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点燃生命 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对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或是美好或是丑陋,或是新鲜或是无趣。而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生命的美好,不断引导学生探求生活、生命的外延或者内涵。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生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做到以下几方面:一、走进学生生活环境 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将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性格、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态度。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讥讽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愧疚,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关爱,可以说孩子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孩子早期大约有2/3的时间要在家庭中度过,而且完全依赖于家庭成员,所以家庭环境将为孩子一生成长的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影响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主要是: 良好的家庭情绪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家庭的情绪氛围是指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它是通过语言和人际氛围构成的。这种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尤其对儿童个性品格的形成特别有意义。如有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融洽,尽管有时发生意见,但在原则问题上是团结一致的,这样在总占优势的合作、谅解和氛围下,不但使儿童学会了对人的互助、互爱、和作、谅解,使孩子的思维意志、能力等得到和谐发展,而且从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而在另一种家庭中,成员之间如同陌路人,争吵不休,处事自私,互相折磨,家中犹如精神监狱———这样家庭的儿童心理往往是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情冷漠、偏执、不合作甚至把家中的精神折磨迁移到别人身上发泄以求心理平衡。这样的孩子容易犯罪闹事,难于受教。因此要想走进学生就要先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这样对学生的了解才更加全面。二、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走进学生心里,知道学生的喜怒哀乐。这要求教师心细如发。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也许发怒捣蛋的学生经常引起教师注意,经常喜笑颜开的学生更能招人喜欢。而处于中间地带的学生经常被老师忽略。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困惑。通俗地说,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学生的需要往往隐藏在内心,不轻易表达。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赢得他们的信任,才能真正知道他们究竟缺失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惑。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古人曰:“知其心,然后能求其失也。”因此走进学生的心灵,及时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能够用心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幸福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的文明”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渴望得到周围的认可与关注。它像刚刚绽放的花朵渴望周围发现它的芬芳与艳丽。当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时发现它的颜色竟是如此的五彩缤纷,原来每个个体都是那样光彩夺目。三、引导学生正确及时发现世界、生活的美好世界是如此包罗万象,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世界一切美好的事物。发现世界、观察世界、触摸世界,收拾行囊当下出发,我们应该在下雨的时候去观察雨中的景色、倾听雨点打在叶子上的声音,闻一闻下雨时泥土的香味。如果我们在教室里回忆下雨的情景难免会有所偏差。真正的美是绝对存在于客观事物当中,这样的美才有价值。生活中真实的美绝不存在于我们的脑海当中更不存在于画册当中。用眼睛真实看到的美才是可感的、鲜活的。四、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诗人王占敏说,生活百态,各有滋味,热爱生活,方能体察生活,方能创作出有厚度的作品。我们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的前提是我们教师首先应热爱生活。对每一缕阳光、每一片树叶、每一种花香都保有一种爱的冲动。把握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尽量使自己始终处于轻松、愉悦、充实、有效的状态之中。积极地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并设法将事情做到最好,使自己获得成功的愉悦。同时,不去想一些客观上无能为力的事情。努力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点滴乐趣,呵护她珍惜她培养她,给自己更多快乐的记忆。去探求每一片树叶、每一片白云的故事。每一个生命都是有温度的,我们所做的不是依据教学理论与教学法则去在流水线上生产一个个合格的产品。我们需要投入自己的热情用自己的温度去温暖学生这一生命个体的温度,用自己的生命点燃学生的生命,这样的生命成长才更加富有创造力。作为师者不仅仅把它当成是责任而是一种本能,发自本能的力量不需要绞尽脑汁的精彩设计。在点燃生命中我们经常被自己的能量感动更被学生的点滴收获所惊喜。所谓师生一场不过是在相处中遇到了更好的自己,无意中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