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商君书·修权》
材料二 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又假使我们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新知识新技术都没有,所能作的仅八股文章,所读过的书仅中国的经史,我们救国方案还不是离不开我们的经典,免不了作些空泛而动听的文章?假使正在这个时候,我们中间出了一个人提出一个伟大的方案,既符合古训,又适宜时局,其文章是我们所佩服的,其论调正合乎我们的胃口,那我们还不拥护他吗?康有为就是这时代中的这样的人。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的政治思想,分析影响商鞅思想产生的原因。(7分)
(2)材料二中康有为“伟大方案”是指什么?结合所学,论证“其论调正合乎我们的胃口”这一观点。(8分)
【答案】(1)政治思想:法治、君主专制。原因: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出现;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政治权利。
(2)方案: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论证:甲午战争失败,导致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把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结合起来,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顺应了时代和爱国人士的要求。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汉昭帝始元六年,召开盐铁会议,以贤良文学为一方,以史大夫桑弘羊为另一方围绕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展开激烈辩论。桑弘羊认为富裕在工商,而不在农业;获利在交通,而不在耕种……朝廷储备粮食,掌握货币,限制富人,救济穷人,禁止拥有过多的财富,堵塞获得利益的途径,这样,家家户户都不愁吃穿了……不控制货币发行,就会使真假同时流通。豪强富足,就会互相倾轧。国家统一铸钱,百姓就不会三心二意;钱币由国家统一发行,百姓就不会生疑……国家应控制资源,管理市场,平衡物价,待机守时,依轻重缓急之策管理百姓。——据桓宽《盐铁论》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桑弘羊经济改革政策的措施和特点。(10分)
(2)说明桑弘羊经济思想的历史作用。(5分)
【答案】(1)措施:主张发展工商业和交通业;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如粮食储备、统一铸币等;对市场进行管理和控制,通过平衡物价和抑制贫富,维护社会稳定。特点:强调依靠流通环节集聚财富;主张藏富于国,中央政府控制国家经济的命脉。
(2)作用:桑弘羊经济思想的实施为汉昭帝“有为”治国提供强大的财政支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奏折是官文书制度,是清代皇权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始出现于康熙年间,但在奏者范围、传递方法、疏奏内容及朱批等方面,都还没有制度化。关于奏折的撰写人,雍正明确规定中央部院侍郎以上和翰林科道各官,地方督抚提镇及藩臬学政,中央派出的盐政、关差、织造等可直接上奏,有的道员、知府、同知、副将等中级官员,由帝特许,亦可撰写。这样既明确了奏报人的职责,又扩大了它的范围。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为了保证奏折的内容不致泄漏,雍正帝定立了一套保密制度。撰写人须亲自书写,一般不许他人代笔,写就不得外传,否则治罪。由宫中制作皮匣,配备锁钥,发给具奏官员,专门用作储藏和传递奏折。督抚以上大员的折子,派专人送到大内乾清门,交内奏事处,直达御前,而不像题本交通政司转呈。一般官员的折子,亦差专人送到雍正帝指定的亲信大臣处,由他们代呈,代交人当然无权知道折子的内容。雍正帝阅毕,作了朱批,折子由原渠道发回。奏折被用来讨论政事、决定政策,就使它有了新的生命力。——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帝奏折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奏折制度改革的历史影响。(8分)
【答案】(1)内容:奏折制度化;扩大奏折人范围,明确其职责。
(2)影响:发展官文书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官员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加强了专制皇权;奏折议事和决策,减少决策失误;告密之风盛行,官员人人自危。(3点即可)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调整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11所,其中综合性院校55所,工科院校33所,师范院校12所,农林院校17所。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减为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3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2所,农林院校29所,工科、师范、农林等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了。政法类在校生也从37 682人下降到3 830人,由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下降到2%。此外,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影响。(9分)
【答案】(1)特点:按照“苏联模式”实施调整;高校总数和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私立大学、教会大学退出历史舞台;工科、师范、农林等院校及学生人数明显增加;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法学等人文社会学科被取消或者严重削弱。
(2)影响: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严重削弱了综合性大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人才培养过于专门狭窄,阻断了培养大师级人才的可能性,造成了人文精神的流失;扩大了大陆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解析】第(1)问紧扣“1952年”时间信息;由材料“调整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11所,其中综合性院校55所”与“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减为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3所”;“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工科、师范、农林等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了。政法类在校生也从37 682人下降到3 830人,由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下降到2%”等关键句概括。第(2)问从人才培养对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从人才培养过于专门狭窄和高校数量减少及高校单一培养专业人才的消极影响上分析。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北宋到南宋,赵氏王朝一直面临严峻的外来威胁,其立足点始终在巩固统治、稳定政局方面。所谓“欲理外,先理内”,正反映了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内在心态。因此,宋政府不仅对北方政权采取守势,而且在外交上也遵循收缩、内敛的原则,并不积极追求宗主国的地位和万国朝拜的荣耀,而是平淡地,有时甚至是放任地处理外交关系。这种外交政策和态度固然无法带来唐王朝那种崇高的国际威望,却使中外关系更多的呈现出平等、平常的状况。……与以往历代政权在对外交往中极力表现天朝威严和华夷有别的情况不同,宋政府更多的是从追求实利的角度来看待对外关系,对海外贸易,尤其是民间对外贸易采取积极鼓励的政策,不仅大幅度放宽国内民众参与海外贸易的限制,而且还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招徕外商前来贸易。与此相联系,对于带来虚名的贡赐贸易,则采取严格限制的态度,由此促成了对外关系的重心由官方向民间的转移。
——摘编自陈国灿《江南与宋朝对外开放》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对外政策的影响。
【答案】(1)特点:守内虚外;重利轻义;外交重心由官方转移到民间;中外关系相对平等。
(2)影响:有利于使宋朝形成和谐平等的国际外交关系;促进了海外贸易(或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民生的改善;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朝贡体制和华夷之辨的观念;不利于宋政权对外政治上的进取及国家大一统的完成。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2)本题根据材料“使中外关系更多的呈现出平等、平常的状况。……与以往历代政权在对外交往中极力表现天朝威严和华夷有别的情况不同……不仅大幅度放宽国内民众参与海外贸易的限制,而且还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招徕外商前来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平等的国际外交关系、海外贸易的繁荣和民生的改善、冲击传统的朝贡体制和华夷之辨的观念、不利于宋政权对外政治上的进取及国家大一统的完成等方面说明宋朝对外政策的影响。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投降后,美国占领当局对日本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特别重视利用体育运动改造日本人的精神面貌。盟军总部下属体育局的一份报告阐述了对日本体育系统进行改革的意图,即利用体育运动作为消除日本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工具。在盟军总部的授意下,日本教育部发布命令,禁止学校进行军事训练,解散军事教官。并发布《战后体育课程指导》,这是战后最全面的关于体育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根据这份文件,武士道、柔道、弓道,剑道都被禁止在学校教授。1945年12月,又发布命令收回所有武士道装备。1947年4月,盟军总部实施体育教育新准则《体育教育指导》,还大力将西式体育运动引入日本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中。
——摘编自白玉平张杨《战后美国对日
本教育的改革新探(1945~195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体育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体育教育改革的影响。
【答案】(1)强制性:被动性(或美国主导);非军事化(或清除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民主化(或以美国模式为蓝本);法治化。
(2)促进日本教育非军事化(或民主化);增强体质;推动体育教育的发展;符合美国利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但忽视日本民族传统文化。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2)结合第一问特点的回答,可以得出:促进日本教育非军事化(或民主化),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才的培养,体育教育自身的发展和体育教育对国民体质的提升等方面加以回答。由材料可知其改革是在美国主导下进行的,因此忽视了日本自身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的局限性。
7.材料 辽承天太后萧绰(953-1009年)是辽朝历史上最富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大力推进社会改革。把原先隶属宫帐的奴隶户改编为部族,又把原来处于奴隶地位的旧部族经改编增置为平民性质的新部族;首开科举,虽仅取一人,却意义重大;实现蕃汉同律,同时剥夺契丹贵族和奴隶主的某些司法特权;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把穆宗朝以来胁迫为部曲的奴隶都改为向朝廷纳税的编民。在位期间,两败宋军,为辽争取了岁币,也为两国争取了百年的和平,开创了辽国的盛世。
——摘编自程少文《辽史漫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承天太后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承天太后改革的积极意义。
【答案】(1)措施:重新编制部族;实行科举取士;推进法制汉化;整顿吏治;改革赋税。
(2)意义:巩固了统治,增强了国力,使辽逐渐进入全盛时期;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推进了辽的汉化进程;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与北宋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
8.材料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管仲兴齐,用的是商人的办法。管仲规划士乡十五个、工商之乡六个,每乡有两千户,以此计算,全国有专业军士三万人,工商臣民一万两千人。此外,在野的农户有四十五万户。管仲规定,鱼盐可以自由出口,关隘只登记不征税。齐桓公多次与管仲切磋富国之策,齐桓公提出对人口、房屋楼台、六畜征税,管仲一一否定,并提出了“寓税于价”的办法,在具体办法上给出简单的七个字:“唯官山海可耳”。管仲还认为,“若岁凶旱水滥,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无彘者(指穷人)为庸。故修宫室台榭,……以平国策也。”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管仲变法》
(1)根据材料,概括管仲改革在经济方面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经济改革的影响。
【答案】(1)措施:按职业管理社会各阶层;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国家调控,以工代赈;实行盐铁专卖。(任答三点。)
(2)影响:把社会阶层按职业来划分管理,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效率;盐铁专卖成为中国古代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实行盐铁专卖和自由贸易政策,促进了齐国经济的发展,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国家调控,以工代赈有利于促进就业,刺激经济恢复;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促进了社会转型。(任答三点。言之有理)
【解析】(1)通过材料“规划士乡十五个、工商之乡六个”可知按职业管理社会各阶层;通过“鱼盐可以自由出口,关隘只登记不征税”可知在经济上实行自由贸易政策;通过“唯官山海可耳”可知管仲对盐铁是实行国家专卖政策;通过“若岁凶旱水滥,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无彘者(指穷人)为庸。故修宫室台榭,……以平国策也”可知在经济方面采取国家调控,以工代赈政策。(2)根据材料“规划士乡十五个、工商之乡六个”可知,把社会阶层按职业来划分管理,有利于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提高效率,通过“唯官山海可耳”和“鱼盐可以自由出口,关隘只登记不征税”可知其盐铁专卖政策成为中国古代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实行盐铁专卖和自由贸易政策,促进了齐国经济的发展,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通过“若岁凶旱水滥,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无彘者(指穷人)为庸。故修宫室台榭,……以平国策也”可知管仲的国家调控、以工代赈政策有利于促进就业,刺激经济恢复;根据所学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促进了社会转型。
9.材料 1901年1月29日,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法治”,“深念近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张之洞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提出以“育才兴学”“整顿中法”“吸收西法”为中心的一套改革方案,要求改良法制。认为“择西学之可以补我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所谓“整顿中法”和“吸收西法”实际上就是张之洞等人将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思想在法律改革上的再度应用。张之洞还十分重视西律中的“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公法学”,这是在办洋务过程中与西方各国打交道时经常遇到的课题。对此,他提出两条建议:第一,参酌中外法律,制定“通商律例”;第二,培养熟悉中外法律的人才。
——《清末礼法之争的始末及其意义与启示》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张之洞法律改革的背景及其特点。
(2)简要评价张之洞法律改革的进步作用。
【答案】(1)背景:内忧外患,清朝统治出现严重危机;受洋务运动及清末新政的影响。
特点:“整顿中法”与“吸收西法”相结合;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与西方法律接轨。
(2)评价: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发展;培养了近代实用人才;有利于中国法制的近代化;其改革主张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有积极作用。
10.材料 1043年,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后上奏皇帝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敕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微清其流,必澄其源。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敕?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范仲淹所谓‘经济’即指本于儒家的经世济民)。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下讲学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
——整理自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1)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范仲淹改革前的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范仲淹改革的根本措施。
【答案】(1)问题:政府吏治腐败;机构臃肿,官员冗滥;人民生活困难;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
(2)根本措施:正本清源,改革用人体制,纠正原科举考试过于重视辞赋的弊端,注重科举考试策论,
选拔能使社会繁荣、百姓安居,并有才识的官吏。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11.材料 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其基本精神是彻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权益。《婚姻法》在推行之初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和阻力。有的群众对《婚姻法》持怀疑和抗拒的态度,认为《婚姻法》就是“离婚法”或“妇女法”,婚姻自由是败坏风俗;有的干部担心《婚姻法》会导致社会混乱,贯彻《婚姻法》时放不开手脚;婚姻登记在某些地区流于形式,在党和政府开展了宣传与贯彻《婚姻法》运动后,新民主主义的新型婚姻制度终于逐渐建立。包办买卖的封建婚姻制度被废除,自主婚姻日趋增多,蓄婢、纳妾、童养媳等落后的婚姻习俗几近绝迹,青年男女不再以对方的“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而是以“能劳动、爱学习和思想进步”为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婚姻纠纷和婚姻案件逐渐减少,民主和睦、团结生产的新家庭逐渐增多。妇女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和经济生产,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摘编自马冀《新中国成立初期贯
彻婚姻法运动述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0年的《婚姻法》在推行之初遇到困难和阻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的《婚姻法》推行的意义。
【答案】(1)封建思想的束缚;落后的婚姻习俗根深蒂固;小农经济的影响;部分干部推行不力;群众法治意识淡薄。
(2)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建立了新型婚姻制度;清除了旧婚姻制度的陈规陋习,树立了文明、理性的社会新风尚;塑造了新型家庭关系;妇女地位提高;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巩固了政权。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12.材料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在领导班子方面,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改革后一些老干部退居二线;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也有所下降,部委平均年龄由64岁降到60岁,局级平均年龄由58岁降到54岁。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方面从5.1万人减为3万人;年轻的文化水平高的干部得到提拔。这次改革历时三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行政体制的努力,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意义。
【答案】(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并取得重大成果;臃肿的政府机构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特点:主要以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为中心。
(2)意义:废除了领导干部任职终身化,初步实现了领导干部年轻化;提高了行政效率,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推动了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解析】(1)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结合所学,可以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和政府机构臃肿等方面归纳背景。由材料可见,特点是:主要以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为中心。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