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听了几位教育专家、先行者的讲座,受益匪浅,他们温文儒雅的气度,深入浅出的讲解,渊源广博的知识,字字珠矶的谈吐,或轻松明快,或幽默风趣,或睿智机敏的风格都令人倾倒,无论哪个方面都给人极深的印象,对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极具深远的意义。 可是,有的老师把“表扬”对小学生的作用扩大化,放到了极至的地位,甚而出现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之类的说法,我却有些难以接受。 理论上认为孩子出生时智商情况大抵相当,为什么入学后会有优、良、合格、后进等区别呢?那是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接受的不单单是学校教育,还有家庭的熏陶,社会的影响,方方面面的信息,性格因素及由此引发的非智力因素的左右,导致了个体的差异(其中有些影响简直是不可逆转的),这种差异要想消除谈何容易。 人人都爱听好听话,孩子当然也不会例外。适度地表扬可能会让一些孩子意气风发,从此向着高峰攀登,一发不可收拾,也可能会重建一些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在低迷的谷底找到向上的动力、前进的方向,走出自我评价的误区。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表扬能替代一切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这些常年与孩子们打交道的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案例:一些班干部恃宠傲物,目空一切;一些优秀生经不得半点挫折;个别后进生没有变成先进已经学会了自负;一些孩子认为老师的表扬是对自己的讽刺......这不都是过度表扬惹的祸吗? 所以我认为,表扬从来不是独行侠,它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应该与真诚的关注、细微的观察、有效的沟通、精习的指导、适度的批评一起并行在教育天地中。 还记得那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吗?里面有一个声音在呼唤:成功的教育绝不是单一的,它需要表扬来振奋精神、激励士气,更需要批评来校对路径、指点方向..... 更为危险的是过份推崇表扬会让教育者陷入尴尬境地.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家长。”后来几经传播,这句话演变成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直接跳过家庭、社会等等各项因素,把所有的教育责任、义务都推到了老师身上。于是乎,老师固然呕心沥血,可是付出未必就有成效,一旦结果不尽如人意,就有人跳出来声讨“这个老师不会教”,而口诛笔伐不断。老师呢?委屈吧?你还不能委屈,因为有教育家都说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那你就只能是“不会教的老师”了。 同样的道理,既然有教者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那么班里出现了后进生,是否可以理解为老师夸得不够多呢?那老师你还不赶紧夸,更待何时呢!可是教育有那么简单吗?这不是让教者尴尬,让教育尴尬吗? 写到这里,想起美国着名女作家海伦.凯勒中家庭教师给海伦上的第一课_规矩,为此她甚至付出了不屈不挠的战斗,饭厅就是战场,直到完全降服海伦。正是这一课的成功,成就了海伦的一生。如果只是用表扬来激励这个特殊的孩子,想来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海伦.凯勒。 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敬请各位同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