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考知识模拟卷1
1、夏商周时期曾采用过不同的历法,分别称为夏历、殷(商)历和周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及姬姓诸侯国多奉行周历,其他诸侯国则是三历并行。这说明( )
A.周天子的权威被严重削弱 B.同姓子弟是分封制的主体
C.大一统国家体制尚未形成 D.周文化得到了天下的认同
2、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逐步放弃了“父兄故臣”的做法,通过“好用远人”、“弃亲用羁”而产生了一批“新臣"。这反映出
A.统治秩序出现了严重混乱 B.新兴地主控制了封国政权
C.诸侯国内部争权斗争激烈 D.血缘宗法制逐渐走向崩溃
3、秦始皇虽以法家手段统治中国,焚书坑儒、禁绝百家,但是正如李斯撰稿的碑文的陈述,秦王朝高举的意识形态,其实与儒家价值相当符合,也是着重于儒家提倡的孝、悌、忠、贞。这反映了秦朝( )
A.统治思想发生变化 B.儒法价值趋向融合
C.注重规范伦理秩序 D.始终坚持外儒内法
4、汉武帝通过一系列诏令和措施,革除靠资历出身而取官的陋习,下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举荐贤良方正立言极谏之士”。此举
A. 使士家大族担任官职的越来越多 B.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C. 使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D. 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5、宋朝规定未曾担任过两任县令者,不得任监察御史之职,明代御史的人选,一般都必须是进士、举人出身才能应选。这说明中国古代( )
A.通过司法介入维护纲纪 B.明确监察机构相关职责
C.加强监察官员权力制约 D.重视监察官员选拔资历
6、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
C.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管理 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
7、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确立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到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
A.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 B.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
5
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8、周代主要靠宗法式贵族政治来维系。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士人与贵族争权的局面。后经秦并六国及楚汉争雄两大战事,没落贵族已难幸存。汉武帝正式确立察举之法策试以尽其才,天下士人受此鼓舞而竞相趋骛。由此可见,察举制( )
A.开创了士人政治的新局面 B.消除了门阀世族的根基
C.是士人入朝为官的唯一途径 D.赋予中正官极大的权力
9、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C.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10、宋代以前,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唐代谏官分属中书、门下两省管理,宋代则谏院独立,谏官言谏失误,不加谴责,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这一变化( )
A.加强谏官对皇权和相权独立监察的权力 B.加强了君主对百官的控制
C.提高了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 D.有效的清除官僚系统的腐败
11、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 )
A.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 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 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12、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 秦、唐、元 B. 汉、宋、明 C.秦、元、清 D. 秦、唐、明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5
材料二 “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公民大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奴隶制社会。
──许海山主编《欧洲历史》
材料三 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体现的决策方式有何不同?图三和图四体现所在国家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图一中国古代和图四美国近代历史上的这两种政治模式的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希腊和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民主形式上的不同。(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宋代之前的科举,有所谓的“行卷”之说,即应试举子将自认为自创的最优秀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之前投呈给当时的名公世卿及文坛上有名望地位的人,求得他们的赏识,冀图通过这种考前的人标交往和运作,影响知举官的阅卷取舍。一旦被录取,双方就有了座主、门生的师生关系……宋太祖在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即下诏:“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开宝六年(973年)更开创科举的殿试制度,把科举名次的最后决定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及第进士皆“天子门生”。后来宋廷又对科举实行“封弥、誊录”诸法,加上朝廷重典的宸慑,知举官徇私舞弊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遏止。
5
——摘编自同礼《宋代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科举制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科举制改革的作用。
答案
1.C
解析: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及姬姓诸侯国多奉行周历,其他诸侯国则是三历并行,说明当时历法没有统一,大一统国家体制尚未形成,故C项符合题意。周天子的权威被严重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B项分封制的主体与材料的主旨历法没有统一不相符合,故B项错误。历法没有统一说明周历没有得到部分诸侯国的认同,故D项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选C。
2.D 3.C 4.C 5.D
6.C
解析:材料中的“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为边疆地区,元朝时期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人口增加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元朝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不属于削弱相权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这些地区由“唐所谓羁縻之州”变成“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说明由唐朝时少数民族自我管理变成中央直接管理,反映出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这些地区采取的管理制度是否与其他地区一样,仅是说明这些地区的赋税制度与“内地”一致,故D项错误。
7.A 8.A 9.D
10.B
解析:本题结合历史解释考查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变迁。A项表述与题目中“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不相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御史对百官纠弹"和“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丞相等百官”得出监察主要针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 体现了皇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监察是为皇权服务.不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中“清除”太过绝对.故D项错误
11.B 12.D
13. (1)图一体现的是专制(或集权)的决策方式;
图二体现的是民主的决策方式。政治制度:
图三: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图四:美国的民主共和制。
5
(2)本质区别:美国三权分立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而中国的三省六部制则体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特点。
(3)民主形式:古希腊是直接民主,近代西方是代议制的间接民主
14.(1)严格限制考官和士子的私人关系;强化皇权对选官的控制;实行封弥、誊录,规范考试程序。
(2)打击了地方世家大族势力,加强了君主权力;徇私舞弊现象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止,增强了官吏选拔的公平性,有利于北宋政治的稳定;有利于吸纳社会精英,形成高素质的官僚队伍;有利于文人政治的形成;封弥等方法沿用至今,对后世仍有借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