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下的班级管理策略
加入VIP免费下载

生本理念下的班级管理策略

ID:292209

大小:39.93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0-03-1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选题之由:班级管理呼唤生本教育 在教育工作中,一个最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人是有个性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个性的;学习阶段的学生不仅在长着身体、丰富着知识,也在发展着个性。而班级授课制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它客观上很难顾及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和个体状态,主观上导致了教师在评价学生时省时省力一刀切的现象。老师心中的优生就是“成绩好”,这一好可遮百丑,若是体育好,那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会电脑,那是“不务正业”;劳动积极肯干,那是“没出息”。教育在我们许多老师的心目中就是培养会读书会考试的学生,他们把这些学生称之为“人才”,而导致了一大批不是这种“人才”的“人才”,他们在班级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否定自己的能力(包括潜能),随便应付难以提高成绩的学习(当然,有的为了“安慰”父母,不惜舞弊),变得毫无理想(成绩差的人哪敢谈“理想”?),缺少激情(在班上没有地位的人,有激情也不敢表露),放弃努力(在无数次失败面前,你越努力就越证明自己无能),自由散漫(他们在老师和同学眼里毫无分量,那么老师同学们制定出的班规在他们眼里也就毫无神圣可言),对抗顽劣(此时,他们只有以极端恶劣的手段来维护他们日渐脆弱的自尊心)。无怪乎有人慨叹:当今教育,“培养”了“差生”,制造了“弱势人群”。 如何使学生的个性在班级教学制中得到发展,使每个学生学得自信,感到快乐?活得幸福?     我们厚街中学是一所普通农村中学,生源差,属四类学校。上课时,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一是学生基础差,听不懂课;二是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喜欢以方便自己教为原则来设计课堂,使许多即使听得懂课的学生也得强行按捺住睡意。学习成绩越差的学生就越不想学,越不能学;越不想学,越不能学,成绩就越差,恶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心理障碍。十七八岁,正是一个人自我意识强而是非观念相对淡薄的时候,在一个主要以成绩优劣来评判学生优劣的环境中,他们求不了“上进”,便求“下进”。这些“下进”生给班级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他们制造的种种麻烦(如:违纪、早恋等),叫班主任忙得焦头烂额,甚至陷入困境和迷惘,以至对自己的教育作用也产生了怀疑。 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厌学现象,使每个学生都喜爱学习、愉快地学习,让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真正的健全发展呢? 去年,我们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著作——《教育走向生本》,聆听了郭教授许多场报告会,一次又一次地被小学、初中生动活泼、散发着无穷魅力的生本课堂吸引。因为生本课堂是一座知识宝殿,同学们欢天喜地地在里面奔跑跳跃;生本课堂是一座充满智慧的花圃,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在里面自由采撷;生本课堂是一座精神的伊甸园,同学们思维的触觉无拘无束地向着阳光灿烂的天空发散。这里没有打手板的戒尺,没有特为惊醒“梦中人”而发出的厉喝,没有“安静!看黑板!”之类的“劝导”,没有聒噪、没有责备、没有对下课铃的渴望,甚至连东张西望都没有。学生是如此地关注学习,教师是如此地认同学生的个性,欣赏他们每一个“独到”的发现。 “高度尊重学生”,“完全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多么朴实而又发人深思的教育理念!“高度尊重学生”,使得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再是一种师本理念下的“长辈施舍”,而是让学生作为一个大写的人与老师并肩站立,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对人类基本道德的尊重,就自尊心而言,学生不再是“师道尊严”的殉葬品,就人格而言,学生真正感到了平等,感到了平等的学生,在“被尊重”的激励下,懂得用进取来维护这种尊严。“完全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把学生当成了一个真正的求学者,相信他们想学、能学、会学,相信他们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的资源。这种观点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有了很高的“科技含量”,它在启示我们教师必须从“教书匠”向科研者进行角色转换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这个职业的价值,为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新思路。 于是,我们选择了生本模式作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选择生本理念作为我们制定班级管理策略的理论依据。 二、实验班情况汇报——生本管理发展学生个性,提升师生人格 1. 实验班的基础 全班共62人,男35,女27,在初中做过班干的仅1人(卫生委员)。 ①.行为习惯(以下数据来自学生问卷调查) 多次迟到(5次以上) 多次早退(5次以上) 无故旷课 上课经常睡觉 不喜欢劳动 不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意见的 曾与老师顶撞(一次以上) 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15人 6人 8人 25人 7人 6人 7人 7人 ②.学习习惯(以下数据来自学生问卷调查) 讨厌学习15人 抄作业28人 缺交作业9人 上课爱讲小话27人 不喜欢参加课堂讨论8人 回答问题声音小24人 ③.学习成绩(入高一时的各科平均成绩,数据来自学生的升中考试成绩) 5班 6班 7班 8班 实验班 481 487.55 480.49 482.2 475.47 2.实验效果: 多次迟到 多次早退 旷课 上课睡觉 不喜欢劳动 不太接受老师的批评意见 曾与老师顶撞 不参加集体活动 原有人数 12 6 8 25 7 6 6 6 现有人数 3 0 0 8 2 0 1 1 改正百分比 75% 100% 100% 68% 71.4% 100% 83.3% 83.3% A.行为习惯的变化(以下数据来自于学生问卷调查及科任教师的问卷调查) 这个变化建立在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相信学生向上、向善,能改变自我的基础上。 B.学习习惯的变化:(以下数据来自学生问卷调查及对科任教师的个别了解) 讨厌学习 抄作业 缺交作业 上课爱讲小话 不喜欢参加课堂讨论 回答问题声音小 原有人数 15 28 9 27 8 24 现有人数 1 6 2 3 1 4 改正百分比 93.3% 78.6% 77.7% 88.9% 87.5% 83.3%  这个变化建立在班主任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好学者、是教育资源的基础上。 C.对班级、对学习的感觉变化:(以下数据来自学生问卷调查) 喜欢到学校学习 喜欢1-2门功课 喜欢3-4门功课 喜欢全部门功课 热爱班级 在班级里感到快乐 初中 18人 22人 10人 0 31人 27人 百分比 29% 35.5% 16.1% 0 50% 43.5% 高一第一学期 35人 50人 32人 9人 51人 50人 百分比 56.5%% 80.6% 51.6% 14.5% 82.3% 80.6% 高一第二学期 38人 61人 46人 26人 59人 61人 百分比 61.2% 98.4% 74.2% 41.5% 95.2% 98.4% 由此可见,生本管理使学生对班级有了归属感,从而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D.一年来,学校各项竞赛评比中,实验班在全级的表现情况: 评比项目 校运会 级篮球赛 校文艺汇演 校广播操比赛 级烹调比赛 “故事会”比赛 作文比赛 第二学期全级综合评分 成绩 第一名 第一名(两次) 第一名(级部) 第二名(高中部) 第二名(两次) 第一名(高中部) 7人次获奖(高中部) 第一名(5个普通班) E.一年来,学生干部登记的课堂纪律情况及学生轮值登记的午休、晚修情况: 课堂纪律(上课老师评价) 午休、晚修纪律(值日学生评价) 很好 较好 中 差 很好 较好 中 差 节(次)数 200 437 66 1 45 105 20 6 百分比 28.4% 62.1% 9.3% 0.14% 25.6% 59.7% 11.3% 3.4% 说明:一年共记录704节课 说明:一年共记录176天 可见,生本班的绝大部分课堂教学吸引了学生,不爱学习的同学从热爱课堂开始关注学习。 我们在实施生本管理过程中,学生由不适应到适应,再由新的不适应到新的适应,这个过程迫使班主任不断去思考更切合本班实际情况的管理手段,达到以生为本,科学管理班级的目的。其实,高中生本班最头痛的就是纪律问题,这些学生不象小学生那样是一张白纸,可由老师去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部分学生对学习早已失去了兴趣,对掌握知识早已失去了信心,即使是讨论课,起初,他们也仍然睡觉和聊天,不自觉的学生还会趁机起哄,借此放纵自己,逃避责任。旷了课,他们认为你得理解我,要相信我下次可能不会旷课了;缺交作业,批评他,他会在周记里写老师不是要尊重学生吗?你批评人,哪还象个生本班?这促使我们反思:生本班该如何建立纪律管理上的“度”? 一年过去了,从整体效果看,实验班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首先以上数据,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其次,6月底,省一级学校评估组来我校评估,实验班推出两节评估课,得到了评估专家的高度赞扬,特别表扬了该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学习热情。第三,为了分班,级部把每一个学生一年来的学习成绩(大小7次)算成了学力分,实验班有12人进入了重点班名次(入校时,一个都没有),其他平行班最多的也只有8人。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实验班90%的老师认为实验是成功的,表现在他们认为100%的后进生至少对一个学科产生了兴趣,69.2%的后进生转变了学习态度,76.9%的后进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业成绩;100%的老师都表示有信心把生本实验搞下去,80%的老师对全班大部分学生的学业成绩感到满意,其中60%的老师认为自己学科的生本课堂很有效果,90%的老师认为班上的几个“双差生”(借用以前的评语)如果不是在生本班,肯定会变成与老师对抗的“刁生”。而从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得知,88.7%的学生在选x科分班时不愿离开这个生本班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 “最舍不得这一班好老师”。所以生本教育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其实也发挥了教师的教学特长;改善了师生关系;生本教育不仅提升了全体学生的人格,也提升了教师本人的人格及职业价值。它促使教师的教学更贴近学生、贴近社会需要、贴近教育的本质,促使教师由“教书匠”型向科研型的角色转变。 在生本班里,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一种师生共同的精神生活,教师和学生是合作伙伴,学生始终都是作为一个“人”的形象与老师并肩站在一起,教室里弥漫着尊重、民主、愉悦和信任。 三、管理策略——班级管理走向生本 1.确定班级管理原则 班级管理原则: 高度尊重学生,完全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实施管理的切入点:高度尊重学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心理需要两大类型。马斯洛认为,随着个体的发展,需要也不断地发展,需要结构也处于发展过程中:“婴儿期主要是生理的需要占优势,而后产生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到了少年、青年初期,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青年中、晚期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开始占优势。”另一方面,富裕的厚街学生,解决生存危机的需要的确不是那么迫切,这些普通班的学生在一次次遭受学习失败的挫折后,对知识渴求的需要也丧失了,尊重的需要就变得犹为迫切。生本理念引导我们以“一切为了学生”为支点,从 “尊重需要”切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尊重学生”,的确应成为我们生本班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基本态度。它体现了一种对人的价值观,相信人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且具有崇高无上的价值尊严。学生虽小,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有自尊心的人,生本教师应倾听学生意见,重视学生感受,包容学生的缺点,分享学生的喜忧,应以辅导的、协助的态度,而不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施恩者和管理者的姿态站在学生面前。在后进生较多的班级更应如此。后进生由于长期在学习上遭受挫折,一部分人会歪曲自己的形象,觉得自己不如人而缺乏自尊;另一部分可能会用不切合自己的标准,而是用别人的标准来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始终达不到目标而缺乏自尊。其实,他们内心深处比其他的学生更渴望“被尊重”——“自尊”是他们最迫切的心理需求。教师只有给他们以更多的尊重、信任和理解,才能使他们认同自己,摆脱学习困境,从而改变整个精神面貌。 2. 制定班级管理目标 ▲远期目标:(三年) ①实践生本教育理念,以学生是教育资源为指导思想,把普通班大多数学生培养成具有重点班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取得重点班学生学习成绩的学生。 ②高考升学人数(省大专)力争10人(以入校成绩在500以上学生人数×50%的方式计算。不过按2003年省大专上线情况来看,可能要力争40人了。) ③力争三年中有两年能被评为“文明班级”。 ④培养一批有能力,有责任心,有工作热情的班干部;培养一班有思想、有理想、有自我教育能力的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⑤探索生本教育教学模式,为切实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寻找一条新的途径。 ▲中期目标:  ①第一学年,教学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挖掘潜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成绩,能有学生在年级的学科竞赛中获奖;在期末自查考中,两率及平均分均能超过平行对比班,并尽量拉近与纵向对比班的距离。教育方面:培养一支干练的班干队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学校的各项竞赛中均有良好表现,争创文明班级。 ②第二学年,教学方面:培养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能有学生在年级、市的学科竞赛中获奖;在期末自查考中,两率及平均分均能拉开与平行对比班的距离,及格率和平均分进一步拉近与纵向对比班的距离。教育方面:学生能做到自治、自理,学生干部完全有能力控制局面,管理班级,学生在学校的各项竞赛中均有上乘表现,创文明班级。 ③第三年实现远景目标。 ▲近期目标:(仅设计高一第一学期的目标,以后的目标根据情况的发展再做计划。) ①第一个月,教学方面:实验班全体教师不赶教学进度,对学生不提过高要求,而是发挥教师各自的特长,通过快乐学习活动的引导,使全体学生热爱各门学科的学习。具体表现为:a.上课不讲小话,减少打瞌睡的次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b.交齐作业。教育方面: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集体,着手训练学生的自理能力。 ②第二个月,教学方面:通过理想前途教育,帮助学生稳定被激发的学习热情,提出“在中考中超越自我”的口号;教师步入正常的教学轨道,逐步追赶教学进度,提高要求,在中考中取得较理想的成绩。教育方面:继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班级舆论。 ③后半学期,教学方面:总结中考得失,渗入高考意识,进一步提高成绩,力争在期末自查考试中,能名列普通班级前茅。教育方面:加强班级凝聚力,力争在每月校风监督岗的评比中均能名列前茅;力争艺术节中,节目获决赛权,体育节中,能获得团体总分前5名的成绩。向文明班级靠拢。     首先,这个“目标”是通过对全班同学的情况调查确定的,它体现了现实可行性。     我们的调查表设计如下: 姓名 年龄 所属管理区 兄弟姐妹人数 初中任过何种职务 初中最喜欢的功课 第一兴趣爱好 第二兴趣爱好 初中最大的遗憾 高中最大的渴望 最喜欢的班主任类型 最喜欢的班级类型 最喜欢的同学类型     其次,这个“目标”是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后制定的。生本教育提倡的是民主气氛。让学生自己讨论、制定自己的目标,既符合民主精神,又尊重了学生的主观愿望,是使学生认同和参与目标实现的有效方法。目标制定之后,就要建立相应的落实措施,就要形成一个监督机制。刚开始,我们用老办法,让班干部来充当“执法官”,但在这样一个班级里,有的学生连老师都不买帐,更不怕你班干部了,甚至怯懦一点的班干部还怕了他们。在与学生以心换心的同时,我们以“完全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指导思想,采取了“学生管理轮值法”,按学号,让每个学生都做一天“值日班长”,做一个手拿班规的“执法官”,使每个学生都懂得守纪的重要和维护纪律的辛苦,并决定每个星期评选3-5个“德育优生”,以便在班级形成正确的舆论,用正确的舆论来引导学生的行动。 第三,这个目标要取得科任老师的认同。班级目标确立前,我们学生干部通过多种形式,及时与科任老师取得联系,征求意见,确立后又召开生本实验班教师会议,共同讨论实现目标的途径,以便使全体科任教师认同并为之奋斗。我们还不定期地召开科任教师会议,不断改进实现目标的方法。以下是不同时期的教师问卷调查,从中可看出我们在向共同目标迈进时所做的努力,也可看出老师从接受生本到运用生本最后取得成功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坚持用生本观念教育学生 坚持“先学后教,先做后学”原则 备课“以学生好学”为原则 三分之一的课是讨论课 每节课都吸引了大部分学生 大部分课堂吸引了大部分学生 全班学生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认为实验效果好 第一学期人数比例 50% 60% 70% 20% 30% 70% 70% 30% 第二学期人数比例 90% 90% 80% 60% 70% 100% 100% 60% 3.“签约”班规,依“法”治班 班会课,我们做了这样的引导:“如果我们渴望自己生活在一个优秀的集体里,如果这个优秀的集体需要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克服自身的缺点才能形成,那么为了个人前途和集体利益,我们需不需要一个班规?如果这个班规维护着集体利益——62个学生加11个老师的利益——那么能否为了一己私利而影响其余72个的利益?”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的德育周记,我们发现即使十分散漫、不热爱学习的学生也真诚地希望能生活在一个班风学风良好的集体中,这也是依“法”治班赖以成功的思想基础。 班规由学生集体讨论制定,但在执行中遇到种种困难。第一学期,有的老师,感觉堂上堂下纪律都不太好,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提出生本管不了的事(主要指学生违纪问题),是否再用师本方式来管一管,这叫“双管齐下”。这个观点被我们否定了,我们认为生本教育并不排斥纪律教育和纪律约束,生本教育在违纪问题面前并不是束手无策的。的确在过去的几个月的生本实验中,我们明显地看到在学生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自主和自由的需要,于是我们这样为同学们分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和自由并非由于不加约束,而相反地是在既有约束、又超越的前提下,尝到了自主的甜头才能培养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善于强制自己去做他不愿做却又必须做的事,那么,他就永远达不到他想要达到的目的。班规校纪是让全班所有的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保证,它们具有强制性,必须学会尊重它们。接着我们实行了学生轮值制,让每个学生来认识纪律、维护纪律、遵守纪律。校纪班规面前,人人平等。 4.实施“一三三”管理工程,改变学风班貌 所说的“一三三”工程,“一”即:每月作好一件事——培养一个良好习惯,并把这个要求写到教室前面的小黑板上,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去。 “三”,即每周作好三件事:第一件“习惯用语” 推荐,每周推荐一个与德育有关的词语,每天都让三个学生围绕这个词语造一个句子,课前5分钟让学生自己谈谈造这个句子的原因,这能起到很好的自我教育作用。有一个典型事例:一次,用“诚实”造句,方发成同学造的句子是 “我们都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他陈述自己造句的原因:“上周评选德育优生时,我提了方志斌,认为他这段时间改正了许多缺点,当时老师发了奖给他,他也接受了奖励,可是今天就听宿管老师说上周他居然在宿舍喝酒,违反校规还敢接受德育优生的奖励,我认为他不诚实。我希望自己和他都能做一个诚实的人”。第二件事评选“每周德育优生”,由班干推荐,全班同学投票选举。听说,有许多顽皮的学生也要求加入被推荐行列;第三件事是写“德育周记”,这种方式能起到较好的自我反思的作用,在“德育周记”中,我们有意识地与学生讨论人生价值与实现这些价值的必要条件,使一部分学生养成勤学的习惯,星期天、节日这个实验班都有人回校自习。 另一个“三”是每天两个登记本,一个小结:一是班干部管理的“班级日志”本,每天请上课的老师为课堂纪律写评语,并记下学校校风监督岗公布的本班情况;二是由全班同学按学号值日的“午休、晚修纪律值日本”,使不少的顽劣学生在管理别人的过程中,懂得了尊重自己和尊重纪律的重要性;三是每天的小结,由值日班干在第二天早读课前进行。 在这个实施过程中,我们尽量纠正师本教育下的不良习惯,树立良好的自我求知、自我教育的生本习惯;尽力消除以前学习失败带来的心理阴影,树立自信、自强的信念。以上这个“一三三”工程使实验班的学风班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5.分层管理是搞好生本班级的基本对策 由于学生的家庭环境、思想状况、学习心理、学业成绩、性格爱好等各不相同,我们采取了分层管理的方式。 首先,改善心态,促使学生积极接受生本观念。 生本教育不仅注重对人格的尊重,也承认人性中的弱点,关注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来改善学生的心理品质。就这个实验班而言,消极心理比较强,如不求上进、自卑怯弱、得过且过、心胸狭窄、粗暴欺人等等。我们特别重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意志力、成就感的培养,促使学生由失败心态转变为成功心理,逐渐形成自求上进、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也特别注重互尊、互爱、互信、互助精神的培养,营造民主和谐、团结愉悦的班级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个体必然出现反复,群体也出现了沮丧、浮躁,甚至对几个后进生产生排斥心理。可是我们实验班老师坚持“完全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原则,坚信天生此人必有才,天生此才必有用,通过开班会、写周记讨论、个别恳谈并组成学习互助组等形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成功与失败、先进与后进、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改善心态,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环境。这是让学生接受分层管理、使分层管理得以成功的心理基础。 然后,分层要求,分层评价,自我比较,增强信心。 我们尊重学生,并不意味着否定他们之间现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差异(这种差异也许只是暂时的)。我们按学习态度、学业成绩和劳动守纪表现等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在不同的时期交给不同的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只要达到要求,就是同层次的优生,每周的德育优生评比,三个层次都有,于是,班上优生增多了,同学们都会发现“苹果”就在自己头顶上,一跳可及,那么信心就上来了。于是,优生的学业成绩迅速提高成为实验班一大特点,每次月考成绩普通班(有5个)前十名,实验班都能占3—5名,有时第一名的成绩可在次重点班中排第一。分层要求,分层评价,在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制定“最近发展区”,保护了各层次学生的自尊心,特别是保护了后进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不受学业失败的影响。所以在分班调查表中,十二位后进层次的学生都表示愿意留在实验班,不愿意分出去(这出乎我们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入校成绩全级倒数第一的方志斌说:“方少舫都进步了,作文常常成了范文,我为什么不行?我也一定要进步。”的确,这些学生中有四五人曾被评为“德育优生”,有一人被选为班干部,一人还加入了共青团。 6.互动课堂是实施生本管理的前沿阵地 生本教育,立足课堂。生本实验课堂是生本班学生接受生本教育的主阵地,每一个成功的45分钟,组成每天8个成功基因,繁衍出学生对知识的喜爱、对理想的追求、对成功的渴望,派生出自尊、自信、自强。 ①实验班教学计划调整的原则 这个实验班的学习起点较低,如果一开始就用教学大纲的标准和常规教学计划去要求学生,不仅会使一部分学生学习费力、低效,还会使另一部分学生恐惧、厌学。我们没有刻板地坚持“统一”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一再遭受失败,而是灵活地调整计划,逐步引导学生从低到高,最后达标。 调整的原则是:a.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出发;b.与教材要求基本保持一致,但允许顺序上的个别调整和内容上的个别增删——认同延迟教学;c.第一个月不求进度,以激发兴趣为教学重点。 ②改革课堂结构 师本教学观在教学活动中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因而严重地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生本教育理论认为,要扭转这个局面,教师应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渴望,讨论课应该成为课堂的常规。讨论课可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讨论”不仅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为展示自己提供了机会,也有力地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技能的掌握。前苏联教学论者,运用他们发展了的维果茨基的把分析活动作为科学心理研究方法的思想,提出了对待心理方式的三元图式,即“客体——活动——主体”,这种图式不同于强调主体状态决定于客体的直接作用的“刺激(教师讲)——反应(学生接受)”两元图式,而是在客体的作用(教师讲)与主体的状态变化(学生接受)之间插入了一个特殊的中间环节(学生讨论),这个理论为我们的实验班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形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们以“先学后教”、“先会后学”为原则,把全班分为8个大讨论组,16个小讨论组,上课的座位形式由课堂内容决定,有合桌围坐的,也有侧身围坐的。各学科讨论方式不同,如语文、英语,都成立了“助教队”,——由班上8位本学科成绩较好的学生组成,他们自己事先需要翻阅比其他同学更多的资料以及互相讨论,然后帮助老师在课堂的讨论时段中辅导学生,结果是使“助教”的责任心、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三者同步提高,也为后进层面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他们向同学请教比向老师请教更自然,可是以前并没有太多机会让他们这样请教。化学课组成了实验研究小组,由小组学生在自己先做实验的基础上,再教班上同学做实验┅┅另外班上还以自愿为原则,组成了9个课外互动学习小组,每组5-7人,上、中、下三个层次自由搭配,使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要求组内的每个学生每天向老师(各科均可)请教一个问题,在放学后的活动时间内,把这个问题在组内讨论,并记在《德育周记》上,这种互动是课内讨论活动的有效延伸,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结果是给了优生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给了后进生一个强有力的支持性环境,优生为老师提供了教学的信心和经验,使老师有成就感,后进生帮助老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师生共同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和谐上进的集体。 所以,生本班有90%的老师把60%的课都上成讨论课。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我们相信学生有兴趣学习,也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学下去。事实证明,学生的确是天生的爱学习者(只要教师能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以至有的老师说这个班的学生一上讨论课,两眼都发光,讨论课至少使这个班的80%的后进生找到了上课的兴奋点,从而改变了对学习的整体态度(当然,这个态度的改变是从某一个单科开始的),他们开始关注学习。生本理论认同罗杰斯的观点: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学生学会任何东西,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过程并不是由教师完成的”(《教育走向生本》)。 7.转变后进生是生本管理成功的重要标志 生本班级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用生本理念来转化后进生已成为我们实验班的特色和优势。在用先进的理念与后进生交往的二百多个日日夜夜中,我们坚定了这样一个信念:教育具有塑造、感化的强大功能,只要我们尊重他们的人格,相信他们有向上向善的渴望和能力,并为他们提供有力的支持性环境,每个后进生都具有重新进步的现实可能。因为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被肯定、被认同的渴望,有各种长处,这就是他们克服弱点的动力和可能,也是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生长点。 ①消除教师对后进生的不信任和挑剔心理 有许多老师对优生宽容对后进生严厉,有时甚至对后进生的优良行为也往往视而不见,即使有了某种察觉,也认为不过是他们心血来潮,不值一赞。有些老师说:“那些学生是轻骨头,一表扬就要飘起来了。”而对后进生的一些小问题,非要“以小见大”“追本溯源”,有的老师把后进生安置在讲台底下,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中——他们对后进生根本不给予尊重和信任。这就使正处于发展之中、最喜欢借助外界评价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中学阶段的学生,产生自我贬低的倾向,产生对抗情绪,导致更为消极的学习行为,使教育陷入被动和低效、无效。 所以,生本班的老师,一定要牢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原则,消除教师对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不信任和挑剔的心理,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再是手执教鞭,高高在上的训导者,而是作为朋友的形象与他们站在一起的学习伙伴。这也会使后进生对教育的含义产生新的理解,并由衷地感觉到教育的真诚和无私。我们这个后进生较多的实验班,没有学生与科任对抗,与班主任叫板,正是得益于这一点。 ②用互动小组来营造一个后进生转化的小环境 由上、中、下三个层面的学生自由组成的互动小组对后进生的转化有两个明显的好处:第一,可以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了解,消除后进生对优生的嫉妒和排斥,消除优生对后进生的误会和厌恶。在近距离的相互学习生活中,让优生看到后进生也有不后进的一面,也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使后进生看到优生之所以“优”,是全靠勤奋拼搏得来的,而且他们也乐意用勤奋拼搏得来的智慧帮助自己——全班都是你帮我助的朋友。这样,就容易形成有战斗力、有凝聚力的班级体。所以,生本实验班在整个学年中,在大大小小的校、级比赛中都名列前茅,这是别的班级,甚至学校的重点班级都难以做到的。集体活动如此丰富多彩,总有一样是合适某个学生(包括后进生)的,同学们就会互相发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每个人(包括后进生)都能找到自己在班级体中的位置。第二,互助组共同进步的要求,使互助组对后进生的帮助变成小组成员的共同责任。互助组开展的各种竞赛,都要算组内的平均分,小组同学就得想办法帮助该组的后进生,后进生也就得对自己主动参加的小组的荣誉负责,不辜负同学对自己的那份希望。于是,后进生的转变又多了一份外部动力。 ③在生本班级里,可用更科学的办法来转变后进生 第一,角色换位法。首先是老师运用心理换位法,在做学生工作时将心比心,促使学生产生、形成、强化关心他人,事事先人后己的精神;然后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处于矛盾之时,让自己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第二,情感体验法。借助学生容易体验到的情感,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体验,从而强化正确的需要,否定错误的需求。让在班上打架的学生,在反思后谈谈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用他们的痛悔来唤起学生的自尊和互尊意识。还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贫困山区的孩子渴望读书的真实故事,让学生在山区孩子们的不幸遭遇中体会自己的幸福,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第三,实践感受法。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生活实践中,在与他人交往中最容易培养。我们把日常文明行为的养成和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在学生置身于美好、活跃、有趣的活动氛围之中,不知不觉地就会接受了有关文明行为的要求。如学生在学雷锋活动中,热心为公众服务,帮助同学解决困难,我们就要发自内心地肯定他们,称赞他们,使他们内心真正充满一种愉悦的情感,渐渐地成为自己的一种精神需要。这个班学生就有一种乐于助人、热心公益活动的风气,常受校团委表扬。最近校团委组织团员参加义务劳动,该班三个不是团员的调皮学生也主动、积极地参加了,这是我校以前从没有过的事。 第四,竞赛激励法。通过竞赛评比,激励学生积极努力地实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规班纪所规定的行为要求,以激发、增强和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从而将这些要求纳入学生的自尊的需要系统,内化为学生的行动。 第五,活动展现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能干的一面,后进生也不例外,我们在集体活动中激活后进生的热情,让全班同学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自己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进而自我肯定,相信自己是一个有特长、有能力的人,这样的一个人,只要自己有毅力,就一定能进步。 生本班级,在为优生提供了一个提升自我的天地的同时,又为后进生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使他们始终对自己充满希望。该班后进生转变情况可从以下资料看出: 教师调查表显示:①100%的后进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习态度有明显的转变;②69.2%的后进生转变了学习态度后,又有了行为上的进步——减少了缺交作业、抄袭作业的现象;③76.9%的后进生在前两个转变的基础上,学习成绩有了提高。 学生调查表显示:①学习态度:70%的后进生喜欢到学校来上课,100%的学生有一科自己喜欢的学科,33.3%的后进生完全改正了上课睡觉的缺点。②学习成绩:100%的后进生都有过月考成绩进步的记录,40%的后进生月考成绩在不断进步。③思想品德:100%的后进生对老师的教育和指导不产生对立情绪,100%的后进生愿意在劳动和各种比赛中为班级争光,100%的后进生减少了违反纪律的次数,56%不再违反纪律,5人写了入团申请书,1人被批准入团。 回顾与学生、与生本共同走过的日日夜夜,我们想用“一个过程、两个基本点、三个原则”来小结我们的心得体会。“一个过程”一方面指的是给老师一个较全面的认识过程,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坚定自己的信念,特别是在遇到学生进三步退两步,甚至退四步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放弃对他们的信心,在生本班的学习中,有一个教育专家这样启示我们:在这一个路口等不到你的学生,请你到下一个路口去等,这句朴素生动、极有教育信念、极具人文关怀的话,一直鼓励着我们;“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指的是给学生一个从师本到生本的接受心理的适应过程,在此过程中让他们不断体会到教育的民主、平等和自尊。“两个基本点”指的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以“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基本点,教师角色的转变以“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为基本点。“三个原则”指的是教学思想以“先学后教”为原则,课堂结构以“讨论互动”为原则,班级工作以“把学生当成自我教育的资源”为原则。 现在,我们的学生仍然存在着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期末,随着天气的日渐炎热,上课睡觉的现象又开始抬头,在考试中有违纪行为,纪律上出现了较大的反复。当然,我们也能像往常一样用不惜撕裂学生自尊心的一些手段来严厉制止,但我们没有这样做,而是牢记生本理论中的“高度尊重学生”、“完全相信学生”等教育观念,把学生当成自我教育的资源,以启发为主,从关爱入手,让调皮学生感到惭愧,从内心激发他们改正缺点,积极向上的愿望。“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相信,在生本教育的天空下,每一个学生都能象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最好的发展。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