春等亦可)之情。而《题红叶》表达了宫人烦闷
愁怨等感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情感的把握能力。“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意思是谁说
人老了不能再变少年,门前流水还能向西流哩。不要在老年的时候,感叹时光流逝,而自伤衰老。“流
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写御沟里的河水急匆匆地向宫外流去,而深居宫内的宫女却是终日消闲,无所
事事。首句的“何太急”和次句的“尽日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句责问流水太急,一句诉说深
宫太闲,从心底里萌发出流年似水、青春虚度、深锁宫闱、闲愁难遣的烦闷来。二、[2018·宿迁]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6分)
山 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①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注]①贾至曾调守到此。
中考真题纵览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 、 、 。(3分)
中考真题纵览
【答案】高山 落叶 秋风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意象。根据两首诗中的“山山”“湘山”可以确定同有“高山”,“黄
叶飞”“落叶”可以确定同有“落叶”;“高风”(根据第四句黄叶飞,可以确定季节为秋季),“秋风
”可以确定同有“秋风”。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3分)
中考真题纵览
【答案】相逢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情感的分析把握能力。根据第一句“江上相逢皆旧游”,老友相逢自然喜悦,
因此诗人的感情中有相逢的喜悦;第二句“湘山永望不堪愁”中“不堪愁”,不忍诉说自己心中的忧
愁;以及第三句中的“明月秋风洞庭水”呈现的一派开阔坦荡之景,可见诗人的淡泊坦荡;根据最后一
句“孤鸿”“落叶”的萧瑟意象,可见诗人依然有感伤惆怅之情。三、[2018·连云港]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5分)
孤 雁
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中考真题纵览1.作者是如何描写孤雁的执着的?请加以分析。 (2分)
中考真题纵览
【答案】诗中用一系列动词,描写了孤雁不饮不啄,边飞边唤的情景,表现孤雁的执着。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分析作者如何描写孤雁的执着,就是要理解诗的内容及
诗的意象,本诗主要描写的是孤雁,为了寻找雁群,它不吃不喝,飞行万里。从诗中的动词“饮啄”“飞
鸣”可以看出。2.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中考真题纵览
【答案】衬托(或反衬、对比、陪衬),蕴含了对野鸦(像野鸦那样的俗客庸夫)的不满与厌恶,对孤雁的
同情与赞美,对知己亲朋不能见面的伤感。(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归纳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从题目来看,这首
诗写的是孤雁,从内容上来看,写孤雁的执着,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
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虽然命薄但是心高,宁愿飞
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尾联写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凡,显然是用来反衬孤雁的寂寞、
愁苦,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蕴含情感也是由表及里,表面写对孤雁的同情与赞美,实质
是写自己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又要面对着一些庸夫俗客时的厌恶而悲苦的心境。中考真题纵览
【考情总结】
年份
考点分布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内容理解 宿迁、连云港 连云港
情感体会
淮安、宿迁、
连云港
淮安、连云港、
宿迁
淮安、宿迁 淮安、宿迁 宿迁
画面描绘 宿迁 宿迁、连云港 宿迁、连云港
品析炼字 连云港 淮安、连云港 淮安、连云港
写法鉴赏 淮安、连云港 淮安、宿迁 连云港 连云港 (1)考查范围:淮安、宿迁主要考查教材中出现的古诗词曲,连云港侧重课外古诗词曲的考查。
(2)考点分布:从近五年考查情况看,写法鉴赏、品析炼字和情感体会为高频考点,情感体会是宿迁的
必考考点;描绘画面、内容理解也会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出现了两首诗词对比阅读的形式,2018
年淮安古诗词曲鉴赏第2题也设置了简单的诗句对比。
中考真题纵览考点技法突破
考点1 内容理解
角度一 理解字词内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今日听君歌一曲”中的“君”指的是 ,“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的意思是 。
(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把握诗歌内容。本题要在大体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回答,“今日听君歌一曲
”意思是: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联系题目“酬乐天”可知“君”指“乐天”即白居易,字
乐天。“暂凭杯酒长精神”意思是: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据此意可推断“长”的意思是“
振作、振奋”。
[答案]白居易(乐天) 振作技法精讲
【常见题型】
1.诗句中“××”一词的含义(意思)是什么?
2.本诗中的词语“××”是指 。
3.×联中的“××”一词指的是什么?【答题思路】
1.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要注意词语的词性。判断该词语是动词、形容词、副词,还是代词、名词
等。
2.其次要结合语境解释。在解释词意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如“烽火连
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的“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这里就要结合上下文回答词语的深层意义——
家书的珍贵。再如“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结合词的内容就不难理解它的含义,是指收复北
方,统一山河。
3.答题步骤是:(1)看清题干要求,锁定词语。(2)回到文中,还原词语位置。(3)划定语言环境,前后勾
连,综合信息。(4)组织语言,完成答案。
【答题模板】
“××”一词的意思是……,在本诗中是指……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角度二 理解诗句内容 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颔联和颈联的相关内容,然后在明确
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景物描写,描写山西村的
自然环境和地理形势,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则描绘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
卷,重在祭祀活动和风土人情。
[答案]优美的自然景色;淳朴的乡风民俗。技法精讲
【常见题型】
1.本诗×联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的?
2.请描述出诗中早春景色的特点。
【答题思路】
1.明确题干要求是针对全诗、某联,还是某句,从诗中准确找出相关诗句。
2.理解诗句所表述的内容。
3.比较诗句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如:是否不同角度、不同事件、不同方面……
4.用凝练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字数基本保持一致。【答题模板】
1.整首诗内容理解: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营造了什么意境+抒发了什么感情。
2.具体句子的内容理解
从重点字词开始分析+分析整句或整联的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考点2 情感把握
秋兴八首(其一)①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主旨的能力。结合注释内容明确诗人此时处于暮年,处于在旅居夔州
的状态,而且此时国家政局背景为“安史之乱”后。再结合“玉露凋伤”“气萧森”“孤舟”提炼
出诗人暮年飘零他乡的孤独愁苦之情。“孤舟一系故园心”流露诗人心系故园的思念之情。“江
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虚实兼具,写出时局动荡不安,流露出作者的担忧之情。
[答案]表达了诗人暮年飘零的孤独愁苦之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对国家动荡时局的担忧之情。技法精讲
【常见题型】
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联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题思路】
1.审视题目。通过审视题目,可以知道诗歌的类别,从而大致推断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如写景诗的
借景抒情,咏物诗的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借古讽今,送别诗的离愁别绪,羁旅诗的漂泊愁苦,边塞诗的壮志豪
情或厌战思乡等。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从“送”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
2.抓住诗中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古诗词中常用到一些直接表露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如李
商隐的《夜雨寄北》,从题目中的“寄”及诗中的“共剪”,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或妻子)的一片深情。
3.分析意象。意象即诗中已经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景或物,如杨柳表示送别怀远,月亮是思乡的代
名词,松柏表示坚强、正直,梧桐表示凄凉悲伤,抓住这些意象可以帮助考生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4.准确表述作答。在平时学习时,考生要积累一些概括感情的常用词语,避免答题时说外行话。如
喜悦、欢快、恬淡、闲适、烦闷、愤怒、壮志未酬、借古讽今、旷达乐观等。【答题模板】
这首诗描绘(展现)了……的图景/画面(或:描绘了……的景物,营造了一种……的氛围,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表达(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考点3 画面描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3分)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把诗句描述成画面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把诗句描述成画面不能等同于翻译
诗句,需要在翻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补充一些空白,突出诗句的画面感,营造优美的意境。解答
时要围绕古道、西风、瘦马三个意象进行合理想象和发挥。
[答案]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思乡之苦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
踽独行。技法精讲
【常见题型】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的画面。
2.这首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题思路】
1.描绘画面题,可用以下形式作答:①用散文式的句子描绘题干要求的诗句,即把凝练的诗句“泡开”。
②用“描绘了一幅××(时间)××(地点)××××(意境特征)的画面(图景)”的方式加以总结。
2.描绘画面并把握作者情感的题,可以从情与景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
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考点4 品析炼字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2分)
[解析]本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赏析诗词能力。解答时先明确“阔”字的本意,然后分析第二联意
思: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船帆高悬。可见“阔”字描绘出两
岸一望无际的景色,在空间上给人一种恢宏无限的感觉。
[答案]一个“阔”字描绘了春潮涌来、江水上涨时两岸变得更加开阔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恢宏阔
大的境界。技法精讲
【常见题型】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另一字?
4.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个字或词?请说明理由。【答题思路】
这类题主要考查对精妙字词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
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注意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
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只谈这个词的作用。
【答题模板】
×(字/词)在句中是……含义,运用了……手法,在这里起到了……的作用(包括:在结构上起……的作用,
突出了……的主旨,烘托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感情等)。考点5 写法鉴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本诗中颔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表现手法,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本诗的颔联(三、四句)运用了“闻笛赋”“
烂柯人”两个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
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
作《思旧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答案] 写作手法:用典;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技法精讲
【常见题型】
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答题思路】
1.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手法,是修辞方法,还是表现手法,还是表达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运用了这种手法,作者采用某种方法总有一定的目的性,如以乐景衬哀情,运
用典故讽今等。
3.表明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板】
这首诗采用了……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诗中……(诗句)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特色(做具体
分析),这样更好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TYPE 2
专项突破(二) 教材古诗词曲梳理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内容理解:向前望,望不见古代的贤君;往后看,看不到当今的英主。
情感:表现出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表现手法:对比。通过 “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
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
第1首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背景回顾】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攻陷营州。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
事,随军出征。次年兵败,陈子昂多次进言未被采纳,反被贬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极度苦闷忧
愤,于是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诗。
七年级上册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炼 字: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罗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
精神境界;一个“独”字,是全诗的诗眼,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
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情 感:诗人以苍茫广阔的北方原野为背景,通过天地之大,展
现寂寥之深,孤苦之痛。
表达方式:(抒情)直抒胸臆。“独怆然而涕下”直接抒发了作者
孤独凄凉的悲苦心境。【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台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
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
境遇。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手 法:烘托。烘托出寂静凄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孤寂的心境。
“地白”给人以积水空明、澄澈之感;“树栖鸦”既写出了鸦鹊
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点题之笔: “无声”二字,细致地写出了冷露的轻盈,又渲染了桂
花的浸润之久。
第2首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情 感:诗人怅然家人的离散,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将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炼 字: “落”字新颖贴切,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和感觉,
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主旨归纳】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
思深情长的意境,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内容理解: 开篇设问,破空而来,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
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不知”两句对宇
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表面上是赞美月夜,也有不知当
今朝廷上情况如何的含意。
情 感:表现了作者对明月的赞美之情和对“天上”生活的向
往之情。
第3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背景回顾】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时任密州太守,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他离开朝廷,来到“寂寞
山城”密州已五年。政治失意,妻子亡故,弟弟苏辙远在他乡,于是在中秋之夜乘兴写下了这首抒情名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炼 字: “恐”字把作者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
理十分含蓄地表达出来。“弄”字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
象到舞姿的美妙。
情 感: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中,展示
了作者心理的矛盾和情感的波澜起伏,表现了他留恋人世、热爱
生活的思想感情和豁达心胸。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炼 字: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
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
的情景,暗示了作者的忧伤。
情 感:“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对
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圆的惆怅。
表达方式:前两句写景,与第三句情景交融;后两句抒情。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内容理解:前三句蕴含哲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
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也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作者由伤感转入理智。“但愿人长久
”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这
两句蕴含了对亲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情 感:这五句阐明人生不会完美的感悟,告诫人们要有豁达胸
襟。“共婵娟” 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主旨归纳】
全词围绕中秋之月展开,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
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的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
愿以及无限热爱之情。
【形象】
全篇刻画了作者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塑造了苏轼超脱达观、积极入世的乐天派形象。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表现手法:对比。这两句诗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八十”与“
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
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炼 字:一个 “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
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
情色彩。
第4首 十五从军征
乐府民歌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内容理解:这四句写主人公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后两句
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
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主人公亲友的离去。
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描写方法:这四句是环境描写,描写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作者
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
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
内容理解:作者没有直书庭院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
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从侧面表现主人公从军时间之
久,物是人非,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饴阿谁。
内 容:主人公用野谷和野葵做饭,再次表明家园荒芜,没有粮
食可吃。
描写方法: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主人公的孤苦伶仃。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内容理解:这两句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主人公的形象刻画得
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描写方法:运用神态描写,表现了主人公的悲痛心理。【主旨归纳】
本诗借一个老兵从军多年回家后的见闻,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控诉,反映了
百姓在战乱社会中的痛苦。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表达方式:前一句写景,后一句言事。
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
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意象,点明特定暮春时令,
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这两句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第5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背景回顾】唐玄宗天宝七年(748),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尉。此时,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
京城的李白正在东南地区漫游,听到这个消息后,便题诗抒怀,慰藉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表达方式:抒情。
修辞方法:拟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月亮人格化,把它看成
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陪伴友人的使命,
从而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表现手法:想象。这两句诗想象奇特,诗人和友人天各一方,便想
象月亮带着自己的同情和怀念,去陪伴友人一直到达贬所。【主旨归纳】
全诗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奠定了悲凉的基调,再借景抒情,借“明月”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
同情和关切之情。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修辞方法:对偶。运用对偶点题。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
路途奔波之意、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第6首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背景回顾】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王湾考中进士,此后曾来往于吴、楚间,远离家乡亲人。将近年关,诗
人游历途经北固山,船下江水东逝,头顶南雁北归,无不催人思乡,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炼 字:春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是和风、顺风,
帆才有悬空的态势;“阔”描绘出了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在空间
上给人一种无限的感觉;“悬”写出了海上孤帆行船的景象,突出
了大景中小景的形象。
修辞方法:对偶。 运用对偶手法,“潮平”对“风正”,“两岸”
对“一帆”,“阔”对“悬”,对仗工整,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
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炼 字: “生”“入”二字用拟人修辞,赋予“日”和“春”
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
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这两句蕴含着旧
事物中已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修辞方法: 设问。运用设问修辞方法,诗人自问自答中用“雁足
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描写冬末春初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
深深的思乡之情。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内容理解: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只是一般的叙述,但实质上诗人以这
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暗含
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为后两句的议论做铺垫。
第7首 赤壁
[唐]杜牧
【背景回顾】杜牧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黄州赤鼻矶。诗人观“赤壁”这
个著名的战场,有感于“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史事,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首著
名的咏史诗。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炼 字: “锁”形象地写出重台密阁,更加重了藏娇之意,照应
“便”。
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借“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
大,从反面落笔,假设周瑜的失败,认为历史上的英雄的成功需要
某种机遇,借史事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含蓄蕴藉。【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即物起兴,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诗中蕴含
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内容理解:时间:清晨。地点:古寺。
炼 字: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
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刻画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
扬的情绪。
第8首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七年级下册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手 法:移步换景。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
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炼 字:一个“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同时表现了诗
人内心深处的淡泊情怀。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炼 字: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颈联则通过有声有
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
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
美绝世的佛门世界。“空人心”应对“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
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远离
凡尘,回归自然。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磬音。
炼 字: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
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主旨归纳】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
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垂绥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手 法:比兴。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头部的
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
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内容理解: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凤
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诗人以蝉自比,以其鸣声的不同凡响自况。
“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第9首 蝉
[唐]虞世南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炼 字:点睛之笔。议论。蝉声远传,诗人别有会心地强调这是
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自”“非”二字,一正一反,相互呼
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
容不迫的风度气韵。【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
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内容理解: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制
炭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
人物形象:后两句勾画出一个长期遭受烟熏火燎,疲惫憔悴的老人
形象。
表达方式:描写。诗人运用外貌描写,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
体弱,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劳动艰辛。
第10首 卖炭翁
[唐]白居易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修辞方法:设问。前两句一问一答,表现了这位劳动者生活的困苦,
反映了深重的民间疾苦。
表达方式:心理描写。老人不顾衣单,却情愿天气更加寒冷些,看
似违反情理的心理细节,表现了老人在这车炭上寄托了全部希望,
为下文控诉宫使对老人的巧取豪夺埋下伏笔。
炼 字:诗人用“可怜”二字,展现了卖炭老人生活的贫困、
愿望的卑微,倾注了自己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表现手法:1.对比。以“一尺雪”与上文“衣正单”作对比,突出
老人境遇的艰难。2.衬托。“辗冰辙”既从正面写出了天寒地
冻的环境,表现出了卖炭翁的辛苦,又从侧面写出了牛车的重量,
表现了卖炭翁的勤劳。
炼 字: “牛困人饥”说明路途遥远,卖炭翁谋生不易;“泥中
歇”表现出老人的疲累和处境的艰难。以上内容,都为下文写宫
使的出现做好了铺垫。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表达方式:描写。1.外貌描写。用“翩翩”形容宫使到来的情态,
表现出他们趾高气扬、得意忘形的丑态,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
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2.动作描写。用“把”“称
”“叱”“牵”几个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宫使
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表现手法:对比。“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作对
比,表现出宫使掠夺的残酷。
表达方式:心理描写。“惜不得”写出了老人在炭被夺走后,心中
可惜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主旨归纳】
《卖炭翁》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
掠夺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
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第11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背景回顾】辛弃疾主张抗金北伐,遭到了主和派的排斥。1181年,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
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饶赋闲。陈同甫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两人经常书信往来,这首词
作于二人会见又分别之后。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内容理解: “醉里”点明酒醉之中,“挑灯看剑”写动作神态,表
现词人杀敌报国的迫切愿望。“梦回”这里指回到梦中,“吹角
连营”表现士气的高涨、军心的振奋。描绘了一幅词人曾经历
过而今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
人物形象:首句刻画的是一位落魄英雄的形象。两种事物“灯”
与“剑”,两个动作“挑”与“看”,而总冠以“醉里”二字,使
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透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炼 字: “醉”“挑”“看”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
作,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意 境 :“八百里”“五十弦”与“吹角连营”相照应,这些大
气磅礴的意象,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表现手法:烘托。“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衬托出军容的威
严和气氛的肃穆。“点兵”二字透出战斗即将开始,“秋”点明
了季节,烘托了出征前肃杀的气氛,隐含词人仍企羡军中生活,渴
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人物形象: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刻画了一个杀敌报国、
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
象。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情 感: “天下事”在这里指收复北方的国家大事。表现了词
人渴望率师北伐,统一南北的美好愿望,也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
激情和雄心壮志。
表现手法:对比、虚实结合。“可怜白发生”和首句相照应,都是
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
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了词人已两
鬓染霜,理想难以实现,充满了"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主旨归纳】
词人追忆了年轻时雄壮豪迈的军旅生活和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了杀敌立功、统一国家的爱
国激情和雄心壮志,抒写了作者因赋闲和年老而壮志难酬的悲壮情怀,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激励和
慰勉之情。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情 感: “单车”表明出使随从不多,也许并非单人单车,这样
写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 “欲问边”
交代了出使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于叙事之中微露失意情
绪,这种情绪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的。
第12首 使至塞上
[唐]王维
【背景回顾】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
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作于赴边途中。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修辞方法:比喻。以“征蓬”“归雁”自比,“征蓬”喻诗人,是
正比,而“归雁”喻诗人,是反衬。雁北归旧巢,诗人迎着漠漠风
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
的孤寂、飘零之感。
炼 字: “出”“入”描绘动态景物,与颈联“直”“圆”描
绘静态景物相结合,使画面富有变化,意境深远。
表达方式: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
抑郁。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炼 字: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用“大
”写出了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
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长”表现了大漠的无边无际,黄河
的杳无尽头;“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大。这两句极富画面感,营造
了塞外“苍茫”“空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孤寂的情感。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表现手法: 用典。诗人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
最前线,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也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
“燕然”运用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
燕然”代指前线,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主旨归纳】
本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的壮阔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
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内容理解: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
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
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
结的抒发做了潜在的铺垫。
第13首 黄鹤楼
[唐]崔颢
【背景回顾】崔颢一生远离京城做官,四处漂泊二十载,回到长安做了京官,才终于结束了漂泊之苦。崔
颢归家途经武昌而登临黄鹤楼,目睹黄鹤楼盛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一绝的七律诗。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内容理解: “不复返”包含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
“白云”寄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感叹。“空悠悠”使人看到空
间的广袤,而“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这就产生了
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
的空幻感,更加催生了乡愁。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写诗人登黄鹤楼眼前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
转为实写眼前所见的景物,晴空万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
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
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了铺垫。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炼 字:诗作以“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
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
缠绵的乡愁。【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诗人登临黄鹤楼远眺的所见所想,表达了吊古怀乡之情,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
感和思乡的情怀。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炼 字: “破”字写尽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再现荒
无人迹的凄凉)。诗人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
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
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痛切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第14首 春望
[唐]杜甫
【背景回顾】唐肃宗至德二年(757),诗人正困居于被安禄山叛军占领下的长安,他目睹国家残破,城池
荒凉,亲身经历着家人离散的伤痛,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
八年级上册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修辞方法:拟人。 “溅”字运用拟人手法,把诗人当时面对国家
衰亡的无奈与愁绪借花表现出来。“感时”“恨别”都凝聚着
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情 感: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通过景物描写,表现
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修辞方法:夸张。“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形容家书的珍
贵,“家书抵万金”与“恨别”相照应,写出了因战事使消息隔断,
久盼音信不至的焦急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内容理解: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不停地挠头叹息,
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炼 字: “白头”为愁所致 “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
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
心难以排遣的忧国、忧时、思家之情。【主旨归纳】
全诗围绕“望”字展开,用春城破败的感叹,离情中思念亲人的境况,融情于景,集中地表达了诗
人忧国思亲的感情,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画面描写: “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
贴切传神地勾勒出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的
气氛。
修辞方法:首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描绘了月下秦淮河边朦胧、
冷寂的夜景。
第15首 泊秦淮
[唐]杜牧
【背景回顾】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玉树后庭花》时,便感慨万分,写下了这
首诗。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表现手法:借古讽今。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那些沉溺于歌舞
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晚唐统治者。
炼 字: “犹唱”二字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
系起来,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批判了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
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内容理解:词人站在北固楼上,极目远眺,不禁兴起千古兴亡之感,
自然=引出下文。
第16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背景回顾】本词作于南宋开禧年间,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而镇江正是宋朝与金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作者登临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写成这首词。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情 感:首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表达了自己望不见中原的惆怅
之情。
修辞方法:比喻、引用。末句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
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将诗人的愁思和感慨,比作长流不
息的江水。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表现手法:反衬。词人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
之,正是反衬南宋朝廷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情 感:这一问一答,赞扬孙权的雄才大略,流露出作者对苟且
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修辞方法:引用。引用曹操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
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
是借曹操之口,讽刺投降派的丑恶嘴脸。【主旨归纳】
这首词通过对三国时期孙权的歌颂,表达了词人渴望像孙权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
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
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内容理解: “起一经”指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四周星”即四
年。首联写了一生中的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
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第17首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背景回顾】 宋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自杀未果。1279年正月,元军出
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的据点崖山。船过零丁洋时,元军统帅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
等人,文天祥严词拒绝,以此诗明志。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内容理解:前句写国事衰微,后句写个人艰辛,把国家兴亡和个人
命运联系在一起。
修辞方法:比喻、对偶。运用对偶,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
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形象地表达了国
破家亡的悲哀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运用对偶,“山河破
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
了诗歌的韵律美。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内容理解: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表现忧愤之情。用 “双关” 手
法概括了诗人两次难忘的经历。 “说惶恐”是追忆过去,表明自
己对当时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 “叹零丁”是慨叹眼前,说的
是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漂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伶仃。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炼 句:前六句流露出一腔悲愤和哀怨,尾联宕开一笔,情势突
变,令全诗的格调由悲而壮,陡然提升,由沉郁、悲凉转为豪放、
高昂。一个“照”字,写出了一颗红心如一团火的万丈光芒,将红
心照耀史册的情状写出,极其传神。
情 感:尾联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
了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忧国之痛和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表现了他视死如
归,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崇高气节。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
唯闻女叹息。
内容理解:第一节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写她突然停机叹息,
不禁令人奇怪。
表现手法:比兴。运用比兴手法,以“唧唧复唧唧”的声音开篇,
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
叙事手法:设置悬念。开篇制造悬念,以木兰无心织布暗示她此时
忧思深重。
第18首 木兰诗
《乐府诗集》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内容理解:第二节以问答起笔,道出木兰的心事,交代木兰从军的
原因。
人物形象:木兰从军既显示了对父亲的孝心,又展现了对国家的忠
心,彰显了巾帼英雄本色。
修辞方法:1.设问。由第一节的悬念引出,在问答中将木兰的故事
娓娓道来。2.夸张。“卷卷有爷名”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军情
之紧急,出征迫在眉睫。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内容理解:第三节写木兰出征的准备工作和初赴战场的见闻感受。
修辞方法:1.排比。前四句在排比叙事中强烈地烘托出木兰忙忙
碌碌准备戎装的情景,真实地刻画出木兰紧张备战的心情。2.夸
张。后八句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夸张
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迫,使人感到
紧张的战争气氛。 3.反复。后八句以反复的句式衬托了木兰的
思亲之情。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内容理解:第四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修辞方法: 1.夸张。前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
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身姿。2.
对偶。中间两句诗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烘托出战场上雄壮悲凉
的气氛,写出战士宿营戒备森严、战地生活的苦寒。3. 互文。最
后两句运用对偶和互文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流露出对战乱人生的感喟,暗示出反战的思想。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
内容理解:第五节写木兰还朝辞官。
人物形象: “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因为木
兰有其秘密,即她是女儿身,但也表现了木兰不慕富贵及对家园生
活的眷念的形象特点。
修辞方法: 1.前两句运用顶真的修辞方法,读起来朗朗上口。
2.“策勋”二句运用对偶、夸张的手法写木兰的功劳之大,所得
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了她的英勇善战。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
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
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内容理解:第六节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的欢乐情景以及木兰恢
复女装来见“火伴”的喜剧场面。
人物形象:用“开”“坐”“脱”“著”“理”“帖”一系列动
作描写,写出了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装束的喜爱,展现
出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发自内心的喜悦。“ @”
表现手法:1.渲染。前六句用排比铺叙的手法,以父母姊弟各自符
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
情。2.衬托。“火伴皆惊忙”表现出“火伴”的惊诧和赞叹,侧
面衬托了木兰在从军时的谨慎和机敏。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修辞方法:比喻。 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雄雌的隐
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
解答,对木兰的谨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主旨归纳】这首诗通过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劳作不已的勤、对父
母的孝、对国家的忠、女扮男装的智、征战建功的勇,热情讴歌了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表现了
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内容理解:写景起兴,点出送别地点和友人去向。
炼 字: “辅”字形象地写出三秦大地拱卫着京城的雄伟景象,
意境开阔,奠定了全诗豪壮的情感基调。诗人着一“望”字,即把
目光从镇控三秦的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充满深情厚谊。
修辞方法:夸张。远在千里之外的蜀地如何能够望到?诗人用夸
张的修辞,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营造出雄
奇的意境,传递出浓厚的友情。
第19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背景回顾】这是一首赠别诗,“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别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蜀州去上任,王勃
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诗。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内容理解:从写别离之景,转为写别离之情,表达对友人的宽慰和
劝勉。
情 感:用相同的宦游处境宽慰友人,从而劝勉他切莫悲伤。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内容理解: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
在的。这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
朽名句。
情 感:既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的深情厚谊,也表现了诗人乐观旷
达的胸襟。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内容理解:诗人以豪迈之语相送,劝慰杜少府不要为离别伤心落泪,
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主旨归纳】
这首送别诗写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勉励朋友乐观进取、迎接新的生活,
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和远大的抱负。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内容理解:前两句抒写辞官离京时的心境。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
阔天涯,两个画面相辅相成,互为映衬;既有“浩荡离愁”,又有“
吟鞭东指”,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在无限感慨中
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炼 字: “浩荡”一词将无形的离愁有形化、动态化,广阔无边
的离愁,将画面无限放大,体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
第20首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背景回顾】清道光十九年(1839),诗人辞官离京返回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他目睹祖
国的大好河山和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触景生情,即兴写下一组《己亥杂诗》,这首诗为其中之一,是
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所写。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表现手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写“落花”,实际上是借
以表露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
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志向。
修辞方法:运用比喻,作者借“落红”自喻,表现了虽然远离朝堂,
但仍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感。【主旨归纳】
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要
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奉献精神。。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修辞方法:以设问统领下文。在自问自答中,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
的绵延、高大。
炼 字: “望”字贯穿全篇,虽然除标题外,未着一个“望”字,
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未了”写出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山势绵延不尽。
写作手法:先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
天耸立的形象。
第21首 望岳
[唐]杜甫
【背景回顾】唐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第二年,24岁的诗人开始漫
游生活,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突出
泰山的高耸挺拔,是实写。
修辞方法: “钟”字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
景色,生动有力;“割”字用夸张手法,形象贴切地突出了泰山遮
天蔽日的形象。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表现手法: 1.动静结合。由静转动,写细望之实景。2.衬托。用“
曾云”衬托出山高。
炼 字: “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从远
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
情 感:诗人抓住泰山层出不穷的云气,以及山谷之中飞翔归巢
的鸟儿这两个景物细节,展现了心境的开阔和对泰山奇景的喜爱
之情。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炼 字: “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表现手法: 对比与衬托。“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登上绝顶后
放眼四望的景象,以“众山”和泰山做对比,用“众山小”衬托出
泰山的高大。
情 感: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
雄心和气概,蕴含着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的哲理。【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描写泰山的雄浑景象,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对
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顶峰,俯视一切,对前途充满信心的雄心壮志。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内容理解: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远景,从大处落笔勾勒出西
湖早春的轮廓。“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
云低垂,与湖水相连。
第22首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背景回顾】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白居易以中书舍人调任杭州刺史,825年又调任苏州刺史。这期间
的白居易身处苏杭之地,正值春风得意。本诗便是诗人在杭州刺史任期内,去钱塘湖边散步游览时所作。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炼 字: 用“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
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似问非问,使诗歌更富情韵,也彰显了诗人对早春钱塘
湖的喜爱之情。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炼 字: “乱”“浅”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
妩媚动人;“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花草欣
欣向荣的趋势。
内容理解: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花迷人眼,草没马蹄的清新画面。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表现手法、情感: 直抒胸臆,“最爱”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
美景的喜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感情。【主旨归纳】
这首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西湖明媚的春光描绘得生机盎然,抒发了诗人对西湖
早春胜景无比喜爱之情。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表现手法: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千寻”正面写塔高,“
鸡鸣”就能“见日升”,言“见日升”之早,从侧面用夸张的手法
衬写塔高。
情 感:这两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
为下文的感受做铺垫。
第23首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背景回顾】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任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三年后任满回临川(今江西
抚州)老家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下此诗。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表达方式:抒情。直抒胸臆,表达作者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
抱负,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
炼 字: 诗眼“不畏”,表现出了诗人对当时的保守势力的蔑
视,道出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内容理解:写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启迪人们要有不怕
困难,敢于攀登的决心。【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抒发了诗人踌躇满志、不畏困难的
情怀,并以理入诗,寄寓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修辞方法: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
急形势。
炼 字:一个“压”字形象地描绘出敌兵来势的凶猛,也衬托出
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第24首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品 析: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并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
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内容理解:描写苦战的场面:唐军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
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虽面对重重困难,但
是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表现手法:用典。运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
提携玉龙”是“提着宝剑”的意思,写将士们捐躯报国的决心。
内容理解:这两句是将士们爱国情怀的直接抒发。升华了主题,是
全篇的点睛之笔。【主旨归纳】全诗用夸张的手法,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
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第25首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背景回顾】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也因之
而郁郁不平,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八年级下册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表现手法:情景交融。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
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意象,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枯”“老
”“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相映,使
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画面描述:运用白描手法,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
道”“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
炼 字: “瘦”字非常传神,不仅贴合全曲悲凉的意境,暗含了路途之艰辛,还
包含了瘦的不仅是马,还有骑马之人的意思。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内容理解: “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悲凉
气氛,为末句“断肠人”做铺垫。
情 感: “断肠”二字为全曲之“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
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主旨归纳】
这首小令前四句纯用白描手法,用十种景物、四个镜头勾勒出一幅清冷凄绝的秋郊夕照图,表现
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愁绪,抒发了一个飘零异地的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炼 字: “异”字统领下文景物的描写,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
景色的不同,渲染了边境环境孤寂荒凉的特点。
表现手法: 衬托、借物抒情。首句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
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
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发自戍边将士的内心,以大雁到了秋季即向
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衬托出边地的荒凉。
第26首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背景回顾】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据史载,在
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深为西夏所惮服。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本词便是他在西北军
中的感怀之作。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内容理解: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
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千嶂里”点出处在崇山峻岭之中
的孤城,“长烟落日孤城闭”表面写夕阳西下孤城紧闭之景,实写
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表现手法: 动静结合。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
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
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表现手法:对比。这两句是全词核心,正面揭示自己和征人们的矛
盾心理。“一杯”与“万里”对比悬殊,诉尽杯酒难消之乡愁。
表现手法:用典。“燕然未勒”化用窦宪北伐击败匈奴后在燕然
山刻石记功的典故,表明战争未胜,军事不利,归乡无从谈起。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内容理解: “羌管”发出的是凄切之声,加上大地上铺满的秋霜,
从听觉和视觉方面加重了征人的愁思。“人不寐”表明自己彻
夜未眠,当然“不寐”的人也包括其他将士。
情 感: “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互文的修辞方法,用悲怆的
情调表达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思乡忧国的情怀,以及作者
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主旨归纳】这首词上阕着重写塞外秋景,而景中有情;下阕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作者
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的愤懑和思乡忧国的情怀,以及戍边将士思
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意欲保国建功的真情。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炼 字: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
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舞”
字化静为动,既出色地描绘了繁星的闪烁流转,也传神地写出了词
人魂魄的昂扬飞动。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夜图。
第27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李清照
【背景回顾】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
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作者自己,都与作者从这段真实的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有
关。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内容理解: “归”字在无形中缩短了仙凡之间不可逾越的距离,
就好像词人本是仙子降凡,只是由于不堪人世污浊,才重返纯洁的
天庭仙界。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写作手法:用典。 “路长嗟日暮”化用《离骚》“上下求索”之
诗意,“路长”谓人生之路漫长修远,“日暮”指夕阳西下,喻人
至暮年。这两句把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痛苦经历,以及空有才华
却遭逢不幸表述出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写作手法:用典。 “风鹏”“九万里”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
鹏的形象,以喻腾飞之志。词人以述梦的特殊方式,倾吐心中之块
垒,同时又展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主旨归纳】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写了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喻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
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第28首 满江红
[清]秋瑾
【背景回顾】 1903年春,秋瑾的丈夫用钱捐得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决心献
身救国事业,而其夫却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发生冲突,离家出走。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此词
就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小住京华,
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
秋容如拭。
内容理解:点明写作时间是中秋佳节。“又”字体现出词人对时
光流逝的感慨。
修辞方法:引用。后两句词人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
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
情 感:中秋佳节本应家人团聚,而词人却寓居客栈,不免有“
人比黄花瘦”的感叹。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的生活,而今冲破束
缚,又不免有获得自由的喜悦之情。四面歌残终破楚,
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殊未屑!
表现手法:用典。第一句用《史记•项羽本纪》中“四面楚歌”
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内容理解:后两句写词人过着贵妇生活,但对这样的生活,并不留
恋,反而加以蔑视。身不得,
男儿列,
心却比,
男儿烈。
形 象:这四句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展现了一幅巾帼英雄
的形象。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
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算平生肝胆,
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内容理解:平日词人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
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
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
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
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修辞方法:引用。“青衫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
司马青衫湿”,表现了知音难觅的忧虑。【主旨归纳】
这首词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
志的开阔胸怀。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内容理解: “巴”“楚”表明诗人被贬外任的地点,“二十三年
”表明诗人被贬时间之长。
炼 字:一个“凄凉”,一个“弃”,把诗人长年被贬偏远之地,
寂寞地虚度年华的那份苦水委婉地倒了出来。
第29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背景回顾】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被贬二十多年的刘禹锡奉诏返京,途中经过扬州,与白居易重逢。
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赠给刘禹锡,对他长期被贬表示同情。刘禹锡读后便写了本诗
来酬答白居易。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表现手法:用典。运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抒发了
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闻笛赋”典出晋人《思旧赋
》,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旧居,听见邻人吹笛,因而写了《思旧
赋》,这个典故表现了诗人对老友故去,物是人非的感伤;“烂柯
人”典出《述异记》,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
中斧柄已烂,回到家里才知已经过了上百年,这个典故表现了诗人
恍如隔世的内心感受。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修辞方法:比喻。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而“千帆”和“万木”
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人。
表现手法:对比。“沉舟”与“千帆过”、“病树”与“万木春
”分别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一对比虽暗含诗人身世的凄苦,却充满
了昂扬的精神,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胸襟。
内容理解:此联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新事
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内容理解:点明酬赠题意,表现出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和坚忍
不拔的意志。【主旨归纳】
这首酬答诗,在感慨身世,抒写半生怀才不遇,政治失意的愤慨中化沉郁为通达,变悲怨为乐观,表现
了诗人对仕宦升沉和世事变迁的豁达乐观的胸襟。第30首 无题
[唐]李商隐
【特别提示】 这首诗是以诗人的恋人的口吻来创作的,而不是诗人自己。
【背景回顾】 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期
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道士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因此诗人只能以诗寄情,并
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委婉又深情无限。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炼 字:两个“难”字连用,更显别离的沉痛与相见的不
易。第一个“难”指相会困难,第二个“难”是别离心境的
痛苦难堪,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
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
表现手法:情景交融。“东风”点明了时节,“百花”是受到
摧残的美的事物,这两个景物写出春光将尽的特点,与主人公
悲怀难遣之情紧密融合,此景此情渲染别离的悲凉气氛。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修辞方法:双关。“丝”与“思”谐音双关,含蓄地写出了主人公
的相思之情。
表现手法:象征。以象征的手法写出主人公的痴情苦意以及至死
不悔的爱情追求。先以“蚕丝”象征情思,再“以“蜡烛”比
喻相思之泪,最后用“方”“始”二字使痴情之意尽显,主人
公对感情生死不渝,而思念的痛苦也终生相随。
内容理解:这两句诗是经典名句,后人常用来表示忠贞不贰的执着
和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内容理解:颈联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但愁”“应觉”这两个
词将双方的担心、怜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云鬓改”“夜
吟”是说因为相思的痛苦折磨,容颜渐渐消瘦,夜晚辗转不能成眠。
炼 字: “寒”字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
情 感:这两句通过描述对方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
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充分体现了恋人之间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内容理解: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
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
表现手法:用典。借“蓬山”“青鸟”的神话故事进一步表达相
互关切之情。意思是对方居住不远,希望有人前去传递书信。透
露出无法经常见面,只能靠书信传情的无奈。【主旨归纳】
这首诗以女性角度抒写爱情心理,主要表现恋人离别时的忧伤痛苦,抒发了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
并表达了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内容理解:首句设问,在两个“期”的一问一答间,将对归期的希
望与未有期的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思念的急切与愁苦
之情尽显。
炼 字: “涨”字富有动态感,既写巴山之水灌注秋池的自然
之景,也流露出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表现诗人深重的绵愁
思。
第31首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背景回顾】唐宣宗大中六年(852),李商隐到四川担任节度书记。此时,诗人的妻子王氏已经去世,儿女
远在京城。《夜雨寄北》便是诗人滞留四川期间,写给妻子的一首诗。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寄
北”。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前两句中的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实景,这两句
的巴山夜雨是对未来的想象,是虚写,反衬了如今孤寂的心情。“
何当”紧扣“未有期”,将思归的急切展现得更加有"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对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既描写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相聚
之时的幸福欢乐,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团聚的期盼之情。第32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背景回顾】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
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诗人满怀建功立业之志,在轮台送武判官归京(长
安)之时写下这首经典的边塞诗。
九年级上册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炼 字:突出边塞的气候特征。 “卷”“折”分别从正面和侧
面写出了风势之猛。“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画面。
一个“即”字,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表现了诗
人的惊奇之情。
修辞方法: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诗人发挥想象,将北风
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通过联想把边塞雪景描绘成春景,营
造出一个情趣盎然、壮美浪漫的意境,想象的意境堪称奇绝。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表现手法:烘托。前两句把视线从室外拉到室内,后两句从军旅生
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侧面烘托大雪寒威,极写边塞苦寒,角度新
颖。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结 构: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送别,这两句写边
塞之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以百丈坚冰点缀
大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炼 字: “愁”“惨”二字,写出了诗人为武判官的长途跋涉
而产生的担忧之情。“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为下面的送别
营造一个奇异壮伟、广漠辽阔的背景。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内容理解:前两句用“胡琴”“琵琶”“羌笛”三种典型的西域
乐器渲染出送别的场景和气氛。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从视觉角度写红旗与飞雪的色彩,动静结合。
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
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
炼 字: “掣”本意是拉、扯的意思,在这里真实地描绘出红
旗冻住,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不仅写
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用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的意象,象征了边塞将
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情 感:诗人送武判官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惜别之情
跃然纸上。雪大风狂,归途遥远,诗人的心中既有惜别的深情,又
有隐隐的担忧,情绪复杂。
炼 字:从壮丽的雪景回到送行的主旨,感情真切,韵味深长。
“空”字写出了边塞空旷苍凉之景,表明了处境的恶劣,表现了诗
人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主旨归纳】
这首送别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通过描绘特殊的环境背景,衬托出与友人依依惜
别之情;从侧面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情景,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内容理解: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
表现手法:起兴。首句起兴,即以雎鸠相互和鸣的美好景象起兴,
和第二句的意义关联,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相合,浑然
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33首 关雎
《诗经·周南》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内容理解:用采摘荇菜起兴,写男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
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
表现手法:比兴。首句仍是采用比兴的手法,即以采摘荇菜的勉力
与艰辛,来引出下文中男子对心上女子并不顺遂的追求过程。
炼 字: “寤寐”强调了男子对心上人的思念和爱慕之情日以
继夜,无法停止,突出了思念之深,痛苦之深,情感之真。两个“悠
哉”,反复叠唱,突出了绵绵不尽的忧思之情,刻画出深陷情感旋
涡中的男子的痛苦与快乐并存的生动情态。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内容理解:用采摘荇菜起兴,写男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
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
表现手法: 1.首句、五句依然采用起兴的手法,用摘得荇菜的情景,
引出男子对心上女子的追求陷入幻想的情态。 2.想象。男子并
非真的娶到了心上人,“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均是饱受相思
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美好设想。【主旨归纳】
这首诗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尽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
喜悦,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的执着追求。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内容理解: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和环境;三、四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
的对象及伊人所在地点,可见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五、六句
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七、八句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主人公
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痴如醉的形象跃然纸上。
表现手法:比兴。以蒹葭起兴,描绘出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渲
染了凄清落寞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第34首 蒹葭
《诗经·秦风》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内容理解: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通过摇曳的芦苇、叶
子上的露珠,浩渺的河水,进一步写出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
怅惘心情。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内容理解:描述了主人公的追寻之路困难重重,刻画出其急切的心
情。
炼 字: “苍苍”“萋萋”“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变化与茂
盛鲜明的样子,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
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为霜”“未晞”“未
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露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说
明追寻时间之久。【主旨归纳】
这首诗描述男主人公在一个凄清的秋晨,不顾艰辛,追寻心上人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主人公委婉
惆怅的相思之情。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炼 字: “独”字勾勒出词人内心的寂寞孤独。“锁”住的不
仅是满园秋色,也是词人思乡的情、亡国的恨,将抽象的情感加以
形象化。
表现手法:这两句情景交融,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
铺垫,反映出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国破后内心愁苦不能倾诉的孤
寂、凄婉之情。
第35首 相见欢
[南唐]李煜
【背景回顾】开宝八年(975),宋朝灭南唐,李煜被囚禁待罪于汴京,被封为“违命侯”。李煜忍屈负辱
地过起了囚徒生活,他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相见欢》便是其一。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修辞手法:暗喻。以“丝”比喻“离愁”,欲剪却“不断”,要理
却“还乱”,词人通过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将愁苦的感情具体化,
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的万般无奈。
炼 字: “别是”极言这不是一般的感受,而是亡国之君的离
愁别绪。 “一般滋味”自是复杂的离愁别恨,是难言的亡国之愁。【主旨归纳】
这首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凄凉心情和浓浓愁绪,身为亡国之君的无奈
与苦闷,对国家灭亡的哀之痛与思之切。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表现手法:对比。“新”“旧”对比,表现了景物依旧,而人事全
非的怅惘情怀。
炼 字: “几时回”三字,折射出一种企盼其返、却又知难返
的心态。
第36首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北宋]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表现手法:对比。 “去”和“来”对比,表达了词人对时光逝去
的惋惜之情。
内容理解: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被阻止,但消逝的同
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炼 字:“独”字突出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感,准确而传神地总
结了全词的情调。“徘徊”强调了作者伤感惆怅的情绪。【主旨归纳】
词的上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下阕
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流逝、好景不长的感伤之情。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内容理解:前两句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
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修辞方法:三、四句运用设问的修辞,一问一答,回答了“无车马
喧”的原因。
炼 字: “心远”一词是本诗的诗眼,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
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第37首 饮酒
[东晋]陶渊明
【背景回顾】 《饮酒》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陆续写出的一组五言古诗,作者眼看东晋的气数已尽,刘
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为此他悲伤抑郁。这首诗为第五篇,描写了作者厌倦官场的情感和归隐田园后恬
淡悠闲、怡然自得的生活。
九年级下册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炼 字: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
见”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心与山融为一体,悠然自得。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结 构: “山气日夕佳” 承上启下,点明南山的暮景,并且引出
下句。
修辞方法:比喻。以飞鸟自喻,借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
在,适性而动的景象,表达出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内容理解: “真意”就是能够悠闲自在的生活,不在世俗中迷失
自我。这两句哲理性的总结给读者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
地。【主旨归纳】
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表现手法:反衬 (以乐景衬哀情)。“金”“清”“玉”“珍”的
盛宴在面前,本该开怀,诗人却推开酒杯,放下筷子,拔出宝剑,举目
四顾,反衬了诗人“心茫然”的苦闷抑郁。
炼 字: “停”“投”“拔”“顾”四个动词非常传神,与“
金”“清”“玉”“珍”的盛宴形成鲜明的对比,形象地显示诗
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第38首 行路难
[唐]李白
【背景回顾】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可是不但没被重用,还受到权臣谗毁排挤,两
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在朋友们饯行之时,求仕无望的他满怀愤慨写下了此诗。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表现手法:象征。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欲渡黄河”“
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
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
艰难,蕴含着无限的悲慨,具有比兴的意味。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表现手法:用典。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
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才能
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表达方式:间接抒情。借用典故抒发了仍想有所作为的雄心壮志。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情 感: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四句节奏短促、
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进退失据
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表达方式: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重章叠唱,直接表达内心感受,
三字的短句更有利于抒发内心澎湃的情感。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现手法:用典。"长风破浪“ :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
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个典故表现了李白在沉郁中振
起,重新鼓起了沧海扬帆的勇气。
情 感:抒发自己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表现了诗人冲
破一切阻力,去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乐观积极心态和自强不息的
豪情壮志。【主旨归纳】
诗人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
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
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内容理解:这两句写出了农家热情好客,以酒肉与友共庆的欢乐场
面。
炼 字: “莫笑”二字,道出了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
字表现出了憨厚乡民的待客盛情。
第39首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背景回顾】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陆游任隆兴府通判,因为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被罢官。
此诗写于1167年诗人闲居在家期间。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内容理解:这两句既写出山环水绕、花团锦簇的美景,又表现了在
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希望的哲理。
炼 字:“疑”字凝练地表达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点明这变
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又”字则表现了移步之后
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内容理解: “春社”是农家祭社祈年的古老节日,村内风尚古朴,
表达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
情 感:既表现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的赞美,也表达了对
农村生活的喜爱。
修辞方法:运用对偶的修辞,写热闹的乡俗民事。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情 感:写出了诗人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对重游的期望,表达了
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主旨归纳】
这首诗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
感情。表现了诗人的悠闲惬意之情,以及对古风犹存的乡土村民的热爱。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内容理解:秋风破屋图。开篇写了秋风破屋的凄凉情景,表现出痛
惜之情。
炼 字: “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与“卷”“飞”“渡”“洒
”“挂”“沉”等动词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破屋图,渲染了凄
苦的氛围,衬托出诗人焦灼、痛苦的心情,为下文做铺垫。
表达方式:前两句是叙事,后三句是描写。
第40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背景回顾】这首诗创作之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杜甫弃官到了巴陵,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
风雨之夜,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内容理解:群童抱茅图。接着写了群童明抢茅草与诗人无力阻止
的情态。
炼 字: “老无力”“呼不得”“倚杖”等词语写出了诗人的
老态,反映了诗人穷困潦倒的现实处境,为后文中的悲惨遭遇埋下
伏笔。
表达方式:叙事(记叙)。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内容理解:屋破漏雨图。“丧乱”指安史之乱,此为国愁;屋破偏
逢连夜雨的苦况,此为家恨,诗人在国愁家恨、风雨飘摇中苦苦
挣扎。
表达方式:前六句是景物描写,后两句是抒情。通过描写天有不测
风云的阴沉黑暗的景象,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为下文写诗
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蓄势。
修辞方法:比喻。把多年的旧被比作冷铁,把突降的夜雨比作乱麻,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家庭境况的不如意以及秋雨的连绵细密。
表现手法:烘托。饱蘸浓墨,渲染屋破又连遭夜雨的苦况,从而烘
托出雨夜凄凉无比的气氛和诗人难堪至极的心境。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内容理解:遥想广厦图。写广厦存寒士的人生理想,把推己及人升
华到舍己为人,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表达方式: (抒情)直抒胸臆。前三句写出了诗人为天下受苦受
难的人们振臂高呼的博大胸怀。
情 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品 析:末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
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主旨归纳】
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茅屋残破的困窘景象和国与家均处于风雨飘摇之境的悲惨遭遇,表达了炽热
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内容理解: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地点。
炼 字:“临”“观”传达出诗人扬鞭跃马、高瞻远瞩的昂
扬气概。“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体现了前世的意
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第41首 观沧海
[东汉]曹操
【背景回顾】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
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登山观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内容理解:描写海水和山岛,实写沧海之景。
炼 字: “涌”字既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也写出了诗
人对海的惊叹和赞美。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
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草木和洪波一静一动,显示了大海
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魄,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内容理解:前四句借助想象虚写沧海景象。
炼 字: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表现手法:想象。诗人借丰富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
气势,展现出水天相接、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景象,写出了沧海
之大,描绘出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情 感: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融合在
一起,表现出诗人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及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
概。【主旨归纳】
本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运用神奇的想象,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孕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
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豪情壮志。第42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背景回顾】熙宁七年(1074),苏轼转任密州太守。此时的北宋王朝国贫兵弱,不断受到西北边境少数民
族的侵扰。七月,辽国曾胁迫宋廷割地数百里;十月,苏轼因旱情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僚会猎于铁沟、
黄茅冈,作此词以抒怀。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内容理解: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
苏轼时年四十,却自称“老夫”,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
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流露出内
心郁积的情绪。
炼 字:一个“聊”字,则表现了作者欲为国尽力而不得的激愤
之情。一个 “狂”字笼罩全篇,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
调。一个“卷”字,极言打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以及出猎
场面的壮观,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表现手法:用典。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
盛情,要亲自挽弓射虎,这里运用孙权单枪匹马搏斗猛虎的典故,
突出了作者的豪情,表现出作者踌躇满志的英雄气概。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表现手法:衬托。以“鬓微霜”的“何妨” 衬托 “少年狂”,表
现出作者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
表现手法:用典。后两句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以魏尚自比,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受到皇帝任用的愿望。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情 感: “天狼”喻指西夏,“射天狼”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
力抵御入侵者、为国立功的决心,抒发了词人杀敌为国、守卫边
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
形 象: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渴望立功报国的英
雄形象。【主旨归纳】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国效
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修辞、炼字:前两句运用拟人修辞,以“聚”形容潼关的雄伟气
势,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
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这两个字从视觉和听觉
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表现了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第43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背景回顾】天历二年(1329),因关中旱灾,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在赈灾过程中,他
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山坡羊·
潼关怀古》即写于“关中大旱”之际。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炼 字:以“踌躇”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作者驻马潼关、思绪万
千、徘徊不前的情态,从眼前衰败之象,追忆当年长安繁华之景,
对世事沧桑感慨无限。
表现手法:用典。“秦汉”“宫阙”引用秦朝修建阿房宫、项羽
火烧阿房宫的典故,表现了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百姓在战
争中的苦不堪言。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品 析:这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有深切
的同情与关怀。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
情。
内容理解:“亡,百姓苦”的原因是: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
聊生。“兴,百姓苦”的原因则是: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
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写景与想象,勾勒出王朝兴亡的景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王朝兴亡带给百姓的总
是疾苦的伤感之情,表现出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