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话题阅读试题精选(共18套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届高三语文话题阅读试题精选(共18套含解析)》 共有 18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学生减负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   浙江省的选考模式中,三门选考科目考生有两次考试机会,再加上外语,共计四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传统高考“一考定终生”的风险。最初,高考改革的最重要目标就是改变“一考定终生”的传统,让真正有才华、有特色的学生都能进入理想的大学。现在看来,新高考在这些方面做出的努力已经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   尽管浙沪两地的新高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高考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让人质疑的便是被各方看好的“走班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 ‎   “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这一教学方式既能因材施教,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国外许多知名私立中学被广泛采用。‎ ‎   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走班制”却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实际情况看,根本没有足够的师资来开设所有的组合课程。上海的6选3模式有20种排列组合,而浙江的7选3模式更是达到了35种组合,但大部分学校能提供的课程组合模式仅有7到8种,条件差些的学校甚至更少。‎ ‎   与“走班制”相配套的选考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同样与预期出现了偏差。‎ ‎   选考制度在设计时的主要出发点是希望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你擅长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就选考哪门科目。听起来很完美,但要知道,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能当饭吃”。据调查,物理这门学科在浙沪新高考中就被许多同学“无情抛弃”了。由于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学科很难,在与其他考生竞争时会处于劣势而影响高考成绩,最终选择放弃物理。“作为自然学科的基础,物理教育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利于考生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人才培养。”洪文强调。‎ ‎   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分担单次高考的压力,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中大教育考试教研中心负责人陈学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 23‎ ‎   他表示,减负也好、选考也好,新高考的方向就是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但高中生要真正独立思考、规划自己的人生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节选自《科技日报》,有删减)‎ 材料二:‎ ‎   “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 ‎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统考,外语一年可考两次,自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 ‎(节选自《新华社·网易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浙沪两地的新高考都完成得比较顺利,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进入理想大学的改革目的基本达到了。‎ B.“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很重。“新高考”不仅减轻了高考压力,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C.“新高考”采取选考制度,主要出发点是让学生的兴趣和学科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D.新高考改革实行之后,浙沪两地的高考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2.下列对材料中“新高考”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新高考”学生的高考成绩由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的统考成绩和自选的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成。‎ B.物理之所以遇冷,是因为学校和多数家长摆脱不了功利主义的影响。‎ C.因为师资水平等的影响,“新高考”中,“走班制”最让人质疑。‎ D.浙江的7选3模式,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搭配考试组合。这让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 E.不管是减负,还是选考,在有关人士看来,新高考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从而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高考”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1.B; 2.CE; 3.①“走班制”无法有效落实;‎ ‎②选考制度和个人兴趣、特长不匹配;‎ ‎③多样选择加重职业规划压力,学生负担加重。‎ 23‎ 解析:1.“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错,原文为“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 ‎2.A项,原文说“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选项中漏了参考部分。‎ B项偷换主语,“学校”错,原文说“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能当饭吃”’,主语是家长。‎ D项,“这让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错,原文只是“出发点”,是愿景,不是事实。‎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   在厦门市举办的第七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上,邱学华(常州大学尝试教育科学研究院特聘院长,特级教师)应邀在论坛上发布主题报告《中国教育怎么啦》,针对社会上目前存在的对中国教育,尤其是对基础教育的8个误解,邱学华一一进行反驳。‎ ‎   误解五中国学生负担重,美国学生轻松愉快 ‎   对于这个问题,邱学华直接举了日本教育的例子。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推行“宽松教育”,要求减轻学业负担,改革大学入学考试办法。三十多年过去,结果却不甚理想,日本学生的学力下降,教育矛盾也未减少。‎ ‎   减负并不应该一味倡导快乐教育,想象力也不是任性玩耍就会获得的。我们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因为学生学业压力大,就一味否定我们的教育模式,完全信奉或者照搬西方教育。‎ ‎   美国学生也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轻松,只是将学习的时间段推后。他们的教育中存在着过于宽松所带来的弊端,我们不能盲目学习。‎ 材料二:‎ ‎ ‎ 23‎ ‎   《日本基础教育减负教训值得借鉴》(2017-04-10《中国青年报》)摘要:‎ ‎   日本高等教育录取率、家庭经济数据、18岁人口和教育政策变迁(该图表由作者提供)‎ ‎   日本“宽松教育”政策降低了达标的底线要求,却完全不为最优秀、最努力向学的学生提供国家教育支持,甚至不提供荣誉感 ‎   经济水平太低的家庭将得不到入场券,经济水平足够高的家庭可以购买到最好的私立教育,日本的中产家庭却承受着最大的学业竞争压力 ‎   日本“宽松教育”政策下,教育供给由公立向私立转移,教育费用更多采取受益者负担原则 材料三:‎ ‎   日本教育减负30年反思(人民网)‎ ‎   (一)日本的“减负之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民众对教育的诉求越来越大,经济条件优越的家长对激烈的竞争导致的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产生了质疑,减轻学业负担、改革大学入学考试的呼声甚至成了政治上的关键问题,最终日本政府于1976年年底开始实施“减负”。但所谓的“宽松教育”带来了三大恶果:公立瘦弱,私营肥满;中产家庭教育负担倍增;国民学力显著下跌、教育负担抑制中产阶级生育率。‎ ‎   2008年开始,日本小学课本增加25%的页数被视为转折性标志。2016年5月10日,时任日本文部科学大臣驰浩宣布,日本将实行“去宽松教育”,朝着“教育强劲化”的方向发展。‎ ‎   (二)中国的“减负之路”‎ 23‎ ‎   中国真正开始落实减负要追溯到1988年5月的《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2000年伊始,教育部召开减轻中小学过重负担工作的电视会议,下发《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 正式“减负”已经17年了,孩子真正的负担丝毫没有减弱。“减负”只改变了表象的少学、少考、少作业,但是中高考不变,名校不变,社会分层不变,选拔制度不变,家长一旦认清了现实,从现实出发,在辛苦的学习和灿烂的未来之间,家长做出了“增负”的“理性”选择,艰难而又决绝。这种经济学上的“囚徒困境”是家长真实的写照,也正是减负工作无意义的根本。‎ ‎   据统计,2016年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辅导机构教师约700万至850万人。我国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约占全体在校学生总数的36.7%,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更是高达70%。‎ ‎   中国这17年走过的路跟日本没有任何区别,减掉的所谓的“负担”统统都被课外班和回家的努力补回来,家庭教育支出压力越来越大,经济决定的教育不公平越来越大,17年的时间孩子们其实没有过一天真正“减负”的日子,而傻乎乎真的跟着“减负”的孩子,最后全部都在现实面前傻眼了。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邱学华针对“中国学生负担重,美国学生轻松愉快”的误解举了日本教育的例子进行反驳。‎ B.从材料二的图表中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录取率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了70%以上。‎ C.材料三采用了列数据的方法说明减负带来了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的增大。‎ D.日本从1976年年底开始实施的“减负”在2008年的小学课本增加25%的内容被视为转折性标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推行三十年的“宽松教育”,要求减轻学业负担,改革大学入学考试办法,结果却不甚理想,日本国民的学力下降,教育矛盾也未减少。‎ B.从材料二的图表中可以看出在日本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教育支出和补习教育支出从1970年左右开始显著上升,1976至1995的20年间,家庭的教育经济负担一路攀升,升学率却一路下滑至1990年的最低谷。‎ C.从2000年开始的中国减负之路已经17年了,孩子真正的负担丝毫没有减弱。因中高考不变,名校不变,社会分层不变,选拔制度不变,家长做出了“增负”的“理性”选择。‎ D.中国的“减负”跟日本一样,减掉的所谓的“负担”统统都被课外班和回家的努力补回来,造成公立瘦弱,私营肥满,教育负担抑制中产阶级生育率。‎ 23‎ E.美国学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轻松,只是将学习的时间段推后;他们轻松愉快的教育模式我们不能盲目学习。‎ ‎3.结合文本以及你自身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减负”的看法。‎ 答案:1.D; 2.AB; 3.①减负不是表象的少学、少考、少作业;‎ ‎②减负并不应该一味倡导快乐教育;‎ ‎③减负要向课堂要效果;‎ ‎④减负要改变选拔制度。‎ 解析:1.原文“增加25%的页数”不能等同于“增加25%的内容”‎ ‎2.C项“家长做出了“增负”的“理性”选择”是在“家长一旦认清了现实,从现实出发,在辛苦的学习和灿烂的未来之间”,也并非所有的家长;‎ D项“教育负担抑制中产阶级生育率”是日本“宽松教育”带来的三大恶果之一,中国的未提及;‎ E项所谓美国轻松愉快的教育模式其实只是我们的一个误解。‎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中小学生“是否在培训班学习过”调查情况 不在也不准备去课外培训机构学习 ‎9.2%‎ 计划去课外培训机构学习 ‎6.6%‎ 曾经在课外培训机构学习但目前不在 ‎11.6%‎ 现在正在课外培训机构学习 ‎72.6%‎ ‎   家长对孩子参加课外辅导支出意愿 能不花就不花 ‎0.6%‎ 控制在很少的范围内 ‎5.7%‎ 支出上线是家庭可支配收入的20%‎ ‎34.5%‎ 愿意拿出家庭可支配收入的20%‎ ‎26.6%‎ 花多少都愿意 ‎31.6%‎ 23‎ 以上全部符合 ‎1.0%‎ 材料二:‎ ‎   今年“两会”,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问题成为一个热点。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显示了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   据3月10日《吉林日报》报道,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代表认为,校外培训机构应该发挥补充学校教育、丰富教育类型、促进个性成长的功能,成为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笔,以解决教育发展中不充分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加大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和监督”。‎ ‎   日前,某机构负责人称,要将内容研发作为重中之重,以“能力”“素养”为目标,坚决避免超纲和超前,并表示,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精准辅导,通过科技和互联网降低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成本,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减少家长的经济负担。“科技减负”的愿景虽然很动听,但是,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也需要继续观察。‎ ‎(摘自2018年3月10日《新京报》)‎ 材料三:‎ ‎   学生减负问题今年“两会”期间成为一个热词。“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负担’。”陈宝生说,为学生“减负”要从学校、校外培训机构、考试评价方式、老师教学、家长和社会多方面进行。‎ ‎   他指出,要加强学校科学管理,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改变、完善考试评价方式和学业考试办法,不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炒作高考状元;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引导学生参加培训班;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这些年各种校外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就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陈宝生说,“有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这种现象绝不允许”。‎ ‎(摘自2018年3月17日《新京报》)‎ 材料四:‎ ‎  ‎ 23‎ ‎ 在“校内减负”初见成效的当下,校外培训机构却裹挟家长和孩子一路狂奔,成了“校外增负”的主力军。2018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对此进行专项治理,本次专项治理行动是全面治理的开端,下一步将进一步斩断校外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招生的联系,研究制订促进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有序发展的意见,缓解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校外培训的依赖。‎ ‎(摘自2018年3月22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外培训机构→补充学校教育等功能→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问题 B.科技减负→内容研发、精准辅导→提高效率、减轻负担→大力发展 C.学生减负→各方关注→两会热词→从学校等多方面进行 D.校外培训→专项治理→斩断联系→研究制定发展意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显示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部分有过在课外培训机构学习的经历,可见课外培训机构已经成为增加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源头。‎ B.从材料一看有绝大部分家长对课外培训机构还是认可的,愿意为孩子掏钱,这也成为近几年课外培训机构迅猛发展的一个原因。‎ C.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要着力解决这一问题。‎ D.课外培训机构开设的某些课程,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违背了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成为学生负担,这些内容必须减掉。‎ ‎3.校外培训机构成为众矢之的,如何才能让其更好地为教育服务,请从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 2.D; 3. ①政府层面:加大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和监督,如出台相关的政策和规定,对超纲教学、超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办学行为进行明确界限,同时加强办学行为的引导和监督;‎ ‎②学校层面:规范办学。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决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引导学生参加培训班,斩断校外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招生的联系;‎ ‎③家长和社会层面: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正确看待校外培训机构的作用。‎ 解析:1.“大力发展‘错误,文中“’科技减负‘的愿景虽然很动听,但是,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也需要继续观察。‎ ‎2.A项,“成为增加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源头”错误。‎ B项,“对课外培训机构还是认可的”错误。‎ 23‎ C项“减轻中小学负担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错误,应是“两会”热点。‎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件小事引来不少家长关注,那就是“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表述。而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将这一问题列为非补不可的“民生短板”。‎ ‎   书山题海、死记硬背、拖堂加课的教育方式,饱受诟病,事实上,减负的要求也由来已久。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下发过《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1990年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还规定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近年来,国家也多次出台“减负令”,其规格之高,措施之细,让人印象深刻。‎ ‎   刚刚过去的寒假,“影子教育”成了一个热词,说的是校外培训机构的不断扩张。不仅是寒假,孩子们其他的很多课余时间,也交给了补习机构,“负担越减越重,睡眠越喊越少”的情况普存在。‎ ‎   针对国家出台的中小学“减负”政策,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腾讯网教育频道联合调查中小学生“减负”情况并进行发布。‎ 材料二:‎ 23‎ ‎   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一直是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多年来,经历多次“减负运动”,我国中小学生的“减负”成效并不明显,甚至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加负”等现象。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就此问题发表意见。‎ ‎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表示,应尽快摒弃流水线式“刷题”教育。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一是因为学校应试导向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二是各种落后的社会观念仍然深刻影响着学生家长,三是各式各样的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加剧了学生课业负担。‎ ‎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议,要切实保障学生休息权。减轻学生负担,要全面推进义务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弱化区分度和选拔性,使中小学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而不是只对分数负责,对学生的终身负责而不是只对眼下负责,对所有学生负责而不是只对能升入名校的学生负责。‎ ‎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殷福星表示,呼呼“减负”多年不见成效,其原因与现阶段家长心态相关。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意识里,上名校与孩子未来的人生幸福等同,是孩子人生成功的唯一标志。其实,“玩”才是孩子的天性,过多参加培训班并不能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摘编自刘瑾《减负是社会共同责任》,2018年3月月15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中小学生教育焦虑背后:竟争激烈负担从课内转课外》,文章提及,随着各地针对中小学生的“减负令”纷纷出台,孩子们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 ‎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教育部门及中小学校推出的种种减负办法,仅仅减轻了学生在校期间的负担。过去我们习惯认为,学校是课业负担的主要来源。而一轮又一轮的课改,也不断增加学生学习的科目和内容,要求学校单方面减负,其目的是希望学生能从各类试卷、习题册中解放出来,用更多时间追求兴趣爱好。特别是更多地参加体育运动,强健体魄,这实质上是“素质教育”的的要求。‎ ‎  ‎ 23‎ ‎ 然而提倡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似乎并没有减轻学生负担,相反,一些学校打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等旗号,对作业质量提出越发苛刻的要求。原本以为摆脱了书山题海便能获得解脱,殊不知,只要有考评存在,负担便只重不轻。有家长抱怨:“在目前的高考选拔机制下,还是以分数为主,指挥棒不变负担就一直在……”这一切当然并不全是高考的错,试试想,假如我们将包括高考在内的一切升学考试都取消掉,孩子们就能自由成长了吗?不,他们将面临更多的测验,即使能够逃脱形式化的统一考试,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也逃不脱各种隐性的测试。‎ ‎   我们的高考制度每隔几年就有一次小调整,这一方面有利于兼顾公平,另一方面则试图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其个性发展。所以一些能够证明考生个性特长的经历,如国际奥赛获奖等便顺理成章地成为高考加分项。可在这一思路驱动下,我们即发现,金国各地逐渐城起了一场“奥赛热”,一些原本并无相应学科天赋的孩子也被赶鸭子上架。‎ ‎   改变高考等考试的内容并不能减轻学生负担,所谓负担,不过是学生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付出的额外努力而己,当负担为绝大部分学生所能普接受时,就具有一定的激励意义。问题仅仅在于,时下这些负担已超出绝大多数人的承受范围。既然我们在根本上无法取消考试这一选拔制度,至少能降低其频度吧?‎ ‎   可如此一来我们又不得不面对新的问题:取消平时的考核,学生的学习质量便无法保证,长此以往必然使学生在最终考试中落后于人。这正是一些学生从学校解放出来,反而在校外培训班中投入更多时间、精力的根本原因,我们必须承认这是尴尬的两难境地。‎ ‎   学生课业负担屡屡加重是我国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的反映,这既不能单纯依靠行政部门的各项规章条款予以解决,更不能期待几篇文章便能寻找到解决方法,我们只能期待全社会群策群力以觅得缓解之法,当然这听起来太过空洞。‎ ‎(摘编自施经《减负为何屡减不成?》,2016年11月8日《南方日报》)‎ ‎1.根据图表,下列关于减负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近一半的受访者没有感觉到减负的效果,反倒有13%的受访者认为负担明显加重。‎ B.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认为减负后课业负担加重的人数比认为减轻的还多9个百分点。‎ C.受访者一方面希望减负政策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又担心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影响。‎ D.在五项最受关心的问题中,受访者显然更关注的是减负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和长期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二中三位政协委员的意见各有不同之处,但是都言简意赅地分析了减负成效不明显的原因,并给出了解决办法。‎ B.材料三详细阐释了减负屡减不成的原因,并揭示出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课业负担已经从课内转到了课外。‎ C.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可能扼杀学生的天性和创造性,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23‎ D.提倡素质教育并没有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就是因为包括高考在内的升学考试这些指挥棒还在,学生不能充分释放个性。‎ E.减轻课业负担和社会竞争加剧使家长和学生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所以减负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3.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课业负担的同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A; 2.CE; 3.①政策层面,要保证减负政策执行的有效性、长期性。(全面推进教育评价机制改革。)‎ ‎②学校层面,根本扭转学校的应试导向,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③家庭层面,改变家长的心态和成功标准,上名校与孩子的人生幸福井不能划等号。‎ ‎④社会层面,改变落后的社会观念,真正做到唯才是举,量才而用。‎ 解析:1.数据统计有误。没有感觉到减负效果的应该是78%,远超过半数。包括维持原状47%,有所加重18%,明显加重13%。‎ ‎2.A项,朱永新没有分析原因,殷福星没有给出解决办法;‎ B项,根源的分析有误,材料三是校内外兼谈,没有说校外是根源所在。根本原因应该是我国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课业负担从课内转向课外是《人民日报》文章的观点;‎ D项,原因分析不全面。除了高考原因之外,材料三“一些学校打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等旗号,对作业质量提出越发苛刻的要求”,材料二提到家长心态,说明还有其他原因。‎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就其功能来说,睡眠除了帮助人们恢复体力和精力、促进生长和代谢调节、增强免疫力之外。还负责大脑功能培育,参与记忆和学习。因此,对人类来说,睡眠不仅仅是健康的要素.而且是智慧的源泉。‎ ‎   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早已打破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人类借助人造光源把黑夜驱散,同时也击碎了睡眠的自然节律。从爱迪生发明电灯到如今智能手机、掌上电脑不离我们左右,尤其是网络游戏几乎绑架了青少年的夜晚,工作和娱乐对睡眠的过度透支,最终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睡眠问题。睡眠限制研究揭示了缺乏睡眠会导致严重慢性疾病.包括肥胖症、糖尿病、炎症以及心血管代谢疾病,睡眠差导致的免疫缺陷甚至削弱了人们对疫苗的反应。睡眠不足扰乱了人体生物钟,睡眠障碍与情绪失调、神经性疾病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摘编自思柯《睡眠的科学常识》,《世界科学》2013年07期)‎ 材料二:‎ 23‎ ‎   晚上睡不好,也许是因为压力大,也可能因为年龄大,但科学家说,基因也有可能在其中作怪。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助理教授贾森·格斯特纳等人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大脑星形胶质细胞里发现了有一种叫FABP7的基因,一旦发生变异,就让人睡不香。这种基因也影响小鼠和果蝇的睡眠质量。‎ ‎   研究人员首先利用小鼠开展实验,结果发现,与正常小鼠相比,敲除FABP7基因的小鼠的睡眠断断续续。这意味着FABP7可能是哺乳动物保持正常睡眠的必需基因。为此,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近300名日本人的基因,结果发现,其中29人FABP7基因发生变异。在参与为期7天的睡眠研究时,这些基因变异者睡眠质量较差,夜里醒的次数较多。研究人员接着又向果蝇大脑星形胶质细胞里插入正常或变异的FABP7基因制造转基因果蝇,结果也发现,携带变异FABP7基因的转基因果蝇睡眠不佳,跟在小鼠和人类身上观察到的情况类似。虽然研究人员表示很高兴找到一种对睡眠有显著影响的基因,但他们强调肯定还有其他基因参与调节睡眠过程。‎ ‎(摘编自《科学家发现一种与睡眠质量相关的基因》,2017年4月6日新华社)‎ 材料三:‎ ‎   “考试才是真功夫,分数才是硬道理”,已成为一些学校和家长信奉的圭臬。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分数和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的唯一标准,甚至还有“人生总要长眠,何必今日多睡”的所谓“励志语录”。一方面,学习效率不提高,一味通过缩减学生的睡眠时间来延长学习的时间;另一方面,一些人内心深处最执著的理念是“刻苦刻苦再刻苦”,“向时间要学习效果”,在一天只有24小时的情况下,唯一具有弹性的就是睡觉时间。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压力呈现逐渐内化趋势,从原来学校施加的外在压力转变为家长、学生内心的焦虑。即使没有晚自习和作业量,学生的压力依然存在,这也是学校“减负”之后有的学生反而更累的原因。‎ ‎   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已成为令人警醒的社会问题,全社会应当积极应对。首先,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当好家长的参谋,引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其次,教育“减负令”应强化问责追究,不仅针对教育部门、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家长也不能违反“减负令”,要通过“减负令”倒逼家长善待自己的孩子。从长远看,教育减负要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 ‎(摘编自《确保中小学生睡眠需要多措并举》,2018年3月23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四:‎ 23‎ ‎   国家规定: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10个小时,初中生每天睡眠时间9个小时,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8个小时。‎ ‎(摘编自《半岛都市报》记者关于青少年睡眠健康状况的网络调查问卷)‎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人的睡眠问题日益严重,并由此引发各种慢性疾病,这是因为现代社会高速运转,人类借助人造光源驱散黑夜,击碎了睡眠的自然节律。‎ B.科学家在大脑星形胶质细胞里发现一种与睡眠质量相关的基因,这种基因发生变异,会让睡眠质量变差,夜里醒的次数变多。‎ C.诸如“人生总要长眠,何必今日多睡”“向时间要学习效果”这样的励志语倡导的学习方式值得商榷,忽略了睡眠不足对学生产生的身心损害。‎ D.记者网络问卷调查中小学生146名,达不到国家规定睡眠时间的占大多数,可见睡眠不足的现象在受访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睡眠会对身体健康、记忆和学习产生影响,肥胖症、免疫力低下、情绪失调、学习效率不高等问题,可以从睡眠质量找到原因。‎ B.研究人员发现FABP7基因对睡眠有显著影响,这在动物和人身上都得到了实验证实,但它应该不是参与调节睡眠过程的唯一基因。‎ C.分数和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的唯一标准,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从两个问卷调查来看,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睡眠时间越来越少。‎ D.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已成为社会问题,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要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善待自己的孩子。‎ ‎3.导致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根据材料,试从学生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23‎ 答案:1.A; 2.C; 3.①从学生自身来看,睡眠不足可能有这些原因:沉溺网络游戏过度透支睡眠,参与调节睡眠过程的基因变异,学习压力内化,内心充满焦虑 ‎②从外部环境来看,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式过于严苛,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加大,学习时间过长,缺乏有力的体制和政策保障学生真正减负。‎ 解析:‎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我想在座的大家都熟悉那首歌《让我们荡起双桨》,里面有一句歌词:做完了一天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王国庆说:“看看我们身边有的孩子,我听到周围有人讲,那些孩子们有的时候作业做到晚上九点、十点甚至十一点。做完作业他们上哪儿欢乐,到哪儿荡起双桨呢?”‎ ‎   3月2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王国庆表示,减负是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问题。作为政府要优化管理,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的综合改革,切实改变应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破除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的唯一标准,以此来营造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减压的良好教学大环境。‎ ‎(摘编自新京报《全国政协发言人谈减轻中小学生负担》)‎ 材料二 ‎   在谈到如何“减负”问题时,陈宝生说,减负不光是教育战线的事,更是整个社会的事。减负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减负要从以下几方面减:‎ ‎   一是从学校教学减负。这些年,学校减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有人讲叫作“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这句话反映了一定的实际,但也有偏颇。我们有一些减负措施是“一刀切”的,有一些减负办法是简单化的,它的效果值得评估。学校减负,主要是加强科学管理,把减负的任务落实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来解决。‎ ‎   二是校外减负。主要是规范教育秩序,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补充,要整顿的是违规的部分,超前教、超前学,违规办学、没有资质办学。‎ ‎   三是考试评价减负。考试评价减负就是要改变评价方式,完善学业考试办法,建立素质综合评价制度,不允许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允许炒作高考状元。这是考试评价减负,指挥棒要让它正确起来。‎ 23‎ ‎   四是老师教学减负。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课后讲,甚至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培训。 ‎ ‎   五是家长和社会减负。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使我们的减负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这些年各种成功学、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就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这种现象绝不允许。全社会都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不要盲目追求那些成功学,那些培训机构炫耀的培训成绩单、广告、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加忽悠。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育素养,不要听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办事,让他们健康成长。‎ ‎(摘编自新华网《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答中外记者问》)‎ 材料三 ‎   近日,网络上出现了一些文章,从根本上否定了减负。在这些“家长本位”的文章中,推迟上学、三点半下课导致接送麻烦只是次要的理由,核心的理由其实就是认为减负对孩子将来“出人头地”不利。‎ ‎   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篇是《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文章认为对奥赛热的严厉打击是错误的政策,认为这种做法不利于选拔和识别天才。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根本不算苦,只是主张减负的“键盘侠”在大惊小怪,沉重的书包是因为学校课本本来就厚,这是教育部规定的课本材料,你课上的再少也必须买那么厚的书,和学生的压力与作业多少根本无关。文章认为当年应试教育一路走来的上一代人当年其实没那么苦,一样“有童年”。他们还强调高考和学历的作用,认为高考是“穷人家孩子翻身希望最大的、最后的公平机会”,课堂减负只会增加校外负担,而有钱人上得起最好的辅导班,请最好的课外老师,在加剧不公平的同时,还让穷人家的支出大增。‎ ‎(摘编自腾讯评论《解决“减负大争论”,没有别的路》,作者丁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在3月2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现在孩子的课后作业量过大,以致于等他们完成作业,各种供孩子们游娱的地方都已关门休息,孩子们无以游娱。‎ B.目前,因为升学率的压力,学校的所谓减负往往只是校内减负校外增。方法简单,行为偏颇,因而学校减负收效甚微。‎ 23‎ C.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是减负的正确思想基础。纷纷扰扰的所谓成功学,其本质往往是基于商业目的的营销。其结果是家长口袋空了,学生负担重了,学校的管理更加困难了。‎ D.上学时间延后,放学时间提前,这给家长接送孩子带来了诸多不便,家长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正因如此,许多家长致书教育部门,反对给孩子减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材料一中可以见到,减负话题出现在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上,说明它已经引起了社会相当的关注。事实上,减负已经成为十三届政协一次会议的议案之一。‎ B.有的老师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不按照大纲足额授课。他们采用课上不讲课下讲,或者课上少讲课后多讲等方式应对减负,更有甚者鼓励学生参加培训。‎ C.《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作者所代表的 “家长本位”的思考者认为:减负是个伪命题,只是那些网络评论者们在事不关己的前提下大惊小怪。因为他们并没有认识到高考是“穷人家孩子翻身希望最大的、最后的公平机会”。‎ D.“减负”应是整个社会的事,更是教育战线的事。其实,减负作为一个更具社会性的问题,如果缺乏各方面的合作和共同努力,要获得预期结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E.十三届政协新闻发言人从优化政府管理职能,进一步深化教育的综合改革层面,强调了为学生减负的社会意义;教育部长则从社会各方协同合作方面谈了减负问题。‎ ‎3.材料三概括说明了《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一文的主要观点。对于这篇文章的观点,你持支持态度还是持反对态度?请结合三则材料,陈述你的理由。‎ 答案:1.C; 2.BE; 3.示例一:我持赞成态度。‎ ‎①学生负担过重是客观事实,不利于中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②作为全国政协大会的主要话题之一,说明给学生减负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示例二:我持反对态度。‎ ‎①相比较而言,目前学生负担并未达到无法承受的地步。‎ ‎②学生负担主要源自目前的考试体制和人才评价体系,不从负担产生的根源上解决问题,有本末倒置之嫌。‎ 解析:1.A项曲解文意。虽然选项所描述的是客观情况,但材料一中,发言人取譬目的是完成作业时间长,挤占学生课后休息时间,并非强调孩子们完成作业之后游娱的地方关门才无法放松游娱。‎ B项与文相悖。材料二第二段有“学校减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的明确表述。‎ 23‎ D项以偏概全。材料三首段提到“接送麻烦”只是次要理由,核心理由其实是“认为减负对孩子将来‘出人头地’不利。”‎ ‎2.A项无中生有。文段中并没有“减负成为议案之一”的相关表述。‎ C项曲解文意。选项中“网络评论者们并没有认识到高考是‘穷人家孩子翻身希望最大的、最后的公平机会’”的相关表述毫无根据,亦不是他们“大惊小怪”的原因。‎ D项中“社会”、“教育”之间的递进关系颠倒。‎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约1.42亿人,家长翻倍。要是算上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老师们,被裹挟进“作业”洪流中的成年人,称得上浩浩荡荡。中国基础教育负担过重,几乎成为全民痛点,以至于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列为非解决不可的“民生短板”。‎ ‎   面对“痛点”,教育界一直在想办法,比如重庆教育局刚刚出台新政:学校不得要求家长代批作业,试点每周无作业日。这些年,教育界隔三差五便会有数瓢凉水泼向沉重的课业负担,却效果不明显,甚至火上浇油。比如:小升初统一考试取消了,名校选拔却偷偷考上奥数、英语了;学校减负了,社会上补课考证热却在飙升,培训班四处“占坑”,机构赚得盆满钵满,学生负担不降反升……原因何在?终点高悬着应试大锤,“谁减负谁倒霉”啊!教师们一边诉苦一边留下如山的作业,家长们一边吐槽一边陪娃爬“山”。令人遗憾的是,亿万家长亿万娃,耗费心力做的这一切,却可能是无用功。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针对课业负担的教育改革,不再是“技”的掂量,而是“道”的抉择。教育者再不转身,再不警醒,就不只是误人子弟那么简单了。‎ ‎(摘编自《靠什么纾解“作业压力”》)‎ 材料二 23‎ ‎(摘编自《2017年中国中小学生写作压力报告》)‎ 材料三 ‎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生教育存在课业压力大、学习时间长的问题。课时多、作业多、课程多、教辅多、补课多、考试多、睡眠少、休息少、活动少等现象导致部分中小学生出现心理疾病,影响到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实行“减负”政策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学生作业减少了,心理负担却没有减轻;以成绩和升学率为指标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得老师与家长们不敢轻易放松对学生的要求等等。我们应该看到,中小学生负担背后关联的是一系列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包括教育评价方式、招生考试制度、学习模式和学习范式、教育公平等等。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需要系统的变革,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与此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们的素质教育,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培养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全面地得到发展。‎ ‎(摘编自《我国中小学课业压力仍繁重》)‎ 材料四 ‎   芬兰人崇尚“少即是多”的理念。他们认为,学习占用的是儿童生命中比较关键的时期,而这段时期更重要的是激励孩子独立思考问题并开发其创造力。为了弱化同学之间竞争,使中小学生远离压力,芬兰中小学生普遍没有课后作业。即便是高中生,每天作业最多也不会超过30分钟并且没有补课的习惯。学校为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阅读条件,芬兰的中小学生们经常在课后参加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国际学生能力测评计划”结果显示,芬兰学生的阅读能力十分突出。这与学校在课余时间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社会所营造的浓厚的阅读氛围密不可分。‎ 23‎ ‎   大部分日本中小学生在暑假期间需要完成名为“自由研究”的特色作业。它包括手工制作、社会调查、自然观测等。网上有各种各样的网站指导学生如何挑选“自由研究”的题目、如何开展研究,书店里也有各类相关图书和图册出售。秋季开学后,日本中小学会举办“自由研究展”,展示学生自制的大型海报。‎ ‎   在马来西亚,家长也很少让孩子参加补习或者特长班。真正吸引马来西亚中小学生的是参加“制服团体”。“制服团体”包括童子军、少年警察、少年军等等,是马来西亚中小学生组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完成技能考核过程中,中小学生们可以扩充自己的急救知识储备,提高野外生存能力、自理能力等。‎ ‎(摘编自《盘点国外学生如何做作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几年我国教育界面对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情况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不大,学生负担不降反升。‎ B.我国中小学生课业压力大、学习时间长等问题,影响了青少年健康成长,这是当前“减负”政策执行不力造成的。‎ C.要想让中小学生负担真正地减轻,就必须对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的变革,而不能片面地进行减负。‎ D.马来西亚的“制服团体”项目是一项令中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它可以让中小学生掌握些生存技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针对课业负担的教育改革,不仅是“技”的掂量,也是“道”的抉择,否则将误人子弟。‎ B.材料二表明,我国学生每天写作业的时间近三年来虽逐年下降,但仍然远超世界各国日均写作时长,或居世界第一。‎ C.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各大城市教育资源失衡,但中小学生写作业的日均时长普遍较长,作业压力基本相当。‎ D.芬兰的学校和社会特别重视阅读,中小学生经常在课后参加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他们在阅读活动中受益很多。‎ ‎3.根据上述材料,说说我国应如何进行作业减负。‎ 答案:1.B; 2.A; 3.①进一步落实“减负”政策,完善“减负”措施。‎ ‎②对一系列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进行改革。‎ 23‎ ‎③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④合理借鉴国外作业布置方式。‎ 解析:1.“这是当前‘减负’政策执行不力造成的”分析错误,结合材料三内容“我们应该看到,中小学生负担背后关联的是一系列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包括教有评价方式、招生考试制度、学习模式和学习范式、教育公平等”,分析可知,是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造成的。‎ ‎2.“不仅是…,也是…”错,原文是“不再…,而是…”。‎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为了短短13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3万多元的费用。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5000元。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   其实,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很难实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 ‎   另外,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5节课,1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摘编自《暑假变烧钱季,金钱和时间堆不出牛娃》,《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23‎ ‎   图1  2015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       图2  2015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摘编自《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状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   剧场之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站了起来,周围的人劝不了,“剧场管理员”又熟视无睹,那么后排的其他观众为了看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都坐着与都站着相比,都是看戏,但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也更累了。这种情景被称之为“剧场效应”。‎ ‎(摘编自《校外教育须警惕“剧场效应”》,光明网2018年1月8日)‎ 材料四 ‎   “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学生刻苦学习、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指的是减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对于“减负”,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 ‎   “加”在积极引导、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上。比如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排自己放学之后的生活:读书、做手工、练书法……通过积极引导,真正从育人角度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 ‎   “加”还在延展书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上,让孩子们清楚知识的逻辑,明白成长的真谛,拓展思维的视野。科学“加”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每次活动要从主题出发,设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把握活动内容的关键要素,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协助支持下,探究知识、发展素养、体验情感、塑造人格。‎ ‎(摘编自《减负:“减”的背后应科学地“加”》,《中国教育报》2018年7月22日)‎ 23‎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被调查的各年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参加了课外辅导班,说明在大多数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课外辅导是非常受重视的。‎ B.从数量上看,大多数被调查学生参加过辅导班,参加两个及以上课外辅导班的人数将近一半。其中,初中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比重最高。‎ C.调查发现,选择纯文化课程补习的远超过其他类型,几乎撑起了课外辅导的半边天,可见,来自文化学科方面的压力仍是主要的。‎ D.选择证书考级培训、学科竞赛辅导的比例达到了21.6%,说明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也不完全是为了学习文化,而是为了培养艺术情操、提高身体素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个堆砌时间与金钱的“烧钱游戏”,而不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这样必定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B.中小学生假期竞相参与校外培训,就是“剧场效应”在教育中的典型体现。它折射出公众对教育的焦虑、无奈以及随大流的态度。‎ C.面对教育部门提出的“减负”口号,教育工作者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这种“加”包括降低课程难度,有效介入课后活动。‎ D.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孩子们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暑假,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 ‎3.假期“补课热”导致的负面影响有哪些?请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1.D; 2.B; 3.负面影响:‎ ‎①家长经济负担增加,不堪重负;‎ ‎②孩子容易滋生厌学情绪;‎ ‎③监管不力,导致教育秩序被破坏,集体受损。‎ 解析:1.“而是为了培养艺术情操、提高身体素质”错,该情况说明学生希望在短期内强化自己的应试能力。‎ ‎2.A.“必定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说法过于绝对。‎ C.“降低课程难度”错。‎ D.“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无中生有。 ‎ 23‎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