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共67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共67份)》 共有 67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 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 应该舍生取义。他以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探讨,强调“正义”比“生命” 更重要,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 义”,而不能“见利忘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 良的本性,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整篇文章语言围绕中心反复论述,逻辑 严密,具有雄辩的力量,充分体现了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的雄辩、善辩的才华。   课文特点   1.逻辑严密,说理透彻。   2.善用修辞,通俗易懂。   3.正反论证,层次清晰。   4.气势恢宏,议论犀利。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 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 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 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 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了解孟子的思想及主张,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2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 方法的独到之处。   4.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多朗读,多背诵。   5.引导学生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3.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 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法。   2.资料助读法。   学习方法   1.诵读批注法。   2.合作探究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 的能力,因此我的教法的主导思想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让他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这篇课文应以诵读法为主,让学 生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感悟课文精美的语言,运用讨论法深入探究文章的论证过程,领 悟文章丰富的内涵。老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把握学习整体走向的组织者,一个教给学生学习 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教具准备:3   多媒体,PPT 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学习要点   1.第一课时: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美读 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2.第二课时: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 说理艺术;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体会孟子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多媒体显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   明确: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我们学习 《鱼我所欲也》,相信孟子会给我们一些帮助的。   (设计意图:导入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让学生初步感知“义”,又能引起学生 心灵的感悟,悬念的设置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课做了铺垫。)   二、整体感知,走进课文4   1.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出示语音,句读,节奏,重音示范。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准确,语气适中,节奏分明,重音恰当。)   3.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和老师点评。可以从字音规范、节奏准确、重音清晰、流 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多媒体显示:   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 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掌 握字音、字义,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资料助读,了解作品   介绍孟子的生平、政治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说说学习《〈孟子〉 二章》后你所了解的孟子)   1.孟子(约前 372 一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 思(孔子之孙)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 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 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其目的虽在维护和巩固统 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提出“性善”论,肯定人性生来是5 善的,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主张社会分工,却由此导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 治于人”的论点。他的哲学体系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 物皆备于我”,对后来宋代儒学影响很深。   2.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伐争 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 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孟子》现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 作为篇名。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 《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3.《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 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 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设计意图:既联系了旧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四、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2.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老师适时点 拨并用多媒体显示归类。   多媒体显示: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6   是亦不可以已平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重点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若干名同学回答。   明确:   (1)“辟”通“避”,躲避。“辩”通“辨”,辨别。“得”通“德”,恩惠,这里 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乡”通“向”,从前。   (2)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3)7   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 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 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 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3.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它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文 言文教学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文言文的 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扫清字词障碍,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 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初步理解文意,完成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美读课文,体会特色   1.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并进行齐读,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 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指导学生背诵,齐背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找出并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特点。以 背诵这些句子为基础,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背诵课文的任务。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8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整篇课文   二、赏析说理艺术   (一)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1.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讨论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 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 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 明晓。   2.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 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 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 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 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 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 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 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3.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9   讨论明确:   ① 类比论证、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 “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 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②正反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 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 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 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④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 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 “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 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二)突破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主旨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预设两个问题:   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②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这种看法对吗?   讨论明确:   ①“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 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②这种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 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 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 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10   2.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 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 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 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 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三、品析语言特色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 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 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 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 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 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品评思想价值   1.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明确: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2.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 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 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11 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者的根本利益,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 “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如在民族矛 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 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 们把“义”可以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 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3.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学生自由发言。   生 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 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 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生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 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屋建 瓴。   生 3: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 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 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生 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 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   五、延伸文章主旨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 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12 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 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 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 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 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六、布置家庭作业   1.推荐欣赏。   2002 年“全国大专辩论会”──中山大学 vs 电子科技大学(正其义是否谋其利)   电影《生死抉择》中市长李高成最后的演讲。   百度文库:《正其义当谋其利,还是不谋其利》的辩论稿(2018 年 9 月 26 日)   2.以《面对“义”与“利”》为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 300 字。   课堂评价与小结   1.通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理清文章论述的思路,把握论证方法。   3.感受文章论述风格,体会文章语言特色。13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