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课件与习题(共8套)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典 题 精 析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2018衢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12分) 【甲】朱买臣(节选) [东汉]班固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刈新樵,卖以给 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①歌讴道中,买臣愈 益疾歌。妻羞之,求去。……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 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②死,买臣 乞③其夫钱,令葬。 (节选自《汉书·朱买臣》)【乙】越妇言 [唐]罗隐 买臣之贵也,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分衣食以活之,亦仁者之用心也。 一旦,去妻言于买臣之近侍曰:“吾秉箕帚于翁子左右者,有年矣。每念饥 寒勤苦时节,见翁子之志,何尝不言通达后以匡国致君为己任,以安民济物 为心期。而吾不幸离翁子左右者,亦有年矣,翁子果通达矣。而向所言者, 蔑④然无闻。岂四方无事,使之然耶?以吾观之,矜⑤于一妇人,则可矣, 其他未之见也。又安可食其食!”乃闭气而死。【注释】①毋(wú):不要。②经:上吊。③乞(qì):给。④蔑: 消失。⑤矜:夸耀。 1.用原文填空。(4分) 甲文省略号处,略去了朱买臣的境遇变化,这个变化可以用乙 文中“(1) ”一词来概括;甲文中朱买臣“置园中, 给食之”的原因,乙文中有一种说法是“(2) ” ,而宋妻认为是“(3) ”。  通达   仁者之用心   矜于一妇人 【精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细读甲乙两文,然后 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根据甲文中“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 其夫妻,到太守舍”可知此时买臣已经做了太守,这一点从乙 文中的“通达”可以得到印证。甲文中朱买臣“置园中,给食之” 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这一点与乙文中的“亦仁者之用心也“相 同。根据乙文中的“以吾观之,矜于一妇人,则可矣”可完成第 三空。2.乙文是对甲文中哪一内容的具体解释?( )(2分) A.好读书     B.不治产业 C.求去      D.妻自经死 D 【精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细读甲乙两文,正确翻译后可知,乙文是 对甲文中朱的妻子为什么会自缢而死的原因的解释。故选:D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朱妻的人生经历。(2分) 与买臣过苦日子→(1) → 改嫁他人→(2) → 上吊自杀  离朱而去   被朱收留  【精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细读甲文可知,朱的妻子因为嫌弃朱讴歌于 道中,而与他离婚,当朱富贵后看到她窘迫的现状收留了她,她觉得羞愧,就自杀 了。据此分析可作答。羞于买臣歌讴道中,且阻止后买臣愈益疾歌;羞于自己在买臣 饥寒勤苦,胸怀大志时离开了他;羞于被买臣收留。 4.甲、乙两文或显或隐地写了朱妻之羞,请分别写出她因何而 羞。(4分) 【精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根据乙 文中朱的前妻对朱的近侍说的话可知,她羞愧的原因有三个,一个是自己没有看出朱有远大 的志向,自己有眼无珠。二是因为自己有眼无珠,离开了朱。三是因为在自己落难时,朱不 计前嫌收留了她。【甲】朱买臣,字翁子,是吴地人,家里贫困,喜爱读书;不善于置办财 产家业,常常割草砍柴卖了来购取粮食。担着一捆柴,边走边高声诵读文 章;他的妻子也背着柴跟随着他,多次阻止朱买臣,让他不要在路上高声 唱诵,朱买臣唱诵声更大,妻子对此感到羞愧,要求离开他。……(朱买臣 做了太守)进入吴县境内,朱买臣见到他原来的妻子,夫妻二人正在打扫道 路;朱买臣停下车,叫后面的车辆载上他们夫妻一起到太守府,把他们安 置在园里,供应他们饮食。住了一个月,那女人就上吊死了,朱买臣给她 丈夫钱,让把她安葬了。【乙】朱买臣地位变高的时候,没有痛恨他的前妻,建房子让她居住,分衣 服食物让她生存,这也是仁爱之人的心意啊! 一天,前妻对朱买臣身边的侍从说:“我在朱买臣的跟前做这做那,好多年了。 每次想到忍饥挨冻勤勉苦读的时候,看见买臣的志向,何尝不曾说过官运亨 通以后,把匡正国家、辅助国君作为自己的使命,把安抚平民救济百姓作为 心愿。而我不幸离开买臣也好多年了,买臣果然官运亨通了。但他从前所说 的话,了无声息再也听不到了。难道是天下没有处理的事情使他这样吗?依 我看来,他只是在一个妇人面前夸耀就满足了,其他的没有发现能做什么。 又怎能吃他的食物呢?”于是自缢而死。浙 江 中 考 真 题 精 选 (一)与子俨等疏①(节选)(2018湖州) 【东晋】陶渊明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②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 贫每役③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 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④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 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 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⑤,家人无怨色。《诗》 曰:“高山⑥仰止,景行⑦行止。”虽不能尔,至心⑧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1)鲍叔、管仲,分财无猜(两小无猜)(没有猜疑,没有猜忌) (2)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没齿难忘)(终身,一辈子) 【注释】①与子俨等疏:写给俨等五个儿子的书信。②大分: 指寿命。③役:从事。④班荆:在地上铺荆草,席地而坐。⑤ 同财:共同使用财产,指没有分家。⑥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 ⑦景行:比喻光明磊落的品质。⑧至心:至诚之心。 1.根据成语,推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汝 辈 稚 小 家 贫 / 每 役 柴 水 之 劳 / 何 时 可 免 2.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分) 汝 辈 稚 小 家 贫 / 每 役 柴 水 之 劳 / 何 时 可 免C3.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亲旧不遗”,亲戚不弃,固然可贵;旧友不离,更是让人 感动不已。 B.“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是说生命将到达终点。这是写此书 信的背景。 C.“然汝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诫孩子们,非一母所生,要适 当保持距离。 D.“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是勉励孩子们,要审慎对待,理 解良苦用心。希望兄弟五人能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徳,同心同德,团 结友爱。 4.上文举鲍叔、管仲等六人的事例,有什么用意?(2分)从学过的诗文看,陶渊明是一个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热爱田园生活的人。 例如《饮酒(其五)》便写出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从本文看,陶渊明面对 孩子们的劳役之苦和将来的生计问题,感到歉疚和担忧;同时又反复交代 他们要相亲相爱,所以他又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父亲。 5.结合上文和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写出你对陶渊明的认识。(4分)【译文】 自从患病以来,身体逐渐衰老,亲戚朋友们不嫌弃我,常常拿来 药物给我医治,我担心自己的寿命将不会很长了。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 穷,常常担负打柴挑水的劳作,什么时候才能免掉呢?这些事情总是牵挂 着我的心,可是又有什么可说的呢!你们兄弟几人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 应当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鲍叔和管仲分钱财时,互不猜忌; 归生和伍举久别重逢,便在路边铺上荆条坐下畅叙旧情;于是才使得管仲 在失败之中转向成功,伍举在逃亡之后回国立下功劳。他们并非亲兄弟尚且能够这样,何况你们是同一父亲的儿子呢!颖川的韩 元长,是汉末的一位名士,身居卿佐的官职,享年八十岁,兄弟在一起生 活,直到去世。济北的氾稚春,是晋代一位品行高尚的人,他们家七代没 有分家,共同拥有财产,但全家人没有不满意的。《诗经》上说:“对古人 崇高的道德则敬仰若高山,对古人的高尚行为则效法和遵行。”虽然我们达 不到那样高的境界,但应当以至诚之心崇尚他们的美德。你们要谨慎做人 啊,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二)义猫(2018台州) [清]宣鼎 有某翁者,救死恤生,利人爱物,人皆仰之。然厄于命,家中 落拓。有饥猫倾侧将毙,翁睹之恻然,伺之。自此猫不他往, 恋恋依翁侧。翁每饭必食以腥,即外出,必嘱家人尽心爱养。 是年秋涝,粒米无收。翁家乏食,借贷无门,典质①已尽。猫 更无从得食,嗷嗷于侧。小女子责之曰:“人尚无食,汝欲食 耶?汝不念平日养育恩勤,何以报德,而反嗷嗷取憎耶?”猫 呦然似诺,一跃登屋去。未几,猫衔一物掷翁怀中,视之,妇女旧抹额②也,上缀宝珠二十余,光明 圆正,值千金。翁惊讶失色,曰:“猫虽通灵,但窃取之物,污我品行,且 恐失物之家,冤及婢仆,性命攸关,奈何?”其妻女曰:“翁言虽是,但井 上之李岂无主者廉士尚且取之所谓饥不择食也。况此物自至,必天神怜翁, 假手以济,岂尽狸奴③力耶?姑先质资④度岁,暗访物主,明告其故而归之, 似亦无伤。”翁不得已,姑从之。 次年遍访,无失物家。乃赎珠而货之,缘是起家。 (选自《夜雨秋灯录》,有删改)【注释】①典质:典当。②抹额:妇女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 多饰以刺绣或珠玉。③狸奴:猫的别称。④质资:这里指抵押 宝珠换钱。 1.解释下列各组加点的词。(8分) (1)【食】翁每饭必食以腥 。   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    喂养,给……吃  食物 (2)【已】借贷无门,典质已尽 。 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   (3)【故】明告其故而归之 。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 (4)【从】翁不得已,姑从之 。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    已经   停止  原因   故意   听从,顺从  跟随,跟从但 井 上 之 李 / 岂 无 主 者 / 廉 士 尚 且 取 之 / 所 谓 饥 不 择 食 也 2.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三处)(3分) 但 井 上 之 李 岂 无 主 者 廉 士 尚 且 取 之 所 谓 饥 不 择 食 也有一只饥饿的猫倒在地上快要死了,老翁看到它心生同情,就去照料这只 猫。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有饥猫倾侧将毙,翁睹之恻然,伺之。4.文中老翁因卖了宝珠而起家。你如何评价老翁卖掉宝珠这一行为?请结合文章内 容回答。(3分) 【示例1】老翁的做法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宝珠是老翁所收养的猫衔来的报恩之物,而 且当初他家生活艰难,他只是暂时将宝珠抵押来换钱度日,后来又遍访失主不得,最 后才卖了宝珠。 【示例2】老翁的做法不妥。因为老翁救助饥猫不是为了得到回报,如果卖了宝珠就玷 污了他的品行;猫衔来的宝珠毕竟属于他人,且价值贵重,卖了有可能冤及别人;尽 管暂时找不到失主,还可以继续寻找。【译文】有个老翁,救死扶伤,可怜受难的人和物,很受人们 的敬仰。但是命运多难,家道中落。有一只饿猫倒在地上快要 死了,这老翁看到它心生怜悯,就尽力的救助它,照顾它。从 此以后这只猫也就不去他处,对老翁无比的依恋。老翁每顿饭 都喂它荤腥,即使他外出,也一定会叮嘱家人全心全意的照顾 小猫。这年秋天洪涝之灾,庄稼颗粒无收。老翁家没有了吃的,又无处去借,可 以典当的东西也都典当完了。猫更是没有吃的,在旁边叫个不停。老翁的 小女儿就责骂猫说:“人都没有吃的,你还想吃?你也不念及平日的喂养恩 情,如何回报,为什么还在旁边叫个不停让人讨厌?”猫听了似乎明白了什 么,一跃身到屋顶离去了。一会儿,猫衔着一个物品扔到了老翁的怀中,仔细一看,是妇 女的旧巾饰,上面缀着二十余颗宝珠,都光明透亮,圆满端正, 价值千金。老翁大惊失色,说:“这猫虽然通灵性,但是去偷 盗物品给我,败坏我的品行。况且丢失物品的家中,一定会冤 枉家中的奴仆,性命攸关,怎么办?”他的妻子女儿都说:“你 说的虽有道理,但是市井中的李树,难道是没有主人的?有节操的人尚且去摘取来吃,这正是人们所说的饥不择食。何 况这个物品现在我们得到了,一定是上天可怜你,借猫之手来 救济你,难道都是猫的能力获得的?我们姑且抵押宝珠换钱度 过难关,在暗地里访察物品的主人,然后再告诉他原因归还给 他,好像也没有什么伤害。”老翁不得已,就听从了他们的意 思。 第二年到处寻访,没有找到失去此物的人家。于是赎出宝珠卖 了,用卖宝珠的钱兴家立业。(三)姚长子墓志铭(2018杭州) [明]张岱 姚长子者,山阴王氏佣也。嘉靖间,倭寇绍兴,由诸暨掩至鉴湖铺。长子方踞稻床 打稻,见倭至,持稻叉与斗。被擒,以藤贯其肩,嘱长子曰:“引至舟山放侬。” 长子误以为吴氏之州山也。道柯山,逾柯岭,至化人坛。自计曰:“化人坛四面皆 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乃私语乡人曰:“吾诱贼入化人坛矣,若辈亟 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及抵化人坛,前后桥断,倭不得去, 乃寸脔①姚长子,筑土城自卫。困之数日,饥甚。我兵穴舟窒袽②以诱之。倭夜窃舟为走计,至中流,掣所 窒舟沉,四合蹙③之,百三十人尽歼焉。乡人义姚长子,葬于钟堰之寿家岸。 无主后④者,纵为牛羊践踏之墟,邻农且日去一锸⑤,其不为田塍道路者 几希⑥矣。余为立石清界,因作铭曰: 醢⑦一人,醢百三十人,功不足以齿;醢一人,活几千万人,功那得不 思?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旌义⑧之后,公道大著,乃不 欲存盈尺之土。悲夫!B 【注释】①脔(luán):切割成小块。②穴舟窒袽(rú):在船上凿 洞用败絮塞住。袽:败絮。③蹙(cù)逼近。④主后:此处指继 承人。⑤去一锸(chā):挖走一锹土。⑥几希:很少。⑦醢 (hǎi):将人剁成肉酱的酷刑。⑧旌义:表彰(姚公的)义举。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山阴王氏佣也(被雇用的人) B.嘉靖间,倭寇绍兴(盗贼) C.乡人义姚长子(以……为义) D.纵为牛羊践踏之墟(听任)化 人 坛 四 面 皆 水 / 断 前 后 两 桥 / 则 死 地 矣 / 盍 诱 倭 入 ?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化 人 坛 四 面 皆 水 断 前 后 两 桥 / 则 死 地 矣 盍 诱 倭 入?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分) (1)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3分) (2)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2分) 你们急速前往(化人坛)截断前桥,等到倭寇一过,就截断后桥,那么倭 寇就可以抓住了。 仓促之间,(姚长子)无暇顾及自身安危,却想着保全家乡父老。称颂姚长子牺牲自己保全家乡的壮举,弘扬其大义;感慨百姓对其墓的践 踏,警示世人要保护好义士的遗存,世代铭记像姚长子那样的义士。 4.墓志铭是刻在墓碑上,叙述死者生平事迹并表达追思的铭文。结合全文, 分析作者写这篇墓志铭的用意。(4分)【译文】姚长子,是在山阴王氏帮佣的人。嘉靖年间,倭寇侵 犯绍兴,从诸暨偷偷潜至鉴湖铺。姚长子正踏在稻床打稻,见 倭寇来到,持稻叉与他们搏斗。姚长子被擒,被用藤穿过他的 肩(即穿过琵琶骨),(倭寇)命令姚长子说:“带我们到舟山就放 你。”姚长子误以为他们说的是吴氏的州山。取道柯山,翻越 柯岭,来到化人坛。自己谋划说:“化人坛四面都是水,断前 后的两桥,那么(它)就是死地了,何不诱倭寇进入?”于是悄悄 地告诉乡里人说:“我引诱强盗到化人坛了,你们这些人赶快 去那里断掉前面的桥,等倭寇一过,就切断后面的桥,那么就 可擒到(贼)了。”等到倭寇抵达化人坛,前后的桥都被切断,倭冠没有办法离开, 于是把姚长子一寸寸切成肉齑,筑起土城自卫。(当地人)围困 他们好几天,(倭寇)饿极了。我们的士兵在(河边的)船上打洞, 并在洞中塞入败絮来引诱他们。倭寇深夜偷船计划逃走,(船) 行到河当中,(乡兵)拉走所塞在船里的(败絮)让船沉没,四面 合围夹击他们,130人全部被歼灭在那里。乡人为姚长子义举 所感动,包裹他被砍碎的肉齑,葬在钟堰的寿家岸。(姚长子墓是)没有后人祭祀的墓,沦为牛羊践踏的废墟,并且旁边的农民每 天挖走一锹土,恐怕它不沦为田埂道路的情况是很少了。我为它立石碑划 定墓的边界,并作铭文说: (自己)一个人遭受粉身碎骨的醢刑,(也)醢死倭寇130人,功劳不足以挂齿; (自己)一个人遭受醢刑,却使千万人存活,这功劳怎么不让人怀念?(他)在 情况紧急的情况下,把(自己)从死地救出来尚且来不及,却想保全自己的家 乡人民;(官府)表彰他的义举后,公道得于大大彰显,(可我们后人)却不想 这满一尺见方土地的墓地留存(意即不被牛羊和农民圈地破坏)。(我)悲叹啊!(四)青衣捕盗①(2018嘉兴) 有聂姓者,以人命诬服。公昭雪之,献女书儿为婢。公鉴其诚,纳之。 公夫人御下严,箕帚而外,课以针指②。书儿不能学,日加鞭挞,俯首顺受 而已。 后公以挂误③,解组归。时枣树林有盗首曰赛张青刘标。公稔④之,戒备 而行。时已薄暮,闻林中鸣镝声,公股栗,夫人色如土。侍从仆御,无不色 变。书儿从容进曰:“么么鼠辈,何敢犯大人驾?如渠⑤不欲生,婢子手戮 之可也。”乞公前骑,徒手而去。叱盗曰:“贼狗奴,识得河南聂书儿否? ”盗笑曰:“我辈但要得钱儿钞儿,书儿何所用哉!”书儿怒曰:“若辈死期 至矣,敢戏言!”盗亦怒,骤发一弹,书儿右手启两指接之;又一弹,接以 左手;第三弹至,以口笑迎之,噙以齿,腾身而起,吐口中丸,大笑曰:“ 贼奴技止此耶?”一盗解铁拐而前,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 笑曰:“尔娘灶下棒,亦持来恐吓人,大可笑也。”群盗罗拜马前乞命。书 儿曰:“汝等何足污我手。”喝令去。 从容回骑,禀白于公曰:“托大人福庇,幸不辱命。” 公及夫人皆异之。继而问曰;“汝具此妙技,何不能拈一针? ”书儿曰:“长枪大剑,婢子年十一二时,搏弄惯矣。一针入 手,不知作何物,是以不能学耳。”又问:“鞭挞时何便俯首 受?”曰:“老父命婢子来报公大德,小有忤犯,是报怨也, 婢子何敢!” 【注释】①选自清代沈起凤《谐铎》,有删减。青衣,古代指 婢女。②针指:此处指缝纫、刺绣等针线活。③挂误:这里指 官吏受牵累被处分撤职。④稔(rěn):熟悉。⑤渠:第三人称。1.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公鉴其诚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惶诚恐 B. 时已薄暮 莫辞酒味薄 厚积薄发 C. 汝等何足污我手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挂齿 D. 公及夫人皆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见异思迁 2.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 分) 书 儿 手 夺 之 曲 作 三 四 盘 揉 若 软 绵 掷 诸 地。 书 儿 手 夺 之 / 曲 作 三 四 / 盘 揉 若 软 绵 / 掷 诸 地。 C3. 同样是刻画女中豪杰,为何本文浓墨重彩地描写书儿与强盗厮杀的过程, 而《木兰诗》中有关战场厮杀的内容却一笔带过?写出你的发现。(5 分) 《木兰诗》意在塑造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 形象(也隐含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所以略 写战场厮杀场面;本文详写书儿与强盗厮杀的经过,意在通过对比反衬的手 法来塑造书儿,把书儿武功写得越是高强,越能与她虽日受鞭挞,仍能“俯首 顺受 ”的情形形成强烈反差。从选文看,意在突出书儿的知恩图报、孝顺的 品质。两文之所以有这样不同的安排,主要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 向不同。【译文】有姓聂的人因人命案而蒙冤,按察使为之洗冤昭雪, 聂将自己女儿书儿献给按察使为婢女。按察使感其情意诚恳, 便收留了此女。按察使府上夫人管家,对下人一向严厉。使女 除去要干打扫卫生等家务外,夫人还亲自监督她们做针线活。 书儿学不会针线活,天天被鞭打,她只低头甘心受罚,毫无怨 言。 后来,按察使因事受牵连而被免官,解职还乡。当时,河南一 带不太平,交通要道枣树林中有强盗号称“赛张青”刘标,对此 情况按察使一清二楚,一路行进,小心提防。一日,天近黄昏之时,树木之中发出响箭之声,按察使知道大 事不好,不禁双腿发抖,夫人则面色如土。随从的仆人车夫等, 无不惊惶失措。这时,书儿却从容不迫上前对大人说:“一群 区区鼠辈,如何胆敢冒犯大人尊驾,他们若不想活命,婢子便 亲手结果了他们。”她讨要了大人前面的一匹马,赤手空拳而 去。面对盗贼她高声斥责道:“贼狗奴!认得河南聂书儿吗?” 盗贼笑道:“我们只要钱儿、钞儿,要‘书儿’有何用?”书儿发 怒,说:“你等死到临头,还敢说笑话!”盗贼也发了怒,突然发射一弹,书儿举右手接住;第二弹,书儿用左手接 住;第三弹又到,书儿笑着张口衔住,腾跃而起,吐出口中弹丸,大笑说: “贼奴只有这点本事吗?”另一盗贼挥舞铁拐上前,书儿空手夺下铁拐,将 它盘旋扭曲三四圈,仿佛揉搓绵团似的,抛掷在地,笑道:“你娘灶下的烧 火棍也拿来吓人吗?太可笑了。”盗贼一齐跪到马前,请求饶命。书儿说: “你们不值得我弄脏手。”喝令他们离开。然后她从容回马来见大人,说:“托大人洪福,幸而不辱使命。”大人及夫 人都大为惊诧。不禁问道:“你有如此了得的功夫,为何不能使用一枚细针 呢?”书儿回答说:“长枪大剑,我在十一二岁时,便已经耍习惯了,现在 一枚小针握在手里,竟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学不会。”又问:“那么鞭打受 罚时,你为何默默忍受?”说:“父亲大人命我来报大人的恩德,我若有所 抵触,岂不是以怨报德么,婢子怎敢这样!”(五)天石砚铭(并序)(2018金华、丽水)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 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 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 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 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 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 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 ⑥,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⑦。其匣虽不工,乃 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 磨墨易浓。③先君:这里指苏洵。④祥:吉祥之兆。⑤主:以 ……为主,着重于。⑥当涂:地名。⑦迨、过:苏迨、苏过, 苏轼的儿子。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得异石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且为铭曰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C.明年至黄州 越明年,政通人和 D.求砚不复得 求石兽于水中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是 天 砚 也 有 砚 之 德 而 不 足 于 形 耳。 B 是 天 砚 也 / 有 砚 之 德 / 而 不 足 于 形 耳。3.文中“赐”“付”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 的情感有何异同?(3分)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甚喜,以付迨、过。 “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 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天石砚交给儿子的郑重与期待。这 两个字都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示例一:相同。天石砚无贮水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泽 湿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好砚,这才是砚“德”之所在。苏轼以 砚之德喻人之德,极称“德”之可贵,这与刘禹锡《陋室铭》中表达的观点 是一脉相承的。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 “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 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3分)示例二:不同。天石砚“形”的缺陷也令苏轼遗憾,但他并不以 “德”废“形”,他认为事物的“德”与“形”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 何取舍;而刘禹锡唯“德”为重,“形”之陋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 的。【参考译文】我(苏轼)十二岁的时候,在所住的纱縠寓所空地 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戏。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 鱼,肤色温润晶莹,呈现浅绿色,里外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 击打它就发出铿锵的声音。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只 是没有储水的地方。先父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 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于是把它还给我,说:“这是你 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我十分珍爱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 铭文: 一旦接受了上天的赐予,就永远不再改变初衷。或以品德为高,或要 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法什么?仰人鼻息,跪人脚下,这样的 人世间有很多。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入狱,全家人流离失所,书籍也丢失散乱。 第二年来到黄州,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以为把它丢失了。 元丰七年七月,乘船到当涂,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非常高兴。于 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 雕刻的啊,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六)(2018宁波)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 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 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 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A 【与知识连结,更懂“记”】 1.初中已学的“记”有“修造记”“游览记”“器物记”,下 面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岳阳楼记》  ②《核舟记》  ③《醉翁亭记》 ④《满井游记》 ⑤《小石潭记》 A.①③/④⑤/②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②⑤    D.④⑤/②③/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与篇章连结,更懂“情”】 2.根据要求,完成题目。(5分)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示例1】有对世人的感叹,有对朋友的感叹,也有对自己的感叹。 【示例2】当今世上志同道合的人何其少啊!老朋友啊,让我们一起努力, 追寻古仁人的脚步! (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包含了作者哪些感叹?(3分)【与材料连结,更懂“人”】 3.阅读下面《宋史·范仲淹传》中的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范仲淹)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 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材料二:夷简①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 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材料三:延州②诸砦③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 【注释】①夷简:人名。②延州:地名。③砦,同“寨”。D 【任务一】材料一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B.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C.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D.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任务二】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相关注释, 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义项。(2分) (1)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 A.丰富,充足 B.供给,供养 (2)帝谕仲淹使释前憾( ) 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   B.怨恨 B B 范仲淹心系百姓,在乡族中设置义庄,赡养族人,自己及家人却过着“非 宾客不重肉”,“衣食仅能自充”的俭朴生活;以国家大事为重,不计个人私 怨;为了边境安宁,主动请缨,抵御外敌等;这些都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体现。 【任务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坚守的信条, 请联系三则材料,说说他是怎样践行的。(5分)【译文】材料一:(范仲淹)因母亲在世时家中贫穷,以后虽然显贵,没有宾 客就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够自足。喜欢施舍给 予别人,在里巷中设义庄,以赡养族人。材料二:吕夷简第二次入朝担任 宰相,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怨恨。范仲淹磕头道歉说:“臣先前 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我对于吕夷简没有怨恨。”材料三:延州周围各要塞 大多失守,范仲淹主动请求前往延州,被升为户部郎中兼任延州知州。(七)柳 陌(2018温州) [明]祁彪佳 出寓园,由南堤达豳圃①,其北堤则丰庄所从入也。介于两堤 之间,有若列屏者,得张灵墟书曰“柳陌”。堤旁间植桃柳, 每至春日,落英缤纷②,微飔偶过,红雨满游人衣裾,予以为 不若数株垂柳,绿影依依,许渔父停桡③碧阴,听黄鹂弄舌, 更不失彭泽家风④耳。此主人⑤不字桃而字柳意也。若夫一堤之 外,荇藻交横⑥,竟川含绿,涛云耸忽,烟雨霏微,拨棹临流, 无不率尔休畅矣。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注释】①豳圃:与文中的“寓园”“丰庄” 均为地点名称。②落英缤纷:语出《桃花源记 》,意在表现桃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景象。③桡: 与下文的“棹”都指船桨。④彭泽家风:指像 陶渊明归隐后那样的生活风貌。⑤主人:作者 自称。⑥荇藻交横:    。1.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意思相同的一项。(4分) (1)予以为不若数株垂柳( ) A.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B.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2)拨棹临流(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B.把酒临风(《岳阳楼记》) A B示例1:语出《记承天寺夜游》,意在借交错纵横的水草表现堤外湖水的清 澈。示例2:语出《记承天寺夜游》,意在表现堤外水中水草纵横交错,柔 美飘逸。 2.文中多处借用前人佳句。参照注释②,完成注释⑥。(3分)B 3.结合语境,说文解字,赏析语句,选择正确的理解。(4分) (1)微飔偶过,红雨满游人衣裾( ) A.“飔”为形声字,形旁为“风”,其意为“风”。此句生动 写出了风吹雨打,花瓣纷纷飘落,洒满游人衣襟的情景。 B.“飔”为形声字,音同“思”。“飔”读音轻柔,传达出柔 和细腻之感。此句生动表现微风吹拂,红花如雨一般飘落,撒 满游人衣襟的情景。A(2)许渔父停桡碧阴,听黄鹂弄舌( ) A.“弄”有“演奏乐器”之义,写出了黄鹂鸣 叫如乐音清脆,悦耳动听,惹人喜爱。 B.“弄”有“戏耍”之义,写出了黄鹂在枝头 吵吵闹闹,声音嘈杂,让人听了心生厌烦。在作家看来,桃花“缤纷”不及垂柳“绿影依依”,绿树绿荫还可以让渔夫停 舟小憩,这种景象,颇有“彭泽家风”,让作者很是自得。如此意境,轻松 舒畅。作者取名“柳陌”,正是想表现自己与陶渊明心灵相通,寄托他闲适 恬淡的人生志趣。 4.作者为什么将种着桃柳的那条路取名“柳陌”?结合全文,加以分析。(4 分)【译文】出寓园,由南堤直达豳圃,那北堤则会到丰庄。在两 堤之间,好像并列的屏风的,是张灵墟题字的柳陌。堤两旁种 着桃树和柳树。每到春天,落花飞舞,一阵微风吹来,就落在 游人的衣衫之上。我以为不如种上几株垂柳,绿阴茂盛,让渔 夫停下来乘凉,听黄鹂卖弄歌喉。就像是陶渊明归隐后那样的 生活风貌。这就是我不钟情于桃花而钟情于柳树的意境。像那 堤的外面,各种水生植物交相错杂,山川尽绿,波涛与云彩相 接,烟雨迷蒙,湖中摇桨,这些都让人心情舒畅啊。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