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新闻和报告
精选大题
例1:(衡水中学2019年调研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沉 香
鲍尔吉·原野
在海南,我见到了沉香树。外观上,沉香树并不比其他热带树木更奇特,像一个内心丰富的人在人堆里并不扎眼一样。沉香树不会如椰子树高耸入云,也不会如木棉树开花热烈,(1)它厚朴,或者说此生厚朴,沉香之香是它酝酿中的来生。如果没有发现树木伤口的结痂,如果没人去烧这块木片似的结痂,世上就没人知道沉香。
是什么人会想到烧一下沉香树伤口的结痂?为什么是烧呢?他可能把热带植物的根、茎、叶、花、果都烧过,嗅一嗅哪个香。即便被毒树熏至昏厥仍在烧,直至找到沉香。开始,这个李时珍式的奇人并未以烧树为己任,他先把所有草木的根、茎、叶尝一遍,对治他身上的奇疴无效而有忿,他愤怒地把它们一祥一样扔进火里,烧到沉香树时,香来了。
物不在乎被发现,它们有自己的灵魂,附着于大自然之中。芳香、甜蜜、坚实、笔直是植物们现世的荣耀,只有沉香木有来生,而它的来生被人窥破,竟在伤痂里。沉香树朴素。树干显得圆拙一些,看不到香樟树的富贵气派。它的叶子普通,四五月份开出的花朵微红带紫,也没什么香气。它就这样长着,像集市上的海南农夫一样普通。谁也没想到沉香生在这样的树上。树,遭雷劈蛇咬之后,疗伤的分泌物在伤口凝聚,又在真菌的干预下结成沉香,被人类誉为“聚日月之精华”的珍品。
点燃沉香,开始没察觉它汇聚了怎样的日月精华,香烧尽了,也没觉出来日月精华在哪里。我燃香喜欢观烟。这支细细的沉香斜插在白米粒上,它的躯体在烟的舞蹈中消失。沉香不是香水,无须用鼻子探究它。沉香的神秘首先在烟雾的形态里。沉香的烟似比其他香更细腻,人的视网膜观烟雾实在很粗陋,只见到烟的线条而见不到烟的颗粒。如果用超微摄像机拍下来慢放,其图像应该是一颗颗圆珠排列而出,色彩不灰,由红变为白,在热力中滚滚上升。但我们只长了人的眼睛,就用人的眼睛对付看烟吧。人眼看烟雾,可看出其艺术性,由此想到怀素、张旭。烟雾在上升中转折,人却说不出线条从哪个地方转折,正琢磨,转折的线条又转折了,与草书笔势相同。沉香的烟势挺拔。我拿出另一种香点燃对比,后者雾气疲软,爱分叉,跟营养不良而头发分叉的意思差不多。
我把沉香放在主卧室铁红色的墙壁前观赏。香的烟气像一支马蹄莲,笔直地拔上去,在高高的地方分开。它上升的样子十分沉静,烟柱保持同样的精细,仿佛上方有一个东西吸着它们一样。烟气散开时便淡了,如一朵花的影子。烟的花朵开放后,依然不忍离开,有流连,似回头观望。看烟气动摇,人却感觉非常静。或言之,你不觉得它动,它却在动,幡不动风动;如站桩时所说“静极生动”。观其他事物的动——鸽群飞翔、溪水湍流,均生不出静态感。唯观香,愈看其动愈觉其静。动和静真是不好言说的东西,它们会在一些地方重合。
地球据说是动的,但我们觉不出。白云显然是在动的——我小时候见过的那朵白云早已不见了——但我们抬头看云,云并不动。人低头系鞋带的工夫,云没了,投入另一朵云的怀抱。远看大河未流,如一面镜子,进河方知漩涡奔涌,我在黑龙江差点儿溺毙,即被漩涡拖住了腿。人看了一辈子的东西,看到的多是假象。人所乐所悲者,也因为把假象当成了真相。
练功的人,如京剧之盖叫天,书法之怀素,战将如曾国藩都爱观香静坐。(2)香之烟雾,似聚又散,如升
15
却降。
观香实为观沉香木早年的痛。这世上,谁的伤疤被人燃烧?谁的痛苦散发香气?谁的血泪价值不菲?谁的回忆化为青烟?唯有沉香。所有名贵香水都有沉香的成分,它保持着香气的沉稳。沉稳是向下的力量,正如沉静也是一股大力量。
我观香时很小心,这是一些伤口,伤口又莫名其妙地变成了香雾。我一点点嗅这些香气,树木当年的痛苦和血泪变成了这样一种香味,似有若无,些许药性,像一个人憋了十年的痛苦经历突然不想说了。有些经历大痛的人会变得空灵,沉香之香即空灵。人类常常忍不住述说自己的痛苦。人说出苦痛相当于把伤口又豁深了,永远结不成一个痂。沉香沉默,它用分泌液里的芳香安慰自己。它懂得怎么爱自己。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沉香树朴素而又普通,从自然的角度看,沉香是在沉香树遭雷劈蛇咬受伤之后,疗伤的分泌物在伤口凝聚,然后在真菌的作用下形成的痂。
B.文章考证了沉香经燃烧散发香气的由来,那个李时珍式的人物为了治病歪打正着地发现了沉香之香,这件事情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真切。
C.文章用大量的文字描写观沉香之烟,作者一方面借自己的观察表现出它的特异形态,一方面借沉香之烟的动静变化暗含着对生命形态的感悟。
D.文章以沉香为线索,将作者对沉香的观察、理解、联想和感悟串在一起,形散而神不散;文章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意味深长。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考证”说法错误,文章写发现沉香之香的情形,带有想象色彩,并非考证,目的应是增加文章的神秘感和可读性。故选B。
2.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含意的理解。(6分)
(1)它厚朴,或者说此生厚朴,沉香之香是它酝酿中的来生。
(2)香之烟雾,似聚又散,如升却降。
【参考答案】(1)沉香此生普通却酝酿着来生的升华。
(2)沉香之烟,静观细思,会有非同一般的感受,蕴含着生命的辩证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1)结合“厚朴”分析,沉香普通,“酝酿中的来生”,酝酿着来生的升华。(2)结合上下文内容“人看了一辈子的东西,看到的多是假象。人所乐所悲者,也因为把假象当成了真相”“观香实为观沉香木早年的痛……正如沉静也是一股大力量”分析可知,沉香之烟,不同的状态下观察,会有非同一般的感受。
3.文章以“沉香”为题,却为什么写椰子树、木棉树、香樟树,还写了怀素、张旭、盖叫天、曾国藩等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写椰子树、木棉树、香樟树,意在与沉香树形成对比、反衬,突出沉香树的质朴与普通。②怀素、张旭、盖叫天、曾国藩等都爱观香静坐,体现静坐观烟能带给人多方面的人生启迪。③广泛联想,丰富了散文内容,行文开合自如,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
15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及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写椰子树、木棉树、香樟树,还写了怀素、张旭、盖叫天、曾国藩等人物的原因分析,需要结合散文选材特点,文章的主旨等角度分析。结合文本内容“沉香树不会如椰子树高耸入云,也不会如木棉树开花热烈”分析可知,与沉香树形成对比、反衬,突出沉香树的质朴与普通。结合“练功的人,如京剧之盖叫天,书法之怀素,战将如曾国藩都爱观香静坐。香之烟雾,似聚又散,如升却降”分析可知,体现静坐观烟能带给人多方面的人生启迪。多角度选材,丰富了散文内容,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
例2:(山东烟台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中国天眼”FAST的成果“首秀”,又一次让中国科学界站到全世界面前。2017年10月10日,FAST团队携脉冲星发现的成果一亮相,就引来国内外注目,澳大利亚帕克斯射电望远镜的科学主管乔治·霍布斯评价:这是国际天文学界目前最令人激动的事件之一。
由FAST捕获的首批脉冲信号第一次向外界展示,信号分别来自1.6万光年外和4100光年外,它们让中国实现了一个“零的突破”: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天文设备第一次发现脉冲星。而在此之前的50年里,人类已经观测到2700多颗各种类型的脉冲星。所谓脉冲星,是死亡恒星的一种,属于高速自转的中子星,因发射周期性脉冲信号而得名。这种脉冲信号,就好比转动的灯塔发出忽明忽暗的光,以至于脉冲星最初被发现时,一度被误以为是外星人寻找宇宙知音的信号。
FAST工程副总工程师李药说,目前已经发现的脉冲星大多在银河系。而FAST可以在距离200万光年的空间有所探索。例如此次,FAST通过“漂移扫描”,对中性氢、脉冲星、银河系结构和分子谱线等多科学目标进行同时扫描的巡天观测,是世界上其他望远镜从未实现过的。
“系统的科学产出已经开始!”李菂说,FAST正在开启中国射电波段大科学装置系统产生原创发现的“激越”时代。
(摘编自《中国天眼FAST“首秀”前后》,《中国青年报》2017年10月16日)
材料二:
调试两年来,FAST的“牛刀小试”让外界惊艳。它首次发现的毫秒脉冲星,是至今人类发现的射电流量最弱的高能毫秒脉冲星之一,美国阿雷西博等国际大型射电望远镜曾多次搜索,却始终难觅其踪。如果FAST能捕获河外星系脉冲星,将在国际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为此,FAST工程的技术团队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最早可能在明年进行探测。
未来,FAST将覆盖当今射电天文的主流热点方向和科学目标: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以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观测脉冲星、探测星际分子,甚至还可以搜寻地球外生命……随着FAST的正式投用,各国科学家将相继共享使用,除了可能给中国天文学带来一个“黄金时代”外,也有望诞生一些重要的原创科学成果。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总工程师姜鹏介绍,FAST预期将发现双倍于人类已知数量的脉冲星,尤其是特殊品种的脉冲星,极有可能在广义相对论和引力波探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当然,这一切,取决于FAST能否把性能调到最好,以及是否拥有出色的数据处理能力。现在19个波速接收的数据为38G/秒,每年要接收96P,经过处理,大概要达到10P—15P。这么大的数据量,不及时计算就是数据垃圾。所以,技术攻关显得非常迫切。
(摘编自《“中国天眼”冲击新目标,亟须技术攻关》,《科技日报》2018年9月26日)
材料三:
去年10月国家天文台对外公布FAST首次发现脉冲星,探测到数十颗优质脉冲星候选体。其中6颗通过国
15
际认证。近一年过去,如今FAST已经探测到59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已经有44颗得到认证。此外,今年FAST还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并获得了国际认证。这是FAST继发现脉冲星之后的另一重要成果。
截至目前,调试工作已取得了一些非常可喜的进展。望远镜的系统噪声已经控制在20K左右的水平,同时静态扫描模式下的效率已经达到50%以上,望远镜的灵敏水平已经达到了1800平方米每K的水平,静态扫描工作模式已经达到了望远镜的验收指标。下一步的任务就是提高跟踪过程的控制精度,把跟踪过程的灵敏度也实现同样或相近的水平。对于观测范围可达已知宇宙边缘的“天眼”来说,发现脉冲星只是使命之一。未来,它还将在中性氢观测、谱线观测、寻找可能的星际通讯信号等方面进行探索发现。
(摘编自《“中国天眼”FAST两岁了!》,新华网2018年9月2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尽管之前已有2700多颗各种类型的脉冲星得到国际认证,但是利用FAST发现脉冲星对我们而言尚属首次,中国终于实现了划时代“零的突破”。
B.脉冲星是一种死亡恒星,可以高速自转,它在发射周期性脉冲信号的同时也会发出忽明忽暗的光,曾被误认为是外星人在寻找宇宙知音的信息。
C.与美国阿雷西博等国际大型射电望远镜相比,FAST的观测范围更广,这也是它能够成功地发现射电流量非常弱的高能毫秒脉冲星的根本原因。
D.能否把FAST性能调试到最好,是否拥有出色的数据处理能力,是决定FAST能否在当今射电天文研究领域冲击新目标、实现新突破的重要因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项,“得到国际认证”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而在此之前的50年里,人类已经观测到2700多颗各种类型的脉冲星”,文中说的是“人类已经观测到”,并非是“得到国际认证”;B项,“也会发出忽明忽暗的光”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这种脉冲信号,就好比转动的灯塔发出忽明忽暗的光”,“发出忽明忽暗的光”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而已;C项,“FAST的观测范围更广,这也是它能够成功地发现射电流量非常弱的高能毫秒脉冲星的根本原因”错误,“观测范围更广”并非根本原因,且文中说的是“它首次发现的毫秒脉冲星,是至今人类发现的射电流量最弱的高能毫秒脉冲星之一……”,而非“射电流量非常弱”。故选D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FAST正开启的“激越时代”,是通过借助“漂移扫描”对中性氢、脉冲星、银河系结构和分子谱线等多个科学目标进行巡天观测的尖端技术实现的。
B.为了捕获河外星系脉冲星,FAST工程技术团队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并预计最早可能于2019年进行探测,一旦成功便在国际上具有了开创性意义。
C.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搜寻地球以外的生命,甚至在广义相对论和引力波探测方面取得突破,这些目标是世界各国科学家们共同的理想追求。
D.近一年的时间,FAST捕获的脉冲星在数量和种类上都有突破,在技术攻关方面也有很大进步,但从长远来看这两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发展空间。
【答案】A
15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A项,“FAST正开启的‘激越时代’,是通过……等多个科学目标进行巡天观测的尖端技术实现的”错误,从文中来看,FAST正开启的“激越时代”是由很多条件决定的,而不仅仅是同步观测目标数量多这一个原因;且原文中这两句话之间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故选A项。
3.以上三则材料,《中国青年报》与后两者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中国青年报》侧重介绍“中国天眼”刚投入使用时就获得的巨大成功和重要成果,彰显了它的领先地位、科学价值和时代意义;《科技日报》和“新华网”侧重总结两年来FAST的观测成果及技术攻关突破,并对其未来进行展望;《中国青年报》与《科技日报》“新华网”对“天眼”报道的时间不同,所以内容侧重不同,这是由新闻的“时效性”决定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本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以上三则材料,《中国青年报》与后两者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然后浏览三则材料,依据三则材料的出处概括材料的内容,再分析各自的侧重点以及侧重点不同的原因。解答本题,除了要通览全文,还要关注材料的主体部分,它是对新闻事实的展开,最能反映报道的重点,还应注意新闻体例的不同,体例不同,手法就不同,体现侧重点的方式也不同。一般消息多用数字说明情况,述评消息多边记叙边用议论性语言分析消息产生的原因、结果,消息评论多在消息后用质问、结论性语言评论消息的意义、价值、影响等。材料一源自《中国青年报》上的《中国天眼FAST“首秀”前后》,“首秀”前后已经提示考生,这则材料应该是介绍“中国天眼”刚投入使用时的情况,从材料来看,侧重介绍“首秀”时就获得的巨大成功、重要的成果以及地位和意义;材料二源自《科技日报》上的《“中国天眼”冲击新目标,亟须技术攻关》一文,材料二第一段是介绍成果,第二、三段是对未来的展望以及技术攻关要注意的方面,材料三源自新闻网《“中国天眼”FAST两岁了!》一文,第一段是介绍获得的成果,第二段是对未来的展望,材料二和材料三侧重点一致。考生根据这些概括《中国青年报》和后两者报道的侧重点即可。分析三则材料侧重点不同的原因可以从新闻的“时效性”角度分析。考生结合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模拟精做
一、(四川绵阳2019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火中取莲
张晓风
①认识孙超这人,会使人有个冲动——想给他写传记,因为太精彩。先从三代前说起吧。
②轰然一声,三进大屋的第一进炸成平地。
③接着,第二进也倒了。
④那是中日战争的年代,地点则在自古以来一直和“战争”连在一起的徐州城。
⑤一家人都逃光了,只剩下一位老妇人不动如山,端坐在第三进堂屋里。有个日本军人直走进来,看见她夷然自若地抽着水烟袋,啪哒——啪哒,日本人刚入城,是这片沦陷区的新主人,但她是这所屋子的主人,一向就是。现在屋子虽炸了,但主人还是主人,她不打算站起身来。
⑥日本军人心虚了,他恭恭敬敬地放了一些东西在桌上,是罐头——沦陷区最实惠的礼物。老妇人用大袖一拂,所有的罐头砰砰然全落在地上。
15
⑦依照当时日本军人的气焰,此刻洗劫全家,亦无不可,但那军人走开了,走到藏书的地方,拿了几本书就走了。
⑧那老妇人是孙超的奶奶。
⑨她把全家赶走,说:“逃得愈远愈好。”可是她自己却留了下来。只凭一口气,跟整个日本军比强。
⑩逃难时,孙超和母亲冲散了,母亲被炸死,父亲也回了老家。开始自己流浪的那一年,他八岁。等胜利还乡,他十六岁,在徐州女师附小读了二年半,又开始第二次的漂徙,平生最拿得出手的资历,大约就是流浪吧!
⑪“绝不拿别人的东西!”
⑫从小离家,但从来没遭过人白眼,只因家里规矩大,教得严。看到别人有好东西,规定先把手背到背后才准看,绝对不去碰一下。这简单而彻底的训练使孙超成为一介不取的人。而且,日后他艺术上也一空依傍,绝不捡现成的便宜。他永远只取属于自己的东西!
⑬孙超当过兵,在部队的那段日子,他学了两项绝活,其一是射击,其二是针灸,两者都是准确精密的艺术。孙超似乎是一个对准确精密着迷的人。迷上结晶釉以后,他守住窑门口,竟像圣贤守住一颗心似的慎重,虽然窑外有仪器表,窑内有探测锥,两者都可以知道温度,但都不是最精准的办法,最精准的办法还是靠目测。有一次,他看得忘形,竟致瓦斯中毒,全身高烧到四十一度,在医院躺了两个礼拜。等身体好了,他依然时时刻刻去看窑,只是改良通风设备,并且加买了防毒面具。
⑭第一次碰陶,是因工作的需要,他买了许多书,累积了许多资料,对于陶瓷这种“窑门没打开之前,完全不敢肯定”的刁钻性格,他深深折服了。面对艺术加科学的双重难题,他变得斗志昂扬起来。他生平喜欢困难的东西,像二十岁的时候,读那本胡适的《古代哲学史》,便是一场硬战。一本书看了半年,总算生吞活剥咽下去了,懂不懂不敢说,但至少以后看类似的书就不再觉得困难了。
⑮有人把陶瓷艺术叫成“炎艺术”,让人看了不免一惊。世上的艺术,有些真的是要经千度的火来煅,万分的情来炼,才能成形成器的啊!陶瓷艺术就是这一种。陶是奇怪的东西,既可以是小儿无心的玩捏,也可以是一生探之不尽、究之不穷的大学问。看来人也是大化或工或拙的捏塑吧?否则为什么人也是如此单纯又如此复杂的个体?为什么人也是探针指测不明,形制规范不尽,釉彩淋满不定的一种艺术?人本身也是一种成于水、成于火、且复受煎熬于火的成品吧?
⑯艺术理论上有人颇以为作品因个人的境遇而有悲喜,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莫里哀一生穷愁潦倒,最后死在舞台上,却是喜剧圣手:莫扎特贫病交加,英年早逝,其乐章却华美流畅,如天际朝霞,花溪春水,浑不知人间有忧愁。有的人是奇怪的战士,受创愈重,流血愈多,他愈刻意隐藏怆痛,只让你看、也只许你看他的微笑。孙超似乎也是这种人,看到他的结晶釉,清澈美丽,透明处是雪,艳异时似紫水晶原矿,令人想起云母,想起冰河,想起菲薄匀整的细胞切片图。我虽因性情所趋,一向比较偏好质木素朴之美,也不得不承认孙超所经营的精致无瑕的艺术。这种精纯唯美,几乎可以解释为一种赌气。命运,你要给我砂砾吗?好,我就报之以珍珠。命运陷我于窑火吗?我就偏偏生出火中莲花。一只陶皿,是大悲痛大磨难大创痕之余的定慧。那些一度经火的器皿,此刻已凉如古玉,婉似霜花。经过火——但不要让你看到烟熏火燎之气,经过火——但只容别人看到沉静收敛的光华。
⑰我说到哪里了?是孙超的半生?还是他的火中取莲的结晶釉?我自己也弄不分明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塑造孙超奶奶的沉勇形象,文章既从正面叙写她坚决留守家中一事,又用日本军人的表现侧面衬托。
15
B.作者把孙超流浪的经历称之为“平生最拿得出手的资历”,戏谑之词中饱含着作者对孙超的怜惜之情。
C.文章第15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人究竟是不是‘大化或工或拙的捏塑’”的思考与困惑。
D.作者在第6自然段中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且将整句与散句结合,使得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深长。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项,“困惑”错,从“否则”领起的两个问句可以看出作者对“人也是大化或工或拙的捏塑”持肯定态度,而不是困惑。故选C。
2.本文题目“火中取莲”有哪些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①指孙超于窑火中煅造出的结晶釉作品;②指孙超一生坎坷,却能保持一介不取的高洁品行;③指人们在坎坷与磨难的人生历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对艺术的升华或人性之美(人们虽历经磨难,但不对命运低头的执着之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火中取莲”,结合文本内容“孙超似乎也是这种人,看到他的结晶釉,清澈美丽,连明处是雪,艳异时似紫水晶原矿,令人想起云母,想起冰河,想起菲薄匀整的细胞切片图”分析,指孙超于窑火中煅造出的结晶釉作品。结合文本内容“这简单而彻底的训练使孙超成为一介不取的人。而且,日后他艺术上也一空依傍,绝不捡现成的便宜。他永远只取属于自己的东西”“逃难时,孙超和母亲冲散了,母亲被炸死,父亲也回了老家。开始自己流浪的那一年,他八岁”“绝不拿别人的东西”分析可知,指孙超一生坎坷,却能保持一介不取的高洁品行。结合“这种精纯唯美,几乎可以解释为一种赌气。命运,你要给我砂砾吗?好,我就报之以珍珠……经过火——但只容别人看到沉静收敛的光华”分析,指人们在坎坷与磨难的人生历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对艺术的升华或人性之美。
3.本文读来有一种“厚重”之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份“厚重”的。(6分)
【参考答案】①行文思路上:时间跨度大,从三代前的奶奶写起,从孙超的童年写到成年;由制陶器到做人。
②选材上:选材丰富,文中关于艺术与人生的故事涉及中外。③主题上:呈现了种种人生苦难,更呈现了于苦难中生长出的人性之美(个体生命与艺术生命的厚重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份“厚重”的,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结合“先从三代前说起吧”“逃难时,孙超和母亲冲散了,母亲被炸死,父亲也回了老家。开始自己流浪的那一年,他八岁”“迷上结晶釉以后,他守住窑门口,竟像圣贤守住一颗心似的慎重”“陶是奇怪的东西……人本身也是一种成于水、成于火、且复受煎熬于火的成品吧”分析可知,时间跨度大,从三代前的奶奶写起,从孙超的童年写到成年;由制陶器到做人。结合“绝不拿别人的东西!”“面对艺术加科学的双重难题,他变得斗志昂扬起来”“等身体好了,他依然时时刻刻去看窑,只是改良通风设备,并且加买了防毒面具”等分析可知,呈现了种种人生苦难,更呈现了于苦难中生长出的人性之美。本文选材丰富,选取莫里哀、莫扎特等人物,及讲述中日战争的年代的故事等,文中选取的故事涉及中外。
二、(河南开封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禹的寂寞
何向阳
时隔四千年之后,已经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了,只剩了讲说,在往事与神话间游走,还有“古辕关”这几
15
个清人的字,刻在关隘立壁上,写着历史。夏禹,一半被压了纸型,叠藏在文典史籍里头,一半,化作了口口相传的故事,散落在如空气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里。
然而,真的跑了几十里地,到“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的嵩高之地登封城北约两公里万岁峰下,面对高10米、周长43米的巨大“启母石”时,才知道那个英雄是彻底地寂寞的。
早年读《史记·夏本纪》,印象中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了几大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哪里有水难,哪里就能眼见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重翻《史记》,“敏给克勤”“劳身焦思”的句子扑进来,对应“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的功劳,“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辇”的做法更惹人眼目,“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终于告功于天下,天下也终于因这个人的忙碌操劳而“太平治”。然而行为、功绩之外,仍有一句不能舍下,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较之,我到更喜欢口传历史中那句——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去了“敢”字,可能更见禹的风格。不是不敢,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人叙事中说的是责任,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二者叠加,仍不能抹去个寂寞么?
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没有最终止住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九年治水而不息”,功用不成是小事,关键是民生之系。《史记》中那一句让人看了心悸——“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可见当时的责任制之严明。“舜举鯀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这里面有种难以人情释解的苦痛,前赴后继才不那么浪漫,舜此举之用意今人不好揣摩,然而也让人觉出搭了性命的压力,不知尚年轻气盛的禹怎么想?反正,他是上路了。面对因洪水生灵涂炭的百姓,他是非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
在失去了父亲之后,谁又是第二个要他付出的亲人呢?五层楼高的启母石就是另一场不幸的实证。“禹治洪水,通面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里这篇故事一波三折,熊身的禹,和无意中见了熊身禹的为妻的涂山氏的“惭而去”——写得太生动,也太涩苦,还有启之生,都神迹般,扑朔速离;然而立于启母石前的下午,阳光是这么好,壁峭的石头破裂开来,一分为二,围着它走,有种本真的崇慕,因为它本身没有任何雕饰或者后天的人文附丽,就是一块巨石,风雨阳光都经过了,还是一块巨石。对于那不知神迹的过路人,它会因没有文字与解说而沉默为一块真正的顽石。大禹寂寞着,他的寂寞还不是后天的懵懂,而在当时,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离开他,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大禹,枉有回天之力,能够劈山让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人回心转意,一任那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没自己。
何况诸侯们叫叫嚷嚷,争相出着主意,到了要走向水泽大野时,便多缩进家门不愿出去。对于这帮人,大禹怎么不会冲他们把那双总是在走长满老茧的大脚伸开呢。这个英雄,领着一批人实干,却还要永担背后的热嘲冷眼、唾沫星子,那也是一种水,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方法,它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淹没这个治水的人还有民众,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因随时随处而心境迁移,也会遗忘。他们忘了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将人打入历史,在史录的隧道里或可赢取一个空间,几行文字,然而内心呢,当洪水不再,阳光灿烂,歌舞升平,与幸福伴行之际,
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从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写起,点出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转入对大禹治水的叙写,在现实与历史
15
的交互中再现英雄的业绩。
B.文章以丰富的史料、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禹公而忘私精神的赞扬,更对大禹的寂寞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
C.鯀因治水失败而被杀,大禹因治水成功而被人纪念,文章以对比的方式深刻揭示了主题: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之系事关重大。
D.以民众对大禹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乃至遗忘结尾,含蓄而深沉,既照应了标题,又表明作者的叹惋,引发读者进行深入思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文章以对比的方式深刻揭示了主题: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之系事关重大”说法错误,文章第四段指出“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没有最终止住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九年治水而不息’,功用不成是小事,关键是民生之系”,“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之系事关重大”是鲧被杀体现出来的,不是文章要揭示的主题。故选C。
2.文章中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灵活地使用史料,使内容更加真实、丰富;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充分表达作者对大禹的崇敬和叹惋之情;③现实的荒凉和史料的记载相互印证,都显示了大禹恒久的寂寞,引发读者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艺术手法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结构,在此基础上,明确题干要求,也就是明确题目要考查的考点,然后根据考查点在文章中圈画出相关的内容,从文章内容、结构、情感、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本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文章中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涉题时要理解题干中关键词“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作为一种叙述方式,其意在表示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把叙写大禹事迹的内容与叙写“我”的所见所感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不是单纯地讲述大禹的故事,也包含有关叙述人的所思所感内容,所以考生在思考这一叙述方式的害处时,应基于文章对“史料”“现实”两者维度的叙述内容的分析,从文章内容、情感、主题及效果几个发面分析考虑其作用。比如本文大量叙述史料,首先考虑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内容更真实。然后文章采用史料叙述和现实交织进行叙述,文章先叙述史料中的启母石内容,然后写自己所看到的启母石,也就是叙述现实中的启母石的荒凉,这是运用现实的荒凉和史料的记载相互印证,显示了大禹亲人对大禹的不解,表达了大禹的寂寞是恒久的寂寞。还有文章运用史料和现实交织进行叙述,现实和史料具有较大的时间距离,让读者更全面认识大禹,更好地理解大禹的寂寞,充分地表达作者对大禹公而忘私,未来治水不被世人以及家人所理解,而忍受巨大寂寞的崇敬和叹惋之情。
3.为什么作者说“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大禹生活的时代,大禹是寂寞的:生活单一,亲人不理解,诸侯的热嘲冷眼。②大禹以后的时代,大禹也是寂寞的:古迹的荒凉,民众的遗忘。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筛选信息,理解文章主旨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在文章中筛选相关的涉题信息,进行分析整合,理解把握文章主旨,回答问题。比如本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为什么作者说“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通读文章,
15
可以从文章中筛选出“印象中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了几大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哪里有水难,哪里就能眼见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禹治洪水,通面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里这篇故事一波三折,熊身的禹,和无意中见了熊身禹的为妻的涂山氏的‘惭而去’”“大禹寂寞着,他的寂寞还不是后天的懵懂,而在当时,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离开他,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大禹,枉有回天之力,能够劈山让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人回心转意,一任那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没自己”“何况诸侯们叫叫嚷嚷,争相出着主意,到了要走向水泽大野时,便多缩进家门不愿出去。对于这帮人,大禹怎么不会冲他们把那双总是在走长满老茧的大脚伸开呢”“这个英雄,领着一批人实干,却还要永担背后的热嘲冷眼、唾沫星子,那也是一种水,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方法,它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淹没这个治水的人还有民众,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因随时随处而心境迁移,也会遗忘。他们忘了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将人打入历史,在史录的隧道里或可赢取一个空间,几行文字,然而内心呢,当洪水不再,阳光灿烂,歌舞升平,与幸福伴行之际”“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析为什么作者说“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
三、(河南周口西华县2019届高三1月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枓一:
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
2014一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材料三:
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
15
,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中对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
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B.据材料二可知,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稳步增长,预计2020年比2015年同比增长两倍多。
C.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
D.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B项,“预计2020年比2015年同比增长两倍多”错误,从材料二来看,表头说“2014—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见曲线图上反映的是两个问题,一是“用户规模”,二是“同比增长走势”,百分比反映的是“同比增长走势”,数字反映的是“用户规模”,由此可知,“增长两倍多”是用户规模,而非同比增长率。故选B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B.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
C.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
15
D.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A项,“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错误,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由数据来看,并未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C项,“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错误,从材料四来看,新规实施以后,消费者超过500元的就不能扫静态条码进行支付了。D项,“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错误,应该是采用静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故选B项。
3.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6分)
【参考答案】①应用门槛低,支付方便,随时随处可以办理各种服务。②支付更加快捷,避免了点钞、验钞和找零的繁琐。③资金携带更加安全,出门不必携带大量现金,避免现金丢失。④改用移动支付,避免纸币在流通过程中的污损。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本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移动支付带来便利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信息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如材料一“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这说明移动支付应用非常普遍;如材料三“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这说明移动支付比较方便,应用的门槛很低,随时随地可以办理各种服务;联系现实来看,使用移动支付避免了点钞、验钞和找零的繁琐,同时出门不必携带大量现金,可以避免现金丢失,也避免了纸币在流通过程中的污损。考生结合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四、(江西临川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全国各地都在深耕产业兴旺这篇“大文章”,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的区域特色产业正推动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科技支撑农业发展走上“快车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产业形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得到大力发展。2017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96%以上,全国大中型拖拉机670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这些年,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在农业领域运用的不断深耕,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我们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都更为丰富、健康、多元。“当前,农村产业发展不断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如田园综合体、农业特色小镇、农业产业互联网等。这些都是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也是农村产业兴旺的必然选择。”省农科院农信所党支部书记田建民认为,传统的农业已经不能适应三产融合发展的需要,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从生产、加工、流通、产业融合模式、营销方式、管理运行机制等各个方面,适应新格局,支撑新格局,引领新格局。
15
(摘编自“央视网”2018年11月24日)
材料二:
材料三:
来自湖北秭归的脐橙、甘肃礼县的苹果……数据显示,“双11”当天阿里巴巴全平台农产品交易额超45亿元。产自东北的五常大米仅用10秒钟便卖了100万斤,四川的平武蜂蜜,更是在售罄后预售到明年9月。火爆的销售,让这些农产品走出田间地头,走向全国各地。撑起这些数据离不开买家的热情,更离不开网络等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的逐渐普及。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的是,由于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依然突出。从硬件看,目前宽带网络仍未覆盖的地区、网络普及水平较低的地区基本上都是地处偏远、自然环境复杂的农村地区,这些地方网络建设难度大、投入成本高。从软件到与日常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网络购物、旅行预订、网上支付及互联网理财等应用方面,农村网民的使用率也远远低于城镇网民。这些问题制约着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动能的释放,农村居民生活便捷、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亟待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统筹解决。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l月)
材料四:
11月24日上午,长沙国际会展中心迎来了第三届全国民族地区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一乡一品产业发展论坛。兴仁市委副书记、市长方先红首先介绍了兴仁市的基本情况。兴仁市于2018年8月撤县设市,同时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这里享有“中国薏仁米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牛肉粉之乡”等称号。下一步,兴仁市将从打造产业展示平台、打造薏仁米绿色生态小镇来拉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推动兴仁市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杭州筑家易集团董事长杨斌认为,在振兴乡村经济的过程中,要让科技提升农村影响力。比如精选一乡一品,通过互联网连接全国销售通路,让农民种出来的东西能更方便、更快捷地卖出去。科技还可以赋能生态宜居。比如建设平安乡村、素质乡村,比如发展绿色农业和文旅IP。在健康医疗方面,科技也可大有作为。比如可以打造专家远程在线系统,不用跑城里就可以连接专家服务乡村。浙江创业学院院长何伏林则分享了高校的举措和思考。他认为,一乡一品最关键的是平台,需要整合各方力量。要鼓励大学生上山下乡,让更多大学生到农村去,和农民在一起,帮助他们实现一乡一品的梦想。
(摘编自“北国网”2018年11月2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一走向多元,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都得益于科技对农业的支撑。
B.材料二体现了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数据显示,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逐年上升,尤其在2015年增长迅猛。
C.为了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兴仁市努力打造产业展示平台,打造薏仁米绿色生态小镇,拉动旅游业发展,推动兴仁市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D.材料三表明在“双11”农产品在网上热销的背后,离不开买家的热情,更离不开网络等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的逐渐普及。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为了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兴仁市努力打造产业展示平台,打造薏仁米绿色生态小镇”曲解文意。这些措施都是兴仁市已经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后的下一步计划,并不是为了摘掉贫困县的帽子。故选C。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地处偏远、自然环境复杂,再加上网络建设难度大、投入成本高,所以宽带网络仍未覆盖,网络普及水平较低。
B.为了适应三产融合发展的需要,传统农业必须从生产、加工、流通、产业融合模式、营销方式、管理运行机制等各个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C.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在农业领域运用的不断深入,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D.杨斌认为,在振兴乡村经济的过程中,要让科技在提升农村影响力、乡村生态宜居、乡村健康医疗和打造一乡一品平台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扩大范围,原文是“目前宽带网络仍未覆盖的地处偏远、自然环境复杂的农村地区”,并不是指我国所有的农村地区。选项C,无中生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于文无据。选项D,张冠李戴,“打造一乡一品平台”不是杨斌的看法。故选B。
3.“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选择。综合以上材料,请具体谈谈如何实现乡村振兴。(6分)
【参考答案】①坚持发展科技,推动我国农业快速发展。
②加快农村产业调整,使农村产业尽快适应、支撑、引领新格局。
③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绿色农业和文旅IP,打造绿色生态小镇来拉动旅游业发展。
④加快偏远农村地区的网络建设,通过互联网连接全国销售通路,提升居民生活便捷度。
⑤打造一乡一品,推动产业再上新台阶,吸引并留住人才。
⑥鼓励大学生上山下乡,让更多大学生到农村去,与农民一起建设美丽乡村。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
15
根据对以上题干的把握,考生可以从原文中筛选如下内容: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的区域特色产业正推动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科技支撑农业发展走上“快车道”。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从生产、加工、流通、产业融合模式、营销方式、管理运行机制等各个方面,适应新格局,支撑新格局,引领新格局。撑起这些数据离不开买家的热情,更离不开网络等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的逐渐普及。这些问题制约着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动能的释放,农村居民生活便捷、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亟待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统筹解决。从打造产业展示平台、打造薏仁米绿色生态小镇来拉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推动兴仁市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一乡一品最关键的是平台,需要整合各方力量。要鼓励大学生上山下乡,让更多大学生到农村去,和农民在一起,帮助他们实现一乡一品的梦想。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