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及练习(共26套)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及练习(共26套)》 共有 27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专题训练(十) 记叙文阅读(含小说) ◇抒情散文◇                    一、[原创]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问题。(9 分) 寻找,那消逝的蓝天 王 洁 ①秋风摇曳,绿叶跌落尘泥,连最后一支抵抗灰尘的力量也消失了。尘沙混进秋风中,张牙舞爪而至。在这个秋风送 爽的季节,这个本应一碧如洗的穹顶之下,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紧紧关上窗子,和这个世界相隔而立,这不啻为一场天灾。 ②在我无奈关窗的时候,我看到了同样失落的老张——他是我的邻居,一个退休多年的“老铁路”。雾霾已至,他却 迟迟不肯关上窗子。我大声地提醒他,他点点头,向我微微地摆摆手,然后不情愿地关上窗子。他仍穿着那件褪色的涤棉 青工作服,离开阳台的时候他一脸无奈,我知道,这不是他记忆里的世界。 ③每每晚饭后在院子散步巧遇时,老张便会找我分享他的过往,那些干净世界里的忙碌往事,徐徐似涓流。他告诉我, 他曾随着铁轨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开山过水,攀崖架桥,就算是崇山峻岭也不在话下。他说他曾和工友深入原始森林,当 时供给困难,他们就去挖蘑菇,有一次沿着瀑布探入山底,竟然发现一口巨大的深潭,水雾氤氲,暗幽难测,宛如神话一般。 ④我能想象得到那个年代的工人们经历过怎样的艰苦,但是老张从未讲述过自己的艰辛与所经历过的磨难。相反, 他的回忆里充满着乐观和欢笑。他回忆说,他曾在广袤的草原上铺设铁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像锦缎一样,大风一过, 碧波丛中蜇飞草伏,满是蛮荒狂野的味道,这里点缀着最原始、最野性的美,丝毫不假雕琢,呼啸的列车便如脱缰的野马 一般,碾压着草腥而去。草原之广,便是有天大的噪音,也会被稀释得无影无踪。老张告诉我,他最喜欢的时光是在劳作 之后,工友们并肩而坐。晚霞黏稠如汁,夕阳仿佛跌入烈火中的铁球,烧得灼红夺目,再晚一会儿,霞光渐暗,夕阳又变成 了巨大的糖果,又似浆果,眼看便要和火烧云融为一体。这时候,草原变成了墨绿色,夜风吹来,花草味儿弥漫开来,置身 其中,只觉神思如醺,就是世间最美的烈酒只怕也换不来这般深刻的心怡如醺。我能想象到那番景象。劳作一天的工人 们点起篝火,以野果为食,以夜风作酒,伴着蛩声鸟语,火光下映出自己的喜悦和心事,即便不用歌唱,只需几声笑语,已 是动人心神的旋律……哦,对了,或许还有一条蜿蜒的小河,潺潺流水,汩汩不息,为夜色点缀一点娇羞的意味。 ⑤“有个工友,他喜欢在夜深的时候吹口琴……”老张告诉我。 ⑥我想那必是一种唯美的景象。悠扬的琴声随风飘散,和草香虫鸣混在一起,渗入草原的肌肤,花草仿佛也为之一振。2 这是对自然的敬畏和歌颂,工人们侧耳倾听,繁星遥遥而视,仿佛近在咫尺,月辉如雨淋漓而下,荒野成了梦园,使每个人 都恋恋不舍起来。夜尽了,东方泛起鱼肚白,工人们披着崭新的朝霞前往劳作,他们是世界上第一批迎接朝阳的人,他们 的勤劳甚至让初升的朝霞都无地自容。最后,老张告诉我,他最喜欢的还是草原雨后的蓝天,仿佛纤尘不染的翡翠,晶莹 剔透,殊无瑕疵。那种透彻的蓝已经超出了颜色的界限,那是一种深不见底的仰望,那是一缕不偏不倚的思绪,那是一泓 点滴不绝的清泉,那是一次目光的奢望。那蓝,让他心动神醉,让他如醉如痴。工人们暂缓劳作,只轻轻地抬眼,便彻底融 化在这无垠的蓝色中去了。 ⑦老张说,跟那时的蓝天比起来,现在的蓝天简直就是一块破布。 ⑧的确,这样的蓝天在城市里消失了,它在轰鸣的工业颠簸中失去了方向,最终和我们分道扬镳。层峦嵯峨、葱郁掩 映的世界早已不在,我们将上苍恩赐的自然世界毁掉,然后重新构筑,我们固执地相信自己的创造能力,到最后,却连一 方天空都留不住。如今的蓝已经不是老张当年那份透彻的蓝,而是变成了灰蒙蒙的蓝,变成了唯利是图的蓝,变成了尔虞 我诈的蓝,变成了伤痕累累的蓝。 ⑨曾几何时,我们的心里也有一片草原、一方蓝天,那里风和日丽,碧空如洗,深蓝如幕,举手可触,那里生长着我们 最初的美好与希冀。然而,我们最终走进了世俗的樊笼,变成了我们曾经最讨厌的人。于是,草原枯萎了,蓝天朽烂了,那 片净土崩塌陷落,终于成为我们追之不及的废墟。然后,我们躲在尘沙之后,关上一个又一个窗子。这样的世界真的好吗? 这样的世界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⑩因为人心不干净了,所以世界才变得这么不干净,老张如是说。 (节选自《小品文选刊》2018 年 3 期) 1.选文第②~⑥段,老张的心理、神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请结合选文内容,补全下面横线上的内容。(2 分) 失落——    ——无奈——乐观和欢笑——喜悦——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试分析第⑥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 分)   老张告诉我,他最喜欢的还是草原雨后的蓝天,仿佛纤尘不染的翡翠,晶莹剔透,殊无瑕疵。 3 3.结合上下文内容,试分析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2 分)   他仍穿着那件褪色的涤棉青工作服,离开阳台的时候他一脸无奈,我知道,这不是他记忆里的世界。 4.请你谈谈对文章以“寻找,那消逝的蓝天”为标题的理解。(3 分) 二、[2018·徐州模拟]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问题。(14 分) 老荫茶树 杜文涛   春日里,我们走进位于岚河支流上的响水沟,去寻一群老荫茶树。   当小车穿过山的褶皱、爬过一个山坳时,同伴指着前方野樱桃花与绿树掩映下的农舍说,到了。   印象中的茶树总与人胸相齐,此时,一群巍然耸立、粗似小圆桌的古树伫立于眼前。同伴抬声说,这是我们要见的老 荫茶树。我怔怔地问,这是茶树吗?   老荫茶树一排四棵,相拥在岚皋县南宫山镇双岭村五组一户农舍院坎边,三棵集簇,一棵独立,枝杈却“搂抱”在一 起。四棵老荫茶树粗细相近,许是同族兄弟,抑或平辈姊妹,它们不似银杏笔挺,亦不像白杨端直,而是弯腰曲颈,斜身伸4 脖,倚靠着说着亲人间的家常,道着一家人的亲热语。它们每一株都高大、洁净,身姿勃发,蓊蓊郁郁,遮蔽着翘起的屋角, 掩映着踮脚向上的绿竹林、粉樱桃。   一阵风吹过,空气里有缕缕山花的清香。沐浴着初春的阳光在山坡上安静地看古树,着实是一件幸福的事。迎风招 展的茶树树叶光洁、明亮,呈椭圆形,面绿背白,比一般茶叶厚大。常绿不凋的杪梢上生出鹅黄色的新芽。茶树棵棵粗壮, 初长独干,起身后分枝散叶,三头六臂,树叶相叠,浓郁如云,给一面山坡平添上深幽葱茏的绿意。树干虬曲苍劲,枝柯扭 结斜展,树洞深陷。古树黑皮蜕脱,白皮新显,陈去新替,黑白相缀。树身细腻光滑、清爽洁净。我忍不住伸出手去摸摸, 感触到的是柔润滑腻、宁静清凉,一种舒爽惬意徐徐攀过手掌,缓缓地浸润进身体。   深山多老树。山里的大树多有着粗糙的面容,黑黑的皮肤。我试着读它们不同的肌肤,纵裂成条的,杂列如片的,缀 结似鳞的,黑褐色的,泥黄色的,青铜色的。树木与树木间都有着各自的性格,各自的身材,各自的气质,各自的容貌。   老荫茶树属樟科木植物,常绿乔木,叶片和枝干均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山里人喜欢摘来晒制后泡茶,消热解渴, 清热败火,防暑化食。   树下土屋的主人在不远的坡地上栽育着红苕种,听见院边树下有声响,便放下锄头回家开门,为我们提凳泡茶。跟在 他身后的是条黄狗,蹲守在门前,又扭动着身体走向老荫茶树下,偶尔伫步静立,不声不吭地望着远方。   阳光温暖,我们在院子里喝茶。   老荫茶叶片厚实,汤呈红褐色,清香中略带一丝苦涩,幽幽地呷一口喝进肚里,唇齿间却有着不去的回甘。主人姓李, 六十多岁,老伴已经去世,平时他一人在家。品着老荫茶,我们说起老荫茶树。李大哥说他们老祖先是清末年间从汉江边 流水店迁徙到这儿的,父辈们口口相传说先人们到这儿时,这老荫茶树都已经很大了,先人们先是在茶树下搭草棚住,后 来才慢慢自己建了房。   这个春天,我是老荫茶树下的匆匆过客。这片山村,也因为有了老荫茶树的陪伴,增添了一份生活的美好。 (选自《人民日报》2018 年 4 月 30 日) 1.作者文中是如何来写老荫茶树的?请结合原文简要回答。(3 分) 寻茶树——(   )——(   )——(   )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 分) 5 3.作者在文中写山里“不同的肌肤,纵裂成条的,杂列如片的,缀结似鳞的,黑褐色的,泥黄色的,青铜色的”大树,有何作 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分析。 (3 分) 4.请你对最后一段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评价。(5 分) 三、[2018·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2 分) 好沉的一 土 石 英   ①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灵了。   ②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 地方。6   ③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地阔,而且 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 这样的土质,任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   ④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风过时,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 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 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   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 不会长时被闲置的。   ⑥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抔土来,觉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 土要有分量。“你的手感不一样吧?”我们的老向导、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了,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 默口吻向我解释,“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 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   ⑦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义?科学上的 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 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羼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经过漫长 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着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这些分 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   ⑧这土,攥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储留、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太遥远的且不说,七十多年 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 1947 年 6 月 30 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雄浑声浪……   ⑨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一时竟舍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 力。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   ⑩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驰向海口的两栖机动勘 测船。王总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港”的局面。“到那时,你再来 看!” 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 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土,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它揉碎,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均匀地铺在地面上,7 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 (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以“我”对黄河口的土的情感为行文线索,思路清晰。 B.第⑥段王总诗意的话语,丰富了“我”对黄河口土的认识。 C.文章使用“闻”“捧”“攥”等词语,写出“我”爱土成性。 D.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语言朴素,充满哲理。 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6 分)   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 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1)赏析画线句子:  (3 分) (2)赏析加点词语:  (3 分) 4.第⑨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 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我”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 概括。(3 分) 8 5.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请简要分析。(6 分) 四、[清江浦区模拟]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问题。(17 分) 又见古时秋月明 田毅青 ①飘起裙裾,凉爽宜人,不失温和的,是初起的秋风。 ②洒满千江,一地银光,满目清澈的,是久别的秋月。 ③从喧嚣的马路、霓虹闪烁的街头回到院里,眼前突然出现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一轮清澈皎洁的明月,高悬在如 洗的夜空,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洒了一天的银辉,一地的清光,千江有水,千江有月,万里无云,万里青天。一阵风 吹来,带着淡淡的清凉、温和与宁静。被一夏的燥热折磨的身心,一时适应不了这种人间到天上的境遇,放下一切,在空 旷的院里呆呆地、静静地享受这美好的仿佛不属于人间的时光,唯恐有人打破了这份宁静,打碎了这仿佛仙境般不真实 的梦。 ④也许是前生的宿缘,不知为什么从小对月亮情有独钟。一直觉得太阳是温暖的、炽热的,象征着世界的阳刚、生 命的勃勃生机。万物生长靠太阳,日光提供我们物质世界的生活,但总多了些尘间的烟火味道,烈日下的奔波象征生命的 劳碌和无奈。而月亮则是温柔的、静美的、沉思的、梦幻的,象征仙境与飞升。当我们面对太阳时,脚步是奋斗的,是坚 定的唯物者,而月下对影时,会发现一切都有些不真实,关于世界、关于宇宙、关于自我与灵魂。 ⑤一直佩服祖先的智慧,虽然在向外征服世界,发展自然科学方面,古人确实探索得不够,然而若论感受人与自然, 天人合一,丰富深邃的意境与语言文字,却不可企及。每每觉得“春花秋月”一说,真是最妥,花在春,月在秋,各得其境。 虽有千古一诗《春江花月夜》之美,但秋月才最能表达月之气质。月性本以清凉为象,春虽温华,不足以显其明镜心地; 夏则郁热,不足以展其清明;冬则过寒,有加霜之凄凉。唯秋高气爽,金白水清,天高云淡,一碧如洗,碧空为台,秋风为乐, 一盘银月,清光无边,天地为魂,才是月之最高境界。世上的诗词歌赋佳音妙曲,少不了明月的主旋律,想那唐诗、宋词, 若无春花秋月,不知会失去多少美丽的背景。而关于太阳的诗,古今中外都很有限,月光更适合入酒、入诗。喜欢月亮的9 人,应是浪漫、多情、善感,有点理想主义的。此时沐浴在月光下的我,让裙裾在秋风中飞扬,看自己的影子如此孤独,又 如此圆满,蒙尘已久的记忆瞬间变得空灵年轻,所有关于月的诗句,纷纭而至,“斫去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年年今夜, 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最喜欢的,是张孝祥的“素 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在这些诗词里,月是永恒的、苍茫的,若有情若无情,美得有些不真实,让游子思乡,怨 妇思郎,将士思归、哲人思无穷。“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月之华、月之思几乎融入中 华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文人墨客心灵的知音。皎月横沉,孤悬天际,引发了多少人事历历、岁月悠悠、宇宙无穷、人生 有限的长叹。 ⑥一直觉得月亮是属于古人的。遥想那时人口少、庭院深,没有车马喧嚣,雾霾遮天,灯海虚幻,如此良辰美景年年 有。张若虚赏月于江畔,王维沐月于山间,每每读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总是心驰神往暗想此生一定要有这样 的一夜,于秋夜十五月圆前后,宿于有山有水、有松的山间,万籁俱寂时,看松间月影,掬水月在手,感泉间月华; 或与知己 一二泛舟于春江月夜,看沧海月明,明河共影。然而已近知天命之年,却仍然只是一个梦想,记不清有多久没有走出室外, 仰望星空了; 记不清有多少日子,没有遇见这样清澈的夜空了。更多的时候,是在有空调的室内,看屏幕上名利纷争与情 欲纠葛、iPhone、iPad 指间的缤纷、掌中的世界、碎片化的信息,钢筋水泥里的人生。一直以为,是自然远离了我们。 也曾感慨,月亮离我们越来越远,月亮的眼睛越来越暗淡。此时才知,广袤的银河、诗意的月光一直都在,是人类自己放 弃了与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的天然情感,把身心的快乐交给一切人造的机器,并如吸食毒品般一步步被这些机器所操纵。 然后,再用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人造山水找感觉,美其名曰旅游。除了一沓雷同的照片,何曾有心的参与。 ⑦常常觉得人生的困惑与无奈,红尘的喧嚣与烦扰,也相信自己定是背了前世的债才会偿还种种。在一次次的满足 又空虚的怪圈中,也曾向佛学寻根,却始终不明白佛祖所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圆满光明的自性。此时,明澈的月光下 豁然开朗,自性不就像今晚的月光吗?它一直都在,从未远离,只是被世俗的烟尘、迷雾、霓虹和我们自身的五欲遮蔽着, 只有在一定的时空、一定的机缘下,才会显现它本来的清光。 ⑧又见古时月,又得古今心,快乐的青鸟不经意飘落,那么遥远又那么熟悉的感觉,惬意、满足、宁静,没有过去,也 没有未来,无欲亦无求,只想驻留此刻,留住这份幸福。不需要金钱、不需要掌声,甚至不需要任何人的理解与参与,只要 我们心中还住着一个孩子,留有一个纯净的信仰,只要一人、一月、一清风、一天地。 ⑨夜渐深,意未尽,梦游般不情愿地回家。打开窗帘,让月光进来,映到床上,也映着脸庞,慢慢地睡去。童年的月光、 慈祥的外婆、海上的明月、天山的明月,都来入梦。 ⑩此生,谁能全圆;此夜,心可无缺…… (选自《北京文学》)10 1.阅读文章请阐释作者为什么认为“秋月才最能表达月之气质”。(4 分) 2.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第⑥段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4 分)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4 分)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5 分) 11 ◇叙事散文◇                    五、[2018·河南]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6 分) 父亲的长笛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 歌。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 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 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 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她亦是非常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 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 吼一声:“哎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 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 在桌子上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 渐渐地,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 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 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吹笛子!”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 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的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 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12 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 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 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 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 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你这条腿 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为了挣钱给你买琴, 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 外柔美。 (作者:赵文静,有删改) 1.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4 分) 2.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请简要赏析。(4 分)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 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13 3.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4 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4.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分) 六、[原创]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问题。(14 分) 母爱在《新华字典》里 周脉明 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做梦都想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工具书——《新华字典》。虽然那时《新华字典》的定价只14 有 1.1 元钱,但是对我来说却是天文数字。我家当时五口人中,父亲常年患胃病,经常疼得捂着肚子直不起腰来,哥哥和 我上小学,弟弟当时只有 6 岁。 字典对我的诱惑力是很大的,在读书或者写作业时,每当遇到生字生词等“拦路虎”,都要向同学借字典。如果碰到 同学正在使用字典,就得耐心等待;如果遇到不愿意借字典的同学,他就会给我一副不屑的冷脸,甚至是鄙夷的眼神,然 后淡淡地说道:“我爸妈说了,不让我借给别人用。你回家向你妈要钱,你也买一本呀……” 二年级暑假的一天上午,我在家写作业,可是碰到了很多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于是就去一位好朋友家借字 典。可是我那位好朋友不在家,只有他那上五年级的姐姐在家。当她听我说明来意以后,把嘴一噘:“你用坏了咋办?你 向你妈要钱去买呗,咱村供销社里的字典多得是……” 我噙着眼泪扭头就跑了,不是跑回家,而是跑向村西面山脚下的麦田。因为妈妈正在那里和社员们一起割麦子。 不一会儿,我便跑到麦田里,只见一群强壮有力的男社员正在前面割麦子,一群女社员正在捆麦子,捡拾丢在田间的 麦穗。我来到女社员这边,寻了几眼没有看到妈妈的身影,便大声喊道:“妈——妈——” 这时候,邻居四婶认出了我,对我说:“你妈在前面跟着男劳动力割麦子呢!” 我来到前面割麦子的男劳动力人群中,只见一个个戴着草帽的“男劳动力”,手拿锃光瓦亮的镰刀,弯着腰,排成“人” 字形在割麦子。只见中间一位“男劳动力”的后背被汗水浸透了。“他”一只手往前一探,往回一收,手里便抓住了一 束麦秆,一只手拿镰刀贴着地面往回用力一拽,“唰唰唰……”转眼间,身后的麦捆子便错落有致地铺成一行。 还是看不到妈妈的身影,我便又喊了起来:“妈——” “妈在这里呢!咋不在家写作业啊?”这时候,男劳动力中间传来妈妈的声音。啊!我刚才看到的中间那个割麦子的“男 劳动力”原来是妈妈! 只见妈妈本来瘦削的脸被晒得红里发黑,流着汗珠,鬓角的几缕头发被汗水浸湿了贴在脸上,胸前的衣襟湿了半截, 正吃惊地望着我。 我的心里顿时觉得涩涩的,没想到妈妈割麦子这么辛苦。为了多挣点工分,她竟然没有像别的女人那样干轻巧的捆 麦子、捡麦穗的活儿,而是干男劳动力割麦子的重体力活儿。 “妈……我要钱……买……字典。”我本不想提买字典的事,可是口中却不由自主地说了出来。 “这……”妈妈犹豫了一下,便从兜里掏出几张皱皱巴巴的毛票,数了数递给我,说:“这是我准备回家买盐的钱,那 就不买了,你先拿去买字典吧。”说着,妈妈就把钱塞给了我。15 我拿着妈妈给的钱,心情沉重地来到供销社。刚想买字典时,忽然看到父亲正在赊盐,我便替父亲把钱交上了。父亲 惊讶地问我:“你哪儿来的钱?” 我撒了个谎:“是妈妈让我买盐的钱。” 中午,妈妈回家,从父亲口中得知了这件事,看了看我,摸着我的脑袋没有说话,眼睛却湿润了。 几天后的中午,母亲割完麦子回家吃饭时,带着一脸的疲惫,把一本崭新的《新华字典》递到我的手中:“孩子,这回 有了这个哑巴老师,咱以后学习就不怕了。妈妈相信你的学习会更好……”这时,只见妈妈的身体晃了晃,差点栽倒,父 亲忙把她扶到床上躺下了。 原来,爸爸每天都要给妈妈冲一碗鸡蛋水,以增强妈妈的体力,不然她是不能在麦田里和男劳动力一起干活的。妈妈 坚持几天没有喝鸡蛋水,用积攒下的鸡蛋换了钱,给我买了这本《新华字典》。 我捧着崭新的《新华字典》,流下眼泪,这是我拥有的第一本学习工具书。 (选自《读者·校园版》2018 年 08 期)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写了哪几件事?(5 分) 2.品析文中画横线句子在表达上的妙处。(2 分) “他”一只手往前一探,往回一收,手里便抓住了一束麦秆,一只手拿镰刀贴着地面往回用力一拽,“唰唰唰……” 转眼间,身后的麦捆子便错落有致地铺成一行。 16 3.阅读下列句子,注意加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4 分) (1)“这……”妈妈犹豫了一下,便从兜里掏出几张皱皱巴巴的毛票,数了数递给我,说:“这是我准备回家买盐的钱,那 就不买了,你先拿去买字典吧。” (2)中午,妈妈回家,从父亲口中得知了这件事,看了看我,摸着我的脑袋没有说话,眼睛却湿润了。 4.试分析文中母亲的人物形象。(3 分) 七、[2018·盐城]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9 分) 外婆的世界 李 娟   ①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生活,有时也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我妈家大业大,又是鸡又是狗又是牛,整天忙得团团转。 能专心照顾外婆的,只有我。   ②我在阿勒泰,外婆便跟着我。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17 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她一看到我,赶紧高高挥手。   ③每到周六周日,只要不加班我就带她出去闲逛。逛公园的绿化带,逛超市,逛商场。每到那时,她被我收拾得浑身 干干净净,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一手牵着我,一手拄拐杖,在人群中慢悠悠地走啊走啊,四面张望。   ④看到人行道边的花,喜笑颜开:“长得极好!我今天晚上要来偷……”看到有人蹲路边算命,就用以为只有我听得 到的大嗓门说:“这是骗钱的!你莫要开腔,我们悄悄咪咪在一边看他怎么骗钱……”在水族馆橱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 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水族馆老板非常担心:“老奶奶,可别给我砸了。”进入 超市,更是高兴。走在商品的海洋里,一样一样地细细地看,还悄声叮嘱我:“好生点,打烂了要赔。”   ⑤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她总是糊里糊涂的,总是不知身处何地。常常每天早上一起床,收拾行李,说要回家。还老 是向邻居打听火车站怎么走。但她不知道阿勒泰还没通火车。她只知道火车是她唯一的希望,火车意味着最坚定的离开。 在过去漫长的一生里,只有火车带她走过的路最长,去的地方最远。只有火车能令她摆脱一切困境,仿佛火车是她最后的 依靠。   ⑥她总是趁我上班时,自己拉着行李悄悄跑下楼。有一次我回家,发现门把手上系了根布条,以为是邻居小孩子恶作 剧,就解开扔了。第二天回家,发现又给系了一根。后来又发现单元门上也有。原来,每次她偷偷出门回家,都认不出我 们的单元门,不记得我家的楼层。对她来说,小区的房子统统一模一样,这个城市犹如迷宫。于是她便做上记号。这几根 布条,是她为适应异乡生活所付出的最大努力。   ⑦我很恼火。我对她说:“外婆你别再乱跑了,走丢了怎么办?摔跤了怎么办?”她之前身体强健,自从前两年摔了一 跤后,便一天不如一天。我当着她的面,把门上的布条拆掉,没收了她的钥匙。她破口大骂,又哭喊着要回四川,深更半夜 地拖着行李就走,我筋疲力尽,灰心丧气。第二天我上班时就把她反锁在家里。她开不了门,在门内绝望地号啕大哭。我 抹着眼泪下楼。心想,我一定要赚很多钱,总有一天一定要带外婆离开这里。   ⑧我和她生活在一起,却终日在她的世界边缘徘徊。——奇异的,难以想象的孤独的世界,如蚕茧般的世界。   ⑨每天我下班回家,走上三楼,她拄着拐棍准时出现在楼梯口。那是我今生今世所能拥有的最隆重的迎接。每天一 到那个时刻,她艰难地从她的世界中抽身而出。我向她百般承诺,带她回四川,坐火车回,坐汽车回,坐飞机回。想尽一切 办法回。回去吃甘蔗,吃凉粉,吃一切她思念的食物,见一切她思念的旧人……但是我做不到。   ⑩我妈把外婆接走那一天,我送她们去客运站。再回到空旷安静的出租屋,看到门把手上又系了一根布条。终于痛 哭出声…… (选自《文汇报》2017 年 4 月 19 日,有删改)18 1.文章写了“我”与外婆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3 分)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 分) (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 分)   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 (2)将下列句子画线的内容改成“这里有各种颜色的鱼……”,好不好?为什么?(3 分)   在水族馆橱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 3.外婆在“我”家生活期间和离开时都在门把手上系了布条,目的有什么不同?(2 分) 19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外婆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4 分) 5.发挥想象,在文章结尾加上一段“我”对外婆的真情告白。不少于 40 字。(4 分) ◇哲理散文◇                    八、[原创]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问题。(17 分) 草木恩典 李丹崖20 草的香,似乎只有在两个时间可以闻出来。 一是在被碾压或拦腰斩断的时候,这时候的草,像是慷慨就义,被镰刀、被车轮,割断、碾压,散发出奇特的生命的香, 这香味,让人觉得有一种拿生命才换得来的美。我小时候喂过牛,给牛铡过草,当祖母把成捆的青草放到铡刀下,我奋力 挥动胳膊,向下一压,咔嚓,草被斩成了两段,旋即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我追求这种香,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人 是具有动物性的,格外爱这些草木滋味。 另一是在草被熬煮的时候。我的父亲是一位中医,小时候,我常常在他的中药橱边转悠,可以闻到与众不同的草木香 味,就好像这些香味纠缠在一起,我置身其中,可以免除疾病的侵扰一样。遇到病人前来抓药,父亲把那些或叶、或花、 或根、或果的中药材用纱布包起来,放到砂锅内熬煮,满屋子的中药香。在滚沸的高温作用下,我觉得这才能彻彻底底地 闻到草木的香味。 秋天到了,草木走向成熟,似一个男孩走向青年,一个女人发育完善。旧时,在乡间,我喜欢睡在小溪边的草甸子上, 一边看蓝天白云,一边嚼草根,我觉得,这简直是神仙般的日子。小时候,身小力薄的我干不了农活,放羊是我唯一的活, 我把羊拴在溪边的小树上,确保它们只吃草,不会啃食庄稼,我就往地上一躺,看着羊羔吃奶,母羊反刍,我呢,则效仿羊 的样子,去尝一尝草根。 羊吃草,在我看来,简直是一门艺术。用舌头把草揽到嘴里,嚓嚓而食,羊毛洁白似雪,羊的嘴唇粉红似桃,青草如翡 翠一样耐看,整幅画面简直太有感觉了。 草木的根深深扎进土地,通过叶面来进行光合作用,它是最能吸纳天地灵气的。所以,维生素多蕴含在很多青菜当中, 牛羊通过青草来摄取营养,我们再通过牛羊的肉来摄取营养,然后,牛羊和人的粪便又可作为肥料给青草带去营养。这个 循环看起来有些吊诡,实际上,又是多么巧妙的一个轮回。 青草,在这样的一个轮回中,无疑扮演了“双面人生”。成全人畜,又替人畜打扫垃圾,还这个世界天蓝水碧,它们的 一生近乎伟大。 我有一位诗人朋友,他有种奇怪的感觉,每次在城市居住久了,吃得大鱼大肉,诗性会逐渐泯灭,会写不出东西,这个 时候,他都会到山区的寺院里,找一处周遭长满茂密树木的禅房来住,日日食蔬,这样,就能诗性重返。他说,他获奖最多 的诗作,一般都是寺院里的那些草木和蔬菜给予的。 ——这是何其美妙的草木恩典! 有时候,我实在羡慕那些古人,居住的全部是木材架构的房子,戴的帽子是斗笠,披的是蓑衣,穿的是木屐或草鞋,这 样,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现如今,你披着满是塑料味道的雨衣,穿着不透气的胶鞋,能“任平生”吗?21 我不是过激。只是想表达,人一亲近草木,就滋生了健康,就培育了高雅,就构建了和谐。 草木的恩典,也许是它们自己都不知晓的义举,但一岁一枯荣,它们一直在照做。也多亏了草木的这份坚守,这种任 性,才让我们有机会——食草,刷新自己;闻香,愉悦心智;观色,养眼醒神。 (选自《人民日报》) 1.文章的标题好在哪里?请说说你的看法。(3 分) 2.赏析文中画线的段落。(5 分) 3.文中写出了草木的恩典,表现在哪些方面? (4 分) 4.结合生活,谈谈你对“人一亲近草木,就滋生了健康,就培育了高雅,就构建了和谐”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5 分) 22 九、[2018·齐齐哈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 分) 低头见花   ①有些东西,只有低下头来,才会发现它的存在,或者它的美丽。就如尘埃之中,那些被忽略的闪光之球,又似回首时, 眷恋着的,总是那些不经意间走过的寻常点滴。   ②在夏日的山岭间攀爬,至顶,四望都是起伏峰峦,长风浩荡,单调的苍凉与沧桑漫卷心头。只是一低头的刹那,见谷 间丛丛簇簇的灿烂,那些幽幽的花儿,就在这样不期然的时刻,与我的目光猝然相逢。于是,高处的寂寞与孤独消于无形, 那些年年开且落的幽谷之花,把一种心绪点亮,把一种感动暗放。   ③有的人,在境界上,或者在道路上,远超众人,于是有了高处不胜寒的喟叹。其实那只是一种性情上的缺失,他们过 多地注目于自身的高度,从而错过了许多开在尘埃里的花。可那些在低处默默的东西,却是无比的宽容,它们就在那里, 我们只要低下头,就会与美好相遇,它们就会给我们一种全新的心境。   ④有一年去一片大草原的深处,碧草连天,极远极淡处,天之蓝与草之绿交融于一处。驰心骋怀间,为无边的绿而震 撼,也为其无涯而感到怅然。此情此境之中,极想看到一点别的色彩,来缓冲那种万里的单一。同行的旅伴却惊喜地 叫:“看,脚下的草里有花!”于是都低下头,那些狭长的草叶间,生长着一种不知名的小花,没有指甲大,黄白两色,此时 却是如此地装点着我们的眼睛和心灵。   ⑤而更多的人,更像那些深谷之中或草叶之下的小小花朵,终其一生的平凡,就连那花儿也是毫不张扬,湮没于芸芸 众生之中。可是,我们却很少有人抱怨,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只要能努力开出自己的花,即使再小再素淡,也是芬 芳美丽的一朵。也会在某个时间,落入别人惊喜的眼中。如此,就足够了。就算无人用温柔的目光把那些花儿轻抚,只要 绽放过,就是无悔。   ⑥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朵花儿,每一个生命也都是一个赏花者。我们在行走的匆匆里,不忘时常低下头去看那些花朵 的美丽,同时也努力让自己的生命芬芳四溢,期待在某天,映亮一双落寞的眼睛。23   ⑦相互洇染,相互温暖。我们与那些花儿的距离,我们与那些美好的距离,其实只隔着一低头的空间,只隔着一低头 的瞬间。 1.阅读全文,谈谈文题“低头见花”的含义。(2 分) 2.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装点”一词的表达效果。 (2 分)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2 分) 4.结合文中的语句,从下面的链接材料中任选一人,写出此人低头所见之“花”的深刻内涵。(3 分) 链接材料 A.杨绛: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 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选自《老王》) B.梁启超: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选自《敬业与乐 业》) 24 十、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5 分) 简 静 ①初秋的清晨,翻阅吴冠中先生的画。画上是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一江烟水照晴岚, 两岸人家接画檐。用笔极简极 淡,画上大面积的白色是粉墙,黑色的线条勾勒飞檐、门窗、乳燕、春柳、水中柳树的倒影。只用黑白两色,表现出东方 文化的意境之美。画面宛如一首小令,干净、简静之极。 ②杏花春雨里,去看苏州博物馆,这是大师贝聿铭的杰作。你会被它弥漫着典雅的气息深深吸引。建筑是以灰白两 色为主色调,没有红墙碧瓦,金碧辉煌。简洁的线条,三角形的屋顶,几何图案组成的窗棂,白色的粉墙和灰色的屋檐,不 失苏州园林的气韵和灵秀。灰白两色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让人不由得赞叹,建筑简约之美,竟是最动人心魄的。 ③在苏州博物馆看宋代的瓷器。人站在一尊宋瓷面前,会一瞬间安静下来。因为,静美的瓷器竟有一种奇特的气场。 瓷器到了宋代就和唐代截然不同了,唐代的唐三彩,五彩斑斓, 华美大气,光彩夺目。宋代瓷器则舍弃了一切的艳丽和装 饰,她朴素简洁,平淡天真,渐渐向内而求,不再桃红柳绿,绚丽缤纷。她像一位中年女子,慢慢舍弃华丽的外表,将人生渐 渐向回收拢了,内心逐渐洁净和安宁起来。回归朴素、含蓄、清丽的色彩,简静的宋瓷,诠释了古老文化淡泊典雅、质朴 无华的美。 ④宋徽宗是历史上一位不称职的帝王,不爱江山,只爱琴棋书画诗酒花。可是,他却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创立了 独具特色的书法——瘦金体。瘦,是风骨,是一枝孤独的兰,是一枝清寒的竹。金,是锋芒,一种多么耀眼的光芒,那是掩 藏不住的才华和冷傲。他的书法, 是悬崖峭壁上的一枝盛开的蜡梅,临深渊而有清香袭人。中国的书法美学讲究藏锋,不 外露, 刚柔相济,绵里藏铁,浑厚拙朴,暗合了东方文化内敛含蓄、优雅沉静的审美观。可是,他的书法笔锋尽显,锋芒毕 露,峭拔凌厉,如一把闪着寒光的利剑,这是书法美学之大忌。可是,也是他的书法,打破常规,率性随意,本真自我,彰显 了书法另一种凛冽、冷艳,寒气逼人的美。欣赏他的书法,仿佛能看见他的灵魂。他的书法,瘦到只是枯水寒山,却风骨 铮铮,没有一丝圆滑、退让和妥协。瘦金体是一位君王留给中国书法的绝笔。他的字多像他自己,坚硬、率真,不盲从, 不迎合,我行我素,独树一帜。 ⑤他的诗写道:“舞蝶迷香径,翩翩逐晚风。”这都是他心灵的写照。他是一只在斜阳里迷路的蝴蝶,徘徊在清凉的 晚风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是一个朝代日落西山的时刻,也是他玉石俱焚的时刻。简静的书法留在光阴里,仿25 佛还能听见玉碎的声音。 ⑥一夜北风呼啸,楼下的银杏树卸下一身金黄的叶子,只留下枯瘦的枝桠伸向碧玉似的天空,大自然庄严肃穆的季 节来了。深夜里,落了大雪。天地一派洁净晶莹,所有的树枝上落满了积雪,墙角一树红梅映着皑皑白雪。简静,原来是 雪落梅花,当空皓月,纸上云霞,陌上烟花。 ⑦杨绛先生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此刻,才懂得简静是一种奇异的力量,也是经历 如梦繁华之后,内心的豁达和优雅,清澈和安静,那是生命另一种大美的境界。 1.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诠释“简静”?(3 分) 2.文中③④段都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请举一例说明。(4 分) 3.赏析下列句子。(4 分) (1)画面宛如一首小令,干净、简静之极。 (2)天地一派洁净晶莹,所有的树枝上落满了积雪,墙角一树红梅映着皑皑白雪。 26 4.文章第④段“欣赏他的书法,仿佛能看见他的灵魂”,你怎么理解这句话?(2 分) 5.请谈谈你对标题“简静”的理解。(2 分) ◇小说阅读◇                    十一、[2018·杭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 分) 老木匠桑伯 徐惠林   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飞舞,沉香 弥漫开来。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 20 年了。”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楂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27   陶家的木工活,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桑果这独苗是桑伯 40 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 可知道他是多么疼爱儿子。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 肯“接班”。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爿家具店。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 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桑 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快一个月没活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在那些补锅匠连 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 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少顷,开始给木床雕花。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 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 温和、慈爱的柔情。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 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忙完了陶家的活,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一连几天胸闷、喘气,茶饭不思。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 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湾。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   “让爸别干木工活了,又不缺钱花。”水妹低声说。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他嫌爸做得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桑伯毅然做出了决 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被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很有点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他的头发白了很多。那只贴紧老人的新靠椅, 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这只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十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选自《山西日报》,有改动)28 1.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4 分) (1)“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2)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2.桑果不肯“接班”,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为什么?(4 分) 3.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4 分)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 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4.文章塑造桑伯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 分) 29 十二、[2018·攀枝花]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问题。(16 分) 一碗热汤 赵向辉 立冬的一场雨,让这个小城的路面变得更凉了。 傍晚,一个老婆婆蹒跚走在大街上,她遇到餐馆就往里看两眼,直到看见这家义连香饭店。老婆婆慢悠悠推门走了进 去,里面客人很多,她在角落一张没人的桌子前坐了下来。 服务员上前问:“阿婆,吃点什么呀?”老婆婆哆嗦着说:“我有两块钱,能花一块钱喝碗热乎汤吗?”服务员怔了一 下说:“能,等一下,我去端。” 服务员没有直接去服务台,而是先进了员工更衣室。 过了十来分钟,服务员端着一碗热腾腾的打卤面、一碗热汤,还有一个肉饼,送到了老婆婆的餐桌上。 “我只有两块钱,不要肉,也不要面条,只喝汤就行。”老婆婆依旧哆嗦着说,而且,说完就留下了两行泪水。“婆婆, 没事的,今天店里有活动,只要就餐就可赠送肉饼和打卤面,放心吃吧。”服务员亲切地说。 老婆婆吃着面条,喝着汤,脸上挂着笑容。 一会儿,一位帅气的男士走到老婆婆身边问:“阿婆,怎么不吃肉饼啊?是不好吃吗?”老婆婆微微一笑:“拿回去,给 瘫在床上的老伴吃,他很长时间没吃过肉了。” “您今天这是出来做什么呀?” “给老伴买药,就剩下了两块钱,实在冷得厉害,我怕自己感冒病倒,再也不能照顾老伴,所以想花一块钱喝碗热汤 再往家走。” “您家住哪儿?” “住在税务局那块儿。”30 男士离开老婆婆的餐桌,进了经理室。大约五分钟后,男士拿着一个纸箱子出来,和几个服务员私语了几句,然后喊 道:“我是餐厅的经理,今天,餐厅搞活动,凡来就餐者,都有一次抽奖机会,抽中一、二、三等奖的当场兑现。” 有顾客嘀咕,这不年不节的,也不是开业周年庆典啥的,搞什么抽奖活动啊? 男士用左手拿着箱子走过三桌,三桌都没抽中。等到了老婆婆桌前,他说:“阿婆,吃好了吧,请您从里面抽一张奖 券。”老婆婆茫然地望着男士。男士把箱子放低,示意老婆婆伸手进去拿出一张纸来。老婆婆还是茫然,但是她照做了, 拿出来一小张粉色的方块纸。男士很利索地用右手拿过老婆婆手中的粉纸,把箱子倒了一下手,然后又倒回来,突然举起 右手中的粉纸说:“阿婆中一等奖了!奖金 2000 元!” 大家鼓起掌来。男士从衣袋里拿出整整齐齐的一沓现金,递给老婆婆说:“阿婆,这是奖金,收好了啊。”老婆婆 说:“我不能要你的钱,我家里有钱。”男士说:“这不是我白给您的,是您抽奖中奖了,放心拿着吧。”老婆婆像在和男 士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今天我的运气真好,吃了赠送的面,还中了这么大的奖,看来老天还是舍不得让我和老头子 死的。” 一名男服务员拿着一串汽车钥匙走到老婆婆身边说:“阿婆,正好我下班,顺路送您回家吧。”老婆婆泪眼婆娑地上 了一辆小轿车。 继续抽奖,有两桌客人抽中了二、三等奖,粉纸上分别写着免单和半价。结账时,这两桌客人都按原价结清了饭钱。 一人说:“我看出来了。”另一人说:“你们都是好人,我会常来这里吃饭的。” 客人都离开后,最先接待老婆婆的服务员问:“经理,你怎么想到这个点子的?太棒了!”经理说:“还得感谢你呢,我 经过时正好听到了你和阿婆的对话,又看到你在前台拿出二十多元钱给阿婆买饭,决定帮老人家一把,匆忙中策划了抽 奖活动,却被人看穿了。” 开车出去的男服务员回来后,把车钥匙交给经理后说:“车上和老婆婆聊天,她已经 80 多岁了,太可爱了,像我太奶 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 年 5 期,有删改) 1.老婆婆走进义连香饭店只是想花一元钱喝碗热汤,却受到了特别对待。请概括老婆婆受到的第一次特别对待。(2 分) 第一次特别对待: ; 第二次特别对待:经理以中两千元“大奖”的方式给她帮助; 第三次特别对待:经理安排服务员以下班顺路带老婆婆为名专车送她回家。31 2.小说的开头写道:“立冬的一场雨,让这个小城的路面变得更凉了。”此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 分) 3.老婆婆已“抽中”一等奖,达到了经理的目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安排“继续抽奖”这一情节?(3 分) 4.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人物描写的哪些手法?有什么作用?(4 分) 5.依据全文,概括老婆婆的性格特点。(4 分) 十三、[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4 分) 两张纸条 那天,我妈骑三轮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说,她遇着好人了,坐在沙发上,还自顾自地絮叨起来。 当我听见她说“那人把我的三轮碰歪了”,我这才把头转向母亲,发现她衣服上粘满尘土,这儿一片,那儿一片。我 妈却仿佛捡了大便宜似的,滔滔不绝。32 马路上一个人也没有,他原本可以不管我的,他却刹住车子,跑过来扶我,问我摔坏了没有。我踢蹬踢蹬腿,再甩甩胳 膊,说,没事儿,走吧。他仍然不走,非让我走几步。确定我真的没事后,又把我搀到车上,说,骑上去试试,看车摔坏了没 有。 你说一个大男人家怎么婆婆妈妈的,我都觉得啰唆了,推开他说,快走吧,我也该回家做饭了。说完,我蹬起三轮就走 了。哪承想,他又追了上来,塞给我一张纸条,他说纸条上是他的手机号…… 这时,我忙不迭地问我妈,纸条呢?我妈说人好好的,要它做什么。说完,站起身来就往厨房走。我妈突然哎哟一声。 我问怎么了,她朝我摆摆手说,没事儿。可是,第二天,我妈就起不来床了。 我把我妈送进医院。当我把做 B 超、CT 等检查单拿给医生时,医生说得马上做手术。 我一边办理住院手续一边不停地埋怨母亲,狠狠地想,一定把那个“好人”找出来。面对一笔不菲的费用,我的火气 噌噌往上蹿,逼着我妈找出那个写着手机号的纸条。我妈迟迟疑疑地说,想不起来了,一边不停地在各个衣兜里摸索起来。 我妈突然颤抖着声音喊,找着了,真是老天有眼。 我用发颤的手指按下那个号码。关机。一连几天打电话都是关机,这就是您老人家遇见的好人? 我妈却仍然为那人辩护说,兴许人家手机没电了呢。但说这话时明显没了底气。 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媚,我心里就有多阴晦。但我不敢再埋怨我妈。这件事情以后,她在我面前 像个犯人似的,一天到晚大气都不敢喘,让人心疼。 出院后的一天,我家门铃响了,我开门一看,一位头发花白,脊背略为伛偻的大叔,手里拎着一口袋水果,拘谨地站在 我家门前,未等我开口询问,母亲急忙把他让进屋里。 他吞吞吐吐地说,家里出了点事儿,一直脱不开身…… 我明白了,打断他说,您啥也别说了,先给我报销十万元的住院费。 我妈忙打圆场,问那人,你是怎么找到这里的?他说,那天您走后,我不放心,悄悄跟着,见您进了家门才离开。他忽而 把头转向我说,您请假照顾大娘,单位要扣钱的吧,一并算到我头上。 我妈接过话说,这可使不得,要不这样吧,十万,咱们一人摊一半,再说,那天要不是我急着回家做饭,也不会…… 他说,这钱怎么能让您拿呢?稍作犹豫,他不好意思地接着说,我一下拿不出这么多,我先给您打个欠条行不行?您放 心,我一定尽快还清。33 我没好气地说,又来一张没用的纸条? 他的脸腾地红了,说,对不起,那天我手机丢了,换了新号。 说完,他一瘸一拐地走向书桌,准备给我打欠条,他注意到,我有意无意看着他不太自然的走姿,于是,他提起裤脚, 坦然地说,两条腿是假的,车祸中没的,撞他的人跑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文章中,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发生了五次变化,请根据提示进行概括。(3 分) 冷淡→    →    →    →纠结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4 分) (1)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媚,我心里就有多阴晦。 (2)一位头发花白,脊背略为伛偻的大叔,手里拎着一口袋水果,拘谨地站在我家门前。 3.从全文看,以“两张纸条”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3 分) 4.小说以省略号结尾,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如果将情节补充完整,你认为“我”还会要求“大叔”还钱吗?请作出选择 并简要说明理由。(4 分)34 35 参考答案 ◇抒情散文◇ 一、 1.不情愿 心动神醉,如醉如痴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提取与概括的能力。根据题干锁定范围,对心理、神态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概 括即可,同时注意语言要简洁。如第②段第一句表现了老张的失落心理,第三句则表现了老张不情愿的心理;第⑥段则表 现了老张的心动神醉、如醉如痴的心理。 2.此句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那“晶莹剔透,殊无瑕疵”的草原雨后的蓝天的特点,体现了老张对 草原雨后的蓝天的喜爱之情。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修辞方法的作用。句中作者把“草原雨后的蓝天”比喻为“纤尘不染的翡翠”,运用的是比喻的修 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那“晶莹剔透,殊无瑕疵”的草原雨后的蓝天的特点,体现了老张对草原雨后的蓝天的喜爱之 情。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关键语段的能力。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既是对上面一段内容关于雾霾已至老张不情愿 地关上窗子的总结,又是对下文写他记忆里的蓝天世界的总起,因此,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寻找,那消逝的蓝天”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寻找,那消逝的蓝天”展开;题目“寻找,那消逝的蓝天”有双 关义,一层意思是指寻找老张心中那份大自然中没有被污染的蓝色天空;另一层意思是指人们心中没有唯利是图、尔虞 我诈的,干净的蓝天。同时以“寻找,那消逝的蓝天”为标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文章标题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①是全文的线索;②题目点明中 心;③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④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天气/地点等;⑤点明主要人物及其特点;⑥点明主要事件;⑦题 目有双关义;⑧与结尾相互照应等。 二、 1.绘茶树(赏茶树) 品茶叶 赞茶树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寻茶树”,我们便可以知道回答这个问题的角度,可以明确老荫茶树是这篇文章情节发展36 的线索,本题考查的就是作者如何围绕这个线索来展开叙述的。通过认真地研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接下来就是写 找到茶树,认真地观赏,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绘茶树,接着作者又写到了老荫茶树的作用之大,一起品尝老荫茶,文末作 者由衷地发出了对老荫茶树的赞美。 2.运用了对比、拟人的修辞方法,把老荫茶树与银杏、白杨对比,突出了老荫茶树弯腰曲颈,斜身伸脖的特点;把老荫茶 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荫茶树簇集在一起、身姿勃发、蓊蓊郁郁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老荫茶树的喜爱与赞美 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这类题目一般会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考查:从修辞方法、词语的运用、句子的内容、 表达情感等。这一题是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考查,首先学生要准确判断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然后分析其作用,最后分析表 达的情感。 3.作者写大山里其他大树的肌肤、颜色,与老荫茶树形成鲜明的对比,用它们粗糙的面容、黑黑的皮肤反衬了老荫茶树 树皮陈去新替、黑白相缀,树身细腻光滑、清爽洁净,表达了作者对老荫茶树由衷的喜爱与赞美。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表现手法的理解,通过赏析,可以了解本句的写作手法是对比。作者通过大山里其他大树的 肌肤、颜色和老荫茶树进行对比,进而写出了老荫茶树的特点,最后由衷地发出对它的赞美。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辨析 所用的表现手法,然后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4.与文章开头相呼应,老荫茶树点缀了乡村,美化了环境;祖辈们依托老荫茶树搭建了房屋,站住了脚跟;老荫茶树给山里 的人们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带来了益处;老荫茶树带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作用的分析与评价。本段主要是写出了老荫茶树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作用,因此评价时,首先 应该找出我们评价的角度,内容上写出了老荫茶树的作用,有了它的陪伴,点缀了乡村,增添了情趣,有益于人们的健康, 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文章开头写到寻找茶树,结尾写自己是匆匆过客,结构上前后呼应。回答 这个问题,学生要对全文内容及主旨有全面的了解,结合全文理解内容,特别要读出文章深层蕴含的内容。 三、 1.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 项,文章以叙事为主,所以在叙事的基础上是没有问题,但文章并没有议论。哲理 是指关于宇宙和人生的道理,而本文主要写“我”对黄河口的土的情感。 2.紧承上文;欲扬先抑;强调印象中黄河口土质的粗糙、贫瘠;与下文写土的肥沃、清香形成对比。37 [解析]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第①段的“旧的皇历是更不灵了”,第②段正好紧接着上文,而第③段“这里不仅地阔,而 且土肥”据此可以断定,这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就是与下文形成对比。内容上的作用先概括此段的内容,再联系上下文 的内容说明其作用即可。 3.(1)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将高粱穗比作硕大的锣鼓槌,形象地写出高粱穗的饱满;“擎”赋予高粱以人的动作, 生动地写出高粱的壮硕。 [解析] 本题考查对记叙文句子的赏析。赏析的句子明显运用了比喻手法,一般的答题技巧是“修辞方法+具体展开+作用 +情感”,另外“擎”字有往上托、举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高粱的壮实,有力。 (2)“腾出”写出珍鸟受惊吓后急速飞离的情态;“飘落”写出珍鸟的轻盈;给秋熟图景增添了生机。 [解析] 本题考查关键词的作用理解。赏析关键词,一般的答题技巧是“词本义+词文中义+内容+人物形象”,再看原句, 便可得知“腾出”是在写珍鸟受惊吓后急速飞离的情态;“飘落”本义是飘着降落下来的意思,而文中是在写珍鸟,所以 可以看出珍鸟是非常轻盈。 4.沉重的历史已经过去;新中国治黄成绩显著;新洲的美好前景指日可待。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心理变化的原因。通读全文后,可知⑥~⑧段是已经过去的历史,作者感到很沉重,所以将土“攥得 好苦”。由第 段可知心情愉悦的原因是看到了新中国治黄成绩显著及新洲的美好前景指日可待,所以我“愉快地松开 手了”。 5.来源地域广阔,汇聚九个省区沙土精华;凝结中华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有历史厚重感;历经淘滤,不随波逐流,成为 精神动力。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其主旨的把握。可根据第⑦段“科学上的道理……它们当然最凝重。”归纳概括 而得。 四、 1.月性本以清凉为象,春虽温华,不足以显其明镜心地;夏则郁热,不足以展其清明;冬则过寒,有加霜之凄凉。唯秋高气 爽,金白水清,天高云淡,一碧如洗,碧空为台,秋风为乐,一盘银月,清光无边,天地为魂,才是月之最高境界。 2.现代人在空调的室内,沉湎于网络看屏幕上名利纷争与情欲纠葛,电子产品呈现的是碎片化的信息,钢筋水泥里的人 生。人们自己放弃了与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的天然情感,把身心的快乐交给一切人造的机器,并如吸食毒品般一步步被 这些机器所操纵。(意对即可)38 3.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②细腻、柔美隽丽(诗词的引用);③富有哲理引人思考。联系文章具体语句略。 4.人生充满了种种困惑与无奈,难以十全十美尽如人意。但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圆满光明的自性,自性就像夜晚的月光 一直都在,深埋在内心,只是被世俗的烟尘、迷雾、霓虹和我们自身的五欲遮蔽着,要守住的不是那一轮明月而是心底的 宁静。(意对即可) ◇叙事散文◇ 五、 1.①父亲爱吹长笛,经常吹给女儿听。②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③父亲因女儿扔了 他的长笛,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儿。④父亲因女儿给他买来新长笛,又吹起了长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要事件的归纳概括能力。概括四件事情的时候,注意依据时间顺序和女儿的心理变化:先 是,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时,她特别爱听,她亦是非常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 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后来是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地,家里就听不到笛 声了。再后来,上了初中,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她悄悄地拿走 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最后是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 去。 2.示例一:①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或: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②用比喻的修 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③通过描写大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 示例二:①正面(直接)描写。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或:用“清脆悠扬”直接 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或: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意思对即可)②侧面(间接)描写。通过描写大人 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句赏析能力。语句赏析一般可以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本句首先能确 认的是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如”,比喻词,这是正面展现,直接把悠扬的笛声比作小河的流水声,其次写到了大人 们和孩子们的表现,从听众的陶醉写出父亲笛声的优美,属于侧面描写,有衬托作用。 3.她的心理:①得知父亲断腿的真相后,伤心自责(为父亲对自己的隐忍和宽容而感动)。②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流泪,想 让父母开心(想活跃气氛)。(意思对即可) 父亲的心理:①为女儿的理解、体贴而欣慰。②为自己能重新吹长笛而高兴。(意思对即可)39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情感的把握能力。答题时应首先明确语句出自文末,即多年后女儿为老父亲买笛子的事 情;“赶紧”“挤出笑”说明女儿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这个样子,已经明白了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和委屈,而父亲似问似 答则是父亲高兴心理的表现。 4.①从情节看,母亲的话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疑问;又是母亲的话交代父亲断腿的原因,使情节有波澜、更完整合理。② 从人物形象看,母亲打她、训斥她与父亲的沉默形成对比,表现父亲的隐忍和对女儿的爱,突出父亲的形象。③从主题看, 母亲在听父亲吹长笛和她哼唱时流露出的幸福,突出了家庭的和谐、温馨,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作用的理解能力。母亲相对于父亲属于次要人物,要注意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组织答 案。母亲的言语行为,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设置了悬念, 母亲的言行(特别是最后揭开父亲残疾原因)推动了全文情节发展。而母亲的行为与父亲的沉默形成了对比,展现了父亲 的伟大,结尾处“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展现了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六、 1.《新华字典》。①向同学借《新华字典》,时常遭到拒绝;②下决心向妈妈要钱买《新华字典》;③临时弃买《新华字 典》,把钱给爸爸付盐款;④妈妈用节省下来的钱帮“我”买回一本《新华字典》。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记叙线索和主要情节。线索就是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子或事物,通读全文,“《新华字典》” 贯穿始终,抓住这一线索,把与“《新华字典》”相关的主要情节概括出来即可。 2.运用一系列动词,把母亲割麦子的样子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突出母亲劳动时的艰辛。 [解析] 本题为句子品析,这个句子写的是母亲割麦子的情景,用了一系列动词,劳动的艰苦不难想象。抓住这一点分析即 可。 3.(1)心理:这《新华字典》早就该买了。可家中实在太穷,怎么办?这点钱本来是用来买盐的,就先给他去买《新华字典》 吧,盐暂时就不买了。(2)心理:这孩子真是太懂事了,我得想办法帮他买本《新华字典》。 [解析] 本题考查心理分析。第一句扣住“犹豫”,去想象母亲是如何犹豫不决的;第二句扣住“湿润”,想象母亲当时的 内心感受。 4.母亲特别勤劳,为了多一点儿收入,干着和男人一样的活;母亲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学习,拿出买盐的钱来 给孩子买字典,见孩子没买成字典,又从牙缝里省出钱来给孩子买了字典。 [解析] 本题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题。可从母亲平时的工作、对孩子的态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先概括特点,再分别辅以40 事例分析。 七、 1.①外婆每天趴在阳台上等“我”回家;②“我”带她出去闲逛;③“我”解开外婆系在门上做标记的布条;④“我”上 班时将她反锁在家里;⑤“我”看到外婆系在门上的布条,痛哭出声。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先明确要求,概括“我”与外婆的几件事,文章围绕“我”与外婆记叙的段落是②~⑩ 段。第②段外婆每天趴在阳台上等“我”回家,第③④段“我”带她出去闲逛。第⑤~⑧段写“我”与外婆的冲突,外婆 偷跑出去,记不得家门,在门上系布条做标记;“我”怕外婆走丢,解了布条,收了钥匙,将其反锁在家。第⑩段写外婆走 后,“我”看到门把手上又系了一根布条,“我”被感动得痛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2.(1)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外婆期盼“我”回家时的神态,表现了外婆在陌生城市的孤独和对“我”的依 赖。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语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目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就是通过加点的词来说明作者 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本题中,加点的词“眼巴巴”意思是“形容急切地盼望”。这是对外婆的神态描写, 其作用充分表现了外婆对“我”的依赖,侧面反映了外婆在这陌生城市的孤独。 (2)不好。因为不符合说话者的身份,通过对外婆质朴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外婆在面对新鲜事物时的惊奇和童 真。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语句表达的辨识能力。仔细分析画线句子与改后句子,会发现前者是分说,后者是总结性的,显然后者 书面语比较强,不是外婆能说得出来的,不符合说话者的身份。 3.在“我”家生活期间,外婆是为了通过布条找到“我”的家,离开时,是为了提醒“我”她对“我”的爱和陪伴,以及 她对“我”的牵挂与不舍。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外婆在“我”家生活期间在门把手上系了布条的目的,我们可以从第⑤段“除 此之外,大部分时间她总是糊里糊涂的,总是不知身处何地”和第⑥段“每次她偷偷出门回家,都认不出我们的单元门, 不记得我家的楼层”得知,是为了自己能找到“我”的家。外婆离开时再次系上布条,主要是她担心“我”,怕“我”找 不到家门,可见外婆依然挂念“我”。 4.①奇异的世界。她出来闲逛,喜欢东张西望,对周围的事物保持好奇。②难以想象的世界。她,总是糊里糊涂,也记不 住回家的路。③孤独的世界。她在陌生的城市,没有朋友,没有熟悉的生活环境,是孤独的。④如蚕茧般的世界。她想回 到家乡,那里有她思念的食物,有她思念的旧人,但又舍不得离开。41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通读全文可知,文章主要回忆外婆在陌生城市的生活状况,从第④段中外婆对 路边花的喜爱、算命的评论、观鱼的表现,可见她对新事物的好奇;从第⑤段中记忆力时好时坏,令人难以想象;从第⑤~⑧ 段总想偷偷回家,可见其孤独,想偷偷独自回家又怕回来找不到家门;第⑨~⑩段写外婆想回老家又舍不得离开“我”,可 见其情绪的复杂。 5.外婆,对不起,是我太自私了,我没有能力带你离开这里,却希望你在我身边,忽视了你的孤独与无助,忽视了你对故乡 的思念,让你受苦了,希望回到故乡,你的世界能够不再孤独。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一道阅读拓展题,可以围绕“外婆在陌生城市生活孤独与无助,不得不离开‘我’” 这一客观而又无奈的事实,表达“我”对外婆的内疚之情和希望外婆回到家乡生活安逸的祝福。 ◇哲理散文◇ 八、 1.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点明了文章的内容;题目拟人化,新颖别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理解标题的象征意义;②标题的双关义;③ 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⑤寻找文章线索;⑥寻找文章主旨;⑦标题的修辞义。本文的标题“草木的恩 典”首先点明了文章的内容,同时作者围绕“草木”展开故事情节,也写出了本文的线索,草木如何给人恩典,激发了读 者的阅读兴趣。 2.本段作者描述了羊吃草的艺术,首先“揽”富有表现力,准确地写出了羊吃草的动作,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羊毛 的洁白比作雪,羊嘴唇的粉红比作桃,青草比作翡翠,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羊吃草时的画面感,极具艺术特色,表达了作 者对草木带来的恩典的感激之情。 [解析] 此题考查段落的赏析和评价能力。从以下方面入手:①概括段意;②句子的修辞角度;③句子富有表现力的词 语;④句子的表现手法角度;⑤句式;⑥表达方式等。通过研读本段内容,我们可以从概括这段的段意、文段中重点词语 如“揽”的赏析、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及抒发的对草木带来的恩典的感激的情感几个方面进行赏析评价。 3.草木身上的坚守、无私值得我们学习;食草可以刷新自己;闻香可以愉悦自己的心智;观色可以养眼醒神。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信息的提取与概括。方法:①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②寻找答题区域,做好筛选准备;③抓住 关键信息,力争全面;④根据要求整合答案,参考分值,要全面。解答这个题目时,可以从文中筛选出表现草木特点以及精 神品质的词语即可,如坚守、无私、愉悦自己的心智、养眼醒神等。42 4.一棵树一株草都是有生命的,都是可以交流的,都值得尊重。草被熬制可以免除人们疾病的困扰,带给我们身体的健康。 欣赏大自然中的草木,可以使我们身心愉悦,纯净我们的灵魂,助力诗人们写出高雅的诗歌。赞美了草木的无私、坚守, 表达了作者对草木给予的恩典的感激之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以最自然的状态融入草木中“任平生”,保持 本色,我们要爱护自然,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拓展迁移,发表个人见解的能力。思路:①分析这个句子这样表述的原因;②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 具体的语境义或者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直白的语言表述;③结合生活或者自己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做题时, 首先要了解这句话写出了草木给予人的恩典,然后写出我们要对草木报以感恩的心态,在现实生活中与其和谐相处的见 解即可。 九、 1.表层含义是指作者在草原上低头看见小花,深层含义是指我们要关注生活中那些毫不张扬、易被忽略的平凡的人或生 命,欣赏他们身上的美好的品质,体会其中的幸福与暖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章题目的理解。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低头见花”的含义,第①②④段都是描写 自然界的花,而第③⑤段主要描写像花朵一样平凡的人,第⑥⑦两段议论,阐述赏“花”的作用。所以本文的“花”有两 层含义,需要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来分析。 2.“装点”本义是装饰点缀。在句中的意思是指在无边的单一的绿色映衬下,突然看见无名花的美丽,给我们带来的惊 喜和心灵上的触动。表达了对小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理解关键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先写出其本身的字面意思,字面意思是“装 饰点缀”,二是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文中写到“为无边的绿而震撼,也为其无涯而感到怅然”时,“极想看到一点 别的色彩,来缓冲那种万里的单一”,这时候出现了“一种不知名的小花”,从而“装点”“眼睛和心灵”,根据这些关 键句子回答,最后加上词语或句子表达作者的情感。 3.每个人都要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的生命芬芳四溢,同时也要学会欣赏别人所绽放的美丽。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以及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把握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分 析,“每一个生命”既是一朵花,又是一个赏花者,“是一朵花”就要“让自己的生命芬芳四溢”,“一个赏花者”就要“低 下头去看那些花朵的美丽”,也就是欣赏别人绽放的美丽。 4.示例一:从文中的“相互洇染,相互温暖”一句可以看出杨绛曾经给予过老王帮助,老王不忘情谊,临终前还送她香油 鸡蛋,这种行为体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穷苦卑微的老王那份朴实的真情。可见杨绛低头所见之“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43 平等、尊重、理解、关爱。 示例二:从文中的“只要能努力开出自己的花,即使再小再素淡,也是芬芳美丽的一朵。”可以看出有的人虽然职业很普 通很平凡,但是只要脚踏实地勤恳敬业,就能把事情做好,体会其中的乐趣。可见梁启超低头所见之“花”是指在敬业中 发现乐趣,体现人生的价值。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应用。A 项,杨绛与老王的关系可用文中“相互洇染,相互温暖”这句话来概 括。对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王,杨绛“总觉得心上不安”,可见杨绛对老王的关心和惦记,表现杨绛看到的花是“平 等、理解、尊重、关爱”的花。B 项,“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与文中“只要能努力开出自己的花, 即使再小再素淡,也是芬芳美丽的一朵”这句话表达的道理相似,表明再普通平凡的人,只要勤奋、坚持做好自己的工作, 就能体会到工作中的趣味。所以梁启超所见之“花”,就是职业乐趣。 十、 1.举了吴冠中先生的画、苏州博物馆、宋代的瓷器、宋徽宗的瘦金体、一幅雪景。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通读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认真 分析①~⑥段的内容可知文章通过吴冠中先生的画、苏州博物馆、宋代的瓷器、宋徽宗的瘦金体、一幅雪景来诠释“简 静”。 2.将宋代瓷器的朴素简洁,平淡天真和唐代瓷器的五彩斑斓,华美大气,光彩夺目进行对比,衬托出宋代瓷器的淡泊典雅, 质朴无华的美。(将宋徽宗瘦金体的笔锋尽显,锋芒毕露,峭拔凌厉和中国传统书法美的刚柔相济,绵里藏铁,浑厚拙朴进 行对比,衬托出他的书法,打破常规,率性随意,本真自我的特点。)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对比、衬托写作手法的理解。第③段“瓷器到了宋代就和唐代截然不同了,唐代的唐三彩,五彩 斑斓, 华美大气,光彩夺目。宋代瓷器则舍弃了一切的艳丽和装饰,她朴素简洁,平淡天真”将宋代瓷器的朴素简洁,平淡 天真和唐代瓷器的五彩斑斓,华美大气,光彩夺目进行对比,衬托出宋代瓷器的淡泊典雅,质朴无华的美。 3.(1)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吴冠中先生的画比作一首小令,生动形象地写出画作干净、简静之美。 (2)运用景物描写,描绘了天、地、红梅、白雪等景物,渲染了一幅洁净晶莹、纯净空灵的气氛。 [解析]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1)此句 将吴冠中先生的画比作一首小令,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画作干净、简静之美。(2)此句通过景物描 写,渲染了一幅洁净晶莹、纯净空灵的气氛。44 4.宋徽宗的书法笔锋尽显,锋芒毕露,峭拔凌厉,打破常规,“他的书法瘦到只是枯水寒山,却风骨铮铮”,就像他率性随 意,本真自我,没有一丝圆滑、退让和妥协。瘦金体是一位君王留给中国书法的绝笔。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 根据第④段的“可是,也是他的书法,打破常规,率性随意,本真自我,彰显了书法另一种凛冽、冷艳,寒气逼人的美”来 回答即可。 5.简静是淡泊典雅,质朴无华;是率性随意,本真自我;是经历如梦繁华之后,内心的豁达和优雅,清澈和安静,那是生命另 一种大美的境界。 [解析] 此题考查题目的含义。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分析。根据最后一段中的“才懂得简静是一种奇异的力量,也是经 历如梦繁华之后,内心的豁达和优雅,清澈和安静,那是生命另一种大美的境界”即可解答。 ◇小说阅读◇ 十一、 1.(1)反映了桑伯对自己木工手艺的自信和对新式组合家具的鄙视。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干已给出解题方向——反映的人物心理。结合语境得出,“我就不信”言外之意是 强调桑伯很有信心,“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可读出桑伯对组合家具的鄙视之情。作者以这一心理描写来表现 对桑伯手艺的赞叹之情。 (2)反映了桑伯对自己从事了大半辈子的手艺的热爱和不舍,对传统手艺日渐没落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的失落和痛心。 [解析] 本题考查从人物心理角度分析人物形象。联系语境,“痴迷”一词可读出桑伯对自己手艺的喜爱和不舍,“泪水 溢出眼眶”,可见桑伯对木匠手艺没落的痛心以及失落之感。 2.因为桑果对木工手艺兴趣不大,认识到传统手艺不受市场欢迎,所以不肯“接班”;但他理解和尊重父亲对木工手艺的 感情,明白父亲烧工具只是一时的情绪发泄,所以他苦苦请求。 [解析] 本题考查结合全文理解内容的能力。分析时,要联系上下文来看,桑果不肯“接班”,文章第五段交代,“高考落 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 家具店”,读出桑果对木工手艺不感兴趣;“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 些新潮样式的”,可读出他觉得传统手工艺不受市场欢迎。“苦苦请求”读出桑果深深懂得父亲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 父亲“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是因为桑伯一时想不开而做这样的决定,是情绪的发泄,因此桑果“苦苦请求”。 3.使用叠词和整齐的句式,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表现了桑伯高超的雕花技艺;使用对比和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桑伯45 雕花动作的娴熟和游刃有余;“渗”字形象地表现了桑伯雕花时专注投入的状态。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把握。要求是“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语言特点如“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是叠 词,句式整齐,表现了桑伯雕花技艺高超,技术娴熟;“如”“似”“宛如”是比喻词,把雕花动作的“柔”比喻为“抚儿 头发”,把雕花动作的“刚”比喻成“快刀斩麻”,同时形成对比,又把“小小的雕刀”比喻成“游动的泥鳅”,生动地 表现出桑伯雕花的动作游刃有余;“渗”字突出桑伯雕花时忘记周围一切的状态。 4.示例:文章通过塑造桑伯这一人物,引导人们关注当今社会传统手艺人的生存状态,思考传统手艺的命运与价值,进而 反思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解答此题需统观全文,作者塑造桑伯这个人物,桑伯手艺高超,文章结尾却说檀木靠 椅是他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可见他没再从事木工活,引出人们对传统手艺人生存状态的思考;文章中记叙陶家 二小子嫌桑伯做的家具太老套,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引起人们对传统手工艺前途和价值的思考;文章对陶子树的语 言描写,如理发活不多,不见补锅匠,箍桶匠把担子扔进苕溪,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十二、 1.服务员背着老婆婆给她买了一碗打卤面、一个肉饼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情节的梳理。概括第一件事要抓住两个要点“服务员给她买了一碗打卤面、一个肉饼”“背着老 婆婆”。 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特点;②推动情节发展(或“为后面情节做铺垫”),因为天冷,老婆婆才会想要喝 一碗热汤;③环境的寒冷和服务员、经理的热心形成对比,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立冬后的小城路为人物提供了出场背景。因“凉”取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老婆婆走进店里买一碗热汤喝。环境的寒冷与店内经理和服务员对老婆婆的热心帮助形成对比,衬托出众人的善良。 3.①二、三等奖还未抽出,如果不继续抽奖,经理就食言了。②写继续抽奖才能引出顾客看穿抽奖活动并放弃领奖的内 容,表明顾客受到经理善心的感染,突出了善心的传递,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情节的作用。经理帮助老婆婆后继续抽奖的情节,一方面使情节更合理,另一方面使情节发展,深化 了文章的主题——整个社会的善意。 4.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突出经理不想让客人看穿他刻意安排这次抽奖活动来帮助老婆婆的心理,表现了 经理的善良和机智。46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人物描写的作用。先确定描写方法,然后结合经理拿过老婆婆手中的粉纸,倒箱子的掩护动作,反映 了经理刻意安排这次抽奖,来帮助老婆婆,表现经理的善良和机智。 5.①为人实诚、本分;②关爱老伴,有责任心;③坚强乐观;④要求不高,容易满足。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老婆婆只是进店想买一碗热汤喝,给生病的老伴买药、带肉饼、照顾老伴可 以看出她为人本分,有责任心。得到别人的帮助,高兴得流泪,坚定生活下去的信心,可以看出她坚强乐观,容易满足。 十三、 1.焦急 埋怨(抱怨) 愤怒(生气)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心理。妈妈回家后自己唠叨遇到“好人”。“我”没有插话,写出对妈妈说的这件事的漠不关心;妈 妈住院后,“我”焦急地寻找“好人”留下的字条;找到字条后,因为电话打不通,所以,“我”抱怨妈妈放走那个人;“我” 认为那个人是故意留下假的电话号码,来欺骗母亲,对此非常气愤;最后得知那个人的故事,“我”内心很纠结。 2.(1)运用反衬(或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我”在母亲车祸后,既心疼母亲,又愤怒母亲被人欺骗的郁闷心情。 (2)通过肖像(或外貌)描写,表现大叔生活困难,处境不如意,暗示他诚信、善良的性格特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1)母亲被撞伤住院花费了不少钱,按照撞人者留下的电话号码,却打不通电话,所以“我” 感到沮丧,气愤。母亲因为放走了撞人者,给“我”增加了经济负担,所以感到自己愧对家人。母亲的心理增加了“我” 对撞人者的气愤,所以,“我”的心情变得更糟,文章为了突出这种心情,用天气进行衬托。(2)大叔因为手机丢失,导致 “我”的电话没有打通,他没有推卸责任,而是在母亲出院后主动看望,这句话描写了大叔的头发花白,脊背佝偻等外貌 特征,从外貌上看,年纪很大,生活艰难,经济拮据,但他能主动上门承担责任,可见其精神品质高尚,同时,通过这一举动, 引出下文对他本人被撞经历的续写。突出其能以己推人,诚实,善良的品德。 3.①标题新颖别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线索作用,“纸条”贯穿全文,由“失号码条”到“得号码条”,最后“打 欠条”,使文章结构连贯,一步步推动情节的发展。③刻画人物形象,正是通过这“两张纸条”的展示,揭示大叔诚信、 善良的性格。④深化文章主题,大叔作为车祸的受害者,反而始终坚守诚信的美德,发人深省。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文章以“两张纸条”作为标题,能够引发读者对“两张纸条”内容的猜测和联想, 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这“两张纸条”一个是“电话号码条”一个是“欠条”。前文围绕着第一张纸条来写,后文大 叔登门看望,引出第二张纸条,“两张纸条”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通过把“手机号码条”留给被撞者,写出大叔的 诚实与善良,通过“欠条”看出大叔勇于担责和诚信的品质。文章结尾通过写大叔被车撞后,肇事者逃跑,从侧面突出了 大叔推己及人,即使自己暂时没有能力承担巨额的医疗费,也要写下欠条,日后偿还,写出大叔不推卸责任,坚守诚信的47 美德。 4.示例一:不会。结尾处既点出了大叔同样是车祸受害者、生活十分困难的事实,也通过“有意无意”这一神态描写,暗 示了“我”态度的变化。“我”放弃让大叔还钱情节的补充,更能表现出对善良、诚信美德的褒扬。 示例二:会。从全文来看,“我”的家庭并不富裕,十万元并不是个小数目,情节中也有“母亲”“一人摊一半”的暗示, 而且“我”的态度一直比较恶劣。通过要求“还钱”这一结尾的补充,更能流露出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日益沦丧的忧虑 与反思。 [解析] 本题回答“会”与“不会”都可以,但要写清楚理由。如果回答“不会”,可以从对大叔的外貌描写推测出他的 经济状况不佳,无力偿还这笔钱,可见“还钱”是不符合实际的角度分析。“我有意无意看着他不太自然的走姿”写出“我” 对大叔的由“恨”到“同情”的心理转变,随着“我”心理的转变,也不会让大叔还钱。同时从文章主题来看,这样做更 能表现出对诚信美德这种社会正能量的肯定,突出文章的主题。回答“会”。可以从“面对一笔不菲的费用”看出这笔 医药费对“我”家来说很多,“我”家无力承担,而且,文中母亲说“十万,咱们一人摊一半”,“我”自始至终对大叔没 有好的说话语气与态度。通过要求“还钱”,写“我”的自私冷漠,写出对社会伦理道德沦丧的忧虑。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