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命题生活化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考命题生活化

ID:286508

大小:38.55 KB

页数:7页

时间:2005-06-1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摘要: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中考命题越来越重视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越来越注重考察学生用知识解释生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中考命题呈现出生活化的取向。本文拟就中考命题生活化取向的背景与理论依据、特点与表现形式、对教学的实践意义进行探讨,意在推动教学的生活化和中考命题生活化的统一。     一、背景与理论依据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是当前中考命题生活化的时代与实践背景。 所谓中考命题生活化就是中考命题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突出考查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创新简单的现实问题的能力。试题命制不生搬硬套,取材体现时代气息,关心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关心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成果。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培养千百万会学习、能生存、会协调、能做事的下一代。而学习、生存、协调与做事都是在现实的生活与生产实践中进行的,强调教育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对学生实际生活能力的考察自然也就成为中考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课程标准中对构建学生学科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系提出了要求,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与社会,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生活走向学科知识,从学科知识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善于从学科知识的视角观察一切社会和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同时,把生活情景作为承载试题的主要载体,又有效地蕴含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测试,适应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这也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熟悉课本教材的内容,还要对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有所了解。 知识是从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又要为生产、生活服务。中考的命题取材又多来自于生产、生活实际、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焦点问题。中考命题生活化进一步突出了试题的教育价值,也将对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试题的教育价值包括试题的题型所体现的引导学科教学的价值和试题载体本身蕴含的对答题者的教育价值两方面。要努力使试题的难度立意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立足于引导教学,试题要有利于学生发挥水平,注意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避免机械记忆性试题。不超标,不出人为编造的偏、怪、难题。在评分细则中对命题的立意加以说明,通过这种说明来影响教师,促使考试对教学发挥好的导向作用,促进日常教学与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的结合。 二、特点与表现形式 综观各地中考试题,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具有探究意义的真实问题,是命题生活化取向的主要表现形式。具体到不同学科,由于各自学科特点的原因,又有着自己学科的具体命题特点。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近年来语文中考试卷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语文试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新课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理念,又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将课本学习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从而养成关注身边、融入生活的良好习惯。2003年南京市中考语文有这样一道试题:“丁香花、太阳岛、冰雪是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南京的梅花、栖霞红枫、雨花石、玄武湖等也是南京人心中的挚爱。请你选择具有南京(含郊县)地方特征的一景或一物,写一段话,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应该说,学生只要注意关注周围,是有得写的,但如果平时忽视社会实践,不注意了解乡土文化、风土人情,也是难以写好的。这种回归生活的题目,对语文教学是有导向功能的。 中考阅读题中的选文大多贴近日常生活,什么邻里关系、人际交往、生活百态等,都被选入试卷,如03年福州的《你震撼我的心灵》、河南的《非典时期的非常感动》等。再如03年恩施自治州语文开卷考试的话题作文、04年益阳、南通、盐城等地的话题作文,增加了试题的开放性,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从生活中选材,减少了考生审题的障碍,给学生提供了立足生活、展示才干、弘扬个性的广阔空间,有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施展写作才能,表现独特个性。作文命题贴近生活,学生可以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事,也可以写与他人(如集体、同学、父母、老师、邻居、路人)的事,范围一般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之中。总之,让学生都能有话可说,写来得心应手。近年来,宜昌市语文开卷考试,给学生最深的感受就是临时翻书难奏效,关键还是靠平时的积累。这种语文考试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考试,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不能再局限于课堂,课内、课外、家庭、社会,处处是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今后,凸显语文命题的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取材、命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语文,在语文中关注生活,将越来越成为中考语文的发展趋势。 用生活创设情景,提高学生从生活情景中获取信息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当前中考数学命题的发展趋势,符合新的《课程标准》。试题背景取材于生活,取材于社会,是学生所熟悉的,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像学校生活内容,例如学生的身高,飞镖比赛,学生常用的三角尺等;学生周围的事物,例如出租车公司的营业额,快餐公司盒饭年销量,电脑公司经营收入等;祖国的建设成就,例如浦东磁悬浮列车,卢浦大桥等,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数学应用性问题的原材料,被用来作为应用性问题的背景。 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实现数学命题生活化,在应用性、开放性、探究性试题中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如04年黄岗市中考数学第十八题,要求学生在一个圆形木板上截出四个大小相等的圆形凳面。命题者将它设计成动手操作题,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考查学生分析、探究的能力。2004年泰州数学中考题,联系实际,设计生活化情景,比如“蔬菜大棚”面积计算、“旅游路线”最优化设计等,体现了对数学教学过程性目标的考查,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数学学科评价目标。让学生学会“用生活读题”,是做好这类试题的不二法门。数学试题生活化和数学核心内容(即学生必须掌握的主要内容,即人人都必须获得的数学。)的掌握与考查并不矛盾。一方面,数学核心内容一方面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另一方面,数学试题生活化并不是说所有的试题都一定要在生活现象的基础上命制。以前的数学试题是太过于脱离生活,我们在克服这一弊病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分强调试题的生活化,把数学命题的生活化取向简单化、庸俗化。 以物理教学为例。新的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是在课程中整合“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物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命题应该注意向联系实际的方向引导,注重在实际情境中加强对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的考查,注重理解和应用,加强考查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以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社会密切联系的意识。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探索其中隐藏的物理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并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以湖北省宜昌市2003年的这道题目为例: 开展物理实践活动能使我们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更好地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请根据你开展物理实践活动的情况,从下列项目中,任意选择两个项目作答。 (1)人类的一些活动可以形成城镇中的热岛效应,请你举出三个实例。 (2)你家里使用的主要能源有哪些?请写出具体能源的名称,并提出两条节能措施。 (3)你的家庭、学校或社区有哪些不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地方,请举出三个实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4)自行车在构造和使用方面用到了哪些物理学知识?请举出三个实例。 题目中选用的事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家庭所用能源和自行车等都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要求学生能够从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表述这些问题,并利用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解答这些问题,这同时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从这些熟悉的现象中,可以比较容易得出其中的物理知识,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兴趣;热岛效应的形成则使学生了解到人类活动对自然带来的影响。而2004年泰州市物理中考试卷同样突出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关注“分时电表”的工作原理、城市的“热岛效应” 、重庆“硫中毒”事件、交通安全法“酒后驾车”等社会热点。这就提醒教师及考生要重视对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培养,学会用所学物理原理和方法解释和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中考化学命题的生活化也有了较好的形势。化学是一门与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的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来认识生活、科技、生产、环保等方面的有关问题,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来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当前各地中考化学试卷设计了一些与实际相联系的题目,这些试题让学生在阅读、解答的过程中体验着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突出了中考化学试题的教育功能。这些题目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和解决生活、科技、生产及环保等方面的问题,逐步做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应用,这类试题将引导初中化学教学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的重要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为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如南京市2003年对水问题讨论的题目:就多角度结合探究水净化、水污染防治、载人飞船水循环体系设计、日常生活洗涤节约用水的科学原理和水与化学反应的关系等问题。这种生活化的中考试题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生理、环境、能源等方面是密不可分的,进而起到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和促进作用。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学原理,更要学生活,不仅要会解书本上的题目,更要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题目。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教材内容教原理,更要关注社会人文、时代热点,做到用生活来教、在生活中教。例如,从环保和化学教学结合的角度,引导学生通过电视、报刊、杂志、环保部门或环保网站了解本地环境污染情况,提出防止污染的设想、方案。初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在2004年上海政治中考试卷非选择题中,出题立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透出了浓浓的新课改信息。分量较重的“辨析题”和“材料说明题”,其题材均取之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如第10题“如何看待学生做家务?”第11题要求考生围绕“节约资源”谈启示、出主意、提建议。第12题就“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周内,参观人群中青少年为数甚少的现象,点出当前不少学生重文化知识学习、轻社会实践的实质,要求考生就此问题运用思想政治课有关知识谈看法。此类题目靠死记硬背不行,靠局限于某一框节的知识点也不行,它需要抓住题中“关键词”,综合运用所学各课知识,联系自身成长实际,才能既答得准又答得全。 总之,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在实际情境中加强考查学生的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考查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成为当前中考物理命题生活化的主要表现。 三、对教与学的实践意义 1、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是就教与学的内容而言的。新课程下,中考命题生活化的新趋势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关注生活中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重视从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选取教育的事例和内容,并对他们加以优化,把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植根于现实的生活之中,用生活来教。 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2001年10月,教育部在关于印发修订版的课标的通知中,明确强调:“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中与现在提法不相符合,观念比较陈旧,纯知识性、概念化的内容做了删改。对过高的认知要求,适当降低难度,同时增加具有时代感、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相关内容和要求。通过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力求促进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倡导研究性学习。” 2、让教学立足生活。这是就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而言的。关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创新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新课程的实施和中考命题的生活化要求我们立足生活确立教学方法,把实际的生活作为教学方法选择和确立的依据。我们认为,新课程下,教学生活化是我们最基本的教学方法理念。具体来说,包括课前预习的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和课后指导的生活化。生活化是当前最重要的教学方法。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是和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密切配合的,是由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所决定的,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需要和呼唤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也只有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习惯和知识价值观。让教学立足生活,说到底就是,在生活中教。 3、让能力瞄准生活。这是就教育目的和追求而言的,它既包括学生的能力,更包括教师的能力。让能力瞄准生活,一言以蔽之,就是,为向前向上的生活而教。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人人都能说几句而又难以很好地落实的问题。不少教师都明知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为学生明天的生活和工作做准备,而在课堂上其教学内容和方式又恰恰背离这一教育追求。这里面有应试教育的原因,更有教师教学习惯的原因。在我们的中考已经日益重视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今天,我们的教师依然在照本宣科,片面重视知识的掌握而忽视能力的培养,这就不能不说是教师的问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转变,就没有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目的的转变。一切的一切,说到底,教师是关键。 要培养“有能力”的学生,首先要“有能力”的教师。教师自身应加强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和课程标准的研究,实现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育目的的根本转变。教师不应该把自身教学的不足,一古脑都推给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成长与发展不负责任。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学会生活,学会研究生活,学会从生活中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教师在个方面同样有一个适应和转变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的成败,系于教师,因为教师本身也是教育的产品之一,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否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生活教育的大师、名师,既关系到能否培养出会生活能创新的学生,其本身也是衡量新课程成败的指标之一。新课程实施的最终追求应该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培养创新型的教师,另一个才是培养创造型的学生。     2004年11月初至12月下旬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