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传记
精选大题
例1:(山东滕州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根叶谣
符浩勇
二喜8岁时就跟娘去逃荒。路过黄家村时,娘病倒了,被一户人家接济。娘对她说,这方水土虽贫瘠些,但扎下根苗也会长出枝叶,留下当童养媳吧,或许能捡条活命。黄家老俩口老来得子,取名祥生,刚满两岁,图日后有个照应,就答应了娘。娘在黄家躺了半个月,病未见好就撒手走了。
黄家老俩口把二喜当亲生闺女待,饿寒不着她柔弱的身子。二喜也勤快,把两岁的男人当弟弟,抱在怀里,驮在背上,携在手里,贴在心上。祥生长到10岁,也懂得怜惜她。一回,娘让他去打火油,他偷偷给她买了一只蜻蜓发夹,回来说钱丢了,遭了爹一阵臭骂……二喜不敢戴那只蜻蜓发夹,她在溪边对着倒影梳妆时,祥生就掐边上的野花往她发髻上插……
山里的水土养人,果然像娘说过的那样,根苗扎在贫瘠的地里,居然抽出了枝叶,人吃树叶也长肉,喝凉水也带劲。二喜长到20岁,身上的短蓝布褂遮不住青春气息,祥生这才不再跟她挤一个被窝睡了。那时,有支穷人的部队在邻村扎营下来,祥生去报名,竟然被收编了。黄家老俩口这才想起办了婚嫁的事。
离别前夜,二喜捧着祥生的脸,说:“离开姐了,你出门在外可怎么过啊?”祥生忽然哭了:“姐,这辈子我不知道怎样报答你,我走后,你要孝敬爹娘,你要等我回来!”二喜说:“你说什么话啊,把心放肚子里,谁跟谁哩,你走了,姐的心也像蜻蜓一样跟着你走。”二喜说话的时候摸出了那只蜻蜓发夹。
祥生刚走一年,就给家里捎信,说部队打了胜仗,还特地对二喜说,他当了连队号手,就像姐小时候带他上山打柴,摘了嫩树叶编成的哨儿,含在嘴里腮帮鼓鼓起地吹……二喜不识字,听念信的说,想着祥生顽皮的身影,眼里盈着泪光,心里却偷偷笑了。
3年后,部队有人探亲途经黄家村,带话说,祥生当警卫员了,嘱咐爹娘一定要多加保重身体。二喜忙问:“什么是警卫员啊?”回答说:“警卫员就是为首长挡子弹的。”二喜听了焦急,千叮咛万嘱咐回家探亲的一定要带话给祥生,就说:“子弹不长眼睛,姐不能抽身去代替你,你,你自己一定要当心,你要死了我也不得活!”
到了第5年,刚开春,部队就来了人,是个警卫员,却不是祥生。警卫员说:“首长很忙,很快就要转战了,抽不开身回来。”哦,原来是祥生的警卫员。二喜差不多跳起来了,心想弟弟你有出息了,终于有人为你挡子弹了。警卫员带来了黄家村人这辈子也没有见着的钱。二喜就想,只要弟弟把人留着给我就好。老两口已是风烛残年,行动不很灵便,对警卫员说:“这家里多亏了媳妇二喜,像闺女一样孝顺,内外累弯了腰杆。”二喜听着忙把话顶回去:“爹娘,看你们说的,不能让祥生在部队分心啊……”说时,转身去伙房烧火。
警卫员掏出一封信,欲言又止,嗫嚅了一阵,才说:“其实,这趟来,首长有个交代,他不能再耽搁二喜了,说要让二喜不要等着他,他当个首长不容易……再说,首长与二喜的婚姻也不受法律保护……”
老俩口听着,气不打一处来,忽然大嚷:“天杀呀,良心喂狗了……这让我老黄家怎么对得住人家,没有二喜,我们这把老骨头早弃荒野了……”
其实,二喜没走远,从伙房转来正听得明白,她蹿出来,盯了警卫员一眼,他低下头去。这才忽地抱着老俩口,跪了下去,说:“
15
爹娘,祥生在部队有出息,我们该高兴。他说一定有他的难处,我从小把他拉扯携带长大,知道他心地好,或许他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才那样做的,只要他好好活着,他还会回来的,我不还是你们的闺女吗?我这闺女从8岁就是你们拉扯大的呀……”
警卫员走前,对老两口深深鞠了一躬,说:“你俩老一定要保重身体,让二喜找个好人家……”
二喜连连摆手,说:“不,我不走,我一走,祥生就会落下骂名,世道人就会咒骂他陈世美,就会遭人戳背丢眼。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离开……我娘说过,地再贫瘠,只要扎下根,就会长枝叶的。”
警卫员咬着唇,没听完二喜的话,他转身就跑,跑得比山风还快。但山风不知道,他哭了,更不知道祥生再也回不来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的标题“根叶谣”一语双关,既能体现绿叶对根的情意,也能暗示出本文的主旨,充满诗情画意之美。
B.小说以二喜、祥生两人不同的“情感轨迹”的发展为线索展开情节,二喜对祥生的误会使小说的情节达到了高潮。
C.身为首长的祥生,有其良善的一面:一是派警卫员送来退婚信,自己不敢面对家人;二是怕耽误二喜,事先通知。
D.“警卫员就是为首长挡子弹的”这句话堪称神来之笔,语言质朴,生动洗练,富有乡土气息,非常符合祥生的口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派警卫员送来退婚信,自己不敢面对家”分析有误。从结尾来看,祥生已经牺牲。故选C。
2.小说中的二喜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质朴勤劳能干,向往爱情;②大字不识,深明事理;③孝敬老人,知恩图报;④坚忍顽强,忍辱负重,坚守故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类题目答题时要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二喜的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如“二喜也勤快,把两岁的男人当弟弟,抱在怀里,驮在背上,携在手里,贴在心上”“你说什么话啊,把心放肚子里,谁跟谁哩,你走了,姐的心也像蜻蜓一样跟着你走。二喜说话的时候摸出了那只蜻蜓发夹”“二喜不识字,听念信的说,想着祥生顽皮的身影,眼里盈着泪光,心里却偷偷笑了”“这才忽地抱着老俩口,跪了下去,说:‘爹娘,祥生在部队有出息,我们该高兴。他说一定有他的难处,我从小把他拉扯携带长大,知道他心地好,或许他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才那样做的,只要他好好活着,他还会回来的,我不还是你们的闺女吗?我这闺女从8岁就是你们拉扯大的呀……’”“二喜连连摆手,说:‘不,我不走,我一走,祥生就会落下骂名,世道人就会咒骂他陈世美,就会遭人戳背丢眼。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离开……我娘说过,地再贫瘠,只要扎下根,就会长枝叶的’”。还有“二喜8岁时就跟娘去逃荒。路过黄家村时,娘病倒了,被一户人家接济”“老两口已是风烛残年,行动不很灵便,对警卫员说,这家里多亏了媳妇二喜,像闺女一样孝顺,内外累弯了腰杆”等侧面描写。主要围绕“经历艰辛,质朴勤劳能干,深明事理,孝敬老人,知恩图报,向往爱情,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的青年女子形象”分析即可。
3.小说结尾部分极具特色,请结合全文简要探究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①出人意料,揭示祥生已经牺牲,永远也不可能回到家乡了。②
15
合乎情理,符合祥生对二喜感恩(符合祥生成长成熟)的性格。③消解误会,使故事陡生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④故事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结构在文中的作用。题干要求分析最后一段有何作用,可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给读者的感受等角度分析。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二喜是带大祥生、并照顾祥生父母的童养媳,祥生去当兵了,二喜说等他回来;3年后老乡说二喜给首长当警卫员了,二喜很为祥生生命担忧;5年后,部队警卫员送来祥生的退婚信,二喜却坚持留在家里照顾祥生二老,并从祥生的角度理解他的难处。但是结尾却突兀地点破:祥生已牺牲,永远不可能回来了。这样的结尾出人意料,使故事陡生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却又合乎情理,符合祥生对二喜感恩的性格,可以让读者去想象没有出场的祥生的生活和情感。
例2:(河北2019届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联考测评定位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荒见葱茏
路大荒是蒲松龄的同乡。他7岁入邻家私塾,拜在蒲松龄后裔蒲国政门下,后又转投名儒王东生。这两位老师都对蒲松龄存有极深的敬仰之心,蒲国政多讲《聊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手稿。少年路大荒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不自觉间就奠定了他一生的追求方向。
青年时期,路大荒便立志潜心于聊斋文集诗稿的搜集和研究工作。只要获悉哪里有聊斋文稿,他必定积极谋求。为了搜集到遗稿,他常常奔波于淄川城乡,远访章丘、济南,求亲问友,辗转反复。他节衣缩食,不惜重金购买蒲松龄手稿,因此家中拥有的蒲氏著作越来越多。这其中,以蒲松龄手抄的《祭文》最为珍贵。路大荒初见此书,不由欣喜若狂,立即将所有积蓄取出购买。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道:“然在闻号令角声之中,资斧告罄之时,尚恋之一书,人间尚有我之痴耶乎?然能聊慰自痴,何顾后人之讪笑也!”1936年,由路大荒注释、编辑的《聊斋志异外书(磨难曲)》和《聊斋全集》(四册)先后在日本和国内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1937年12月,济南、淄川相继沦陷。路大荒南下杭州学习航空技术,后又返乡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日军得知路大荒藏有大量珍贵的蒲氏书稿,欲行抢夺。事先得到消息的路大荒背起手稿躲进了深山。日军一怒之下,放火烧掉了他家的房屋,并在淄川城四处张贴捉拿他的告示。路大荒辗转来到济南,隐居在大明湖边的秋柳园街。秋柳园街比邻曲水亭街,他安寄于此,乐在访书。1938年的一天,他在曲水亭街上的聚古斋书肆发现了一套《聊斋文集》(六册),大喜过望,但因囊中羞涩无力购买,只好设法将书借回家中,连夜在灯下抄录。治学拓荒,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正是这种几十年不改初衷的执着毅力,成就了路大荒“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的美名。
新中国成立了,先生欣喜万分。政府十分注重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这更加激发了路大荒的研究热情。1953年,山东省整理蒲松龄著作编辑委员会成立,路大荒担任副主任。他亲自带领研究人员,或深入淄川在乡间广泛征集蒲松龄的著作版本、手稿、佚文和遗物,修葺整理蒲氏故居;或远赴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地,查询点滴资料,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5
1962年,在中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多年支持下,一部更大规模的《蒲松龄集》终于问世。这本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蒲松龄集》,凝聚了路大荒的毕生心血,总共收集了聊斋文稿120余万字,奠定了路大荒“聊斋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学界认为,《蒲松龄集》是聊斋学的基石,在聊斋学发展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喜爱蒲松龄小说的人,饰演聊斋剧目的人,还有“聊斋学”研究的后来者,都十分感念路大荒,正是由于他艰苦卓绝地收集、研究、整理蒲松龄的著作,读者得以捧卷饱赏,学者得以利用钻研。与此同时,路大荒把最心爱的《聊斋文集手稿》一并捐献给了国家,其后又出版了《蒲松龄年谱》和《聊斋俚曲选》等著作,在《东岳论坛》上发表了“聊斋遗文”12篇,实现了他的“聊斋学”人生。
路大荒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在聊斋学以外的诸多领域也有很深造诣。如绘画,曾赢得张大千、黄宾虹、陈半丁等名家的赞许。尽管博学,但他始终清醒地知道,该深挖哪口井。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天才,深知真正厚实博大的学问,必然要经过极大的努力才可获得。为此,他读书、治学、从艺从不敢懈怠,无论是默存自守,还是荣名加身,他都宠辱不惊,专心于学术。在他人生的最后五年,由于患有脑中风后遗症,身体活动受限,经常卧床,但仍然不忘“聊斋学”研究。他曾让孙女打开事先藏好的《蒲松龄集》,告诉她某页某段还有些必须修正的问题要记下来,并叮嘱她,此书以后如能再版,一定要把这些问题改过来。学问做到完全忘我的境界,令读书人叹服。
路大荒是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纯正的人文学者,他的身上闪烁着令我们亲近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光芒。
(摘编自徐忠志《大荒见葱茏》、陈明超《“蒲学”研究第一人——路大荒》等)
相关链接:
爷爷青年时期,正值国内军阀混战。当时邓恩铭的叔父邓国瑾是淄川县长,他劝告爷爷说:“人生行为如黄河流水奔泻千里,决之东则东流,决之西则西流,若受制约可流人大海,希望你对事业有所抉择,好自为之。”爷爷深有感悟,从此潜心于聊斋文集诗稿的搜集研究中去。
(路应和《怀念我的爷爷路大荒》)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路大荒对聊斋作品的最初接触,始于幼年时期的两位老师,蒲国政多讲《聊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手稿。
B.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非常重视蒲松龄著作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路大荒为此欣喜万分,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之中。
C.《蒲松龄集》在中外众多专家学者多年的支持下得以问世,路大荒凭借此书确立了自己“聊斋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
D.路大荒在绘画领域也有很深造诣,无论是默存自守,还是荣名加身,他都宠辱不惊,因而赢得了张大千、黄宾虹、陈半丁等名家的赞许。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A项,“路大荒对聊斋作品的最初接触,始于幼年时期的两位老师”中的“最初接触”于文无据。B项,“山东省非常重视蒲松龄著作的……保护工作”说法,原文是“政府十分注重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选项说法缩小了范围。D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路大荒天资聪颖、悟性高,在绘画上的造诣得到了名家赞许,而不是因“宠辱不惊”而获得赞许。故选C。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大荒见葱茏”这个标题运用双关、比喻等手法,使文题寓意丰厚,形象生动地将传主姓名、生平及其事业追求结合起来,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文章的题目既概括了路大荒历经坎坷最终实现梦想的人生之路,又指聊斋学发展和兴盛的过程,还指路大荒所处社会环境由黑暗到光明的时代变迁。
C.“资斧告罄之时,尚恋之一书,人间尚有我之痴耶乎?”这句话显示出了路大荒对金钱的蔑视,对有关资料的极度痴迷。
15
D. 路大荒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挂念着“聊斋学”研究,由此可见传主工作之忘我、做学问从不懈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材料相关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C项,“对金钱的蔑视”属于无中生有,这句话只是为了衬托他对相关资料的痴迷。故选C。
3.路大荒为什么能成就“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的美名?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少年时期,师长的熏陶渐染激发了路大荒对聊斋的兴趣,奠定了他事业追求的方向;②青年时期,邓国瑾的指点迷津让路大荒豁然开朗,坚定了他研究聊斋学的信念;③路大荒是蒲松龄的同乡,具备搜集整理聊斋文献的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④路大荒对事业成功需要付出的艰辛努力有着清醒的主观认识;⑤路大荒默守自存、不计功名、博学多才、执着坚毅,这种德行修养有助于他潜心治学。⑥政府及中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帮助与支持。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分析概括文章有关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选文,整体把握选文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选文,根据题目要求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概括成就“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的美名的原因,也就是取得成就的原因,要立足全文,主要从内部传主自身的原因和外部别人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找到文中的主要事件,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比如:少年时期,师长的熏陶;青年时期,邓国瑾的指点迷津;路大荒是蒲松龄的同乡:路大荒对事业成功需要付出的艰巨努力有着清醒的主观认识等。原文第一段“这两位老师都对蒲松龄存有极深的敬仰之心,蒲国政多讲《聊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手稿。少年路大荒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不自觉间就奠定了他一生的追求方向”可以看出,师长的艺术熏陶奠定其研究方向;从材料链接可以看出青年时期贵人指点,增加其创作信仰。同时路大荒先生自身严谨细致、潜心治学的品质也是其成名的重要原因。
模拟精做
一、(山东烟台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琴 师
岑燮钧
我们小的时候,住在县剧团里,父亲是团里的琴师。
有一阵,父亲总是晚回来,母亲知道他是给团里一个小姑娘马玉娘拉琴后,就时不时跟父亲吵架。
有一回,她拍着巴掌骂道:“你以为你是好人,好人会被撵到乡下来?”父亲似乎恼羞成怒,一个反手巴掌甩了过去,母亲摸着脸,张牙舞爪地扑了上来。
从此,但凡要吃饭了,我就跑去叫父亲,我怕母亲去闹。
父亲对马玉娘很耐心,我经常听到他说道:“对,对,就这样唱,唱高音时,可以用气息托着,若断若续……云派唱腔就是这样的特点,像云一样,飘若游丝……”
那时,剧团青黄不接。老演员经过文革的耽搁,有的荒废了,有的形象不行了,正需要年轻演员顶上去。
终于,马玉娘成了剧团的主角,可她的神态总是幽幽的。母亲是团里烧饭的。她不喜欢马玉娘,她喜欢李铁梅一样的,人精精神神,嗓子脆亮脆亮的。父亲不屑地说:“你知道什么。”
果然。马玉娘渐渐地红了起来。
15
有一天,大家都知道了,马玉娘要调到省里去,她被省团的云老师看中了。
那天,父亲倒了酒慢慢地喝着,直到我们都吃完了,他还在喝。母亲催了几次,父亲喝道:“你有完没完!”
大概是半年后,有一晚,我们听到敲门声,母亲走出去,一会儿转身向里喊道:“马玉娘来了!”
父亲既没激动,也没热情,只是淡淡说,坐。马玉娘说了些省团的事,父亲只是“嗯”“噢”“啊”地应着,有时点点头。临到马玉娘要走时,他说:“东西拿走!”马玉娘说:“只是一点点意思!”父亲说:“以后,你拿东西,就别来了。”人家说这话是客气话,可是父亲却是一本正经的,弄得马玉娘很下不来台。父亲把东西硬是拿了出去,然后关了门。门敲了几下,然后听到马玉娘走了。
母亲看看父亲,白了他一眼。
本来,剧团刚刚有点生气。可是,马玉娘一走,又黯淡下去了。一个好演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后来,马玉娘托团里的一个老同事,给父亲捎来一把新的胡琴。父亲试了一下,收下了。
马玉娘越来越红,新戏一个接着一个。可是,父亲越来越落寞,因为剧团解散了。
父亲的最后两年是在省城度过的。母亲殁了,他也老得很快。他的心脏不行,把他一个人放在乡下,不放心,于是,我叫他来。起先,他不肯,我哭着“骂”了他,他才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肯跟我了。来的时候,他把那把胡琴带上了。
我给他打开了戏曲频道。那时,乡下没有数字电视,戏曲频道是收不到的。我给他说,戏曲频道里经常有马玉娘的戏。她现在是省团的当家花旦了,还得了梅花奖。
第二晚,果然看上了马玉娘的大戏。父亲一边看,一边给她打拍子。我问父亲:“她唱得好吗?”父亲点点头,说:“好,比原来更好了。她原来的嗓音里有一层翳,现在这一层翳散了,但又没完全散,就有了一种幽咽的美。这种嗓音,比起单纯的声音来,更有回味。戏曲讲的就是这么一个味。”这一晚,父亲的话特别多,我从来没见他讲过这么多话,还讲得很有兴致。
他以前是一个多么寡淡的人啊,一天说不了几句话。父亲说,当初,她因为是新招的,高音上不去。差点被刷掉。是他,力排众议,帮她另选流派,练唱三年,终于练出了一条像云致秋那样的幽咽婉转别具一格的嗓子……
我告诉他,你知道吗,玉娘姐家就在我们前面的一个小区。我指着前面的灯光说,喏,就是那边高楼上亮灯的地方。
父亲顿了顿。说,这么近啊……
父亲身体越来越不好,每次我提及让玉娘姐来看看他,可他总是摇摇头。他不愿麻烦人家。
父亲平平静静地走了。
父亲去世后第三天,马玉娘摸到我家来,捧着两束花。她是从朋友圈里看到这消息的,说真不知道老师就住在离她家这么近的地方——真是太过意不去了。
我说,父亲临终前,一直看着你的小区,可是,他就是不让我告诉你。
她的眼圈红了,说:“我知道,我知道,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她走到父亲的遗像前,献上两束花,深深地鞠了一躬。
她说,另一束花是云老师的。然后,她转发给我一张照片,说你看看。
我第一次看到了父亲文革前的照片:他在给云致秋操琴……
(选自《四川文学》,2017年第12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5
A.小说中几次写到父亲对母亲的言行有失耐心,这流露了父亲不被理解的郁闷、无奈,也与他对年轻人耐心细致的指导形成了鲜明对比。
B.父亲一本正经地让马玉娘把东西带走,弄得她非常尴尬,原因就在于父亲对他辛苦培养的马玉娘离开县里去了省团之事一直耿耿于怀。
C.县剧团曾因马玉娘走红而初显生机,又终因马玉娘离开而黯淡直至解散,这其中既与个体因素有一定的关联,也与社会因素息息相关。
D.小说中父亲在谈及马玉娘的演唱时,话语顿时变得多了起来,可谓头头是道,颇有兴致,足见其对马玉娘的关注、厚爱、自豪、期望。
【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耿耿于怀”错误,从文中来看,父亲一本正经地让马玉娘把东西带走这一举动意在表明自己对马玉娘的培养只是因为爱惜人才,不图回报,体现了父亲无私的品格。故选B项。
2.云致秋尽管在小说中并未出场,但是对刻画“父亲”这一形象起着重要作用,请结合作品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云致秋看中并培养了马玉娘,说明了父亲同样慧眼识才,有培养之功;对云致秋的唱腔(云派唱腔)特点了如指掌,说明父亲也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云致秋献花祭奠父亲,反映出她对父亲的敬重,侧面衬托父亲的优秀品质;父亲文革前曾为云致秋操琴,烘托父亲琴艺精湛。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云致秋尽管在小说中并未出场,但是对刻画‘父亲’这一形象起着重要作用,请结合作品相关内容简要分析”,然后找出文中写云致秋的内容,看写了哪些与之相关的内容,再看这些内容与“父亲”形象之间的关系。从文中来看,“马玉娘要调到省里去,她被省团的云老师看中了”“终于练出了一条像云致秋那样的幽咽婉转别具一格的嗓子”“云派唱腔就是这样的特点,像云一样,飘若游丝”“她说,另一束花是云老师的”“我第一次看到了父亲文革前的照片:他在给云致秋操琴”,由这些内容可知,云致秋看中并培养了马玉娘,而父亲也看重培养马玉娘,这说明父亲同样有一双慧眼,识得人才,对马玉娘有培养之功;父亲对云派唱腔的特点非常了解,这说明父亲也有较高的艺术修养;父亲去世后,云致秋献花祭奠父亲,这反映出云致秋对父亲的敬重,侧面衬托父亲的优秀品质;通过马玉娘之口,我们知道父亲在文革前曾为云致秋操琴,这就烘托父亲琴艺精湛。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3.小说中的父亲有哪些性格特点?(6分)
【参考答案】热爱戏曲,专注艺术;乐于助人,不求回报;沉默寡淡,为人低调;内心孤独,隐忍压抑。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中的父亲有哪些性格特点”,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
15
从父亲对艺术的态度来看,父亲一生热爱戏曲,专注于艺术;从父亲对马玉娘的培育来看,“父亲对马玉娘很耐心”“他说:东西拿走”“以后,你拿东西,就别来了”“当初,她因为是新招的,高音上不去。差点被刷掉。是他,力排众议,帮她另选流派,练唱三年,终于练出了一条像云致秋那样的幽咽婉转别具一格的嗓子”“每次我提及让玉娘姐来看看他,可他总是摇摇头”,父亲慧眼识才,培育马玉娘尽心尽力,不求回报;从父亲在生活中的表现来看,“父亲越来越落寞……他不愿麻烦人家,一天说不了几句话……他以前是一个多么寡淡的人啊”,这说明父亲在生活中是沉默寡淡的,他内心孤独,隐忍压抑,且为人低调。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二、(河南周口西华2019届高三1月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1)他俩又吵架了。
(2)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她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3)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4)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5)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像节气一进“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6)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
(7)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8)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9)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年轻人应该和年轻人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为伴。
15
(10)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11)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12)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被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13)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对老夫妻吵架不止一次,由于妻子在家中很强势,每次都是老头气得离家出走,小说结尾老头“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的细节正说明了这一点。
B.小说选择老夫老妻为对象,选择“吵架”这一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真挚感情的伟大、可贵。
C.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但又使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插入“恋爱时”的场景,来说明他们是有很好的感情基础的,从而为和好作伏笔。
D.老婆子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妇女形象,她生性好强,性情急躁,但又重情重义,还善于反省。
【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项,“妻子在家强势”错误,这一分析在原文无依据,文中夫妻吵架每次都是老头气得离家出走并不能说明妻子在家强势。故选A项。
2.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子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叙述。(6分)
【参考答案】①愤怒:因老头儿不注意生活小节而吵架后,老头儿的行为让她十分气愤。②伤心和委屈:老头儿的离家让她想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③担心:两小时后,她冷静下来,又开始担心老头儿,于是外出寻找。④感到幸运:想到老头儿的好处,甚至觉得老头儿可爱了。⑤甜美温暖:回到家,夫妻又开始默契的互相帮助。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子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叙述”,然后抓住“吵架过后”这一限制语,借此确定范围,“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要体现变化的过程,如有现成的情感词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如果没有,则应圈出老婆子的表现,再进行概括。如文章第二段写老夫妻吵架,此时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老婆子非常生气;等老头子出门后,“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远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此时是“伤心和委屈”;等时间过去两个小时后,“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老婆子非常担心;与邻居相比,想到老头儿的好处,“真幸运”;等到回家见到老头儿后,“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考生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3.结合文中第六段对“雪”的描写,简要分析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
15
【参考答案】①情节方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妻子的担心,出门寻老头儿,又引出下文对“恋爱”“新婚”往事的回忆。②人物描写方面:“雪下得紧”烘托了妻子内心的烦乱、忐忑不安的心绪。③情感表达方面:下雪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又很好地暗示妻子对丈夫的宽容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欣赏作品的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文中第六段对‘雪’的描写,简要分析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是针对环境描写设题,然后要到第六段中圈出写“雪”的内容,概括雪景的特点,“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下雪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然后再从情节、形象、情感等几个方面分析作用。从情节上来看,上文提到“屋外下大雪”,后文又写到老夫妻恋爱、新婚等与雪相关的内容,可见“雪”推动情节的发展;从形象上来看,“雪下得紧”,这与老婆子此时的心境相吻合,烘托了妻子内心的烦乱、忐忑不安的心绪;同时“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的雪景也暗示了后文夫妻二人的和解。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三、(湖北“四地七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兔和猫
鲁迅
住在我们后面院子里的三太太,在夏间买了一对白兔,是给伊的孩子们看的。
孩子们自然大得意了,嚷着围住了看;大人也都围着看;还有一匹小狗名叫S的也跑来,闯过去一嗅,打了一个喷嚏,退了几步。三太太吆喝道,“S,听着,不准你咬他!”于是在他头上打了一拳,S便退开了,从此并不咬。
这一对兔总是关在后窗后面的小院子里的时候多。这小院子里有一株野桑树,桑子落地,他们最爱吃,便连喂他们的菠菜也不吃了。乌鸦喜鹊想要下来时,他们便躬着身子用后脚在地上使劲的一弹,哗的一声直跳上来,像飞起了一团雪,鸦鹊吓得赶紧走,这样的几回,再也不敢近来了。三太太说,鸦鹊到不打紧,至多也不过抢吃一点食料,可恶的是一匹大黑猫,常在矮墙上恶狠狠的看,这却要防的,幸而S和猫是对头,或者还不至于有什么罢。
孩子们时时捉他们来玩耍;他们很和气,竖起耳朵,动着鼻子,驯良的站在小手的圈子里。他们夜里的卧榻是一个小木箱,里面铺些稻草,就在后窗的房檐下。
这样的几个月之后,他们忽而自己掘土了,掘得非常快,前脚一抓,后脚一踢,不到半天,已经掘成一个深洞。大家都奇怪,后来仔细看时,原来一个的肚子比别一个的大得多了。他们第二天便将干草和树叶衔进洞里去,忙了大半天。
大家都高兴,说又有小兔可看了;三太太便对孩子们下了戒严令,从此不许再去捉。我的母亲也很喜欢他们家族的繁荣,还说待生下来的离了乳,也要去讨两匹来养在自己的窗外面。
他们从此便住在自造的洞府里,有时也出来吃些食,后来不见了,可不知道他们是预先运粮存在里面呢还是竟不吃。过了十多天,三太太对我说,那两匹又出来了,大约小兔是生下来又都死掉了,因为雌的一匹的奶非常多,却并不见有进去哺养孩子的形迹。伊言语之间颇气愤,然而也没有法。
有一天,我忽听得许多人在那里笑,寻声看时,却见许多人都靠着三太太的后窗看:原来有一个小兔,在院子里跳跃了。
15
这比他的父母买来的时候还小得远,但也已经能用后脚一弹地,迸跳起来了。孩子们争着告诉我说,还看见一个小兔到洞口来探一探头,但是即刻便缩回去了,那该是他的弟弟罢。
从此小院子里更热闹,窗口也时时有人窥探了。
然而竟又全不见了那小的和大的。这时是连日的阴天,三太太又虑到遭了那大黑猫的毒手的事去。我说不然,那是天气冷,当然都躲着,太阳一出,一定出来的。
太阳出来了,他们却都不见。于是大家就忘却了。
惟有三太太是常在那里喂他们菠菜的,所以常想到。伊有一回走进窗后的小院子去,忽然在墙角上发见了一个别的洞,再看旧洞口,却依稀的还见有许多爪痕。
这爪痕倘说是大兔的,爪该不会有这样大,伊又疑心到那常在墙上的大黑猫去了,伊于是也就不能不定下发掘的决心了。伊终于出来取了锄子,一路掘下去,虽然疑心,却也希望着意外的见了小白兔的,但是待到底,却只见一堆烂草夹些兔毛,怕还是临蓐时候所铺的罢,此外是冷清清的,全没有什么雪白的小兔的踪迹,以及他那只一探头未出洞外的弟弟了。
气愤和失望和凄凉,使伊不能不再掘那墙角上的新洞了。一动手,那大的两匹便先窜出洞外面。伊以为他们搬了家了,很高兴,然而仍然掘,待见底,那里面也铺着草叶和兔毛,而上面却睡着七个很小的兔,遍身肉红色,细看时,眼睛全都没有开。
一切都明白了,三太太先前的预料果不错。伊为预防危险起见,便将七个小的都装在木箱中,搬进自己的房里,又将大的也捺进箱里面,勒令伊去哺乳。
三太太从此不但深恨黑猫,而且颇不以大兔为然了。据说当初那两个被害之先,死掉的该还有,因为他们生一回,决不至于只两个,但为了哺乳不匀,不能争食的就先死了。这大概也不错的,现在七个之中,就有两个很瘦弱。所以三太太一有闲空,便捉住母兔,将小兔一个一个轮流的摆在肚子上来喝奶,不准有多少。
母亲对我说,那样麻烦的养兔法,伊历来连听也未曾听到过,恐怕是可以收入《无双谱》的。白兔的家族更繁荣;大家也又都高兴了。
但自此之后,我总觉得凄凉。夜半在灯下坐着想,那两条小性命,竟是人不知鬼不觉的早在不知什么时候丧失了,生物史上不着一些痕迹,并S也不叫一声。我于是记起旧事来,先前我住在会馆里,清早起身,只见大槐树下一片散乱的鸽子毛,这明明是膏于鹰吻的了,上午长班来一打扫,便什么都不见,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我又曾路过西四牌楼,看见一匹小狗被马车轧得快死,待回来时,什么也不见了,搬掉了罢,过往行人憧憧的走着,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夏夜,窗外面,常听到苍蝇的悠长的吱吱的叫声,这一定是给蝇虎咬住了,然而我向来无所容心于其间,而别人并且不听到……
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那么,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了,毁得太滥了。
嗥的一声,又是两条猫在窗外打起架来。
“迅儿,你又在那里打猫了?”
我的母亲是素来很不以我的虐待猫为然的,现在大约疑心我要替小兔抱不平,下什么辣手,便起来探问了。而我在全家的口碑上,却的确算一个猫敌。我曾经害过猫,平时也常打猫,尤其是在他们配合的时候。但我之所以打的原因并非因为他们配合,是因为他们嚷,嚷到使我睡不着,我以为配合是不必这样大嚷而特嚷的。
况且黑猫害了小兔,我更是“师出有名”的了。我觉得母亲实在太修善,于是不由的就说出模棱的近乎不以为然的答话来。造物太胡闹,我不能不反抗他了,虽然也许是倒是帮他的忙……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我决定的想,于是又不由的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钾[注]。
(有删减)
【注】青酸钾,即氰化钾,剧毒。
15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对兔子生活习性的观察描写细致入微,不厌其烦,既符合兔子生物学上的习性,也说明“我”是如此喜爱这个可爱的小生灵。
B.作者着重写兔,仔细地介绍买兔、养兔、育小兔的全过程,让读者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为小兔高兴也为它忧愁。
C.除了小兔子,鸽子、狗、苍蝇也是“我”喜欢并同情的对象,文章详细地记叙了它们遇害的经过,表达了“我”的愤慨与不平。
D.这篇动物题材小说以小见大,似浅实深,既体现了别具一格的童趣和可爱,也对国民存在的深层问题进行剖析,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C项,文章中“我”对鸽子、狗、苍蝇是否“喜欢”并不明确;文章并没有详细记叙它们遇害的经过。故选C项。
2.对于“猫吃兔”事件,“我”的斗争态度和三太太、母亲的有什么不同?(6分)
【参考答案】①三太太偏颇地爱小兔,一面任由主观意志怨恨大兔,一面憎恶以强凌弱的黑猫,一面又对其他动物粗暴;②母亲爱兔的同时对猫心怀仁慈,她不问是非曲直,宽厚、容忍地对待一切,哪怕是作恶的人也如此;③“我”对兔和猫的斗争态度始终清晰明朗,对白兔就是爱,对黑猫就是憎,“我”不会仁慈手软、不会退缩,更不会半途辄止,只因它的恶。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对于“猫吃兔”事件,“我”的斗争态度和三太太、母亲的有什么不同,解答时,先分别找出文中有关“我”和三太太、母亲对于“猫吃兔”事件的不同态度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如“我”对于“猫吃兔”事件:我对白兔就是爱,在对兔的细腻描写中可见出。对黑猫就是憎,“而我在全家的口碑上,却的确算一个猫敌”。“我曾经害过猫,平时也常打猫,尤其是在他们配合的时候”“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我决定的想,于是又不由的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钾”。三太太对于“猫吃兔”事件:出于对白兔的仁慈,深恨黑猫,仅仅防范而不惩治。“三太太说,鸦鹊倒不打紧,至多也不过抢吃一点食料,可恶的是一匹大黑猫,常在矮墙上恶狠狠的看,这却要防的,幸而S和猫是对头,或者还不至于有什么罢”,文中几次对黑猫的侧面描写是通过三太太之口,她的言语中满是对黑猫的不满。“三太太吆喝道:‘S,听着,不准你咬他!’于是在他头上打了一掌,S便退开了,从此并不咬”,这个粗暴的举动足以说明这位三太太并不是真正热爱动物。“她,却并不见(大兔)有进去抚养孩子的行迹。伊言语之间颇气愤”,“又发现大兔,哺乳不均”便别出心裁得用起麻烦养免法。“伊为预防危险起见,便将七个小的都装在木箱中,搬进自己的房里,又将大的也捺进箱里面,勒令伊去哺乳”,目地只是想要保全所有的小兔,因而,“三太太从此不但深恨黑猫,而且颇不以大兔为然了”。母亲对于“猫吃兔”事件:既对“麻烦的养兔法”不表好感,又对“我”的虐猫采取“修善”态度,对猫是一种容忍。“我的母亲也很喜欢他们家族的繁荣,还说待生下来的离了乳,也要去讨两匹来养在自己的窗外面”,可见母亲见“白兔家族繁荣”是高兴的,是喜爱兔的。“母亲对我说,那样麻烦的养兔法,伊历来连听也为曾听到过,恐怕是可以收入《无双谱》的”,这句是母亲对三太太自创“麻烦养兔法”的冷嘲、不屑、不满,可见母亲不赞成过分怜悯小兔。母亲听到猫的厮打声疑心地责问道:“讯儿!你又在那里打猫了”“我的母亲是素来很不以我的虐待猫为然的,现在大约疑心我要替小兔抱不平,下什么辣手,便起来探问了”,表明母亲虽知猫的恶,但也不闻不问,还要阻止我力惩黑猫。“我”对母亲态度的评价:“我觉得母亲实在太修善,于是不由的就说出模棱的近乎不以为然的答话来”。
15
3.三太太用“麻烦养兔法”后,“白兔的家族更繁荣;大家也又都高兴了”。一切又恢复之前的和谐,日常生活照常进行。“但自此之后,我却总觉得凄凉”。“我”为何感到“凄凉”?(6分)
【参考答案】①一是“曾经有过的灾难被忘却了”。人们很快就忘记小兔的死,忘记黑猫的恶,也忘记曾经对黑猫的憎。②二是这种自然现象引起作者的悲剧意识,勾出悲剧感受。这些弱者,平凡渺小,生命消失时是悄无声息的,就像从未存在过一样,以上种种无不透露出卑微生命的悲哀。③弱小者面对将生命“毁得太滥”的强者,无可奈何又无力自保。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时,整体阅读,从宏观上进行艺术感受与把握,同时抓关键性的语句,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以及作者评述、诠释的一些关键语句最能说明问题,如“夜半在灯下坐着想,那两条小性命,竟是人不知鬼不觉的早在不知什么时候丧失了,生物史上不着一些痕迹”“我于是记起旧事来,先前我住在会馆里,清早起身,只见大槐树下一片散乱的鸽子毛,这明明是膏于鹰吻的了,上午长班来一打扫,便什么都不见,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那么,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了,毁得太滥了”“造物太胡闹,我不能不反抗他了,虽然也许是倒是帮他的忙……”作答时注意分析概括。
四、(广东梅州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十面埋伏显英雄
林道远
很早就想写汪德龙,可越熟悉越难写。每当苦思何处落笔,不知咋的,总会想起两个场面。一个是首届“杏花村杯”全国电视书法大奖赛现代刻字组现场决赛。主持人公布“二月花”的题目后开始计时,汪德龙不慌不忙,率先完成设计,最终以遥遥领先的最高分夺得金奖。发表获奖感言时,他一脸茫然,僵在那里,半天才说出“感谢”之类的话来,主持人赶忙给他“台阶”:“看来他比较内向。”事后德龙告诉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
汪德龙就是这样,人很憨厚、谦和,低调、寡言,但艺术上却充满灵气、锐气,集诸多艺术于一身……这使我想到他为张艺谋导演的影片题写的两个片名:《英雄》《十面埋伏》。汪德龙这位艺坛精英,打自“英雄”出名之后,人们误以为他只是一位书法家。殊不知,他在艺术上还有许多过人之处,因为憨厚、低调而鲜为人知,一旦显山露水,方知早已“十面埋伏”。
汪德龙生于历史文化名城潮州。他从小便喜欢画画,小巷里的墙角、台阶、路面成了他的画板。“文革”期间作为知青“上山下乡”后仍笔不离手,怀揣一个速写本。1976年到了部队如鱼得水,绘画才能刚一显露便被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他的本职工作是跟剧组做舞台美术设计,根据剧情需要创作不同环境下的仿真世界,比如海底的珊瑚、漂移的海草、历史考证下的碑帖、巨大的石雕、古印等等,小到一枚树叶,大到一个世界,全是以假乱真。本是默默无闻的工作,他却常常爆出我们意想不到的成就。
德龙出名,只因“英雄”二字。张艺谋导演电影《英雄》时,十几个人书写的片名都不合意,刚刚为中日韩合拍的电影《武士》题写片名的汪德龙经人推荐也送去作品。他特意把“英”字处理成梯形,给人一种仰望高楼的感觉,最后一捺采用了流动线条,像武术动作“扫单腿”,而“雄”字左边部首往上提,有点闪躲的意味,营造出影片的氛围与意境,张艺谋一眼看中。随着影片隆重上映,当“英雄”二字以磅礴雄浑之势在银幕推出时,汪德龙也出名了。接着,张艺谋导演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都请汪德龙题写片名。他那古朴、奇峻、沉稳的书法艺术,从荧屏、银幕和各种展览大厅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英雄”成了他第一张“名片”。
15
2011年,正当人们误认为德龙只是书法见长时,《书法名家报》隆重推出了《汪德龙刻文艺界名人百方印辑》,一时间好评如潮。行家评价“不俗!”多家报刊纷纷发表他的篆刻作品。他的印作很随意,很轻松,在痛快爽利中透着奇崛与灵动,在整体的观照中不难发现他在艺术的“通”上所作的努力。德龙治印,也有个“不俗”的故事:他在首届“杏花村杯”赛事和全国第四届刻字艺术展中双双获得金奖之后,成了后几届的评委,已经小有名气。不少人误以为刻字与篆刻是一回事儿,纷纷向他求印。此时,他的篆刻“还拿不出手”,但他答应了。他想,艺术是相通的,只要敢闯肯努力,定能“曲径通幽”。德龙艺术上敢闯,早有先例:二三十年前一度兴“烫画”,有朋友以为会画画的都会,也向德龙索画。德龙拿起烙铁往三合板上一烫,要花得花,要鱼得鱼,大喜,不久便有烫画作品送人,至今我的居室还挂着他烫的徐悲鸿的两匹奔马。如今,德龙的篆刻也出名了,“方寸”之间尽显才华。
一番“十面出击”取得战果之后,汪德龙又“埋伏”起来了。汪德龙到底“埋伏”有多深?最知根知底自然是他的爱人袁东敏。小袁当面说道:“德龙生活上整个的弱智。”叫他买白醋,他买了瓶醋精回来;叫他买袋淀粉,他买回来“自发玉米面”;一次,小袁去香港,回来看厨房里米面什么都没动,“吃什么呢?”抬头看到挂在窗口的长条大南瓜不见了,一问,德龙每天割一段蒸着吃,没做饭……德龙一旁听着、傻笑着:“别把我说成陈景润。”小袁说:“差不多。”
小袁继续数落着:他从潘家园(文物市场)回来,在屋里拿着石头看,能看半天,有时看到睡着了,石头“咣叽”掉地下;他一写字画画,电话都听不着,听着也不接;上班易受干扰,中午一吃过饭又溜回工作室,从不午休;练字练出名堂那阵子,他每天晚上练到一两点钟……
小袁总结了一句话:“德龙就是一门心思用在他那些书画篆刻上。”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汪德龙在艺术上充满灵气、锐气,集诸多艺术于一身。不过因为他为人憨厚、低调,所以一直鲜为人知。
B.汪德龙埋伏于艺术创作,面广、成就大。凡舞台美术设计、书法艺术、刻字、篆刻等都有很深的研究并取得很大的成就。
C.汪德龙在艺术上敢闯、肯闯,认为艺术能“曲径通幽”。汪德龙在篆刻上取得成就后,接受朋友所托而“刻字”,认为一样能做好。
D.本文前半部分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侧重介绍汪德龙在艺术上的追求和取得的成就;后半部分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通过日常生活体现汪德龙的追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最恰当的”“一项”。选项A,偷换概念,文中指汪德龙在艺术上的许多过人之处鲜为人知,而非汪德龙鲜为人知。选项C,说法有误,应该是“汪德龙在‘刻字’上取得成就后,接受朋友所托而‘篆刻’,认为一样能做好”。选项D,前半部分是正面描写,后半部分是侧面描写。故选B。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汪德龙生于历史文化名城潮州。他从小便喜欢画画,小巷里的墙角、台阶、路面成了他的画板。
B.德龙出名,只因“英雄”二字,他特意把“英”字处理成梯形,给人一种仰望高楼的感觉,而“雄”字左边部首往上提,有点闪躲的意味,营造出影片的氛围与意境。
C.汪德龙题写了很多电影片名,如《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等,体现出古朴、奇峻、沉稳的书法艺术风格。“十面埋伏”是他的第一张“名片”。
D.从小袁的数落和总结中可知,汪德龙生活能力很弱,接近“弱智”,但汪德龙就是一门心思用在他那些书画篆刻上的人。
【答案】C
15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考生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注意对选项的比对和辨析。选项C,“‘十面埋伏’是他的第一张‘名片’”错,根据对原文文本内容的把握,“英雄”是他的第一张“名片”。故选C。
3.汪德龙的形象特征怎样?他的艺术生涯给你怎样的启示?(6分)
【参考答案】(1)形象特征:汪德龙为人很憨厚、谦和,低调、寡言,生活能力很弱,接近“弱智”,但艺术上却充满灵气、锐气,敢闯、肯闯,集诸多艺术于一身,并取得很大成就。
(2)启示:汪德龙值得我们学习。①不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做人要憨厚、谦和、低调;②要有理想和追求,能潜心于目标之中,用心、坚持不懈。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分析和问题的探究能力。塑造人物形象,主要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的方式进行分析,正面描写主要从细节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人物的行为、人物的语言等分析,侧面主要从他人的评价和他人的烘托对比等手法进行分析。结合文本内容去谈启示的时候,要注意充分结合文本内容,然后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分析。考生结合文本去分析人物形象并做探究:汪德龙就是这样,人很憨厚、谦和,低调、寡言,但艺术上却充满灵气、锐气,集诸多艺术于一身……这使我想到他为张艺谋导演的影片题写的两个片名:《英雄》《十面埋伏》。汪德龙这位艺坛精英,打自“英雄”出名之后,人们误以为他只是一位书法家。殊不知,他在艺术上还有许多过人之处,因为憨厚、低调而鲜为人知,一旦显山露水,方知早已“十面埋伏”。小袁总结了一句话:“德龙就是一门心思用在他那些书画篆刻上。”从最后一句话上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主人公的不计名利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5